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认识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认识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认识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认识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管小亭

一、 定义

(一)血管性痴呆的定义

血管性痴呆是一个 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征,由于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导致脑功能障碍慢性、进行性颅内、外血管的直接、间接病变,是脑动脉硬化性痴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 血管性痴呆是 一个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不是先天所产生的;第二,是由于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导致脑功能障碍,并不是单纯的脑血管病;第三,慢性、进行性发展,颅内、外血管的直接、间接病变所导致。

(二)痴呆的定义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和持续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主要包括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和人格六方面的改变。痴呆是一个临床综合征,是多种疾病多种病因导致的,目前所发现的病因有 100 多种,发病时间约为 3 ~ 6 个月,而且要持续发展在 6 个月以上,同时要除外意识错乱、意识障碍、谵妄。

(三)脑血管痴呆的流行病学

在中国发病率 >65 岁的人群中女性大于男性,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而在脑血管病发生痴呆是男性多于女性,中国的发病率是 5% 左右,上海 AD 老年性痴呆大概占 74.80%, VAD 血管性痴呆20.1% ,其他占 5% ,北京是 AD 64%, VAD 是 25% ,其他占 10-15% 。北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高于南方。欧美流行病调查显示,血管病性痴呆发病率 AD 为 50%, VAD 为 20% ,其他为 20-30% ,而日本 AD 为 30%, VAD 为 60% ,其他为 10% ,可以看出,日本血管性痴呆发病率远远高于 AD 和老年性痴呆。

(四)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型

1. 分型一

( 1 )多发性脑梗死痴呆 MID

( 2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痴呆

( 3 )大面积脑梗死痴呆

( 4 )关键部位脑梗死痴呆

( 5 )分水岭区(低灌注)梗死痴呆

( 6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Bingswanger's Disease )

( 7 ) TIA( 短暂脑缺血发作 )

现在说的 TIA 不完全是短暂脑缺血发作,在缺血的同侧和对侧都有不同程度的脑梗塞形成,这样的病人反复多次发作仍然可以引起临床认知障碍。

2. 分型二

( 1 )皮层性痴呆

( 2 )皮层下痴呆

( 3 ) Bingswanger ' s Disease 动脉硬化性脑病

( 4 )低灌注性梗塞

( 5 )心源性梗塞

多发性脑梗死梗塞是皮层性梗塞,多发性腔急性梗塞是皮层下梗塞,而 Bingswanger ' s Disease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皮层下梗塞和皮层下白质的多发病变,带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低灌输性脑梗塞是血液动力性导致血流动力不足引起的,通常的部位可以有分水岭部位的梗塞,心源性梗塞是心脏栓子脱落造成脑动脉的病变引起临床单侧的皮层性梗塞。

3. 分型三

可以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出血性引起的痴呆、遗传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优势侧静脉窦引起的血管性痴呆。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 脑血管壁病变

在脑血管壁病变中分为非遗传性脑血管壁病变和遗传因素脑血管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三大类。

( 1 )非遗传性脑血管壁病变

①动脉硬化: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由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玻璃样变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硬化。

②血管炎症: 有原发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③高血压还可以导致局部血管壁变薄,形成栗粒状动脉瘤,导致脑出血,损伤脑组织,引起智能障碍或痴呆。

( 2 )遗传因素的脑血管病变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 3 )脑淀粉样血管病

在临床也比较常见,有淀粉样的斑块和组织在血管壁引起脑血管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出血,这是高龄老人常见的原因。

2. 脑血管管腔病变

( 1 )出血性

出血性分为三类: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出血是静脉的出血,常见于老

年人,有时临床没有更多的肢体症状,只是头疼和慢性的认知障碍,有的病人有外伤史,有的病人没有外伤史。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是先天性动脉瘤破裂引起的,是动脉的血管病变。脑实质出血是脑内动脉的破裂,出血引起脑水肿,囊腔形成,有占位效应。

( 2 )缺血性

可以使血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及脱落物,栓塞脱落(脂肪、寄生虫、气体、癌细胞的栓塞。

3. 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如缺血缺氧性脑病(各种严重感染、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心率失常、休克)导致全身血液灌注不足,导致脑内缺血缺氧,第二个是血液粘稠度增高,可以由长期大量的口服避孕药、腹泻、脱水等造成。

血管因素方面的病因中,缺血性脑血管病仍然是血管性痴呆的主体病因。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引发的痴呆中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较大血管多次缺血性脑梗死引起的痴呆,另一种为发生在小血管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和由于慢性低灌流引起白质脱髓鞘,如 Binswanger 病。

不同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多发梗死性痴呆( MID )作为单一的痴呆原因在全部痴呆患者中占 9%~ 33% ,过去曾有研究者认为多发梗死性痴呆主要病理机制是由大量小梗死灶梗死造成脑组织损害的累积效应所致,并有研究者提出在发生痴呆前脑组织的丢失应至少不小于 100cm3 ,但进一步的研究提示梗死后痴呆发生与否,脑梗死发生的部位可能比脑组织的体积丢失更重要,如发生在战略性部位的单个梗死导致的痴呆。我们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累积效应,第二是关键部位梗死, 100 cm3 相当于一侧大脑半球的一半,整个脑容积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的研究中,战略性部位的单个梗死可导致痴呆已为研究者所共识。这些认知功能战略性部位的脑区包括:丘脑、角回、海马、扣带回、穹窿、基底前脑、尾状核、苍白球、内囊膝部等。单个战略部位即平常所说的关键部位的梗死是不受梗死面积大小限制,也可能是累积体积没有达到 100 cm3 。

在动脉分类标准中,管径在 1mm 以下的动脉被称为 “ 小动脉 ” ,管径在 300um 以下被称为 “微动脉 ”, 或者终末动脉。除了动脉外,还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白质病变、微出血。在临床通过仔细的检查,尤其通过核磁共振发现一部分病人并不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白质病变,而是发现有些微出血。

(二)发病机制

脑血管病、遗传、血管病变等多种病因引起大脑长期低灌注,导致大脑神经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紊乱,促使脑部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或丢失,或者由于出血导致的脑实质损伤而引起认知功能损害是VaD 发生的核心机制。此外,大脑高级功能需要特定脑功能区和相对应的神经核团、神经细胞簇间通过密集的细胞突触联系,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方能实现。

纤维传导通路中断,精细高级功能受损。近几年研究认为,血管性痴呆存在脑内乙酰胆碱的减少,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是 VD 的机制之一,临床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的降解,取得一定疗效。发病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大脑细胞本身的受损,第二是突触联系,第三个是纤维传导功能机制,第四个是胆碱减少。

(三) 病理

有萎缩、脑梗死、脑出血、白质病变、颗粒性萎缩、层性坏死及海马硬化和血管病理改变。

多发性梗死是动脉梗死的主要形式,多发性梗死发生部位的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基底节区、额叶、

