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设计学校课程体系(陈如平)

合集下载

学校课程新样态

学校课程新样态
3.学校新样态课程建设,要求校长和教师形 成两种意识,一是课程意识,二是课程体系 意识。
课程意识主要涉及“课程是什么”的问 题。“新样态课程”基于大课程理念,它强 调学生的学校生活就教育或者课程的基本内 容。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 素养孕育和人格养成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
学生之所以成长、成人、成功所需要的多方 面内容。既涵盖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 以及有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还涵盖各种有形无形的对学生学习、生活、 交往和成长产生影响的教育过程与结果。也 就是说,凡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交往 乃至成长的各方面教育内容,均可纳入“新 样态课程”的范围。因此,语数外、理化生、 史地政、音体美需要学生学习,每周的国旗 下讲话和班团队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 缺的,连学校“每一堵会说话的墙”,都会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一事 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
新样态课程建设
建设“新样态学校”,要有“新样态课 程”做支撑。对于“新样态课程”的认识,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新样态课程建设,重点是抓好学校特 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各校按照国家规定都已 做到了开足开齐课程,但这样一个要求已经 远远不能满足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全面 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还要不
课程的属性和样态
学校课程名目繁多,呈现出多种属性和样态。 从课程来源看,学校课程可分为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现在还 有社区课程、家庭课程等;
从学习内容来看,可分为语言与阅读、 数学与科技、品德与健康、审美与艺术等若 干领域;
从实施路径上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 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和环境课程之分;
2.学校新样态课程建设,要抓好课程整合。 在课程整合中,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

陈如平新样态学校

陈如平新样态学校

陈如平新样态学校陈如平新样态学校陈如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院学术委员,访问学者导师,主要从事教育领导与管理、学校创新、区域教育规划等方面研究,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等教育文件编制。

打造学校课程新样态建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它力求解决过去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片面追求课程数量、规模,盲目整合,忽略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从而造成的课程建设“碎片化”、“分散化”、“割裂化”、“无序化”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质是,学校对育人目标的定位不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思考不清,对各领域课程的功能及相互间联系了解不透,以及校长、教师课程领导力不足,等等。

而这些问题恰恰又反映出目前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状况。

朱熹说: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实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系统性突破,并率先提出了“新样态学校”的概念。

何谓“新样态学校”?“新样态学校”是一个高概念,旨在突破以往的学校发展方式,强调立足本土文化和自身基础,走内生式发展之路,创建纯生态、去功利、致良知、可持续的现代学校。

它是建立在对学校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特征、核心问题、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实践形式、评价标准等,是对学校发展状态“基于原点”的深度回归、高度提炼和个性认知。

它强调办学者必须把学校当成一个真的“我”,时刻做审辩式的哲学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为什么出发?我要走向哪里?”从而科学规划愿景,适时调整方向,尽快付诸行动,创造“一切都不曾重复,一切都独一无二”的教育。

这种立足自我突破而形成的校校有魂魄、校校有特点、校校有追求的宛若丛林生态式的学校发展格局,恰恰符合“学校要有学校样,一所学校一个样,校校都要有自己的样”的教育生态。

正像康德所说:教育是由个体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视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碟曲意迎合或违心曲从。

学校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

学校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

生参与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性评价,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往 养的培养和学生成长性的评价。学校可以以育人目标为核心,
往要比分数更加有意义,能让孩子们在参与的课程中找到自 根据不同学段将之细化评价目标,构建学生成长综合评价的
信,找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健康的发展。例如, 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在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不足,
的一种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评价。对于科学合 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并逐步形成
理的课程体系构建,开发校本课程、选择性课程、探究课程 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有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课程评价是为了保障学
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发展学生特长。这种对学 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应更加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
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一要重点考察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 施是否拓展、融合、整合,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二要关注学 校综合课程和探究实践课程的开发,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参与性的过程评价。由于我们多年来习惯性注 重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评价,学生参与性过程性的 评价往往被忽视。而课程开发的初心就是为了整体育人,为
对学校课程实施的价
学校的课程评价既要注重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的 评价。这种过程性评价既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也是对学生 成长过程的评价,对教师发展的评价。
对课程开发以及实施的评价。“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 展的教育”,其实质是“ 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国家课 程二次开发和校本化、课程融合及课程整合,都是学生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学校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学校创造力和 发展力的重要体现。
课程体系的评价。目前,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还停留在 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兴趣活动上,

