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最新教育文档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最新教育文档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最新教育文档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文献编码A

学校教育中,承载人才培养职能的核心载体是课程。树立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新人才观,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有赖于学校课程的深层变革。这一变革有两层含义:其一,实现课程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真正回归培养人的教育原点;其二,围绕育人目标,科学选择与合理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以课程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再造。本文试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峰中学为例,探索基于新世纪人才培养理念下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构路径,以期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借鉴与参考的经验。

一、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建构要建构学校课程体系,首先应建构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当中的具体体现” [1] ,因此,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既是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系在课程中得到体现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课程回归教育原点的必然要求。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不仅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更应该思考核心素养如何融合学校特色,才能建构出充分体现该校学生特色的个性化课程目标体系。一所学校要完成课程目标建构,必须努力“运用关系思维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纳入理性的轨道,摆脱理论与

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2] 。教育既是理想的事业,需要理论指引,同时也是实践的活动,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必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人文理解,可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哲学、美学、历史学等方面入手,进行文化分析;二是实证研究,可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面切入,了解实际情况。

(一)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论分析探究学校课程目标,思索“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必须植根学校文化背景,理清学校文化的由来及其特点,以此作为学校课程架构的逻辑起点和上位依据。顺峰中学自建校以来,就对和美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实践探究,明确了学校的和美文化价值诉求,构建了和美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为此,研究组首先对“和美”进行了词源考察研究。“和”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和,相应也”,其最初的意义,即相互应和,这个意义在后来被保留下来,常引申为表达一种温和、和睦交融之意。“美”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后来的引申义逐渐覆盖到所有事物之中,包括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用以表达一种能给人带来良好感受的属性。由此推断,“和美”一词,一般可理解成“和谐美好”之意,泛指一种温和、适度、因素间和谐交融、令人感觉美好愉悦的状态,可用于形容某种情景或人的精神品质。

(二)面向学校师生群体的实证调查

立足学校现实,从实然与应然两个角度切入,深入调查分析师生群体对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解与愿景,可以为建构满足学校现实需求的课程目标体系

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组首先通过小组访谈获取各科任老师对和美教育的基本理解。访谈围绕教师对和美教育理念及其表现形态的理解展开。访谈结束后,对各科任老师的访谈录音进行文本分析,提出编码方案,最终形成了课程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本身、学校四个一级指标及其下属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具体编码方案见表1)

小组访谈之后,研究组请全校各科任教师(共134 名)和学生(共867 名)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围绕对当前课程目标的看法以及对未来课程目标的愿景展开。调查发现,大部分师生认为,和美特色的课程目标主要应该定位在身心、人际交往、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四个方面,此外还有自主学习能力、生活技能、思维能力等(如图1 所示)。基于此,研究组将“和美”人的核心素养初步界定为上述四个主要方面。

(三)基于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研究组对学校核心团队进行了进一步的意见征询,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围绕“和美人”核心素养表述的合理性及具体内涵进行探讨;二是思考“和美人”的核心素养在内容和内涵方面,如何实现与国家层面核心素养的接轨,

使之既反映国家要求,又体现学校特色。在专家团队与学校核心团队多次智慧的碰撞下,顺峰中学和美特色课程目标体系基本确立。

(四)和美特色课程的目标体系和美特色课程目标体系(见表2)不仅立足现实,植根特色学校文化土壤,还实现了与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的结合,是全校师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愿景的体现。

四大素养八大标准内涵阐述如下:

1.身心健康包括:①悦纳自我:与自我相处时的综合表现,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我尊重。②强体尚美:具有保持身体健康的意识,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掌握审美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2.友善互助包括:①沟通交流:能具有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沟通技能和方法,理解彼此间观点的差异。

②团结合作:主要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听取他人意见,正确处理他人意见与自身立场的关系,明确团队任务与目标,共同解决问题。3. 责任关怀包括:①人文精神: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②国际理解: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处理与国际关系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

4. 实践创新包括:①劳动参与:指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验劳动价值并享受劳动快乐的一种行为倾向②问题解决:主要指在一定的情景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过程中所具有的思想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法。

除此以外,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和美课程目标体系中均有所体现:“健康生活”与“悦纳自我”“强体尚