颞叶、枕叶。多发腔隙性梗死灶是多发梗死性痴呆发生在小血管的主要病理改变,多由于脑的小动脉,如穿通动脉闭塞引起。

1. 脑萎缩

包括皮层性萎缩、皮层下萎缩、脑室扩大、Ⅲ脑室扩大。老年性痴呆病人的萎缩,萎缩的主要部位在海马和内侧颞叶,而血管性痴呆萎缩主要在中线部位,即在脑室皮层下萎缩。Ⅲ脑室扩大意味着丘脑及附近联络纤维结构明显萎缩,如果有这种影像学的表现可以推测病人有可能产生血管性痴呆。

2. 脑梗死

临床神经病理学研究方法是对特定的神经病从病变部位和病变性质两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血管性痴呆的病理表现多种多样,但缺血性脑损害是 VD 主要原因。因此, VaD 病理中梗死是一个主体的病理改变。仅在少部分出血性痴呆的病例中,能见到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及脑实质内出血。大多数 VaD 患者肉眼可见大小不同的脑梗死软化灶,多数分布在大脑中动脉支配区。

大血管梗死可出现三种水平梗死,即颈动脉水平、 Willis 环水平、主要分支血管水平,包括脑膜的主要动脉分支。

3. 脑出血

有慢性硬膜下出血( SDH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微出血和脑实质出血,出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损害及水肿压迫不同部位。

4. 白质病变

白质损害在血管性痴呆病理改变中的发生率占 50% 。在额叶、丘脑、颞叶及脑室旁的白质常发生结构性病变,肉眼可见脑白质显得坚硬、橡胶样、有皱褶、颗粒状,颜色常呈现灰色或黄色,这种病变在脑室周围更为明显。

5. 颗粒性萎缩

较多见于分水岭地带,常因心脏骤停、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及多发性栓死引起。

6. 层性坏死及海马硬化

层性坏死是一种特殊缺血性病理病变,表现为大脑皮质,亦可见于小脑皮质内某一层神经细胞脱失并同时伴有胶质细胞增生。海马硬化 CA1 神经细胞脱失并同时伴有胶质细胞增生。

7. 血管病理改变

可见到粥样硬化、弥漫性的血管炎症、原发性脉管炎、遗传因素的脑血管壁损伤、皮质和软脑膜血管淀粉样蛋白沉积等。还有穿通动脉玻璃样增厚,正常平滑肌细胞丢失,内膜增厚,局部粥样硬化。

幻灯片 29 显示的是一个典型的死亡个病的病理学改变,有多发性腔肌梗塞,是一种皮层下的病变,而且有脑质周围广泛的白质病变和脑室的萎缩。

幻灯片 30 可以看到有脑室周围的白质改变和皮层下多发性的梗塞,脑室扩大,有向心性的脑室扩大,单层影像学改变。

幻灯片 31 显示的是一个典型的分水岭梗死,可以看到在颞枕交接的地方有一个梗死灶,临床表现是失写、失计算、手指失认,核磁表现是左侧血管缺失。

幻灯片 32 显示的是一个分水岭的梗死,是一个皮层和皮层下的分水岭。

幻灯片 33 显示的是典型腔隙性脑梗塞,在左侧的丘脑,病人的临床表现是突然出现的智能障碍,而且说话声音非常低,四肢活动非常好。

幻灯片 34 显示的是脑质周围的白质病变,由于白质病变造成了脑萎缩,即中心性的脑室萎缩。

幻灯片 35 显示的是腔隙性梗塞,在左侧的底节区。

病理大家可以看到血管壁的改变,既有血管壁的动脉硬化、泡沫细胞形成,也有血管管腔形成。

幻灯片 37 可以看到血管壁的改变比正常的管腔小 50% ,经治疗后,管腔略有扩大,这样的病人在低氧低灌注的情况下,非常容易临床产生梗塞形成。

三、临床表现

VaD 的临床表现与病损部位、大小及梗死次数有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构成痴呆的记忆、执行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二是脑损伤的局灶症状、体征。

(一) 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体征

左大脑半球皮质(优势半球)病变可能有失语、失读、失用、失算等症状,右大脑半球皮质病变可有视空间觉障碍,皮层下或传导束病变,可以表现为锥体外系统,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障碍,情感障碍,可以出现焦虑,抑郁,强哭强笑,淡漠,木僵,大脑后动脉病变可以出现偏盲,空间失认,自知力缺乏。

(二)痴呆

早期呈现斑片状痴呆,记忆力明显减退,但是血管性痴呆比较明显首先出现的是执行功能异常、精神行为异常 BPSD ,日常生活能力衰退,人格相对完整,血管性痴呆症状常经常有波动性,或随脑循环状态的 变动而出现一过性改善和恶化。 血管性痴呆通过治疗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如果不积极的进行对症对因的治疗,病情会恶化,而老年性痴呆的病程随着时间是逐渐下降的,血管性痴呆预后要好一些。

(三)各型 VaD 的临床特点

多发梗死性痴呆,战略部位梗死性痴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丘脑性痴呆,分水岭区梗死性痴呆,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各自有各自的临床特点。

(四)大的皮层和皮层下梗死

如果是关键部位的梗塞发生在额叶,可以出现失读、失意志、淡漠,如果发生基底前脑和海马则会出现记忆损害,如果出现在交汇部位则可以出现损害,如果梗塞出现在顶叶,可以出现失读、失写、失计算,甚至说手指失认,左右失认。

(五)小血管和皮层下梗塞

如果梗塞在丘脑和内囊,可以出现脑内特定环路的中断,可以出现淡漠,皮肤功能障碍,皮质的改变等小血管病变的特征。小血管病变继发性腔隙梗塞,白质病变包括微出血。

(六)非典型性血管痴呆

CADASIL 是大脑动脉疾病,半皮层梗塞和脑白质病变,是常染色体遗传,除了痴呆外,可以导致中风甚至偏头疼; Binswanger 属于脑动脉硬化。

(七) 皮层和皮层下痴呆的区别

特征皮质型痴呆皮质下型痴呆

执行功能同其他损害一致严重受损

认知速度正常直到晚期早期即减慢

语言早期失语没有失语

记忆损害回忆和再认损害回忆,复呈差,再认好

注意力损害损害

视空间损害损害

计算早期即损害保留到晚期

人格情绪漠不关心淡漠、惰性、抑郁、苦笑等

说话发音清楚,直到晚期构音障碍

协调 / 步态正常直到晚期损害

运动速度和控制正常减慢

执行功能,皮层下痴呆认知功能严重受损;认知功能下降速度,皮层下早期减慢,而皮层性痴呆早期是基本正常的;言语功能障碍在皮层痴呆表现比较明显,早期就有各种类型的失语,包括感觉性失语运动性失语、复述障碍等等,皮层下痴呆是没有失语的表现,有的人表现讲话的声音比较低沉;记忆障碍两者都有损害,皮层性痴呆和皮层下痴呆记忆损害都比较明显;注意力和视空间能力皮层性痴呆和皮层下痴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计算力皮层性痴呆早期就有损害,皮层下痴呆计算率基本上是保留的;人格情绪,皮层性痴呆和皮层下痴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改变为漠不关心、惰性大,而在皮层下痴呆可以还有抑郁、强哭强笑等改变;讲话和发音,皮层下痴呆构音是比较明显,而皮层性痴呆发音基本上是清楚的,直到后期或双侧出现梗塞时才会影响到讲话和发音;协调和步态异常,皮层下梗塞早期会出现动作协调性困难和走路不稳,而皮层性梗塞早期基本正常,直到直到后期或双侧出现梗塞时才会有步态的异常和协调障碍;运动速度和控制,皮层性痴呆基本上是正常的,而皮层下痴呆是受损比较明显。