未来学校新样态

未来学校新样态

未来学校新样态作者:罗燕来源:《民生周刊》2018年第03期“新样态学校是要去功利化,反对各种非科学、反教育的行为,突出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特征,来探索全新的学校发展道路。

”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这是陈如平经常思考的问题。

作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从事教育工作、开展学校发展研究已经30多年。

在长期办学、指导学校的过程中,他提出了未来学校的一种可能:新样态学校。

这个设想提出后,短短一年内便吸引了400多所学校加盟,并且成效显著。

陈如平表示:“新样态学校是要去功利化,反對各种非科学、反教育的行为,突出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特征,来探索全新的学校发展道路。

”找回教育初心新样态学校是以旧样态为靶子的。

“教育当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地方,就是种种旧样态。

”陈如平说。

这些旧样态包括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竭泽而渔、不讲科学等教育中让人不满意的地方。

在陈如平看来,目前很多学校将育人目标与课程的关系颠倒过来,过于强调课程,强调知识本身,而忘记育人目标。

“育人是新样态学校的核心任务,需要重新审视学校当中的人。

”他所指的育人是一种全面育人,而不是片面育人或者狭隘育人,不是仅仅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特征、能力、特长。

事实上,现在很多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特长,这样能形成培养特色,但也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样态学校强调回到人、回到学生身上,基于儿童立场来设计学校的发展道路,要求学校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

“这些年教育竞争也很激烈,在激烈的教育竞争当中,慢慢地我们变得只是为了获胜,但我们忘记了什么是教育质量,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为谁办教育,忘了思考这些最基本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指出。

他强调,教育的改革发展只为寻回教育初心,按照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来办教育。

“新样态学校是一次寻找教育初心的专业行动。

”找回教育初心、寻找教育的本真成为新样态学校试验者们的共识。

陈如平:学校一定要有“精气神”

陈如平:学校一定要有“精气神”

龙源期刊网
陈如平:学校一定要有“精气神”
作者: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年第16期
我一直认为,每所学校都要有自己的“精气神”。

之所以这么认识,是因为“精气神”是学校之根,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长相,彰显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特性,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样态。

因此,每所学校都需向内深挖精神之源,需寻学校文化之根,去除各种如无根之木舶来品。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学校精神”的培育和养成。

所谓“学校精神”,从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上说,就是赋与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学校文化的范畴。

“学校精神”处于学校文化的最上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尤其是在学校传统精神文化基础上,通过学校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是校园精神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业已被学校及其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它是学校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化了的优秀文化教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非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那种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

然而,由于其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了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又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

好学校的品质

好学校的品质

Y、人际交往技能
—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团结、 团体、合作、协调、人际交往 能力、同情、知觉、信任、服 务、冲突处理、协商) —领导力(领导、责任心、自 我表达、社会影响)
X、认知技能
—推理与认知策略(批判性思维、 问题解决、分析、逻辑推理、释义、 决策、执行) —知识(文化学习与沟通能力、倾 听技能、规则的学习、数字化知识 学习) —创造性(创造性、创新力)
“培养什么人?”:教育方针—素质教 育—育人目标—核心素养 具有内在一致性
核心素养(?) 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战略主
题(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
教育方针(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接班人和建 设者)
核心素养:我们到底要发展学生什么?
‚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 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 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少年时代所受的 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 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 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以“美”为聚焦点,全面提升师生 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慧言妙语
• “真正的教育艺术不是刻意而为之,
不是花样翻新,不是为了艺术的艺术, 而是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价值 观指导下的一种刻意的不经意表现, 一种有痕设计下的无痕表现,是一种 形散而神聚的‘散文诗’。”
• 一位基层校长的感言
发展学校特色品牌的16字方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1世纪技能结构( Fernando Reimers, 2013 )
Z、人的外在技能
—开放(柔韧性、适应性、艺术与文 化欣赏、个人与社会责任、竞争力、 终身学习能力、兴趣爱好) —工作伦理与责任心 —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身心健康 )

