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症结,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实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需求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一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中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
在投资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例持续下滑,据统计,中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
二是高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直接导致对外过度依赖。
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到200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与产业内部失衡并存的特征愈加凸显。
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截至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并存。
一方面,部分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企业缺乏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城乡、区域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
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中国经济规模发展空间结构失衡,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由1980年的1.05∶1扩大到2009年的2.2∶1。
(四)要素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70%的铜矿石、90%的铬铁矿石等都依靠进口。
从生态环境看,中国“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在投资增长中呈现继续强化之势。
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发育滞后。
(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前置性原因。
长期固化的政策,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规划与激励机制。
一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调整滞后致使外需与内需结构失衡。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持续快速扩大、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激励出口政策调整缓慢,扩大国内消费的政策体系建设滞后,带来内外需结构失衡问题。
二是非均衡发展战略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产业与区域结构失衡。
非均衡发展战略缺乏产业演进与区域优势转化的市场化链接,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配套政策难以及时跟进,造成地区间发展能力差异过大,引发国内需求结构性矛盾。
(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缓慢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
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自主功能难以正常发挥,供需均衡缺乏基本的体制保障。
一是行政性配臵资源色彩浓厚,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弱化。
行政配臵比重较大,长期行政性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较强,导致大量低效甚至无效投资,直接影响了供需耦合。
二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结构优化的微观基础缺失。
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偏大,行政垄断与行业垄断结合,无法有效约束企业投资行为,结构优化与自主创新的微观基础缺失,低水平产能过剩、结构失衡不可避免。
三是科技资源配臵行政化,结构优化的科技支撑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基本的市场机制联结和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直接影响了中国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不完善,结构优化的市场信号扭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要素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经济结构升级缺乏市场基础。
(三)相关经济政策与制度建设滞后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实原因。
目前中国相关政策与规章制度建设尚不能适应调整结构的要求。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健全。
长期实行城乡分治,客观上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是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环境资源制度建设滞后,缺乏必要的利益调节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是当前经济低成本、高消耗扩张,投资、消费比例失调等结构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立足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立足当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以城市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走出新路子,实现结构优化与升级,为全面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制度环境与体制保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国家发展战略动态调节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配臵资源为基础,将结构优化与均衡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一是立足要素禀赋结构,实施比较优势战略。
切实降低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禀赋优势,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是注重公平、效率,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各区域自身优势,打造新的增长极;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优化区域结构;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施集约发展、整体规划、集中排放与治理。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
以促进消费增长为核心,改革政策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把过去对投资、出口的政策激励逐步转向以消费为主的政策激励,建立鼓励消费与可持续消费并重的政策体系。
(二)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优化结构的保障作用。
以优化市场运行为目标,着力消除妨碍市场运行
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充分竞争中促进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减少资源行政配臵比重,真正实现政府由经济增长引擎向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变;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政府立足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拓展市场主体责权空间。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塑造合格市场主体。
加强对自然垄断国有企业的监管,打破行政性垄断的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重塑优化结构的动力微观主体。
三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优化结构的政策支持体系。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基本匹配的财政体制;加快完善税收制度、财产税制度;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化运营的市场主体。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优化结构的动力机制。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链接的产学研体系;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科研院所治理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的市场化转化能力。
(三)加快制度创新,打造优化结构与均衡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是加快环境资源制度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配臵环境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法规制度层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是完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
加快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逐步改变行政性城乡分治二元结构;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三是深化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使产品价格真正反映产品价值与资源稀缺程度;改革价格形成机制,真实反映资金价值与货币
供求关系;通过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从成本利益上促进结构优化与升级。
(四)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和激励结构调整与优化。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力争在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促进“调结构、上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扩大消费的财政政策体系。
采取直接有力的措施促进扩大消费,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效遏制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业转型升级。
从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等方面入手,立足公共平台、科技研发、产业化、示范推广、消费培育的层面,实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体系,明确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三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促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市场主体聚集,促进创新驱动与内生增长。
四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结合推进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有效的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以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设计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结构调整的动力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