(八) VaD 的辅助检查

有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 CT 检查、 MRI 检查、 PET 检查、 SPECT 检查;此外还有神经心理学检查。

神经心理学检查有多种多样,在血管性痴呆检查主要侧重执行功能,临床常用的有 MMSE 、画钟试验和 MOCA ,后两者是测验操作简便,不受文化程度、种族、社会经济状况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在临床与科研工作中越来越多被应用。这两个检查画钟试验和 MOCA 对执行功能受损敏感 , 也同时反映视空间、语言理解、注意力、数字等多种功能。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VaD 有四个国际上的诊断,包括血管性痴呆的 ICD-10 诊断标准、 NINDS-AIREN 诊断标准、 ADDTC 诊断标准、 DSM-IV 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

从以上的四个诊断,综合分析主要简化以下几条:第一有痴呆,第二存在血管性疾病,第三两者要有相关性。存在血管性疾病,有神经系统的局灶性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提示有脑血管的证据(如神经影像学检查 CT 和核磁有皮质或皮质下白质的多发性梗死)。两者有相关性是在血管病出现后痴呆或认知障碍,发生在 3 个月之内并持续到 6 个月,说明两者有相关性。

临床诊断当中又分为临床很可能血管性痴呆、可能为血管性痴呆、确诊血管性痴呆、排出性诊断 -意识障碍, AD 。很可能血管性痴呆是上述的三个标准,有痴呆、有脑血管病,而且两者有相关性。如果有痴呆、有脑血管病,而二者的发病时间和影像学证据不足,就归为可能为血管性痴呆,这样的病人要进一步进行临床观察。第三个是确诊血管性痴呆,除了第一可能为血管性痴呆,还要有尸检或活体的证实,才能确诊为血管性痴呆。排出性诊断 - 意识障碍,是除了 AD 和其他疾病所造成的痴呆。

(二)鉴别诊断

额颞叶痴呆、亨廷顿病、 Lewy 体痴呆、多发性硬化性痴呆,这几个病在发病较轻、早期改变时需要经过进一步临床和影像学的鉴别,而且需要病情的随诊。

最常见的两种痴呆一个是血管性痴呆,一个是老年性痴呆,两者病史不同、发病形式、临床表现、病程、病理、神经影像、预后均是不一样的。

五、治疗及预防

Vad 的预防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血管病的预防,第二是对痴呆的预防。对于血管病的预防有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积极控制各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二级预防是积极治疗各种脑血管病,急性期给予全面充分的治疗,急性期后要预防卒中再发。

(一) 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处理

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因素,可改变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颈动脉狭窄、饮酒、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可改变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地理环境等。

脑血管病的处理有急性期处理和慢性期处理。

(二) 卒中后 VaD 的主要危险因素

1. 年龄

年龄越大,患脑血管病后越容易在临床上产生认知障碍和痴呆。

2. 受教育程度

低水平的容易患痴呆。

3. 自身因素

如低收入、长期吸烟。

4. 遗传因素

有家族痴呆史的病人,患脑血管病后容易产生认知障碍。

5. 反复发作卒中

6. 卒中定位

左侧损伤 ,“ 策略性卒中,丘脑、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 , 包括旁正中丘脑动脉供血区域、颞叶、海马;分水岭等部位的损伤,相对来说比右侧更容易造成认知障碍。

7. 卒中体积

病灶破坏的组织大于 50-100 ml 容易引起认知障碍。

8. 卒中并发症

含氧量低和急性卒中的缺血性并发症(如癫痫发作、心律失常、吸入性肺炎和低血压)。

9. 卒中又出现吞咽困难、步态异常和排尿困难也是危险因素。

(三) 卒中和痴呆的关系

卒中和痴呆互为因果,卒中增加痴呆的危险,同时痴呆也增加卒中的风险。有卒中既往史的患者发生痴呆的机率高出正常同龄人的数倍。卒中后即被诊断为 “AD” 的患者人数是非卒中组的两倍,且其中大部分患者伴有脑血管损伤,提示缺血性卒中使患者更易于表现出痴呆的临床症状。在临床工作中, AD 和VaD 同时存在的现象很常见,很多患者同时表现出两类痴呆的症状。临床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纯粹的VaD 和纯粹的 AD 仅仅是两种极端情况,而更多的痴呆的患者是混合性痴呆。

(四) VaD 的其他危险因素

其他危险因素还有长期的、未经治疗的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纤维颤动、心律失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老年人的大手术等。

(五)血管性痴呆治疗的主要原则

1. 积极控制各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各种脑血管病。

2. 及时应用促智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银杏叶等。

3. 精神行为症状的处理,临床称为 DPSD 。

(六) VaD 的综合治疗

血管性痴呆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不是单一的用药,是个全方位的治疗,广义的治疗包括:

1. 脑循环促进剂

临床常用的有:二氢麦角碱类如思尔明,凯尔,喜得镇;钙离子拮抗剂,如西比灵,尼莫地平。

2. 脑代谢激活剂

如脑复康脑活素。

3. 调节神经递质药物

如安理申 , 哈伯因 , 艾斯能 , 加兰他敏。

4. 神经保护剂神经节苷脂和美金刚

5. 精神症状的对症处理

6. 中医、中药、针灸、银杏叶提取剂。

7. 康复治疗 , 社会心理治疗 , 高压氧治疗。

(七)胆碱酯酶抑制剂

临床现在对治疗血管性痴呆应用比较广泛,经过研究发现患者存在胆碱能神经元脱失, 胆碱能神经元对缺血不耐受,海马 CAl 区神经元对缺血高度敏感,基底节及其邻近白质缺血,可阻断胆碱能纤维的皮质投射,导致 VaD 患者脑内胆碱能功能不足。通过对 VaD 患者脑组织的神经生化研究表明,其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显著降低,即脑组织内乙酰胆碱减少,从而影响胆碱能源 VaD 的功能。对 VaD 患者尸检结果表明,在大脑皮层、海马和纹状体 ChAT 活性降低,该酶表达的下降表示一系列的胆碱能损害, VAD 患者脑脊液中 ACh 浓度的明显降低、而且患者 MMSE 评分与脑脊液中 ACh 水平的直接相关。

目前临床能够应用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有安理申、哈伯因、艾斯能、加兰他敏。在脑血管病痴呆应用中一定要注意副作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间暂时不用,因为脑血管病急性期间有的病人有应激性溃疡,而且有心率的改变,水肿使心率变慢,而且有的病人合并有癫痫,在病情逐渐稳定以后合并症逐渐消除后,可以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从少量开始,可以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的剂量,一到两周逐渐足量,同时注意副作用。