新样态课堂的四个特征

新样态课堂的四个特征

新样态课堂的四个特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学校建设必须十分重视“课堂革命”。

其原因就在于课堂是学校的主阵地,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地带。

日本学者佐藤学著有《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的副标题为“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课堂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跃然纸上。

去年教师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关于“掀起‘课堂革命’”的一番言论,更是让无数课改人热血沸腾。

毋庸置疑,抓课堂应是学校和校长的主责主业。

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教育学界还是基层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大家既充分肯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就,也不断批判在此领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特别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现在的课堂还很难培养出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学校内部来看,课堂的“表演性”越来越浓,课堂里只剩下知识点、导学案和课本教材,“课中无生”“目中无人”等忽视甚至是无视学生的存在和发展需要的倾向依然突出。

而在课外校外,有偿家教、课外补习盛行,大量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推波助澜。

对这些现象的批评、批判和指责此起彼伏,引发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引发更加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当下,我们提出“新样态课堂”这一理念,尤其是从新样态课堂的“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特征的角度,给人们审视、检讨和设计课堂教学打开了一扇新视窗。

这里的“样态”不是别的,而是指教育本质规律的真实外显。

“新样态”并不是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新状态,而是要求我们回到人,回到“育人”这个学校根本,回到教育教学本质规律上来进行审视,主张课堂教学是否真正符合规律,是否跟教育常识一致,是否跟基于大量教育教学实践所积淀形成的教学规范、教学常态一致。

“有人性”体现课堂的教育特征。

课堂的核心任务是育人,不是育分。

一定要把学生当孩子看,绝对不能当成人看,要采取有区别的方式来对待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

由此出发形成和确立课堂教学关系,不仅要去梳理、确认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作用、角色和行为,还要持续探索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教学关系问题。

以“一校四品”为抓手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以“一校四品”为抓手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空气养人”
• 一个核心:“空气养人”就是建构最适合师生发 展的学校文化。 • 三个维度:建构“空气养人”的目标。“三个发 展”的主体是三个: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发 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空气养人”的 三个维度。它们是相互关联、内在一致、相互成 就的有机体。 • 五大建设:建构“空气养人”的实践体系。物质 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教师 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
办学理念的核心是“育人”
•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这是办学理念的核心所在。 •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 • “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 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 等方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少年时 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 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 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学校之博:
• 精神气质上,具有大气象,大智慧,大境界; • 办学理念上,能博贯古今、承前启后; • 思想观念上,博爱众生,有教无类,唯才是举, 人尽其才; • 办学要略上,全面激活教师智慧,全程培养创新 人才,全力打造学校品牌; • 管理思想上,高规格立校,宽视野办学; • 管理原则上,师本为前提,制度为导向,执行为 保证,沟通为手段,增效为目标。
办学理念的语言表述方式
• • • • 直白式。 对仗式。 藏头式。 喻意式。
当你看到这些东西时……
• • • • • • • • • • • • • • 合格+特长;优质+特长; 科研兴校; 培养一个站直了的中国人;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教育就是播种爱; 六年影响一生; 有教无类,出类拔萃。 学报社稷,府纳百川。 每位学生都是好的。 绿色成就人生。 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 博 润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名校说说之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示范学校 示范人·家国情·教育梦

名校说说之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示范学校  示范人·家国情·教育梦

学校走进新样态的历程董卿曾在《朗读者》节目中提到: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示范学校校长马红玲遇见新样态,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刻;遇见立言教育,关于学生思维的启迪变得更加主动;遇见主题阅读,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变得更加清晰;遇见主题探究,关于阅读引领的方式变得更加科学;……因为遇见,所以思维有了转变!因为遇见,所以行为有了改变!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示范学校创建于2003年,是一所有着五千余名学子的全日寄宿制民办小学,五千余名学子,承载着五千多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

当家长把一个个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孩子送进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示范学校,交到我们手上,他们期待、憧憬着六年后我们将还给他们一个怎样的少年?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心生敬畏,一刻都不敢懈怠。

