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话语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这种感性特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当代或后现代性语言,却以其文字表现的感性形象性回复了古代汉字起源时的象形性。
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化中承载并传递了中华民族注重感性教化的文化传统。随着历史的推演,特别是西方文明的传入,汉字及其表达的汉语的理性化程度不断地提高,大量出现的专有名词和专业话语的总体趋势是抽象化,这不仅规范出越来越多的具有明确间隔性的专业领域,也使原本分化不足的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开始了理性分化。然而,不管中华民族的理性分化发展到何种程度,注重人际交往的伦理本位传统仍然根深蒂固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层面发生着不可去除的影响。而理性化的专业语言却以其抽象化特点局限着人们的交往空间,特别是在有5 亿多人口参与的中国网络空间中,理性化、抽象化的专业语言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局限性。相反,那些网络流行语却以其生动的感性形象和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指代性,穿越了不同领域的界限,或突破了社会分化的限制与间隔,充分展示其群众喜闻乐见而能广泛流传的效力。
二、网络流行语的感性化
最初的网络流行语以符号和谐音的使用为特征。作为网友之间沟通信息的符号,形象化的特征是初期的网络流行语区别于一般语言的重要之处。据载,世界上最早的互联网流行语言为笑脸的符号,“: ) ”,④这种形象化的符号超越了传统语言的界限,使网民之间的沟通感性化。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随着网上聊天室的兴起,一些谐音和象形的符号开始出现,例如表示“再见”的“886”,表示“我爱你”的“521”。还有以符号组成笑脸“^_^”。直至最后出现的所谓“火星文”,都是依靠声音或形象上的特征,赋予某一符号特定的含义。
福柯在分析医学档案和话语实践时,关注语言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揭示话语如何被建构出来,指
出话语实践涉及各种产生话语的方式,体现在各种技术过程、制度和行为模式中,体现在话语流通和传播的形式中。① 谢立中在其提倡的多元话语分析的理论范式中指出,所谓多元话语分析,是对人们在特定话语系统的约束和引导下,将某一社会现实建构出来的过程和机制展开的考察。② 多元化与分析并非是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现实,而是在对话语词句、话语系统和传播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构出自己的解释。台湾学者汤志杰也曾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学术史上的概念发展和演变历程,以此来反映人们观念变化背后蕴含的诸多力量。③ 本文借鉴以往社会学研究中的话语分析,首先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特征,即语言符号的内在结构和感性形式; 其次关注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生成机制,也就是语言符号被建构背后的讽喻性和权力压制机制。
三、网络流行语的讽喻性
在传统学术话语中,感性化不仅表示形象性、具体性和直接性,而且还意味
着外在性、被动性和顺从性。因为感性被认为不懂得推论和分析,不能从事物的表面深入到本质,更不能批判性地去伪存真、除恶扬善,所以,无论是感性意识还是感性行为,都被看作保守的、被动的现象。马尔库塞曾经深入地批判了这种片面的感性观,在他看来,没有受到压抑的感性并不是单纯的被动性,原初的感性意识和感性行为都具有综合性、选择性甚至创造性。只是在压抑文明的扭曲下,感性才变得麻木迟钝,变得被动保守。迟钝的感性是文明的产物,应当在非压抑文明中重建人们的新感受力。①
可以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一种类型学上的归纳: 从符号本身的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拟声流行语和拟像流行语,以及和声音图像毫无关联的典故式流行语; 从符号背后的含义上,可以分为娱乐性流行语和社会事件流行语( 如表3 所示)。早期的网络流行语停留在拟声和拟像的阶段,而当网络屏蔽制度建立后,网络流行语具有了话语事件的含义。特定的符号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含义,新的所指在网络空间中被建构出来,通过借代、暗喻、拟声等方式指代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社会事件。不了解某一社会事件的外部人员则不能理解符号的含义。
理论论述。
网络微博是突破了职位差别、地位高低、群体区别、专业界限以及城乡空间和区域环境限制的参与人数最多、展开空间最广阔的交往领域,而正是这种突破边界限制、参与人数众多和展开空间广阔的特点,要求其中的语言表达要努力感性化。其理由在于,脱离了专业领域限制的广大社会成员,支配其日常交往行为的意识活动通常是没有进入概念化和逻辑化层面的感性意识活动,在感性意识支配下的语言表达也必然表现出形象、具体和直接性的感性特点。只有具备这种感性化特点的语言或文字,才能在非专业化的公众交往空间中实现自己的交往目的。
具备这一新型特点的网络流行语,其本身既是语词符号,又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话语事件。每一个话语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具体的社会事件,基于对话语背后社会事件的共同体会,类似于现象学社会学中的共有知识。① 处在相同社会情境中的个体对这类事件产生了共同的理解,以一种意会的方式,将对社会事件的看法表达出来。而这种表达,往往由于外部社会环境和权力关系的制约,只能采用一种隐喻的方式加以表述。由此,新出现的这类网络流行语,在表面上以人们曾经熟知的词汇为主,但是在具体含义和使用方法上却产生了巨大的变异,常常被网民以一种隐喻、借代和反讽的修辞方式来加以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往往建立在言说者对语词背后的社会事件了解的基础上,在对话的过程中,隐含着双方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言说者之间具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近年新出现的这类网络流行语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最
能引起人们关注的不再是承载话语意义的符号本身的变异,而是其语言背后所代表的深层含义。按照索绪尔所指和能指的划分,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在网络流行语中,能指的形式变化并不构成吸引人眼球的重要方面,真正引人注目的变化在于所指的内涵被大众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加以重新建构,赋予了在当下环境中新的意义。而符号背后新的意义的获得却是因为特定的社会事件所引发,受到特定的舆论环境所限制。结合汉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典故式使用方法,可以将这类流行语称之为“典故式语言”。