(八)精神行为症状的处理

患者可以有抑郁、焦虑、幻觉、妄想、谵妄、强哭强笑等,临床用的较多的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果这类药物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可以再换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精神性症状出现时,可以先用 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美金刚,可以使某些患者的精神症状减轻,甚至得到控制。 但是对精神症状的处理,如果应用典型或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时,一定要经过家属同意,跟家属讲述病情,因为这些药物还没有被FDA 批准应用于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九)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训练、语言康复、认知康复、行为干预(作业疗法强化治疗、反复训练、交流、疏导、音乐)、社会干预及家庭护理。

六、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所谓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 ),涵盖了所有由脑血管病引起的认知损害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它分为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VCIND )、血管性痴呆( VaD )、 AD 伴有血管因素的混合性痴呆三个类型。脑血管病引起的认知损害类型首先来说临床都能观察到,患脑血管病后有些病人出现认知损害,但是经过检查他的智能属于正常范围,即轻度的血管认知功能损害,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在没有出现痴呆之前,在有些轻度改变时,给予干预后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出现。

(一) VCI 的临床表现

1. 轻度 VCI

在轻度 VCI 中表现是记忆力保留,注意力和执行功能障碍,可有行动和信息处理上的迟缓,也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情绪不稳、意志丧失、情感淡漠等。

2. 中度 VCI

如果是到中度 VCI ,可以有语言、记忆、视觉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认知存在一项或两项受损,伴有或不伴有脑内的梗死灶和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轻度和重度的比较,在轻度可以没有记忆力损害,而在中度有记忆力损害还有其他的认知功能的改变。

3. 重度 VCI

重度 VCI 就等同于血管性痴呆,一般有脑内较明显的梗死灶和神经系统局灶体征。

(二)认知功能障碍

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 (cognitive impairments) ,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由血管性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即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

历史回顾:在 1684 年首先 Thomas Willis 最早描述了血管性痴呆,到 1894 年 Binswanger Alzheimer 提出了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退变 ” , 1969 年 John Stirling Mayer 再次描述血管性痴呆指出高血压占其中 50% 以上。 1974 年 著名的 HachiskiMID, HIS 缺血评分提出了血管性痴呆,在1993 年 Hachiski 首先提出了 VCI ,让人进一步重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以防轻度的病人演变成血管性痴呆。

评估量表在老年痴呆中的应用

评估量表在老年痴呆中的应用 嘉兴市康慈医院 王莲娥 第一单元概述 一、痴呆量表的应用目的: 1、有助于建立痴呆的诊断; 2、有助于确定痴呆的严重程度,给予数量化,便于交流和比较; 3、有助于在临床诊断中鉴别VD和AD; 4、有助于检测痴呆的附加症状,如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等; 5、有助于与假性痴呆鉴别,如抑郁量表可有助于排除“抑郁性假性痴呆”。 二、痴呆量表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简便、易行、省时、易推广; 规范化和数量化。 2、局限性: 至今任何痴呆量表都不能全面满足痴呆诊断的要求,需根据临床或研究的不同目的来选择不同的量表,或两个甚至多个量表配合使用。 最大局限性是不能代替临床医师的思维和判断,不能取代临床诊断。评估结果是诊断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其临床意义必须结合临床才能下结论。 三、用于痴呆的认知功能评估工具: 1、画钟测验(CDT) 2、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 3、长谷川痴呆量表(HDS) 4、Blessed常识-记忆-注意测验(IMCT) 5、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 四、用于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评估工具: 1、神经精神科问卷(NPI) 2、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 3、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 4、临床失智之分期评估量表(CDR) 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6、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 第二单元常用痴呆认知功能评估工具 一、画钟测验(CDT) 画钟测验简单易行,且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有研究表明其平均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85%,轻、中、重不同程度的AD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画钟测验对不同时期AD患者的认知功能测查都较为敏感。与MMSE及其他认知测验也有很高的相关性。 画钟测验主要反映视空间能力等认知功能,测验看似简单,要完成它却需要很多认知过程的参与: ①对测验的理解; ②计划性; ③视觉记忆和图形重建;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014599642.html,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作者:王琳莹马英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9期 摘要:在老年期痴呆中,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是两种主要疾病,其中前者有较明 确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而且治疗途径广泛,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血 管性痴呆的治疗。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治疗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衰退以及高级认知功能减退。其预后相对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目前,VD 无特效疗法,关键在于预防脑血管疾病。该文对VD 的治疗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提高人们的认识,为VD 治疗提供一个客观依据和新的思路,并为VD 治疗寻找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法。 一、血管性痴呆的西医治疗 (一) VD的药物治疗 1.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的一种,与其他钙通道阻滞剂不同的是,降压作用较弱,具有极高的脂溶性,极易穿透血脑屏障,所以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尼莫地平对脑部血管及中枢神经具有双重保护作用。其治疗VD的作用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扩张小动脉及微循环血管,防止血管痉挛性收缩,改善脑部血供;②抑制神经元细胞钙内流引起的钙超载,保护脑部神经元;③抑制缺血区脑细胞过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产生,保护缺血区神经元。本试验通过组内比较也印证了尼莫地平能够改善VD患者高级认知功能。 2.银杏叶提取物是一类天然的抗氧化剂,其在调节免疫、清除自由基以及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银杏叶提取物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强有力的拮抗剂,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和抗过敏等。对于VD 患者的临床治疗,在改善患者的智力精神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银杏叶提取物优于氨酪酸类药物及丹参制剂;在改善患者痴呆水平方面,银杏叶提取物优于胞二磷胆碱;在疗效方面,提示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VD 上有显著作用。 3.吡咯脘类此类药物属于益智类药物,主要增加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使神经细胞的反应性和兴奋性提高,可选择性作用于大脑皮层和海马,促进并增强患者记忆力,同时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代表药物为吡拉西坦、奥拉西坦。吡拉西坦为脑代谢改善药,属于γ-氨基丁酸的环形

(完整word版)中国血管性痴呆诊治指南解读

中国血管性痴呆诊治指南解读 医脉通2013-08-22分享 《中国痴呆诊疗指南》是我国第一部痴呆的中西医结合循证指南。在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23次学术会议上,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田金洲教授对其中的血管性痴呆诊治部分做了解读。 痴呆流行现状 近年来,我国痴呆患病率明显增高。传统认为,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位常见的痴呆原因。但目前数据显示,单纯血管性痴呆占仅所有痴呆的3%-5%,而混合性痴呆占比例较高。 我国目前大约有73.8%-93%的痴呆患者未被诊断。服药治疗的痴呆患者仅占所有患者的21.3%,服用一线抗痴呆药物的仅2%,多数痴呆患者没有接受规范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VaD认识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认为血管性痴呆患病率高于阿尔茨海默病;(2)认为有卒中和痴呆就可以诊断为血管性痴呆;(3)认为在筛查痴呆时MoCA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的敏感性优于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4)把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当成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此外,欧美指南很少引用中国的文献,其诊断和治疗的推荐意见并不适合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制定了中国的痴呆诊治指南。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VaD的诊断标准有ICD-10、NINDS-AIREN和DSM-Ⅳ等,其中1993年Román等制定的NINDS-AIREN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使用最广泛。它强调3个基本要素:(1)符合痴呆诊断,推荐ICD-10、DSM-Ⅳ和DSM-Ⅳ-TR诊断标准;(2)要有脑血管病的证据,推荐CT或MRI影像学检查证据;(3)两者必须有相关性,至少有以下中的一项:①在明确的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痴呆,②突然认识功能衰退,或波动性、阶梯样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 2000年DSM-Ⅳ-TR痴呆诊断标准:(1)发生多个认知领域功能障碍,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记忆功能障碍;②至少同时具有以下认知功能损害之一:失语、失用、失认和执行功能障碍;(2)上述认知功能障碍必须严重到足以干扰社会或职业功能,而且与以往相比明显下降;(3)认知功能障碍不只是发生在谵妄过程中。 血管病证据强调:(1)梗死部位非常重要;(2)重视对血管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血管性痴呆包括6个亚型:(1)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占75% ;(2)重要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例如丘脑梗死;(3)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微梗死性痴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可伴出血);(4)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6)其他,如CADASIL(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老年痴呆治疗评估量表