十几年来,我们的学校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正是深入地层的根;一路走来,这些“根”越扎越深,从未偏移;但怎样让这棵大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浓荫匝地呢?我们一直在思考……2017年2月,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新样态学校的理念与实施”会议在北京召开,那什么是“新样态学校”?“新样态学校”是建立在对学校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所形成的高新概念。

“至善”是核心命题和基本主张,是对学校发展状态“基于原点”的系统思考、深度回归、高度提炼和理性认知。

它旨在突破以往的学校发展方式,走内生式发展之路,强调立足本土文化,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资源,整体建构学校的育人模式,倾心而作,倾力而为,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新样态。

它立足自我突破而形成的“校校有魂魄、校校有特点、校校有追求”的丛林生态式学校发展格局,意在创建那种“原生态、去功利、致良知、可持续”的现代学校,使每所学校都能获得“有品性、有品质、有品牌、有品位”的发展。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示范学校有幸在此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新样态联盟实验校。

课程地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实施路径的思考

课程地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实施路径的思考

课程地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实施路径的思考◊方云艳[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也是课程改革关切的要点。

课程地图是一种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的工具,能够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课程地图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师对课程的反思、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拓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课程地图;校本课程;实施路径自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以来,校本课程在中小学得到广泛开发与实践。

陈如平指出,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课程缺乏体系构建,课程碎片化、点状现象比较严重。

许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只追求数量,忽略整体架构,尤其忽略了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应有一个整体的架构叫在此,将探讨如何通过课程地图这一课程开发与管理工具来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使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形成有效联结。

一、课程地图的概念辨析豪斯曼(Hausman)于1974年首次提出:“课程可以通过一个地图来呈现,用来展示个体自己的特殊需要、见解及价值观。

使用mapping—词来形容,是要寻找一种开发复杂程度和细节程度不同的地图的方法。

少英格里斯(F.W.English)于1980年首次提出“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概念,指出课程地图是所教课程的概览,以及教师对实际所教课程的重新建构味雅各布斯(H.H.Jacobs)进一步拓展了课程地图的内涵,认为课程地图可以成为教与学的枢纽,“通过将评估数据与课程地图数据融合,我们正在产生新的知识类型,从而为我们提供新的教学解决方案⑷”她所提倡的以行事历的形式记录所教课程的内容与授课时间的课程地图,能够帮助教师找出课程设置中的冗余以及空隙,从而对其进行修正。

哈登(Harden)指出,课程地图就像路线图一样,展示了课程的不同要素(课程内容、学习成果、教育经验、教育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个性一目一标 一
流身 生 好好 好 人体 习 格魄 惯
健康 阳光
一一
个种
好 兴 趣
好 思 维
一 手 好


乐学
一一 一 一 副篇 项 门 好好 好 好 口文 才 外 才章 艺 语
细化:翠微小学的6-4-4-1目标
• 具有六种品质:爱心、责任、尊重、勇气、 诚信、勤奋;
• 养成四种习惯:敢于表达、善于思维、巧 于操作、乐于合作;
清华附小培养目标
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健康
阳光
乐学
办学 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理念 健康 阳光 乐学
核心素养
“1+X课程”
十个一目标
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 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基础目标
1+X课程
……
• 拥有四项技能:一笔工整书写,一项体育 技能,一个艺术爱好,一种家政技能;
• 达成一个目标:成为明德笃行,自觉自为 的阳光少年。
中关村一小课程体系架构示意图
做最好的我 品德成人 学习成才 做事成功 会学习 敢负责 能担当 懂生活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整合 拓展 转变
校本课程
智慧之心
健康之心
热爱学习 主动求知 强身健体 阳光心态
• 生成性课程则表明课程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
而是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创造和 扩展新的意义和经验。
学校释放一定的自主空间,使 学生可以定制课程
动态生成的课程
学生理想中的 选择性自助课程
社团类活动课程 普及型校本选修课程

整体构建“五育融合”学校课程

整体构建“五育融合”学校课程

整体构建“五育融合”学校课程作者:何灿华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3年第07期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本质的整体性认识和综合观点,它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教育思想。