典故式拟声拟像娱乐式“喊你回家吃饭”等“偶”“GG”等“囧”“ORZ”社会事件“俯卧撑”“打酱油”“你幸福吗” “欺实马” “TG” “河蟹”如果把网络流行语放到汉字演化史中考察,会发现一个更加令人深思的问题。无论是拟声的还是拟像的,也无论是象征娱乐的还是象征社会事件的,表达网络流行语的文字都表现了典型的感性特征。而最明确的感性特征就是形象性、具体性和直接性,无论哪一类的网络流行语文字都表现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感性化 讽喻性 权力关系
网络流行语几乎与互联网同时诞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一定义阐明了网络流行语诞生的场所——网络,以及创造网络流行语的特定人群——网民。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以往的网络语言研究往往聚集于网络语言的年轻化、娱乐化、圈子化等与年轻网友群体特征相符合的方面,大都将之归结为亚文化研究的范畴。
然而,随着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网络的力量逐渐超越特定的亚文化圈,开始影响到更为广泛的人群,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互动也日益加深,如“躲猫猫”和“俯卧撑”的出现。网络语言也超越了虚拟现实的范畴,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情境下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义,这也使得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具有了新的角度。网络语言可被视为特殊的文本,成为话语分析的对象,既可从中发现网络语言乃至当代大众交流的感性化趋势,也可透过这些生动的语言现象,发现隐藏在文本背后特定的社会语境,以及语境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网络语言的话语分析
通常认为,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范式中,大多学者拒斥宏大理论的建构而寻求具体的分析和解释。当西方社会学理论实现了语言学转向之后,①后现代主义也把话语分析作为深入研究各种相对具体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广泛的话语分析,后现代主义者已经建构出内容丰富的思想理论,包括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系谱学,以及雅克布森和拉康等人的话语研究。②这种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式往往并不仅仅把重点放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而是透过语言发现语言背后隐含的社会因素。
马尔库塞的理想性论述在网络流行语中看到了实现的可能性。网络流行语不仅有生动的感性特点,并且还有抨击邪恶、伸张正气的讽喻性。这里,我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指谓某种社会事件的典故式的网络流行语上。在这类典故式网络流行语的背后,均隐含着言说者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不是通过直接的表述来传递,而是以一种较为隐秘的意会的方式流行起来。在日常语言交流中,人们不通过直接的语言表述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以一种借代和隐喻的方式表达,在这种话语方式的展开和流行过程中,语言不仅回避了某种禁忌,而且还显示了交流者的话语权力,即便是受到压抑的话语权力,都是建构话语的
美眉”全拼的缩写
在初期的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中,谐音、拟像和缩略语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其传播范围也主要集中在网络聊天、论坛发言中,具有很强的亚文化性。最简单的网络语言起源于简便,但更多时候,新的语言构成是由于网络中的年轻群体常常以这种方式赋予符号新的意义,而在这些意义获得群体认可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群体的认同感,以区别于不具备解码能力的人群。
关键力量。
语言的禁忌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常用概念,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社会所给定的语言学规则限定了语言的随意使用。这种语言禁忌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社会道德的约束,例如人类学研究中“塔布”现象,一方面是对神灵或者其他崇拜导致的话语禁忌,①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权力对于符号使用的压制力量。例如中国古代皇权统治下,对皇帝名字、孔子名字,乃至各种颜色等符号的禁用等等。② 对符号使用权的权力掌控,体现了权力的拥有者对整个社会象征系统的控制,而在更具体的语言传播的掌控中,如清朝时期的文字狱,也体现了当时的政府树立统治合法性的渴望。但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多元诠释性却为权力的承受者提供了反击的空间。
事实上,不仅这里列举的这些网络流行语具有感性化特征,而且每天发表一亿多条的微博也具有感性化特点。140 字的微博,不可能做出概念界定和逻辑推论,网民必须尽可能以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而简短的语言若以抽象语词表现,即便不至于完全封闭自身,也只能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十分窄小的交流空间,发挥不了微博广泛交流的作用。因此,在快速转换的微博字幕上,简短的文字绝大部分是在述说着网民身边的故事,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指谓、充满乐趣的调侃和诙谐幽默的玩笑,当然也不乏对社会不公或丑恶行为的直接贬斥,但往往都属于感性层面上的生动表达,而很少能见到数理分析、逻辑推论和归纳演绎式的
在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局限在较小的圈子之内,并未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语言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也较为简单。单纯的符号游戏,编码解码的行动背后,更多的是指向简单的人际沟通和信息的传递,修辞的手法在此时并未完全显现。但是,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并未从此停滞。近年来,以“俯卧撑”、“打酱油”、“山寨”等为代表的新形式的网络流行语开始迅速出现在网络上,并且超越了网络媒体的范畴,出现在报纸、杂志、电视媒体10:38:52)转载▼
标签: 文化 网络 社会学 话语分析 分类: text
内容提要:网络流行语不仅活跃在网络交往行为中,而且已经流出网络进入现实生活之中。生动活泼的网络流行语显示了网民对社会生活的丰富想象力,同时还展现了语言在网络中的感性化活力。尤为重要的是,感性化的网络流行语并非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表达,其中还包含了对社会消极因素的讽喻,体现了广大网民嘲讽邪恶虚假、期盼公平正义的理性要求。因此,应当对网络流行语开展深入的话语分析,既可从中发现网络行为中蕴含的各种积极因素,也可从中揭示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深刻的社会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