被访人信息被访人编号: ---

1、基本信息 病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月日 民族:,婚姻情况:,出生地: 现居住地(后标注居住年限): 工作单位: 工种:,在学校受教育年限: 文化程度:,左、右利手 2、现病史(如患者有认知功能减退,请填写) 主诉: 现病史: 最早出现症状:(年月日) 记忆力障碍:丢三落四、记新知识困难、重复提问、虚构等: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定向力障碍: 时间定向力: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人物定向力: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地点定向力: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行为、人格、情感等改变: 行为改变: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人格改变: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情感改变: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语言功能障碍: 讲话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或名称,说半天话:有(年月日),无; 听不懂或不能理解他人的话语:有(年月日),无;语言表达不清楚,读书不理解:有(年月日),无;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工作习惯改变:有(年月日),无; 器具操作能力下降:有(年月日),无; 忽视个人卫生,自理能力减退: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行为逻辑改变: 出现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行为: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行为逻辑错误,不知道做某事的正确顺序: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幻觉是否突出: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是否伴有运动障碍: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起病形式: 病程经过: 3、查体:

内科查体: 血压: / mmHg左右,脉搏:次/分,呼吸:次/分,心律:次/分(齐,不齐) 神经系统查体: 意识:,查体是否合作:合作,不合作, 注意力障碍:无,有(请详细描述) 情绪障碍:无,有(请详细描述) 幻觉/错觉:无,有(请详细描述) 妄想:无,有(请详细描述) 思维障碍:无,有(请详细描述) 行为障碍:无,有(请详细描述) 语言: 面部表情: 视力: 眼球运动: 复视: 眼球震颤: 面瘫: 听力: 发音: 吞咽: 伸舌: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2016-05-19 中华神经科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为了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相关专家的多次讨论,达成此共识。 脑小血管病定义 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1]。 脑小血管病病因 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①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⑤静脉胶原化疾病;⑥其他脑小血管病[2]。 值得注意的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3,4]。本文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其他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可参照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建议。 流行病学资料 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显著高于西方国家[5]。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在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

2016年口腔执业医师考点:根管治疗根尖预备法最新考试题库(完整版)

1、王某,男,68岁。因记忆力减退3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半年入院。3年前家人发现患者经常丢三落四,东西放下就找不着了,熟悉的物品说不上名字,只会说“那样东西”,情绪低落发呆,话少。病情逐渐加重,1年前不会烹饪自己熟悉的菜肴,见着老邻居不知叫什么名字,经常走错房间,外出不知回家的路,认为家人嫌他笨,说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孤僻懒散。半年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不能胜任简单的家务,不会正确穿衣服,吃饭不知饥饱,自语痴笑,举止幼稚。查体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CT示广泛性脑萎缩。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0.5分 A.老年良性记忆减退 B.老年抑郁症 C.阿尔茨海默病 D.老年精神分裂症 E.脑血管性痴呆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该患者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病程,以智能损害为主要表现,意识清晰,存在记忆障碍、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有失语、失认、失命名等大脑皮层受损的表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头颅CT证明有脑萎缩,无卒中史,无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可排除老年精神分裂症、血管性痴呆。老年抑郁症也可出现假性痴呆的表现,但这类患者多有情感障碍家族史,出现抑郁心境,早醒,记忆力减退等,且患者常是情绪低落在先而记忆力减退在后,通过治疗可治愈,而该患者则否认自己有病,埋怨别人说他笨,无自知力,治疗效果差,痴呆进展性加重,可排除抑郁症。老年良性记忆障碍 2、患者男性,28岁,工人。高中文化。自诉6个月前因家中出事后,突然感觉心慌、胸闷、头颈部不适,诉感到“有一股气从胸部往上冲,经过颈部直达头顶的感觉”,为此感到紧张不安、夜间失眠。首先最需要做的辅助检查是0.5分 A.头部CT B.脑电图 C.心电图 D.胸部X片 E.心脏B超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患者因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需与心脏疾患相鉴别。

