国学经典 北宋哲学家张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北宋哲学家张载
张载(1020~1077)中国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

陕西凤翔?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

进士。

曾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渭州判官公事、崇文院校书。

后辞职回乡讲学,当时学者称其横渠先生。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

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

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

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

他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实行井田制,实现均平,
“富者不失其富”贫者“不失其贫”。

张载的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了后世许多学者。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等,后世集有《张载集》。

张载生平
张载原藉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

父亲张迪于真宗初携妻陆氏上任于陕西长安。

天禧四年(1020)生张载。

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

后赠尚书督官郎中,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吏。

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

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张载就生活于此,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常对西部边境侵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庆历四年(1044)十月议和。

朝庭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年仅二十一岁的张载刺激极大,他就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
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已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演(彬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范在延州(今延安)军府召见了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打算得到了范的热情赞扬,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勉励他去读《中庸》,意思是说你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而应从《中庸》学起,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的劝告,回家刻苦功读《中庸》,仍感不满意。

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已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功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已的学说体系。

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安阳府(今甘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仁宗嘉佑二年(1057)三十八岁的张载赴卞京(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文彦博宰相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

一天晚上,遇洛阳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感到自已学
的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今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不及,汝辈可师之”(行状)。

于是撤席罢讲,但又对二程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行状),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精神,他的《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张载中进士后,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签书谓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

在作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一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

常设酒食款待,席间询问民间疾苦,提出训戒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县衙的规定和告示,每次都召集乡老,反复叮咛到会的人,让他们转告乡民,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是不识字的人和儿童都没有不知道的。

在渭州,他与环庆路路经略使蔡挺的关系很好,深受蔡挺的尊重和信任,军府大小之事,都要向他咨询。

他曾说服蔡在大灾之年取军资数万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还提出罢除戍兵(中央军)换防,招募当地人取代等建议。

在此时他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了他的军事政治才能。

神宗熙宁二年(1069)御史中丞吕公著(晦叔)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
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

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说:“皆以渐复三代为对。

”(三代即夏、商、周),神宗听了非常满意,高兴的说,你先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作些事,以后我还要重用你。

张载认为自已刚调入京都,对朝庭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

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

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庭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吗?”(今译)张载回答说:“朝庭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熟敢不尽!如教与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

”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

张载拟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

不久被派往浙东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毕回朝。

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已要受到株连,于是辞官回到横渠。

张载回到横渠后,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俯而读,仰而思。

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
作,对自已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两项实践。

为了训戒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书于大门两侧。

张载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已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今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持着遗迹,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熙宁十年(1077)秦风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以“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意,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为由,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

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说:“吾是行也,不敢以病辞,庶几有遇焉。

”意思是说这次召我回京,不能因病推辞,借此机会可行施我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便带病入京。

神宗让他担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职)。

当时有人向朝庭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下诏礼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

唯张载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

路经洛阳见到二程时说:“载病不起,尚可及长安也。

”当年农历十二
月行至临潼,当晚住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晨与世长辞。

享年五十八年,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边。

张载的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

殁后贫无以殓。

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

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庭,乞加赠恤。

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三月,将张载葬于横渠大振谷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宋宁宗赐谥“明公”,淳佑元年(1241),赐封眉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儒张子。

张载的哲学思想
宇宙论
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

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

凝聚时就成为万物,通过光、色显现出形体,使人能看到。

散则成为虚空,无光无色。

但是,凝聚只是一种暂时的
状态,所以叫“客”。

而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没有此物,只不过是人们的肉眼看不到而已。

他用“太虚”表示“气”的消散状态,这是本来的原始状态,“气”是“太虚”与万物的合称。

民胞物与
在《西铭》中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无与也。

”乾坤是天地的代称,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处于宇宙之中,因为三者都是“气”聚而成的物,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因此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万物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

但天下万物又不是绝对平等的,有严格的登记界限,是先天存在的。

他在《正蒙.动物》中说:“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物之既形而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

”古文中常用一字来表意,现在则常用两个字的合成词来表意,如“秩序”,分开成两个单字,含义也是相同的。

等级是天然的、先天的,所以人应该承认、遵守这种等级,应该遵守伦理道德,这也四天经地义的事,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不能逃避这种义务。

后来,朱
熹充分发挥了这种思想,使之更加系统化,等朱熹死后,很快在南宋末年被统治者利用,从此以后,元明清一直作为统治思想使用,强化了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同时,张载还继承了孟子的性善理论,认为“天性”从开始时是至善至美的,但最终能否达到至善的境地,还在于后天的自我努力。

对于人的欲望,他认为不全是恶的,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这是符合“天理”的,如果过分了,就是“人欲”,应该克制、消灭。

他提倡“立天理”、“灭人欲”,后来也被朱熹发挥成“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对于“天理”和“人欲”的区别很清楚:吃饭就是天理,要吃美味佳肴就是人欲。

理学思想中安于现状,保守的特点从这方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这就是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抨击儒家思想时的主要攻击点之一,也是我们现在应该从思想中剔除的因素。

敢于进取、不惧失败才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
张载从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出发,提出了一物两体的思想,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事物的内部而不在外部,气的阴阳两体的矛盾对立形成了事物变化
的内在动力。

气是统一的物质实体,其中包含着内在的矛盾。

“两”是矛盾的对立性,“一”是矛盾的统一性,“参”是“合两”,是说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两”和“一”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对立的两面,就不会有统一体;反之,没有统一体,对立两面的相互作用也就不存在了。

张载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

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1 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