就课程目标而言,陈鹤琴曾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的观点;就课程内容而言,陶行知坚持“生活即教育”理念;就实施方式而言,杜威提出“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的教学主张;就课程评价而言,新课标提出了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等思路。

因此,建立适切的课程观对于校长来说极其重要。

“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于学校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实现五育的整体生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2023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将“课程”列为第一行动和重要内容,两个文件的核心是制订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

经合组织(OECD)将核心素养体系概括为“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方面。

2016 年,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德、智、体、美、劳”具体化为核心素养的“两大版块(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三个维度六大领域”“十八个要点”。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新样态学习资料汇编

新样态学习资料汇编

“新样态学校”基本理论知识打造新样态学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如平一、新样态学校的概说1、本质内涵所谓“新样态学校”是基于学校内在的文化基因,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条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整体突出学校的优点,打造属于自己独特样态的学校。

通俗来讲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学校要有学校的样”。

学校不是农场,不是工厂,不是商场,也不是公园,更不是游乐园。

学校就是学校,要有学校味,要有文化味、书卷气,有生命力、教育性。

学校应拒绝功利化、机械化、娱乐化。

第二个层面是“一所学校一个样”,每所学校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扬长避短,标明自己学校的特色、优势,体现本校现实性,彰显学校独特的样态。

第三个层面,“校校都要有自己的样”。

通过自己特有的样态,将不同性质、不同区域、不同水平的学校区分开来,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生态多样性,促使教育百花齐放。

2、最高信仰新样态学校的最高信仰是“至善”。

《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人性是向善的,“明明德”肯定人类与生俱来的灵明德性。

道德实践的价值由内而发,人会行善避恶,是人性本善决定了的。

“亲”者,“新”也,“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

“至善”是“崇高的、极致的善”,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是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或者都来源于它的哪种最高的“善”。

“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至善”。

也即回归人的本性。

“至善”既是东方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西方伦理学的终极目标;既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又要求我们回归本真,把握教育的本质。

学校的发展应该将“至善”作为一种最高的信仰、最高的追求,把学校办成最好的学校。

二、新样态学校的特征新样态学校应该是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这“四个有”就是新样态学校的总体特征。

《中小学管理》杂志总编孙金鑫曾在《假如给我一所学校》中憧憬:“这所学校一定是安全的。

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设计学校课程体系(陈如平)

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设计学校课程体系(陈如平)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报告 •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必需要思考的 一个重要问题 。
Beyond Knowledge… (除了知识,还有……?)
21世纪技能结构( Fernando Reimers, 2013 )
Z、人的外在技能
—开放(柔韧性、适应性、艺术与文 化欣赏、个人与社会责任、竞争力、 终身学习能力、兴趣爱好) —工作伦理与责任心 —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身心健康 )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课程改革是学校工作的关键领域。
课程体系设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 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 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 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清华附小“十二五规划” 办学行动纲领》
2:两种意识
课程意识
课程体系意识
(一)什么是课程?
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 设计学校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如平 2016年5月28日
学校课程体系设计之123
1 2 3
• 坚持一个信念 • 形成两种意识 • 把住三个关键
1:一个信念
•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个学生提 供适合发展的教育”,其实质就是“提供 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课程的重要性
课程形态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社团 课程、环境课程 学习内容 阅读与语言、数学与科学、品德与健康、 艺术与审美
课程功能 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
学习方式 必修、必选、自修、自选 普修、专修、精修 表现形式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外显
全面性
均衡性
基础性
课程的核心是“人”
• “也许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 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 • 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从“人”出发,弄清楚: • ——“培养什么人”(育人目标、价值观); • ——“怎样培养人”(培养方式、育人模式)

一线

一线

龙源期刊网
一线
作者: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6年第01期
2015年全国小学课程整合校长微论坛在深圳市乐群小学举行
12月2日,2015年全国小学课程整合校长微论坛在深圳市乐群小学举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主题阅读发起人刘宪华和国内部分校长共90余人参加了论坛。

陈如平作了题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专题讲座,他从“课程”概念家族、课程结构的六大要素、各名校的课程理念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

