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文质统一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密级别:内部 

学位级别:硕士 

提交日期:2002年4 月 

答辩日期:2002年5月16日 

论文中文题目:论孔子的文质统一思想 

论文英文题目:A Essay on Confucious’ Idea of Unity of Ornamentation and Natural Substance

作 者:李天琦 

所在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指导教师:李景林 

所在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分类标识:D222.2 

中文主题标识:文质论 礼 人生境界 

英文主题标识:Ornamentation and Natural Substance Ritual Human life realm

中文文摘 

论文摘要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一句为人们所熟知的话语。然而,“文”在孔子那里表示什么?“质”又是何种含义?孔子的文质论

表达了儒家对“人”的问题的怎样的哲学反思……这一系列问题似

乎在以往对传统儒家哲学的研究中涉及甚少。本文力求以孔子提出

的文质论为出发点,对这一系列问题给予探究,发掘中国传统文化

中深厚的人文精神,揭示文质论深刻的哲学内涵。 

众所周知,对“人”的重视是孔子人生哲学的宗旨,他正是在

对“人”的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关注现世人生的人文

精神。本文认为孔子提出的文质论也是阐释人的问题,确切地说是

阐释人由自然向文明转化体现生命价值之意义的人生境界问题。而人在人生境界的躬行实践中,对个人人格的塑造及对伦理生活中礼之节文的领悟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个人人格塑造方面,文质统一表现为人之初的自然形态与围绕人的生活而展开的“礼”对其修饰雕琢的统一;在对礼之节文的领悟方面,文质统一表现为社会中的人在与人交往时树立的内在境界目标礼之质“仁”与外在实际生活中与之相应的具体可行的表现形式礼之文的统一。而在个人人格塑造和对礼之节文的领悟中实现文质统一,是达到完满的人生境界的前提。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阐释文质统一这一思想: 

第一部分在进入正题前,首先对文、质的概念们作语义学的考察。 

从文、质的原始含义可以看出:质较之于文,有着区别于工巧形式而侧重内容的实体性特征;文较之于质,是附丽于质料上的体现感性美的形式。而文质的内涵是关系体中的范畴,在关系中使用的概念,其内涵与独用时是有区别的。因此,本部分力求以文质原始含义和整个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为参照,作深一层的阐释。在对个人价值肯定的方面,“质”本身的实体性有所提升,指人的先天素质,是一种朴实的自然状态。相应地,作为感性形式美的“文”被具体化为外在的礼仪节文。在对礼之节文的理解方面,“礼”已不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诉诸于人,而是要转化为人内在的特质,有着根植于人性的一面。由此,文和质又表现为一种礼之形式与礼所体现的人的内在心之节文的关系。 

第二部分论述在个人人格塑造方面,文质统一的思想。 

此部分以《论语・雍也》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经典命题引出君子人格的塑造方面文质所表现的含义。接着,以子路为例论证了文和质在个人修养,塑造人格中,文质统一表现为人之初的自然形态与围绕人的生活而展开的“礼”对其修饰雕琢的统一。然后,从礼与人的修养关系着眼,得出无论质胜文,还是文胜质的流弊。文胜质,就是渎辞、渎礼,即在礼仪上过分雕琢,从而损害了人的天然质性。质胜文则不同,虽有教化,但对人的质性没有太多的整饰,也就是礼法不完备,对人的行束缚少,便使人流于愚蠢、骄野、鄙朴、粗俗。得出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实质是主张君子人格应是文、质的统一。最后,得出结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不是有一副呆板道德面孔的人,而是既保持人之优良质性的高尚道德情操,又在礼的约束中作到举止风度翩翩,谈吐文雅、多才多艺、办事干练,真正的君子应当是内外兼修,达到文质的统一。同时以“绘事后素”的命

题,对二者这的系进一步说明,表现孔子对人的天然质性的肯定。 第三部分 论述礼之节文使生命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文质统一的思想 首先,从孔子的重人伦、重群体的思想出发,从“礼”所体现的人伦关系中体现的生命的整体意义上去理解“礼”,诠释“礼”的文质内涵。即礼之质也就是它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内在伦理品质的升华——即孔子一直崇尚的“仁”,是人内心之节文。礼之文是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构成礼的形式。即礼之质也就是它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内在伦理品质的升华——即孔子一直崇尚的“仁”,是人内心之节文。而文的方面,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构成礼的形式。然后以具体事例进行阐释:《论语・八佾》中载林放问礼的本质的话语,得出礼的文质统一可以引起人的好心情,得到一种好的生活。由此孔子认为礼并不在于其文规定的形式如何矫饰,而在于行礼中之质的真诚。孔子赞成三年之丧的礼仪形式,只因为这种礼之文是心情之表示,是自然之质的表示,这种礼之文一定不可轻视,它并非人为的,却是真诚之恭敬。礼越郑重,情味越真切,如果随随便便应付,人生便减少了真诚之态度。最后,论述了礼之文与礼之质的关系,文是质的精神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是质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之质是通过礼之文的一整套仪式、规范作为载体来表现自己。礼之文它的形式是可见的,可听的;而礼之质却是观念形态的,不可见、不可听的。但质却是文的基础,文是质的体现、落实。没有质,文就徒具形式;没有文,质便无所依托,所以在实行礼仪过程中,对人们要求的,主要是内心的虔诚,使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礼之文协调一致。 

第四部分 论述文质统一的人生境界 

首先,阐释了本文二、三部分论述文质统一的关联,即其着眼点都在人,两部分论述文质统一时,人都与“礼”发生关系。引出在人格塑造与礼之节文的论述,都是以文质统一的思想作为其根本,最终完成人从“自然”向“文明”的转化,使人达到一种“文质”中和的理想状态的人生境界的问题。 

孔子认为在人生的躬行实践中,礼是一种约束人的自然情感并提升人自然之质以确证人的尊严的规范,使人自觉的执著于人之为人的特质,并使个体成为礼仪制度的承担者,从而使外在的礼仪制度的普遍性成为个人内在本质,达到文质统一。这时,人亦由被动地接受、灌输地位转变为自觉的循礼而行,从心上自感其乐,以达到文质统一的通达之人生境界。这一境界便是实现人在生活中从事任何事能达于心物合一,与人交谈能心神相守,不会心不在焉而无所着落;与人交往,心之所动,行为之所行,而不会言不由衷的理想境界,即孔子构想的人从“自然”转向“文明”的文质中和的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