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学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学理基础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集大成的目录学巨作,总结了自汉刘向、班固以来历代目录著作的得失利弊,以较完善的分类体系、著录方式详细介绍了《四库全书》的各种书籍,在中国目录学史和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标签:四库全书总目;目录学分类;大小序;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体制最为完善、编制最为出色的一部集大成的古籍目录著作。
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目、六十六个子目;各部之首冠以总序,各类撰有小序;各书之下撰提要。
本文试图从分类、提要、大小序三个方面回溯《总目》产生的学术历史源流,阐释其编纂的学理基础。
一、古籍目录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递嬗
中国古籍目录分类,大体经历六分到四分两大阶段,其间也出现五分、七分、八分、九分、十二分等分类方法,但都没有太大影响。
《总目》在《七略》六分法以后各种分类法的基础上,采用在分类中占正统地位的四分法,建立成熟的分类体系,推进了分类学术的发展。
六分法发端于西汉后期。
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这次“校书”,产生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刘歆《七略》。
《七略》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七部分,而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其余六略是登录书名的门类。
其确立的六分法奠定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图书分类法的基础。
东汉永平年间,班固任校书郎典校秘书,他在《七略》基础上“删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图书目录。
魏晋南北朝时期,六分法代表作是王俭《七志》与阮孝绪《七录》。
王俭“采公曾之《中经》,刊弘度之四部,依刘歆《七略》,更撰《七志》”,其分类基本沿袭《七略》。
继王俭《七志》之后,南朝梁阮孝绪编《七录》。
《七录》参考《七略》和《七志》,在我国古籍分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外,梁刘孝标纂《文德殿书目》,创五部目录。
隋代许善心“仿阮孝绪《七录》更制《七林》……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其类例焉”。
宋代郑寅以“所藏书为《七录》,日经、日史、日子、日艺、日方技、日文、曰类”。
宋代以降,六分法便销声匿迹。
四部分类法创始于晋苟勖的《中经新簿》。
西晋武帝泰始十年(274),荀勖领秘书監,“依刘向《别录》,整理纪籍”,又依魏秘书郎郑默《中经》,更著《新簿》,分图书为四部。
《中经新簿》创立四部分类法,其甲、乙、丙、丁的次序相当于经、子、史、集,与后来的经、史、子、集稍有不同。
直到东晋时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才确立一直被后世所沿用的四部顺序。
唐初编纂的《隋书·经籍志》分群书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四大类又分为四十小类,为四部分类法确立了规范。
《隋书·经籍志》的产生,标志四部分类法确立,也标志苟勖创立的粗疏的四分法走向成熟。
从此,图书分类领域开始了以四部分类法为正统的新阶段。
此后唐、宋、元历代,无论是官修的政府藏书目录、史志目录,还是私修的私人藏书目录等,大都遵循四部分类法。
明焦兹《国史·经籍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九类,子目三百有七。
《总目》以为该目“多分子目,颇以饾饤为嫌”,所以,《总目》对其类目设置进行改造:“酌乎其中,惟经部之小学类,史部之地理、传记、政书三类,子部之术数、艺术、谱录、杂家四类,集部之词曲类,流派至为繁多,端绪易至茫如。
”之后的《千顷堂书目》是明清之际一部重要四分法书目,其对《总目》也产生直接影响。
尽管四部分类法居于正统地位,但也未能阻绝其他分类法的出现。
宋皇祐元年(1049),李淑纂《邯郸书目》十卷,全书共分八类。
南宋初,著名史学家郑樵纂《通志》二百卷,其艺文略将群书分为十二大类,《总目》受其影响。
之后,郑寅的《郑氏书目》仿郑樵分类法提出七分法。
明、清时亦有图书自行分类,开一派藏书目的风气。
正是前代的图书分类流变过程,为《总目》的产生奠定了分类学基础。
《总目》对古代的图书分类法作了总结,将四部分类法推向高峰。
二、古籍目录提要从单一向系统的完善
古典文献目录中,有不少不仅著录目录,还包含书目的解题,以揭示图书内容、特点和用途。
这类目录的特点是,为著录的每部书撰写提要,提要内容涉及一部书的各个方面,如作者生平、所著书主要内容等,故又称提要目录。
《总目》在综合吸取前代各家书目解题长处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提高。
我国最早的提要目录是刘向的《别录》。
每部书校定,刘向就在书后写一篇叙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竞奏上,皆载在本书。
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
子歆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唐以后《别录》佚失,但刘向开创的叙录体成为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叙录体改为史志体,在正史中首创撰修《艺文志》体例,后代修史者相沿不绝。
魏晋南北朝时,王俭《七志》开创了传录体提要,又称注录体,是比叙录体简略的一种体例。
王俭《七志》依《七略》,作九篇条例编于首卷之中,变叙录体为传录体。
《隋书·经籍志》则于书目后作注,说明现存藏书状况。
唐代《群书四部录》卷帙浩繁,是自汉代修《七略》以后、宋代以前唯一的一部官修解题目录,但“书多阙目,空张第数,既无篇题,实乖标榜”,受到唐毋煲的批评。
《旧唐书·经籍志》采用有序有提要的《古今书录》修成,但嫌其“卷轴繁多”,删去小序和提要,仅留存其书目。
到南宋时郑樵反对每书必有解题的做法,在其《通志》中干脆废除解题。
故《总目》批评曰:“逮南宋时,郑樵作《通志》,始谓其文繁无用。
绍兴中,遂从而去其序释。
……厥后托克托等作《宋史·艺文志》,纰漏颠倒,暇隙百出,于诸史志中最为丛脞。
是即高宗误用樵言,删除序释之流弊也。
”
宋代时期,提要目录发展成熟,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提要目录。
在政府藏书目录中,北宋的《崇文总目》,南宋的《中兴馆阁书目》、《续书目》,都是
提要目录。
编于宋庆历间的《崇文总目》有解题,“于每条之下具有论说”。
《总目》对其评价甚高:“今观其书,载籍浩繁,抵牾诚所难保。
然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于斯,百世而下,籍以验存佚,辨真赝,核同异,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也。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是第一次以解题为书名,解题内容丰富,持论公允,为当世所重。
《总目》给予陈书以较高评价:“其例以历代典籍分为五十三类,各详其卷帙多少,撰人名氏而品题其得失,故日解题。
”
元代马端临在其纂修的《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开创了辑录体提要,该体例广泛辑录有关资料来揭示和评论图书内容。
其体例特点是辑录典籍,全采前人序跋,置于自己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