乐群小学校长王树宏作了题为《“小风车”转出孩子们的和乐人生》课程整合工作报告,详细介绍了学校在生态教育理念引领下的课程创新、风车式生态课程体系的构想与实践、五大“风力”助转生态课程体系“风车”和风车式生态课程体系助力学校优质发展。

(深圳市乐群小学王力)。

“白天鹅”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白天鹅”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16“白天鹅”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高 新(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小学)学校简介: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小学始建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是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兴办的第一批小学之一,至今已经有113年的历史了。

学校现占地6395平方米,建筑面积4334平方米,共有学生587人,18个教学班,教师52人。

多年来,中山路人倾情于教育事业,纯正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是中山路人的自豪;“做有质量的教育,办有品位的学校”是历代中山路人不变的追求;“让孩子在中山路小学享受优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已经成为一代中山路人传继历史、不断前行、发展文明的根本所在。

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获得了辽宁省中小学图书馆示范校、辽宁省中小学“三队”评比一等奖、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沈阳赛区一等奖、沈阳市科研先进校、沈阳市常规管理示范校、沈阳市绿色学校等荣誉。

一、“白天鹅”课程体系指导思想及工作思路百年中山路小学见证了新式教育的变迁与历史。

新时期的学校在继承了原有的、优秀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的基础上,以百年校训“诚洁”为核心,确定了有自身特色的育人目标——培养品行高洁、锐意进取的中山学子;重新梳理并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孩子在中山路小学享受优质教育;并且将百年校训“诚洁”(…即“诚实做事,品行高洁”)发扬光大。

在这样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需要构建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即“白天鹅”课程体系,白天鹅来自学校的logo。

白天鹅有着纯洁、善良、乐观、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与我们要培养的学生的优良品质相一致,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吻合。

将国家、校本和生成课程等三大类相互融合建立了30门学科的课程体系,即“白天鹅”课程体系。

体系中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潜能课程中包含的课程按照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审美素养进行了分类,各学科、各门类相互补充,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二、“白天鹅”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也迎来了春天,新《大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各式教材层出不穷;课程改革也已经实施了两轮。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一二三”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一二三”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一二三”
陈如平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教育》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建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是推进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坚守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信念,形成课程意识和课程体系意识,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来设计课程体系,搭建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课程结构,努力追寻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的关键。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陈如平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一二三"
2.探索中小学家长学校课程的系统多元构建——从《中小学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谈起
3.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一二三”
4.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素养化——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例
5.以项目推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建设项目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参加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随笔

参加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随笔

参加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随笔王司长: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有的老师讲:我爱的第一个孩子不是我自己的孩子,这句话简短又厚重,平凡又伟大,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学校发展需要四点:正确的办学方向,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搞好教育教学是主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书香、墨香、花香)陈如平:新时代基础教育是学龄最长的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从普及角度衡量教育的发展,坚持“五育并举”,即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即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重点建立完善以下体系,即育人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学校课程体系的“三化”路径:教育内容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结构体系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即综合化---学科课程基地化,跨学科---功能教室主题化,跨领域---学习空间场馆化,项目化---特色课程博物馆化,生活化---校本课程本土化;新样态学校,即学校要有学校样(立校之本),一所学校一个样(立校所依),校校要有自己样(学校多样性),有人性(教育特征),有温度(关系特征),有故事(文化特征),有美感(审美特征)王司长:搞好课堂教学,教师要吃透教材、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搞会搞通,不要照本宣科,需要声情并茂将给学生,变讲台为舞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教师要有爱心,教书要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做四有好教师,形成六力(实力、能力、活力、潜力、魅力、创造力)。

部编版新教材优势,在宏观和微观上统筹兼顾,体现课程核心素养,体现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加强文化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增多了古诗词。

李镇西:介绍苏霍姆林斯基是忠诚的共产党员、英勇的卫国战士、智慧的人民教师、卓越的教育大家,教育的目的是人,苏霍姆林斯基是真正的教育家,因为他有实践(爱的实践研究),有思想(构建了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他的教育科研,不是冷静的研究,而是充满感情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实践,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和学生心心相印。

以课程育人为导向整体架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以课程育人为导向整体架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以课程育人为导向整体架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吴萍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