美” 相对应,“责任担当”与“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国

际理解”相对应,“人文底蕴”与“人文精神”相对应,“实践创新”与“劳动参与”相对应,“科学精神”与“问题解决”相对应,而“学会学习”则贯穿于整个课程目标体系当

中。

二、围绕目标体系建构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围绕以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建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

“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学校教育的原点出发,打破传统的三级课程分类体系,将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

本课程扁平化,通过整合、拓展、补充等方式重组课程内容”

[3]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先,基于实际考察,自下而上了解课程的现状与需求,?M行课程内容的清理;其次,基于理论分析,自上而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整合;最后,结合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实现对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一)自下而上的内容清理与建构研究组对学校师生关于

课程内容设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课程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学校课程内容开发设计与实施等方面都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例如,调查显示顺峰中学的教师团队课程主体意识明显偏低(如图2 所示),这意味着教师在课程内容开发和设计方面缺乏考虑学生的需求。

研究组分析学校原有课程表,发现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的分类以课程制定主体为标准,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造成各类型课程内容的目标指向不清晰。二是以学科课程作为课程内容体系中的主导部分,但这些分科课程建立在分离割裂个体培养目标基础上,导致当前学校在完人教育方面的困境。

(二)自上而下的内容选择与建构研究组结合自上而下的理论分析,对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组与整合,对新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内容的选择与建构,主要有两方面的做法:一是改变传统以学科分科课程为主导的课程内容体系,建构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主题课程群。二是打破传统三级课程分类体系标准,将课程的组织形式、呈现方式、选修的自主性纳入分类体系,将课程分为学科必修、学科选修、活动必修(微课程、节日课程)、活动选修课程,归类到各主题课程之中。研究组还致力于通过专题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课程内容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建构。

(三)基于学校核心团队的意见征询通过自上而下的内容

选择与建构,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在此基础上,学校核心团队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一是针对每个主题课程群所指向的课程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和美特色文化,对主题课程群进行命名;二是对各主题课程群下设的课程类别进行研究,将原有课程归纳整理后纳入新的框架当中。而对于未纳入原有课程表中的课程,例如部分微课程,也进行了整理和统合。

(四)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

基于以上三个步骤,围绕学校课程目标体系,顺峰中学构建了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见表3)

1. 内容设置多元化和美特色课程内容体系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划定了“和馨、和善、美心、美行”四大主题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由不同类别的课程组成。以“和馨”课程群为例(见表4),“和馨”课程群主要由健康类、艺术类课程组成,

每个类别的课程又由相对应学科必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

活动必修课程(微课程、节日课程)、活动选修课程构成。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涵盖内容多。除学科必修课程以外,还开发了涉及体育、艺术、人文、科学、实践、本土、技能等方面的学科选修课程。并且注重活动课程的打造,通过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的各类活动,多维度、浸润式地培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

2. 相互交融的网状结构

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和建设思考

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与建设思考 近年,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在创建与深化“亮丽教育”特色的过程中,着重建设“亮丽人生”特色课程。笔者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者,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亮丽教育”文化内涵,对“亮丽人生”特色课程建设做出定位与路径思考。 一、特色课程定位:鲜明个性、综合价值、普及实施 1. 特色?n程的选定体现鲜明个性 特色课程首要特征是“特”,相对于地方课程和本校其他课程而言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体现了本校鲜明的个性,在教育性、科学性和发展性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品质。学校可以开设的课程众多,选择什么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需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课程体系而定。 “亮丽人生”特色课程建设,是在西丽小学“亮丽教育”特色的“亮丽人生从这起步”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亮丽人生”为课程主线,以校本课程和亮丽教育活动为载体,提炼、整合、优化原有的几种校本课程和系列教育活动,建设体系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主导性课程,实现“培养健康、多彩、创新的亮丽人”的育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学习

