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中考题中常有考古文的一词多义的题目,不少同学见了甚感头痛,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尚不易对付,何况距我们久远的古文?其实,要区分古文的一词多义,也非“难于上青天”,下面就如何区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谈谈几点:
一、古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表现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而古文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单音词上,因为古单音词多,一个词又往往有好几个意思。

例如:古文的“策”就有三个义顼:1、竹制的鞭子(执策二临之);2、鞭打(策之不以其道);3、登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多义词的义项之间须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否则就不是一词多义现象。

如:“暴”可作“突然”(屠暴起)、“凶残”(诛暴秦)、“欺凌”(并皆暴犯百姓)讲,义词之间都有“突发性的致害”之义,其中的”暴”为一词多义。

二、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要确切地说出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词义,最好的方法还是学会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了解它们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特别是要注意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作常用实词的积累、归纳工作。

例,区别“见”在下面句子中的不同含义: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曹刿请见。

3、路转溪头忽见。

字典中“见”有五个义项,结合文章内容及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判断,这三个“见”字的意义应
有不所不同。

第1句的“见”应用本义“看见”;第2句的“见”则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拜见、谒见”之意;第3句的“见”用的是第(5)义项“现、出现”、“见”在这里充当“现”的通假字。

三、文言文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常用虚词“之”、“于”、“其”、“而”、“为……所”、“乃”、“诸”等都有固定的几种用法。

之1、助词,的,用于偏正关系之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助词,用于主谓关系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动词,到,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4、代词,他、她、它(们)。

(虚见之……)5、这、此。

(其以上松脂、蜡和纸类之类冒之)6、词义虚化,通常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于介词。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等,可译为“在、到、向、从、对”。

(贫者语于富者日。

)2、表示比较,相当“比”。

(苛政猛于虎也。

)3、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困于心)。

其语气词。

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其真无马邪?(难道)2、代词。

而连词。

表并列。

(黑质而白章。

)表顺承。

(温故知新。

)表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表修饰。

(面山而居)表假设。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为……所表被动的格式,可译为“被”。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乃 1、副词。

才(乃悟前狼假寐。

)于是、就(乃指金于野。

)竟、
居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代词。

你的、他的。

(是芋视乃友也。


诸代词,众、各。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投诸渤海之尾。


以上是几点主要训练学生准确辨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要做好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积累、归纳工作,并结合语境去正确判断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