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

宜兴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余赛花

摘要

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它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充满着新奇和刺激。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的能力,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和积累各种知识,也能锻炼幼儿的意志、发展幼儿的特长,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如果从小养成这种探索精神,就会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发现周围的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

科学活动探索能力培养

在幼儿科学教学中,深受幼儿青睐的就是探索、操作活动,它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充满着新奇和刺激。它是幼儿学科学的必经之路。新《纲要》对科学领域的目标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已越来越重视幼儿主动探索与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提出疑问,主动探索

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有好奇心就会产生疑问,学习科学的因素就是产生疑问,它能促使我们去探索。有了疑问就会主动探索,就会促使我们去寻找解决疑问的办法。

幼儿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他们对什么都喜欢看个究竟,问个明白。我班有个幼儿叫包晨希,他最喜欢看地上的小虫之类的东西。例如一次饭后散步时,看见路上许多蚂蚁似乎排着队在赶路,包晨希来劲了,一边看一边问:“余老师,蚂蚁怎么也像我们小朋友一样会排着队走路的呢?他们到哪里去呀?”于是他就跟着蚂蚁的队伍一直走,走了一段,他似乎发现了什么?高兴地对我说:“余老师,我发现蚂蚁们一直爬到那个高一点儿的花坛里去了。”“对了,天马上要下雨了,蚂蚁们把粮食运到高处,防止被雨水冲走。”再如户外活动时,有个幼儿发现阴沟洞里,有一种小虫子大家都叫它“西瓜虫”,一直跟着“西瓜虫”来回着爬来爬去,观察它爬行的样子。看了一会儿,他说:“余老师,我发现西瓜虫爬的时候,它所有的小脚好快呀!”“西瓜虫”的外形较小、可爱驱使幼儿去探索、了解。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获得成功的条件就是会提问题,在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积极进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幼儿爱提问题好比是星星之火,还需成人的支持才能燎原。如果成人能够了解幼儿爱提问的心理特点,并且加以鼓励和引导,就能把幼儿学科学导入主动探

索的道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成人对幼儿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能怕麻烦。这样他们的求知之心就会愈来愈强烈,他们就会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反之,科学对他们也就不会再有多大的吸引力了。这种对科学的态度对于幼儿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求知之心在科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平时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有敏锐的眼光关心周围事物,并善于观察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及时关给予鼓励、指导。一次体育活动时,我发现亮亮在仔细的观察着轮胎的花纹,就走过去问他:“你在干什么”?他说:“余老师,这些花纹多漂亮啊,为什么要有花纹呢”?我想了想问:“你们的鞋底有没有花纹呢?如果穿上鞋底没有花纹的鞋会怎样呢”?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鞋底的花纹,就会太滑了。当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好奇时,教师要学会指导,那么就会使其成为一次有益的科学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发现班上幼儿的求知心越来越强烈,对科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在一定时间内,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探索。例如,幼儿在玩“摩擦生电”时,我提供了塑料积木、塑料棒、吸管、碎纸屑等等。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看能否把纸屑吸起来,幼儿动手后,都说吸不起来。接着,我就让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怎样才能把纸屑吸起来。幼儿们讨论后,将塑料棒在自己的手或头发、衣服上不断地摩擦后再去吸碎纸屑。他们惊喜地发现纸屑被吸起来,大家连蹦带跳,为自己通过探索,取得成功而高兴着!

二、运用各种感官,勇于探索

多感官观察就是借助人的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观察的时候,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一下,这都将有助于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训练观察的全面性,同时,也会加深该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在进行科学活动时,为了保证科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我们要注意针对各年龄幼儿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各种科学活动内容和方式。此外不能再用过去那种老师讲、幼儿听,老师演示、幼儿看的方法,教师要放开手脚,不加任何干涉地让幼儿勇于探索,并适当地加以引导。幼儿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在科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感知隐含的科技原理,在动手中获得知识,体验发现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动手操作的主动性。

在科学活动《沉浮》中,我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积木、泡沫、木块、橡皮泥、吸管、餐巾纸、回形针、铁钉等,给幼儿探究沉浮的现象。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猜测这些材料,哪些能沉下去?哪些能浮在水面上?然后用这些材料分别做实验,探索

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结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有的幼儿发现积木、餐巾纸、吸管刚放下去的时候是浮的,可是过了一会儿就沉下去了。木块是漂在水上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把它按下去,但只要手一松,木块就会漂上来。橡皮泥揉成一团是沉下去的,把它中间掏空,做成小船一样又浮在水面上了……在整个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勇于探索,而且都有自己的发现,活动的兴致也很高,他们对各种现象议论纷纷,我就建议他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通过查阅资料,操作更多的材料,慢慢寻找答案,明白其中的道理。

幼儿时期的幼儿一般对科学的术语和概念是不可能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顾及幼儿的直接经验不足,不能达到某种年龄特点。教师要仔细聆听幼儿的叙述,积极鼓励幼儿利用各种视、听、触、嗅等感官探索事物,使幼儿的直接经验得到扩展,不能急于求成,以孩子掌握了多少概念、名词堆砌的所谓“科学道理”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幼儿只有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探索,反复尝试、动脑思考,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科学探索精神。

三、借助游戏,大胆探索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思维想象可以无拘无束地探索,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鼓励,使幼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1、生活中的游戏

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大量的是来自日常生活和游戏,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水果对于幼儿来说是很熟悉的,他们喜欢吃水果,并且品尝过很多很多的水果。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抓住这一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课题,和幼儿一起尝试探索,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水果时,我编了一个故事。秋天到了,小熊种的水果成熟了,请小朋友帮助小熊摘果子。每个幼儿摘了后,我问幼儿:“你帮小熊摘的是什么水果?他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说:“我摘了苹果,苹果是圆圆的、红红的。”“香蕉是黄颜色的,弯弯的,像小船、像月亮。”……后来,小熊又请大家品尝水果:“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味道?”有的幼儿回答:苹果、香蕉是甜的、橘子是酸的。最后通过猜水果的游戏巩固认识了水果的特征。

2、户外活动的游戏

知识不是由教师教会的,它是在孩子们的探索之后形成。幼儿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这也是幼儿认知过程的重要年龄特征。

例如,幼儿户外活动时喜欢玩“竹蜻蜓”游戏活动,比赛谁的竹蜻蜓飞得高。竹蜻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