的主角,努力实现最亮丽的自己,为少年儿童幸福美好的人生奠基。这是学校在探索“亮丽教育”的过程中,因本校特定需要和特有条件而提出的课程建设思考。与本校其他课程相比,“亮丽人生”课程的建设是直接对应实现“培养健康、多彩、创新的亮丽人”的学校育人目标,彰显“亮丽教育”思想的,它的实施将是(也必须要)代表着西丽小学课程开发的最高水平。 2. 特色课程的价值取向体现综合性 特色课程既然是学校的主导性课程,其核心价值取向十分重要,要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一是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二是要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是充分体现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统一。 “亮丽人生”特色课程建设,以国家层面的“办出各自的特色”“教育人如何做人,帮助人健康成长,培养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帮助社会走向完善”等教育方针为最高指导思想,植根于“亮丽教育”文化,以“亮丽人生从这起步”办学理念为课程内核,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系列校本课程的优化组合为载体,以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为基础,更突显课程的结构化、内容的个性化和核心价值的综合性,直接支撑着西丽小学“亮丽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 3. 特色课程的实施必须全校普及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

最新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特色学校的建设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我们相信在各界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支持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全乡各校师生将同舟共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将会走出一条切合各校实际的特色创建新路子!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与创建特色学校,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而创建特色学校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外在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办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是中小学办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依据《禹城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十里望教育办领导精心研究讨论,确定了“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要求各学校在原有的课程开发,特色活动等基础上,深入拓宽领域,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十里望回族乡教办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禹城市市教育局“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想,尊重教育规律,依托各校自身的教育优势,培育学校文化,凸现学校特色,努力把十里望各校办成有一定影响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 基本原则 基础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独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传承性原则。 三.实施的基本策略 循序渐进策略。特色学校建设应该坚持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之路。各校要应首先从学校多个项目中找出自身发展的优势项目,并着力打造,形成特色项目,并努力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最终成为品牌学校。 因校制宜策略。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特色项目,合理整合、支配相关资源,力求取得突破性成效。 科研孵化策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用课题研究孵化特色学校。可以同一所学校独立开展课题研究,也可以由多所学校加盟形成研究团体,孵化一批同中有异的特色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技本课程就是学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 组成了“三级课程”的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 学校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c因此,栓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 亮点。但就是,一直以来,课程都就是由国家开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学习与借鉴。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 本趋势。在课程根式多样化与课程结构优化中,校本课程的外发具打重要作 用。因此,优化宏观课程结构,也必须重视校水课题的开发与建设。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向=个部分构成:同家课样、地方课程利学校课程。共中,同家课程就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般要求设计的.仑反映了国家教育标脏, 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小小学教育的共向标准。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文施国家课程,以保rd: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n标就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成本依据。地方课程则主要就是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就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入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咋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或社区的个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均。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 国家课程标难的基础上,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 凹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的关系及其比例小向,宏观课程结构的 状况就有差别。在中央集权课程管现体制条件下,国家课程住出现课程结构中 ,1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家课程规定的就是国家教育最高标难而不就是起码标准、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没有应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枚课程管理体制卜,国家课程 门类较少.灶仅仅规定着中小学教育应达到的起码您淮.巾非最高标准.地入课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名称: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二、课题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先决条件。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原理对学校教育机制运行过程进行整体改革,以便实现有层次的设计和进行综合性改革的过程。其主要内涵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研究重视学校特色建设,即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创办学校教育特色;学校现代化建设重视学校科学发展,即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学校改革的最佳方案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产生尽可能大的效果;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办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人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学校的发展而言,教师队伍素质化,课程体系校本化无疑是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两大抓手。而教师是所有教育因素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必须努力做到国家课程素质化、地方课程精品化、学校课程特色化。而构建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常以开发

校本课程为突破口。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础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真实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国家课程因其基础性和统一性,难以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又因其规定性,使这种课程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接受性”课程,教师变成了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倡导民主原则。以此积聚各方意见和力量,形成开发合力与和谐气氛,激发开发潜力。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属“解决问题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珠江路小学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不能局限在科学类的国家课程和科学类课外活动的范围,它应该是一个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学校将科技教育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拓宽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定稿版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 学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孟庄镇寺后张小学 石进忠 2015.11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寺后张小学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镇中心校工作安排,始终以市教体局基础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促内涵式发展”的工作要求,以“抓两课,育特色,保均衡”为工作思路。以导学案、课程纲要编写与使用,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三化教学,充分利用幼教通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全力打造有效课堂和快乐校园。现将我校近年来课程构建的做法同大家做以交流: 近年来,我校构建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的三大课程,将课程进行合理整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构建多种教育方式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育人先育德,我校构建了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和“责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实践课程。 养成教育课程——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 在养成教育中,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为框架,在小学段培养人生48条好习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坚持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使心理健

