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 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一、金属间化合物简介
定义
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习惯上又称为中间 相(intermediatephase),是合金中除固溶体之外的第2类 重要合金相。
按其本来的意义,是指合金相图上在中间成分区域内形成 的均质相,其晶体结构一般和组元金属不同,物理、化学 和力学性质则与组元金属更是相去甚远。
Ni3Si在硫酸中的优异耐蚀能力使化学工业很感兴趣。NiTi 之类的许多金属间化合物还呈现形状记忆效应,可用作热 开关和插接件。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缺点
阻碍这类材料工业应用的主要不利因素是其室温塑性差和 断裂韧性低。纵然用在塑性较大的高温下,其脆性也使它 难以加工和装运。
有研究认为,这是因为塑性流动的简易滑移系数量少,滑 移矢量多,横向滑移有限,穿过晶界的滑移较难和杂质往 晶界上偏析等。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2)高频感应加热
在水冷铜线圈内将导电金属料放入耐火材料坩埚,通入 200~400Hz的高频电流,由该焦耳热将金属熔化。这种 熔炼方法的优点是由于电磁效应搅拌金属熔液,使试样成 分容易均匀。这种方法不只是熔化试样,通过改进线圈的 形状还可进行金属的精炼提纯(区域熔炼法)或制备单晶。 对于铜或镍等比电阻小的金属的熔化,也可采用石墨坩埚 作发热体。为防止杂质从耐火材料混入熔融金属中,可采 用水冷铜制坩埚。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二、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技术
燃烧合成法 高能球磨法 熔铸-熔炼法 气相沉积法
是目前制备金属间化合物较多采用的方法,它们各 有特点,但没有普遍适用性,各种方法都还存在一些理论 和实际问题有待解决。应当根据不同的用途和要求,选择 合适的制备方法。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1、熔炼法
把几种金属块或金属粉末按要求的成分比例配合,经熔炼 后即可制得单相或多相金属间化合物。这时,根据所制备 化合物的熔点、蒸气压及与气体的反应等,必须相应确定 所用的电源、熔炼保护气氛等。另外,如使用的是金属粉 末,熔炼前需先压制成形及预烧结。
一般来说,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的组元中至少有一种是金属 元素。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特性
由于金属间化合物是介于金属合金和陶瓷之间的一类材料, 它们的长程有序化使其具有许多优异的机械性能,特别是 用作高温结构材料,其优越性更加明显 。
许多金属间化合物都显示出非常高的屈服强度,并且往往 能够维持到很高的温度。Ni3Al等化合物的屈服强度实际 上还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在高达600℃左右时仍然如 此;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分类
根据结合键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和金属化合物;
也可根拓扑密堆相(TCP相)。
除一部分正常价化合物外,它们一般都具有金属性质。有 时也将具有很大成分范围的中间相称为次级固溶体或Ⅱ类 固溶体(second solid solution),而用金属间化合物一词专 指均质范围比较狭窄、化学计量比较简单的中间相,也就 是只把在较窄的成分范围内具有同一结构的中间相称之为 金属间化合物。
纯金属丝。尤其Pt的抗氧化性极佳,可长期使用。 在1500~1800℃高温下,可选用钨W和钼Mo作发热体。 高于1500℃使用时,往往采用非金属电阻发热体,如硅
碳棒(SiC:烧结体)或石墨电极等。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试样必须装在耐热体中熔炼,根据金属或合金不同,还应 选择适当的坩埚。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3)电子束熔炼
在高真空下以钨丝作阴极,熔融
金属为阳极,施加直流高压电。
钨丝加热产生的热电子在高电压
下被加速,轰击金属表面从而使
金属料锭熔化。利用电磁聚焦线
强烈的原子间键合使其弹性模量很大,一般也能够维持到 高温;另外,原子间的牢固键合和复杂排列意味着金属间 化合物具有比无序化合金低得多的自扩散系数,从而提高 了抗蠕变扩散能力。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应用
含有硅和铝等元素的金属间化合物在航空与航天工业中有 着广泛的应用前景,Ni3Al 和Ti3Al可望用作燃气涡轮发动 机的结构材料,而NiAl早就用作燃气涡轮叶片的结构涂层 材料了。
人们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已取得一些成果……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进展
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引起了材料科学家的注意,至今已 有50多年的研究开发历史。
有人将这50多年来的发展情况分为3个发展时期: (1)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为初期兴旺期; (2)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为表面沉寂期; (3)70年代末至今为“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热”持续期。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科学家们从多方面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成分、显微组织、材 料制备过程中加工工艺因素对金属问化合物塑性的影响, 采用微合金化、宏观合金化、显微组织控制、纤维强韧化 等方法来改善其塑性和韧性,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使得Ni3A1,Ti3A1,TiA1,Fe3Al,FeAl等金属间化合物 合金逐渐向实用化的目标迈进,为金属间化合物这一具有 特异性能的新型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化工、原子能工 业等高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开辟了道路。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1)电阻加热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温度不需要太高,可用低电流加热,用合金电阻丝制作发 热体。例如,温度低于900℃时,可用铁-铬电阻丝;
温度更高而又长时间使用时,则用镍-铬电阻丝更为适宜。 至于铁铬铝电阻丝,即使在大气中使用,由于能生成表面
氧化铝保护膜,温度可高达1400℃。 在1500℃左右的高温下,可用铂丝Pt、钽丝Ta等高熔点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
由于日本学者首先解决了Ni3Al多晶材料的室温脆性,这 一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大大加速了研究开发金属间化合 物结构材料的步伐,进而扩展到对
Fe-Al,Ti-Al系及另一个Ni-Al系化合物NiAl的研究。 最近几年来,对熔点更高的Al-Ta,Al-Nb系及铍化物、硅
化物等材料及以金属间化合物为基的复合材料也开展了进 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