老年痴呆症的评估与认知康复治疗

老年痴呆症的评估与认知康复治疗 (Assessment an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on Dementia) 李月英( 香港) 葵涌医院 背景: 香港人口有急剧老化的现象。根据香港统计处的数据显示,于1991年的65 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口占香港 8.7%,于2004年增长至11.9%,及至2031年则会增加至约25%。于1988 年赵凤琴教授于本港进行的老年痴呆症流行病率研究显示,65 岁或以上的长者约有4%患有老年痴呆症,70 岁或以上的长者则约有6% 患有老年痴呆症。 海外研究显示,80 岁或以上的长者约有20%患老年痴呆症,病发比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于1997 年在护理安老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约37%的长者患有老年痴呆症。因此,及早对老年痴呆症病 者进行评估及订定适切的认知训练是对老年痴呆症病者很重要的。 技术分享:评估老年痴呆症长者包括以下几方面:精神状况,身体功能,日常生活操作,家居支持及环境设计等。作业治疗师会因应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标准的评估工具。常用的认知能力评估工具包括: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Mattis Dementia Rating Scale(DRS), Kendrick Cognitive Tests for the Elderly, FULD Object Memory Evaluation, Clifton Assessment Procedures of the Elderly, Rivermead Behavioural Memory Test, Hierarchial Dementia Rating Scale, Severe Impairment Battery, Ellen 's Diagnostic Module, Clock Drawing Test , Silver ' s Test 等。评估 情绪方面,我们会采用老人忧郁症短量表Chinese Version Geriatric Depression Short Form 。日常生 活评估工具包括:Modified Barthel Index, Lawton IADL Scale, Chinese Disability Assessment for Dementia , Assessment Motor & Process Scale 等。评估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素和生活压力与及居住 环境( 包括实物环境及人物环境) 是痴呆症患者的康复中很重要的一环,评估工具包括:WHOQO(LBref) & QOLin Alzheimer ' s Disease (QOL-AD),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 Relatives Stress Scale, Zarit Carer Stress Index 及Safety Assessment of Function & the Environment for Rehabilitation(SAFER) 等。评估痴呆症患者的发展阶段,我们会使用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 (GDS) 及Functional Assessment Staging Test (FAST) 。 痴呆症患者有认知缺损,他们的近期记忆较差,集中注意力也较弱。执行及处理日常生活事情也有相当的困难,以致能否安全地在小区生活也是一个疑问。 「认知残障模式」(COGNITIVE DISABILITY MODEL, Katz, 2004) 应用于老年痴呆症的复康,旨在增加患者的功能及减低他们的残障。训练患者的策略是因应长者的认知能力而改变环境,以增强痴呆症患者日常生活的适应能力。作业治疗师会因应患者个别的需要,订定有系统的认知及记忆训练,并提供一些记忆改善设施,以协助痴呆症患者在小区生活,并改善生活质素。记忆策略包括「组织法」、「重复法」、「分类法」、 「联想法」及善用记忆辅助工具等。 英国的研究显示,有系统的记忆训练可以改善早期痴呆症患者的记忆及减少伤残障碍。 认知训练包括不同的训练活动:现实导向训练、怀缅治疗、记忆训练、计算机软件训练、认知剌激训练等。伦敦的随机临床测验(RCT)研究显示(Spector, 2003) , 201位在小区的长者,参与认知剌激治疗后,在认 知能力及生活质素两方面都有改善。 6个随机临床测验现实导向训练的研究(RCT)显示(Spector, 2005),共125位痴呆症患者,67人在实验组, 58人在非实验组,现实导向训练可帮助老年痴呆症患者改善认知能力和行为问题。 =记忆训练包括打麻将、配对游戏、骨排游戏、宾哥游戏、拼图活动、问答活动及教授记忆力策略等。陈章明教授及余枝胜医生于2005 年在香港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三十位居住老人院的长者,参与打麻将治疗后,认知、情绪及运算能力方面也有改善。痴呆症的情度则由中度痴呆症进展到轻度痴呆症。其实打麻将治疗也是一种切合中国文化的认知训练活动。 因应痴呆症患者的教育背景,治疗师可编写阅读及书写的认知训练活动。作业治疗师可与家人商讨家居认知训练计划,定期检讨复康计划,以切合患者的情况。 结论作业治疗师会因应个别痴呆症患者的能力和需要及痴呆症患者的发展阶段而提供适当的评估及认知复康训练。治疗师会定期与家人一起检讨复康计划,以协助痴呆症之长者能够活得精采,长者及其家人会有较佳的生活质素。 老年痴呆症的评估与认知康复治疗 (Assessment an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on Dementia) 李月英( 香港) 葵涌医院 Backgraound: In HK, the population is ageing rapidly. According to data of HKCensus & Statistic Dept., there was about 8.7 %, 11.9% and would be increased to about 25% of the elderly are of age 65 or above in 1991, 2004 and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 一、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痴呆(TCD编码:BNX1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血管性痴呆(ICD-10编码:F01.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2.痴呆程度评定 参照临床痴呆评定表(CDR)。 3.病期诊断 (1)平台期: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波动,多见于发病早期,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2)波动期:感冒、感染及情绪波动常为诱因,在近期内(数日至数周)出现痴呆 原有症状(核心或周边症状)时有加重,与平台期比病情明显不稳定,呈波动状态,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 (3)下滑期:痴呆症状明显加重,呈急性下滑趋势,也可见渐进缓慢持续下滑。 基本证类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以风火痰瘀标实所致诸证类为主。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痴呆(血管性痴呆)临床常见证候: 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3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痴呆(血管性痴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 14 —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痴呆(TCD编码为:BNX100)和血管性痴呆(ICD-10编码 为:F01.9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出现较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神经心理学检查 (2)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3)HIS量表测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TCD,颈部血管超声,相关基因 检测,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血糖,血脂,维生素B 12水平,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补益肝肾,化痰通络。 (2)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健脾益肾,化痰通络。 (3)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清热化痰,通络开窍。 (4)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补肾填精,益髓增智。 2.针灸疗法 3.康复疗法 4.推拿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改善或延缓核心症状的发生、发展,减慢或阻止智能的减退,提高生活自理能 力。 2.减轻或消除周边症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出现并发症不能完成路径时,退出本路径。 3.由于患者自身原因无法完成路径时,退出本路径。 — 15 —

血管性痴呆诊疗指南

血管性痴呆诊疗指南 在我国,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位引起痴呆的原因。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卒中病灶的大小和部位等。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引起的脑损伤均可导致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特点包括:出现记忆障碍和至少两个其他认知领域,包括定向、注意、语言词汇功能、视空间能力、计算、执行功能、习惯动作、抽象、判断能力的障碍,且这些障碍足以引起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缺损。 尽管卒中可以增加痴呆的危险性,但目前就脑血管病与痴呆的关系之间如何确定,还非常模糊。卒中的次数、卒中的部位、梗死脑组织的总容量到底要达到多大的量,方能引起痴呆,目前尚无定论。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很难确认卒中是否是痴呆的唯一病因。总之,通过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的证据,说明痴呆患者没有血管病基础;反之,发现了血管病变并不能说这就是痴呆的病因,尤其是在另一个引起痴呆的病因,如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病并存的情况下。 【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临床亚型。 1.皮层综合征特点是临床反复出现脑血栓形成或栓塞,伴有明显的局灶感觉和运动缺损症状和体征,失语更为严重,认知障碍的起病急骤。

2.皮层下综合征伴有深部白质病变的皮层下综合征的特点是有假性球麻痹的体征,锥体束征。抑郁或情绪不稳,额叶释放症状。记忆障碍相对较轻。定向力障碍,对新鲜事物反应减少,兴趣减少,判断事物间关系的能力下降,在交谈时难于将焦点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注意力不集中。刻板语言和动作。 3.常染色体显性皮层下白质脑病的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所致的血管性痴呆一般在30~50岁起病,与19号染色体上的notch3基因突变有关。由于皮层下多发梗死导致腔隙状态,突出的临床特点是假性球麻痹,伴有情感障碍和尿失禁,双侧锥体束征。步态平衡障碍、步距小,病史中有偏头痛史。家族史常阳性。 【辅助检查】 头颅MRI检查可以发现皮层下多发腔隙性梗死灶。此外,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Binswanger’s病)的患者,还可以在更广泛的皮层下白质发现脱髄鞘病变。MRI的敏感性比CT高。 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除外外源性栓塞、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脑膜血管梅毒所致的多发性脑梗死,这在较年轻的患者、尤其是没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尤其重要。 【诊断】

(完整版)四川大学华西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影像医学专业用) 前言 神经病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之一,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有重要作用,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神经病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与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其次又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导致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如丘脑出血常引起消化道溃疡,重症脑病可导致心律失常;而其它系统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因此,神经病学与基础、临床多门学科密切相关。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学习本学科的目的在于:掌握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法和神经科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危重病的诊治原则,熟悉神经病学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贾建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6版配套使用,适用于临床、影像等专业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本大纲指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它为普通熟悉及一般了解的内容。理论课总学时为30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 各章的参考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学时数 第一章绪论0.5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损的定位诊断自学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4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1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1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0.5 第七章头痛 1 第八章脑血管疾病 6 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2 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1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疾病 1.5 第十三章癫痫 1.5 第十四章脊髓疾病 2 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疾病 2 第十六章自主神经系统疾病自学 第十七章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2 第十八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病自学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疾病自学 第二十章睡眠障碍 1 第二十一章内科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1 合计30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疗指南 (2019)》解读 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脑小血管病常见的病因类型包括: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变、炎症和免疫介导的脑小血管病、静脉胶原病和其他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可呈现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改变,包括腔隙、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病变、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 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及视空间功能等认知域的损害。 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为提高诊疗水平,减轻疾病负担,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疗指南中国撰写专家组依据国内外科研成果及前沿资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写《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国诊治指南(2019)》(以下简称“指南”)。