康教育成为重要的学校文化,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中,“使儿童身心健康”和“培养阳光少年”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调。 责任教育课程——确立每个人的责任,使校园里每个人都承担着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成长的尊严。每个人都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对家庭、对他人、对团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这些责任的教育过程,都从小事做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民主与自由,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的状态中。 情感教育课程——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以性情的陶冶和心灵的自由。 潜能教育课程——把学生的创造力量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和拓展出来。 渗透教育课程——将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看成教育行为,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自我教育课程——发现并呵护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全课程”的理念,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上延伸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无限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德育课程中我校强调了德育思想由管理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德育方法由“重说教”到“重体验”的转变,注重心灵的互动和知情意行的过程体验,使一般的德育行为升华为高水平的道德享受,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程质量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此,我校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科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学校对备课管理的过程实行“对话”+“现场”的模式。首先“对话”备课,一是同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对话研讨交流。实施导学案教学,导学案的编写按照先由市中心教研组形成导学案;然后由个人下载修改,形成个性预案进行课堂展示;再进行议课反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新)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式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维体系中,成为了近几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那么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成为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因此,我们把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结构多元的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奠基。本文拟就如何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整合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建设开放性、动态性、多元化的“三化一体”课程体系做了探索与思考,以便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与借鉴。 一、整合三级课程,构建“三化一体”课程体系 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统一标准与特色标准、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 课程标准校本化。即根据学生学习认知的现状,以及学生特点,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适当分解,逐步实现了课程标准的校本化。首先,根据学生基础及能力的不同,实行“梯式目标”,学生至少要达到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达到学校根据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制定的不同层次的较高标准。其次,各学科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本学科的校本化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校本化。每个学科配齐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以选用教材为蓝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整体移植或者借鉴,使课程内容校本化。如,为实现“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识谱,人人会一门乐器,人人能制作出一件得意的艺术作品”等培养目标,重新编写了适合学生特点的音乐、美术教材。美术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湘版教材和山教版教材调整了每一级部的教学内容。初一的课程内容以民间艺术欣赏和设计为主,民间艺术主要选择学生喜爱的剪纸艺术。在初一阶段,每一个学生不仅在美术课上学习相关的理论,而且都要走进学校的剪纸教室动手制作,人人懂剪纸、会剪纸。 地方课程特色化。开设了民族文化、生命教育、自然探究和社会探究四个领域的六门地方课程,初一至初三年级的《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信息技术》、《安全教育》,初四年级的《人生规划》。为使这些课程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我们采用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将地方课程中的一部分与学校课程进行整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采取组织活动的方式,例如《安全教育》与主题班会整合;将《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诵读结合等等,既避免了无效重复式教学,又能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学校课程生本化 所谓“学校课程”,特指学校基于特色培养目标而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中小学校应该在国家统一培养目标指导下,基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快乐发展

优势拓展与潜能开发 ------积极的校本课程与特色课堂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由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式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维体系中,成为了近几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那么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快乐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成为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因此,我们把特色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结构多元的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奠基。 一、整合三级课程,构建“三化一体”课程体系 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统一标准与特色标准、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 课程标准校本化。即根据学生学习认知的现状,以及学生特点,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适当分解,逐步实现了课程标准的校本化。首先,根据学生基础及能力的不同,实行“梯式目标”,学生至少要达到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达到学校根据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制定的不同层次的较高标准。其次,各学科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本学科的校本化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校本化。每个学科配齐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以选用教材为蓝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整体移植或者借鉴,使课程内容校本化。如,为实现“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识谱,人人会一门乐器,人人能制作出一件得意的艺术作品”等培养目标,重新编写了适合学生特点的音乐、美术教材。美术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湘版教材和山教版教材调整了每一级部的教学内容。初一的课程内容以民间艺术欣赏和设计为主,民间艺术主要选择学生喜爱的剪纸艺术。在初一阶段,每一个学生不仅在美术课上学习相关的理论,而且都要走进学校的剪纸教室动手制作,人人懂剪纸、会剪纸。 地方课程特色化。开设了民族文化、生命教育、自然探究和社会探究四个领域的六门地方课程,初一至初三年级的《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信息技术》、《安全教育》,初四年级的《人生规划》。为使这些课程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我们采用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将地方课程中的一部分与学校课程进行整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采取组织活动的方式,例如《安全教育》与主题班会整合;将《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诵读结合等等,既避免了无效重复式教学,又能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学校课程生本化 所谓“学校课程”,特指学校基于特色培养目标而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中小学校应该在国家统一培养目标指导下,基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社会需求,确立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使之培养的学生具备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这种独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特色化的“学校课程”。为此,在开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立足于适合学生需要、激发学生热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探索学校课程的建设,将三级课程目标有机融合,积极开发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校课程。 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做了有益的探索。 学校课程丰富多样。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构建了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拓展类7大类56个系列100多个课程,力求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 必修选修有机结合。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文明礼仪、硬笔书法、国学经典、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教育等。选修课包括京剧、五音戏、摄影、山东快书、二胡、琵琶、

