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创造性开展基层党建工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创造性开展基层党建工作
党的组织工作历来都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

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相继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后,给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去年,省委又作出了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的部署。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批示,强调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近年来,黔东南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过程中,切实找准党建工作为州委中心工作服务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坚持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三个轮子”一起转,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此,结合黔东南实际就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谈点看法:
一、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的基础和领导核心。

近年来,我州紧紧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着眼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黔东南”,不断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机制,创设新载体,探索新方法,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了一些成功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适应新形势,找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方向。

实践证明,围绕经济抓党建,才有生机与活力。

因此,我们在深化党的建设“三级
联创”活动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始终围绕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创建活动。

一是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选好配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领导班子。

目前,全州共下派干部任村支书58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39人,高中或中专学历741人,大专以上学历52人。

二是紧紧围绕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培训力度。

近三年,全州利用远程教育等平台,培训基层党员干部189万人次,培训农民群众323万人次。

三是紧紧围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

针对村干部报酬偏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实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报酬的意见》等文件,建立了村干部风险基金,积极创造条件激励基层干部安心工作,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

第二,建立新机制,切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村干部民主选任机制。

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和“村干述职评议”制度,积极探索村主任“海选”和村“两委”交叉任职试点。

二是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机制。

在民主决策方面,普遍建立村民“一事一议”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村民代表议事程序等民主决策制度。

在民主管理方面,建立村“两委”工作例会、村民代表会议、群众大会等制度,完善村规民约。

在民主监督方面,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推行村干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探索村财乡(镇)管,促进村级事务的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监督透明化。

三是建立村干干部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村干部风险基金”、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有条件的村实行“村干部养老保险”等形式,解除了村干部的工作后顾
之忧。

第三,创设新载体,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

一是抓好“三级联创”活动。

制定下发了“五个好村党支部”、“五个好乡镇党委”、“农村基层组织先进县市”考核标准和办法。

2006年5月,全州共考核命名“五个好乡镇党委” 50个、五个好村党支部”1091个。

二是实施“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

即建立100个基层党组织示范基地,培养1000名农村党员致富示范带头人,培养10000名致富能人入党积极分子。

目前,全州正在创建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基地的村党组织有166个,正在培养的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有1792名,正在培养的农村致富能人入党积极分子12537名。

三是深入开展“城乡共创”活动。

通过组建“三农”服务团、开展党建扶贫和“三进三支”(进村支农、进校支教、进寨支医)以及采取农村驻村指导员常任制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挖掘社会各个层面的潜能,整合城乡人力、物力资源,大规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四是开展“三个一批”创建活动。

在全州开展创建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示范户、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和新型农民、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事好事。

目前,全州共确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79个,州委命名表彰了100个“三个一批”示范典型,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4个、示范户1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15名、新型农民27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事实事16件。

五是开展农村“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

即在全州农村以每户家庭为单位,做到打好一个算盘、学会一门技术、找准一条路子、结好一个对子、争做一个文明户。

六是实施“三向培养工程”。

即在全州农村把致富能人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党员中的能人培养成村干部。

通过实施“三向培养工程”,全州共有12655名致富能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
申请书,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有12537名,发展成为党员的有3355名,有12920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人,有6351名致富能人党员培养成为村干部。

第四,探索新方法,落实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

州委建立了《黔东南州各级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试行)》和《黔东南州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工作制度(试行)》等抓党建工作制度。

州、县都将下级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落实情况和工作绩效纳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业务工作年度目标量化考核管理体系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下级党委、部门党组(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并作为领导干部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是实行制度化管理。

几年来,州委建立健全了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一整套工作制度,特别是建立健全了州、县、乡、村之间的责任网络,抓好配套工作制度的完善。

三是实行政策激励。

依靠政策来调动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抓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在责任考核上,坚持奖罚分明,升降分明,实行“两个挂钩”:即与评选先进挂钩、与选拔任用挂钩。

此外,我们还十分注重营造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

通过几年来的扎实工作,巩固和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增强,各种社会矛盾及时得到处理,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各级党委抓党建工作的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涌现了一批党建工作先进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素质普遍提高,带领群众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
展提供组织保证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中国自古就有“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人君国治首在治人”之说。

我州近年来紧扣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第一,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责任感。

一是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如2003年,我州组织专家、学者到16县市24个乡镇开展十六大精神知识宣讲活动。

二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

州委先后下发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的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州四大班子领导到县市开展督查调研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了“六州”发展战略和“四圈一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发展框架。

三是坚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近年来,各级党委先后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等制度,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围绕建设和谐领导班子为目标,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

我州各级党委以换届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和谐领导班子为目标,立足于全州发展的需要、班子结构要求、个人成长要求三者的最佳结合配备领导班子,逐步实现领导班子梯次的年龄结构、互补的知识结构、配套的专业结构、相济的智能结构、相容的个性结构、协调的类别结构,优化了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整体功能和合力。

一是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换届后,全州县级党委班子成员平均年
龄为40.8岁,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34.9岁。

中青年干部已成为全州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主体,基本实现了合理的年龄梯次配备。

二是知识和专业结构有了新改善。

换届后,县市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47名,占82.6%;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846名,占52.06%。