据一篇发表在2010年Lancet Neurol杂志的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减退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注意力、转移能力方面,而非记忆力,“就是给人反应慢慢的一种感觉”,执笔专家彭丹涛教授解释道。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伴随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括约肌功能减退、步态不稳或僵硬、假性球麻痹等运动障碍,最终发展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或完全丧失。2017年Clinical Science杂志发文指出,临床表现与损伤部位相关,如皮层下梗死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但多数脑小血管病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为明确诊断,指南推荐采用适合中国居民的神经心理测验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认知功能域评估,评估的认知功能域包括记忆功能、执行/注意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结构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行为等,着重进行执行/注意功能的评估;并通过神经影像学方法辅助诊断,头颅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手段。 此外,还应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脑小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有些患者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维生素B、

老年痴呆治疗评估量表

被访人信息被访人编号:---

1、基本信息 病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月日 民族:,婚姻情况:,出生地: 现居住地(后标注居住年限): 工作单位: 工种:,在学校受教育年限: 文化程度:,左、右利手 2、现病史(如患者有认知功能减退,请填写) 主诉: 现病史: 最早出现症状:(年月日) 记忆力障碍:丢三落四、记新知识困难、重复提问、虚构等: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定向力障碍: 时间定向力: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人物定向力: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地点定向力: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行为、人格、情感等改变: 行为改变: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人格改变: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情感改变: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语言功能障碍: 讲话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或名称,说半天话:有(年月日),无; 听不懂或不能理解他人的话语:有(年月日),无; 语言表达不清楚,读书不理解:有(年月日),无;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工作习惯改变:有(年月日),无; 器具操作能力下降:有(年月日),无; 忽视个人卫生,自理能力减退: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行为逻辑改变:

出现与环境不相适应的行为: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行为逻辑错误,不知道做某事的正确顺序: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幻觉是否突出: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是否伴有运动障碍:有(请详细描述,年月日),无; 起病形式: 病程经过: 3、查体: 内科查体: 血压:/ mmHg左右,脉搏:次/分,呼吸:次/分,心律:次/分(齐,不齐)神经系统查体: 意识:,查体是否合作:合作,不合作, 注意力障碍:无,有(请详细描述) 情绪障碍:无,有(请详细描述) 幻觉/错觉:无,有(请详细描述) 妄想:无,有(请详细描述) 思维障碍:无,有(请详细描述) 行为障碍:无,有(请详细描述) 语言: 面部表情: 视力: 眼球运动: 复视: 眼球震颤: 面瘫: 听力: 发音: 吞咽: 伸舌: 舌肌萎缩:

老年痴呆症三个量表

ADL 日常生活能力指数量表 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姓名: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 年龄:_______文化程度:________________

评定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往病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说明 I.定向力(最高分:10分)

1.首先询问日期,之后再针对性的询问其他部分,如“您能告诉我现在是什么季节?”,每答对一题得一分。 2.请依次提问,“您能告诉我我们在什么省市吗?”(区县?街道?什么地方?第几层楼?)每答对一题得一分。 II.记忆力(最高分:3分) 告诉被测试者您将问几个问题来检查他/她的记忆力,然后清楚、缓慢地说出3个相互无关地东西的名称(如:皮球、国旗、树木、大约1秒钟说一个)。说完所有的3个名称之后,要求被测试者重复它们。被测试者的得分取决于他们首次重复的答案。(答对1个得1分,最多得3分)。如果他们没能完全记住,你可以重复,但重复的次数不能超过5次。如果5次后他们仍未记住所有的3个名称,那么对于回忆能力的检查就没有意义了。(请跳过IV部分“回忆能力”检查)。III.注意力和计算力(最高分:5分) 要求病人从100开始减7,之后再减7,一直减5次(即93,86,79,72,65)。每答对1个得1分,如果前次错了,但下一个答案是对的,也得1分。 IV.回忆能力(最高分:3分) 如果前次被测试者完全记住了3个名称,现在就让他们再重复一遍。每正确重复1个得1分。最高3分。 V.语言能力(最高分:9分) 1. 命名能力(0-2分):拿出手表卡片给测试者看,要求他们说出这是什么?之后拿出铅笔问他们同样的问题。 2. 复述能力(0-1分):要求被测试者注意你说的话并重复一次,注意只允许重复一次。这句话话是“四十四只石狮子”,只有正确,咬字清楚的才记1分。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D)是引起老年期痴呆的第二病因,在痴呆中占10%~50%[1]。VaD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不同的血管病理变化均可引起VaD症状,包括大、小动脉病变,弥漫性缺血性白质病变,心脏脱落栓子的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出血,血液学因素和遗传性疾病等[2]。 目前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不能发现非痴呆的认知障碍及促进血管性痴呆的防治。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可以涵盖所有与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变有关的各种程度的认知障碍,促进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3]。 1 血管性痴呆(V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VCI)[3] 血管性痴呆(VaD)是一种明显的皮质下痴呆,并伴有执行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将脑血管病(CVD)确立为痴呆的一个直接或间接危险因素。VaD的临床诊断标准逐渐建立。目前国际上常用的VaD诊断标准DSM-Ⅳ是特异性最高的,分“可能”、“可疑”和“肯定”3种诊断。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中卒中研究所与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4]VaD诊断标准由于特异性很高,已被普遍接受,目前广泛用于临床试验中单纯性VaD病例的筛选。各种VaD诊断标准均强调必须有痴呆和CVD的证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证据)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发生痴呆),这使得VaD的诊断被分为两步:首先要确定为痴呆(符合以Alzheimer’s Disease,AD