学校特色发展规划方案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深化学校办学特色 ——宜春市上高田心中心小学课程改革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宜春市委上高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精神,落实宜春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文件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深化我校办学特色,特制定《宜春市上高田心中心小学课程改革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一、基本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随着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的日益彰显,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近十年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从主管部门到学校校长、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价值、程序、方法等还存在认

识不清,实施起来举步维艰的困难,其主要表现在:集中化课程管理模式阻碍校本课程的发展进程,统一化考试制度影响校本课程的实施实效,封闭化校本课程开发妨碍校本课程质量提升,形式化校本课程实践限制了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今后的五年中,我们要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突破现有课程体系的藩篱,举全校之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选修课程超市化。具体实施以下四项基本策略:自觉以教育哲学作为校本课程实践的理论基础,以完善校本制度作为校本课程实践的重要保证;将校本课程实践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校本课程实践与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办学特色相结合,把深化办学特色作为目标追求。 二、简要回顾 校本课程是在保证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在国家赋予的权限内,以学校为基地,自主开发的课程。过去的五年中,我校秉承“关爱全体”、“全人教育”,“个性特长”,“特色品牌”办学思想,在已有写字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拨出专项经费,从学校传统、教师特长、学生需求三个方面考虑,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做法,为实施特色教育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一)写字教育校本课程日臻成熟 2003年9月,在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我校率先在写字教育校本教材上取得了突破,开发了《硬笔书法》教材12册,供全校各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孟庄镇寺后张小学 石进忠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寺后张小学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镇中心校工作安排,始终以市教体局基础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促内涵式发展”的工作要求,以“抓两课,育特色,保均衡”为工作思路。以导学案、课程纲要编写与使用,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三化教学,充分利用幼教通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全力打造有效课堂和快乐校园。现将我校近年来课程构建的做法同大家做以交流: 近年来,我校构建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的三大课程,将课程进行合理整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构建多种教育方式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育人先育德,我校构建了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和“责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实践课程。 养成教育课程——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 在养成教育中,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为框架,在小学段培养人生48条好习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坚持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重要的学校文化,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中,“使儿童身心健康”和“培养阳光少年”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调。 责任教育课程——确立每个人的责任,使校园里每个人都承担着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成长的尊严。每个人都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对家庭、对他人、对团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这些责任的教育过程,都从小事做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民主与自由,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的状态中。 情感教育课程——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以性情的陶冶和心灵的自由。 潜能教育课程——把学生的创造力量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和拓展出来。 渗透教育课程——将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看成教育行为,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自我教育课程——发现并呵护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家长学校课程体系设置

家长学校课程体系设置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张家坡中心学校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加强和改进学校及家庭德育工作,学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办学理念,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三个面向”。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使家庭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现结合我校实际,努力优化我校家长学校课程设置,以增强家长学校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二、目标和主要任务 1、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搞好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家长注重自我教育,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传授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使家长基本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家长的教育法制意识。 3、介绍学校、班级的教育情况,争取家长关心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给家长提供孩子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庭、社会上的情况,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沟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4、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教学重点及教学安排 1、基础知识(必修部分)。该部分包括: (1)做一个合格的好家长; (2)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3)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与教育; (4)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教育; (5)中学生生理、心理卫生与健康; (6)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家庭辅导;