近年来,上海协和双语尚音学校根据"一体两翼"的办学思想,即以"中西文化融合"为"体",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吴萍
【作者单位】上海协和双语尚音学校,上海2011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4
【相关文献】
1.走出学校美育的认识误区——兼论学校美育的课程化实施 [J], 刘冲
2.走出学校美育的认识误区——兼论学校美育的课程化实施 [J], 刘冲
3.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深入
研讨美育课程建设——美育课程建设研讨会侧记 [J],
4.视觉艺术与美育导向:学校美育课程建设与评价 [J], 高登科;朱黎兵
5.以目标与课程为支点的美育质量测评——为了有效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J], 赵伶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我们到底要发展学生什么?
• “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 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 值等方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少年 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 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 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 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课程改革是学校工作的关键领域。
课程体系设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 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 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 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清华附小“十二五规划” 办学行动纲领》
2:两种意识
课程意识
课程体系意识
(一)什么是课程?
艺术与审美 (书法) 艺术与审美 (音乐) 数学与科技 (清华少儿数学) 艺术与审美 (美术)
清华附小
民族文化经典
儿童文学经典
经典绘本
经典科普著作
人文社科经典
课程功能:体现层次性
基础性 课程 拓展性 课程
选择性 课程
综合性 课程
北大附小生命发展课程的基本架构
面向个体 丰富个性
研究类课程
面向群体
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
• 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唯 有拥有右脑时代的6大全新思维能力,才能 于决胜于未来。
适 性 课 程
蔚 斗 烙 印
兴趣小组 俱乐部 多达60多 个
蓝天杯 体育节 艺术节 科技节 学科竞赛
课程设置
航空模型 国防体育 排球 经典诵读 形体
x 、学科育人(显性课程)
国家与地方课程 练字课程 养成教育 ……
案例:清华附小的课程整合
• 整合国家课程,分为四大类: • ——健康与生活,包括:品生与品社、体育 与健康、心理健康等。 • ——语言与阅读,包括:语文、英语等。 • ——数学与科学,包括:数学、科学、综合 实践课程。 • ——艺术与审美:音乐、美术、书法等。
星期一 小课时 入校-7:50 小课时 7:50-8:00 大课时 8:00-9:00 基础课时 9:10-9:45 基础课时 9:50-10:40 基础课时 10:4511:20 基础课时 11:2512:00 午间活动 12:0013:30 大课时 13:3014:30 大课间 14:3015:10 大课时 15:1016:10
• 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 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
课程体系的“1+6”要素
课程 目标
课程 管理 课程 理念 课程 功能
课程 评价
课程 实施
课程 内容
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 ——十多年课改的模式:校本、特色、课程
规划、课程体系设计。
• ——问题: “数量化”、“分散化”、
课程的核心是“人”
• “也许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 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 • 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从“人”出发,弄清楚: • ——“培养什么人”(育人目标、价值观); • ——“怎样培养人”(培养方式、育人模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 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 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 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 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有时具体指某 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等。。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其他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广义课程观 = 生活课程观
• “生活的内容就是教育的内容。”—— (美)杜威 • “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 就是课程的范围。” ——(美)毕特 •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 正的教育。”——陶行知
智慧之心
热爱学习 主动求知
健康之心
强身健体 阳光心态
审美之心
艺美怡情 才艺修身
创新之心
善于思考 勇于探索
社会之心
实践体验 厚德笃行
基础学科课
身心健康课
艺术审美课
创新思维课
实践体验课
课程相互包容 挖掘教育资源 家校有效合作
3:三个关键
高度
集成度
审美度
(一)高度: 从育人目标的设计出发,充分 发挥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
Y、人际交往技能
—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团结、 团体、合作、协调、人际交往 能力、同情、知觉、信任、服 务、冲突处理、协商) —领导力(领导、责任心、自 我表达、社会影响)
X、认知技能
—推理与认知策略(批判性思维、 问题解决、分析、逻辑推理、释义、 决策、执行) —知识(文化学习与沟通能力、倾 听技能、规则的学习、数字化知识 学习) —创造性(创造性、创新力)
“碎片化”、“割裂化”现象严重。
叶圣陶先生1919年在《小学教育的改造》 一文中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念 批评道:

“人生的种种行为,只不过是各不相关的表 现,把这些各不相关的种种逐一学会,便是人 生的意义”; • “把教师的职务分为训导、教授、管理,从 儿童的发展来看也不切合自然。教师预存着划 分的观念,于是在教授的时候,只想着我此刻 的职务全在于知识的传授,此外如养成良习、 陶冶性情,都非所问。
二期课改四大要点(申继亮,2014)
• 第一,纵深把握,深入研究孩子所处的年 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 第二,横向发展,课改要注重整体性,教 学不能仅仅就课堂说课堂,老师要跳出课 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 第三,学科育人的价值在于核心素养的培 养,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 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 第四,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教育活动。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晨练微课堂、阅读微课堂 经典诵读
语言与阅读 (语文) 数学与科技 (数学) 升旗仪式课 语言与阅读 (语文) 品德与健康 (体育) 品德与健康 (体育) 语言与阅读 (语文) 语言与阅读 (语文) 数学与科技 (数学) 语言与阅读 (语文) 语言与阅读 (英语) 语言与阅读 (语文) 数学与科技 (数学) 语言与阅读 (主题阅读) 语言与阅读 (英语)
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 设计学校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如平 2016年5月28日
学校课程体系设计之123
1 2 3
• 坚持一个信念 • 形成两种意识 • 把住三个关键
1:一个信念
•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个学生提 供适合发展的教育”,其实质就是“提供 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课程的重要性
w 、 文化育人(隐性课程)
文化长廊 墙壁文化 名片文化 班级文化 宿舍文化 台阶文化
鸿桥 “好”人
H 、活动 育 人 (显性
课程)
军训活动 阳光体育 社会实践活动 新闻收视 一周一赛 ……

健身大课间
数学与科技 (数学) 数学与科技 (综合实践) 语言与阅读 (语文) 艺术与审美 (校本竹笛) 语言与阅读 (语文) 品德与健康 (体育/轮滑)
营养与健康、午休、吟诵习字
语言与阅读 (英语阅读/视听) 数学与科技 (科学) 主题整合课程 数学与科技 (数学阅读/小 课题研究) 创新与实践
健身大课间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报告 •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必需要思考的 一个重要问题 。
Beyond Knowledge… (除了知识,还有……?)
21世纪技能结构( Fernando Reimers, 2013 )
Z、人的外在技能
—开放(柔韧性、适应性、艺术与文 化欣赏、个人与社会责任、竞争力、 终身学习能力、兴趣爱好) —工作伦理与责任心 —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身心健康 )
顺德龙江实验小学
• 口号:龙江实验,创意无限
• 核心素养:创客“四品”
• ——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求知)
• ——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求异)
• ——精益求精的工匠心(求精)
• ——别出心裁的创造性(求新)
(二)集成度: 搭建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特 色显著的课程结构。
厘清逻辑:“课程”概念家族
管理体制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海淀区翠微小学的“6-4-4”目标
• 育人目标: “明德笃行,自觉自为”的阳光少年。
• 具有六种品质:爱心、责任、尊重、 • 勇气、诚信、勤奋。 • 养成四种习惯:敢于表达、善于思维、 • 巧于操作、乐于合作。 • 拥有四项技能:一笔工整书写,一项体育技能, • 一个艺术爱好,一种家政技能。
知识能力
我的理解
一事一物皆教育 时时处处有课程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成 长所需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
(二)什么是课程体系?
• 课程体系是指将所有教育内容按照一定逻 辑顺序课程门类进行排列组合。它决定了 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 • 课程体系是育人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规 定了育人模式实施的规划方案。
选择性
海淀区各小学的课程领域划分:
• 清华附小: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品德与健康、艺术 与审美 • 翠微小学:人文社会、身心健康、科学技术、阅读表达、 艺术审美、家政生活” • 北大附小: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交往、健康艺术、 国际理解 • 中关村一小:道德与公益、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 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国际与理解 • 七一小学:语言文字、科学探索、艺术发展、社会责任、 运动健康、海军海洋、国际视野 • 红英小学: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运动领域、 逻辑推理领域、综合领域 • „„„„„„„„„„
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