为模板的痴呆定义),然后再与AD相区别(根据血管危险因素、缺血评分和影像学变化等)。许多临床和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按照AD型痴呆的诊断标准不能发现许多CVD导致的认知障碍,尤其是未达到痴呆标准者,也就不能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同更宽泛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DI)概念来代表VaD,目的是将VaD诊断标准从传统的痴呆标准中摆脱出来[5]。目前应用的VaD诊断标准所发现的患者都是认知损害已不能恢复的晚期患者,不能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因此,VCI概念的社会和医学意义就在于摆脱了传统痴呆定义的束缚,强调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障碍能早期诊断和干预,以避免损害加重而达到影响职业、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能力的程度。 VCI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组疾病。根据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可将VCI分为血管性遗忘型认知障碍(MCI)、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和VaD。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可能是最常见的VCI类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皮质型(大血管性、栓塞性和低灌注性)、关键部位型(大血管性、栓塞性、小血管型和低灌注性)和皮质下型(小血管性、低灌注性和不完全梗死性);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的认知障碍,同时具有血管病变的依据。 VCI诊断标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脑血管疾病的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呈波动性发展;记忆力相对保留或较少损害,注意和执行等认知功能受损较重;脑血管病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并除外其他疾病;不够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逐渐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和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 一、VCI的分类 根据病程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1. 危险因素相关性VCI; 2. 缺血性VCI; 3.出血性VCI; 4. 其他脑血管病性VCI; 5. 脑血管病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D)。 推荐:采用病因分类方法,对VCI进行诊断。 二、VCI的诊断 从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支持VCI分类诊断的证据,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诊断。 ㈠临床评估 推荐:应详细了解认知障碍的起病、发展过程,及其与脑血管病或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应对患者进行一般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寻找脑血管病的证据,同时排除其他可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 ㈡神经心理学评估 推荐:应当采用适合国人的测验对VCI患者进行多个认知域的评估,包括记忆力(如词语学习测验)、注意执行功能(如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和数字符号测验)、视空间结构功能(如积木测试)等。 ㈢神经影像学检查 推荐:应当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脑结构影像检查,首选头MRI 检查,包括T1WI、T2WI、FLAIR,在没有条件的医院,亦可行CT检查。 ㈣实验室检查 推荐: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应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VCI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在有些患者常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VitB12、甲状腺素水平、梅毒血清学检测、HIV、伯氏疏螺旋体等。 怀疑变性疾病或需要鉴别诊断时可行脑脊液检查,总tau蛋白、异常磷 1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治进展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疗进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 刘征堂 一、概述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 VaD )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患病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为3.96%,其中血管性痴呆占到了2/3,其发病率相当高,而且它的致残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血管性痴呆发病较为明确,具有潜在的可防治性,因而被称为可逆性痴呆,及早治疗对智能改善或者是逆转 尤为显著 ,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医药学在血管性痴呆的辨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延缓疾病的进展。 二、痴呆的概念和特点 ( 一 ) 痴呆的概念 痴呆 ( Dementia ) 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是指由于大脑的器质性改变使曾经发达的智能再次低下,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的智能障碍,即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在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和人格等精神心理活动中,有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他至少一项缺损,同时伴有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的一种状态。并且上述症状和功能损害至少已经存在4-6个月才能诊断。 (二)痴呆的特征 它是后天获得的、有持续性、有多个认知功能的损害。大脑皮层的功能较多,大脑功能包括认知、记忆、思维、计算、定向等,由于这些功能的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能力减低、认知功能明显减退,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判断,明显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或者社会职业功能,并且与以往水平相比有显著的降低等。 三、血管性痴呆的概念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 VD) 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症,与老年性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但是由于受到诊断标准的限制,早期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从而丧失了治疗的机会。为使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之前能被发现,而产生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痴呆的早期状态。 四、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学认识 (一)病名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老年病呆病的范畴。祖国医学有呆病、文痴、痴呆、善忘等记载。其发生于中风病之后以老年人居多,病位在脑,涉及肝、肾、心、脾,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精气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 (二)文献记载

老年痴呆诊治指南

老年痴呆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叫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 疾病分类: 混合型痴呆(Mixed dementia) 这种老年痴呆分类症状是指既有老年性痴呆,又有血管性痴呆或其他类型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老年痴呆分类是指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病。一般在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基础上,伴有反复脑血管意外发作,包括多发性梗死或小出血灶所致的老年痴呆分类。典型病例是急性起病的脑血栓形成,接着很快获得好转,可遗留某些神经系体征。 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 老年痴呆分类在病理和组织学改变方面为弥漫性大脑皮质萎缩,神经细胞颗粒空泡变性,脑内出现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老年痴呆分类是以进行性痴呆为主的大脑变性疾病分类,是痴呆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发病原因: 1、脑血管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最常见的有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ultiple infarction dementia),是由于一系列多次的轻微脑缺血发作,多次积累造成脑实质性梗死所引起。此外,还有皮质下血管性痴呆、急性发作性脑血管性痴呆,可以在一系列脑出血、脑栓塞引起的脑卒中之后迅速发展成痴呆,少数也可由一次大面积的脑梗死引起。总之,脑血管病也是老年痴呆较为常见的病因。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近二三十年,有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其认识不断完善,很多辅助检查,特别是脑脊液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展,有效地提高了AD 诊断的准确性,治疗方面也更加全面地关注AD 的各种合并症状并力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发表了多个AD 相关的诊疗指南,特别是2010 年欧洲神经病学协会发布的AD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10 年发布的痴呆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2011 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 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A) 发布的AD 诊断标准(NIA-AA 标准)。基于以上指南/诊断标准,我们在此对AD 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1 AD 的诊断流程 1.1 明确痴呆的诊断对于有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首先要建立痴呆的诊断。痴呆是一类综合征,当患者存在认知或精神症状,并符合以下特点时,可以考虑痴呆的诊断。 (1) 患者的症状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 (2) 较起病前的认知水平和功能下降。 (3) 排除谵妄和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 (4) 基于病史和客观的认知检查,判断患者存在认知损害。 (5) 以下认知域和精神症状至少有2 项损害:①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能力;②执行功能;③视空间能力;④语言功能;⑤存在人格、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 1.2 建立AD 的诊断明确痴呆的诊断后,需要根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定引起痴呆的病因,特别要注意排除一些可治性疾病。 现病史应注意有哪些认知域受损,病情演变情况,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相关的非认知障碍。由于痴呆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和缺乏自知力,病史应尽可能获得知情者的证实或补充。 体格检查对于痴呆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详细进行一般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有助于将AD 与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其他引起痴呆的疾病相鉴别。 神经心理评估可对患者有无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的特征及严重程度、伴有的精神行为症状进行客观评定,是诊断痴呆的重要手段。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痴呆的病因。近些年脑脊液化验(Aβ42、tau 蛋白、磷酸化tau 蛋白)、结构脑磁共振成像(MRI)、氟脱氧葡萄糖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FDG-PET)、PETAβ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提高了AD 诊断的准确性。 NIA-AA 标准将AD 痴呆的诊断分为很可能的AD 痴呆、可能的AD 痴呆、伴AD 病理生理标志物的很可能或可能的AD 痴呆。前两种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第三个适用于开展了AD 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查的医学中心,目前主要用于科研。另外,还提到了病理生理学证实的AD 痴呆。1.2.1 很可能的AD 痴呆符合下述核心临床标准可诊断为很可能的AD 痴呆:(1) 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标准;(2) 起病隐袭,症状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出现;(3) 患者主观报告或知情者观察得到明确的认知损害的病史;(4) 病史和查体中,起始和最突出的认知域受损常为记忆障碍,此外还应有一个认知域受损;(5) 当有脑血管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其他疾病的证据时,不应诊断很可能的AD 痴呆。 1.2.2 可能的AD 痴呆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即诊断为可能的AD 痴呆:(1)病程不典型,符合上述核心临床标准中的 1 和 4 条,但认知障碍可呈突然发作、或病史不够详细、或客观认知下降的证据不充分;(2)病因不确定,满足上述AD 核心临床标准的(1)~(4) 条,但具有脑血管病、路易体痴呆等其他疾病的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