学校特色课程(定稿)

让课程改变学校 ----葛洲坝实验小学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体系的现代化是学校现代化最核心、最艰难的问题所在,是打造现代化学校的有效突破口。其价值在于丰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涉猎范围,体现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满足师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课程滋养下快乐成长。几年来,我们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自主的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的推动下,师生的共性与个性得到了发展,学校的一切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构建体系,让课程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在校本课程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从一个个活动到一个个“科目”,到一组组“科目群”,最终走向了“课程体系”的过程。逐步形成了符合学校“汇集点滴水释放光和热”的办学价值追求,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丰富而又可供选择的多样化课程体系。 围绕构建体系,我们重点加强了两方面建设:一是体现学校水电文化的校本必修课——“我爱水电城”。孩子的喜欢,课程的需要是我们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葛洲坝的孩子爱水电,与电结缘。我们通过在不同年级开展“四童”“五小”“六探”系列活动,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制订编写《我爱水电城》课程纲要,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最后整理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我爱水电城》,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为我校校本课程全面展开提供了指导,为我校水电文化特色教育引领了航向。几年来,我们校本必修课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增加了“节约用电伴我行”、“节约水资源”、“三峡孩子感恩教育”、“我爱葛实小”、“我是小小水电人”等课程内容。

二是大力开发能够展现师生个性的校本选修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教师的专长特长,开设了才艺、技能、科技、手工和学科拓展五大类的校本选修课,其中包括舞蹈、合唱、绘画、手工、体操、跳绳、羽毛球、篮球、足球、排球、信息、科技探索与创新等计22门具体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自主选择课程,跨班选修,形成了54个学生社团。每周五下午,孩子们或荡漾在艺术天地里,或驰骋在运动场上,或研究探索创新科技,或阅读经典润泽心田,或巧算二十四其乐无穷……我的课程我做主,每周五下午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色的特色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新评价,让课程管理变得严谨起来 课程是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有序就需要管理。我们通过合理规范、有效的管理,来推动灵动的教与学的过程。重点是通过创新评价,形成了“创造适合学生的课程,而不是适合课程的学生”的目标价值导向,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给教师广阔发展空间,使有效的管理成为校本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是校本课程设计的主体,更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桥梁,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的拓展是开发好校本课程的前提。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给每一位教师自由的空间,激发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保障。学校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自由申报,学生自主选择,经学校审核后开设一门校本课程。这种方式不但增加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兴趣,而且也让许多有专长的教师,才能得以施展,自信心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高度注重效率,学校从“成就事”转向“成就人”,实现课程管理的严谨规范。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师魏秀江、曾朝平承担起了校级社

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

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正福 课程体系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具有决定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和影响特色创建进程的重要作用。未来的学校一定有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未来的课程体系与当前的课程体系必然存在着联系和差异。但不管课程体系如何改变,它服务于达成教育根本目的初衷是不会改变的。由于未来学校的具体形象还不清楚,对课程体系的展望也只是基于当前发展态势的一种推测,向大家汇报一下个人的思考,抛砖引玉,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体系 首先破一下题,什么是课程体系。在认识课程体系之前,首先知道什么是体系,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者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简单来说,我们认为课程有三个特征:第一,一定有要素,有组成的东西;第二,这些要素之间要有一些联系,而不是孤立的;第三,这个体系要发挥一定的功能。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张桌子,一张凳子,如果是孤立的,我们不清楚有哪些功能;但是如果桌子摆在前后凳子摆在后边,有了顺序的话,我们就可能猜出它的功能;如果调整桌椅之间的距离,它们就有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助的功能,因此就成了学生的课桌椅。所以从这个过程当中就发现,对于一个体系的研究或者了解,必须要关注要素、关系以及功能。虽然有了课桌椅的体系,但是多套课桌椅进行排列组合的时候,就会产生更大的体系,出现新的功能。比如,有双人的桌子,有一对三的桌子,把不同的桌子放在教室里面,摆成不同形状,就有不同的功能。 课程体系