一批熟悉宏观经济、财政金融、法律和现代科技知识的干部充实到领导班子中。

专业搭配日趋合理,农牧林水、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领导干部所占比例得到提高。

三是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的配备迈出新步伐。

县市领导班子中女干部82名,占19.5%,16个县市党政领导班子中均配备有了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366名,占87.1%,非中共党员干部77名,占18.3%;乡镇党政班子中女干部204名,占12.55%,90%的乡镇党政班子配备了女干部。

少数民族干部1427名,占87.82%,非中共党员干部147名,占9.05%。

四是党政“一把手”的选配得到加强。

州委高度重视县(市)党政正职的选拔任用,把县(市)党政正职的选拔任用放在同级干部选拔任用的突出位臵,严格选拔标准和条件,切实选好配强。

通过换届,全州初步建立起一支以45岁左右为主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善于治县理政的高素质县市党政正职干部队伍。

也建立起了一支以35岁左右为主的乡镇党政正职干部队伍。

第三,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着力提高各级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

一是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

认真制定了《黔东南州2001年至200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黔东南州2003年至2007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将干部教育培训列入每年的州委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内容,围绕培训规划认真扎实地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二是在坚持党校、行政院校主培训阵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异地育才,拓宽
干部教育培训的路子。

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培养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积极抓好多岗位交流和干部挂职锻炼工作。

第四,注重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促进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协调。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认真组织开好民主生活会,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的高度统一。

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领导干部的提拨任用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情,坚决做到“三不”,即不经过调查研究不决策,不征求各方面意见不决策,不经过常委会集体研究不决策。

在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关系方面,始终坚持“六个注重”,即注重“解放思想”、注重“平等参与”、注重“服从多数”、注重“维护决议”、注重“加强团结”、注重“事先通气”。

第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

一是建立了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原则的任用机制,在干部的宏观管理上有新的突破。

根据中央、省文件精神,我州结合实际,相继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干部工作制度及办法。

在规范干部任免程序方面,制定了干部任免工作规定、干部交流实施办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干部考察预告、差额考察、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和任免县市党政一把手等办法。

在干部评价方面,制定了干部考核实施细则、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与调整办法。

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积极推行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和检查制度、领导干部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谈话制度、诫勉制度、引咎辞职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着力建立一个相互配套、科学有效的干部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了以“重实践、重实绩、重公认”
为原则的考核机制,在科学评价和使用干部上有新的突破。

一方面,改进考察方法。

在采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考察预告、差额考察、考察公示等传统方法的同时,积极推行民意调查、实绩分析和综合评价等新的考察方法。

另一方面,正确评价干部。

结合我州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了《黔东南州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分析评价指标》,考核指标设臵科学合理,实绩评价结果比较真实可靠,为客观公正、准确科学地识别干部提供依据。

我们还充分运用考核成果,对考核情况不好,群众反映较大,我们不再予以任用和进行调整。

三是建立了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的选人机制,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上有新的突破。

我们以“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凡进必考”为重点,逐步建立了开放式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对防止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建立了以“能者上、庸者让、差者下”为原则的竞争机制,在激发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上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我州紧紧围绕健全干部能上能下的工作机制,加强了对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重点研究,切实解决好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

从抓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围绕健全干部能上能下工作机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

确定了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具体标准,从年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等方面,对不适合继续担任领导职务,作出了解职规定。

积极推行领导干部试用制、任期制、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干部待岗制,以及探索干部辞职降职等制度,不断增强干部活力。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推动者,是各项事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人
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人才规划。

州、县两级均成立了知识分子(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纳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认真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和预测,先后出台了《州委、州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意见》、《关于加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黔东南州“十一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等有关文件,对近期、中期和长期的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确定了近、中、长期的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明确地规定了各类人才队伍的培养、选拔、数量和任务,确保了我州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序开展。

第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工作措施。

积极探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新机制,建立推行《黔东南州县(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黔东南州州管专家选拔管理实施办法》、《黔东南百名州“级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科技副职选拔管理工作办法》和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科技副职选派制度、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晋升评审和年度工作考核制度、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有关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统分结合、协调一致、运作高效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素质。

近年来,我州各级党委、政府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把人才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盘子,并随着经济发展和干训工作需要逐年增加。

充分发挥全州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主阵地的作用,认真开展干部学历培
训和教育培训工作。

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通过异地培训,拓宽干部教育培训路子,为我州各级各类人才“充电”、“洗脑”创造条件。

全州各级各单位每年组织专业和知识培训39550万人次,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培训25万人次,乡土人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每年有3000人获得“绿色证书记”。

同时,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抓好骨干专家群体和基础专业技术人才群体的培养选拔工作,全州的骨干专家群体和基础人才群体基本形成。

第四,构筑留人环境,创建展示平台。

我州各级党委、政府相继积极开展科技先进县(市)、乡(镇、街道)、村组户活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活动。

积极做好为各类人才服务工作,帮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在科研经费、住房、就医、家属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兑现落实我州省、州管专家和正高职称人员津贴,进一步改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条件。

如凯里学院出台“教授培养工程”、“人才引进工程”“学位提高工程”和“人才强校战略规划”等系列措施,为培养、引进、使用人才提供了制度上保证,成效显著。

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奖、科技成果奖和评选州管专家、拔尖人才等活动,充分地调动全州各级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黔东南”的目标要求,采取分类法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即在全州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以“执行力、创造力、公信力”为主要内容的“三力”建设创建活动,在全州农村广泛开展“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国企、学校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积极抓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切实做好公务员管理工作,进
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全面防范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组织实施《黔东南“十一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坚持盘好用好现有人才为主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为实现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