通过这个比喻了解了要素、联系和功能之后,我们对课程体系给出了一个抽象的说法:课程体系是指在一个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将课程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对于课程体系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最常见的理解就是课程体系是指课程内容体系,包括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不同范畴上有领域、学科、模块。还有课程设置的课时,就是一周有多少节课,哪些课先开,哪些课后开。还可以从过程视角来理解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教育行政部门从管理视角来审视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开发、设置、教学、管理等。所以,对课程体系理解因立场、角度的不同存在差异也相互补充。技术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课程体系的改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存在推动课程体系改变的动因。那么,课程体系改变的动力源自哪里呢?应该包括但不限于教育理念、理论的发展、课程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要素的质量,等等。比如教育理念,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会影响课程体系,还有生源、师资、教学技术等。 由于我们这个论坛的主题是与技术相关,所以主要想谈一下技术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观念在教育教学中也有体现。研究发现,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在大尺度、长时间的进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具体来说,口传时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吟诵的诗人,教育资源主要是口头教材,知识保存形式是存在人脑里,教学方法主要是口头的对话,教学组织形式面对面;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手写时代、印刷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数字传播时代先后出现;在电子传播时代,教育目标是逐渐促进教育高等化,包括视频教材、教育节目等,方法是远程教育,在时间和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特色学校的建设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我们相信:在各界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支持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全乡各校师生将同舟共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将会走出一条切合各校实际的特色创建新路子!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与创建特色学校,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而创建特色学校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外在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办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是中小学办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依据《禹城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十里望教育办领导精心研究讨论,确定了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要求各学校在原有的课程开发,特色活动等基础上,深入拓宽领域,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十里望回族乡教办制定实

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禹城市市教育局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想,尊重教育规律,依托各校自身的教育优势,培育学校文化,凸现学校特色,努力把十里望各校办成有一定影响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 基本原则 基础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独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传承性原则。 三.实施的基本策略 循序渐进策略。特色学校建设应该坚持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之路。各校要应首先从学校多个项目中找出自身发展的优势项目,并着力打造,形成特色项目,并努力发展成为特色学校,最终成为品牌学校。 因校制宜策略。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特色项目,合理整合、支配相关资源,力求取得突破性成效。 科研孵化策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用课题研究孵化特色学校。可以同一所学校独立开展课题研究,也可以由多所学校加盟形成研究团体,孵化一批同中有异的特色学校。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最新教育文档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文献编码A 学校教育中,承载人才培养职能的核心载体是课程。树立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新人才观,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有赖于学校课程的深层变革。这一变革有两层含义:其一,实现课程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真正回归培养人的教育原点;其二,围绕育人目标,科学选择与合理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以课程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再造。本文试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顺峰中学为例,探索基于新世纪人才培养理念下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构路径,以期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借鉴与参考的经验。 一、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建构要建构学校课程体系,首先应建构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当中的具体体现” [1] ,因此,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系,既是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系在课程中得到体现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课程回归教育原点的必然要求。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不仅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更应该思考核心素养如何融合学校特色,才能建构出充分体现该校学生特色的个性化课程目标体系。一所学校要完成课程目标建构,必须努力“运用关系思维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纳入理性的轨道,摆脱理论与

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2] 。教育既是理想的事业,需要理论指引,同时也是实践的活动,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学校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必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人文理解,可采用文献分析法,从哲学、美学、历史学等方面入手,进行文化分析;二是实证研究,可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面切入,了解实际情况。 (一)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论分析探究学校课程目标,思索“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必须植根学校文化背景,理清学校文化的由来及其特点,以此作为学校课程架构的逻辑起点和上位依据。顺峰中学自建校以来,就对和美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实践探究,明确了学校的和美文化价值诉求,构建了和美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为此,研究组首先对“和美”进行了词源考察研究。“和”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和,相应也”,其最初的意义,即相互应和,这个意义在后来被保留下来,常引申为表达一种温和、和睦交融之意。“美”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后来的引申义逐渐覆盖到所有事物之中,包括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用以表达一种能给人带来良好感受的属性。由此推断,“和美”一词,一般可理解成“和谐美好”之意,泛指一种温和、适度、因素间和谐交融、令人感觉美好愉悦的状态,可用于形容某种情景或人的精神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