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善恶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性善恶说
中国古代对人性善恶的论述由来已久,但未注意联系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来论述人性的善恶。宋明理学心性论则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对心性的影响出发,以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与道德理性的结合,以及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结合为着眼点,展开了对心性善恶问题的论述。与本体论等问题相关,在心性善恶问题上,各派也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一)心性均为善说
宋明理学心性论持心性皆为善观点的,有程颐、陆九渊、王守仁等。程颐指出:“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认为心本善,心发为情,情有善与不善。程颐把恶归于气质,与心性无关。他说:“气有善、不善,性则无不善也。”认为心性俱为善。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气质的影响,性性发为思虑或情感时,便存在着善恶之杂。程颐强调,“学本是治心”,通过治心,去掉恶的干扰,把善良的本心找回来,便可与天地参。所以理学又被称之为“治心之学”。
陆九渊认为,人心即仁,“其本心无有不善”。并指出:“人性本善,其不善者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心善性也善,心性合一,善是人的本心,亦是人性所固有。陆九渊认为,心不仅是善的,而且能知善知恶,辨别是非。指出:“此心之灵自有其仁。”
把认识论与价值判断相结合,只要存心去欲,克服物欲的为害,便可复归良心善性,“欲去,则心自存矣”。
王守仁认为心先验地具有仁义礼智之德,所以心体至善。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并指出:“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即心性皆为至善,这与陆九渊思想类似,而有别于朱熹。王守仁又把性善与良知联系起来,指出:“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其心善、性善与知无不良在逻辑上是一致的。由于良知作为认知主体,具有判断是非的功能,而良知固有,不假外求,所以只要致心中一念之良知,便自然符合心性本善的原则。
(二)心有善恶,性无不善说
持这种观点的以朱熹为修理工。朱熹不同意心性均为善的观点,他指出:“心有善恶,性无不善。”心有善恶的根据在于,心是知觉之心,不是实有之性。人的知觉之心按其知觉的对象和内容分为两种不同的心,即道心和人心。道心是以义理为认识对象和根据的心,道心为善;人心是以形气之欲为认识对象和根据的心,人心有善有恶,故要以道心主宰人心,以保持善性。也就是说,心不是被动的有善有恶,而是具有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只要加强修养,积累知识,使人心听命于道心,便可成就善性。
与陆九渊不同的是,朱熹认为心分为道心与人心,肯定心有人欲的一面,故有善恶之分;陆九渊则强调只有一心,即心性为一的心,性善心也善,心不包括人欲,故存心必须去欲。在朱熹看来,如果心性均为善,就人抹煞心中有欲的一面,结果把气禀之杂带到性中来,而成为心之妙理,导致混淆理气的区别而流入佛教。尽管朱陆在心性的善恶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但双方在强调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以去恶从善,保持善性(陆学以心性均为善,强调存心去欲)方面,却有着相似的见解。
一般说,在心性善恶问题上,凡以心为本者,基本持以心为善的观点;凡只以性为本,而不以心为本者,其心则有善有恶。这是因为,以心为本,必然心性一元,故心性均为善;不以心为本,必然心性二元,心中有欲,故心有善恶而性无不善。
(三)性有善恶及性无善无不善说
宋明理学的人性理论,除上述心性均为痒和心有善恶,性无不善两说外,还存在着主张性有善恶及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上述两说的共同处在于都认为性无不善,只是在心的善恶问题上有不同见解。而性有善恶及性无善无不善说则认为,性本身也有善恶之分或认为性无所谓善恶。这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否定或扬弃,反映了宋明理学心性论在人性理论上的丰富多样性。
程颢在承认善恶之分是气禀使然的基础上,把恶也归于性。他说:“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认为性有善亦有恶,不仅是善。这是因为,程颢把气归之于性,其结果必然是把气中所具有的恶的因素也带到性中来,故恶亦谓性。
胡宏提出善不足以言性的思想,他说:“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言之,况恶乎?”指出善不足以言性,何况以恶言性。即主张性无所谓善恶,性不能用善恶来概括。胡宏的这一思想被朱熹归结为“性无善恶”,并遭到朱熹的批评,反映了与朱熹所坚持的性善论的理论差异。
王廷相以“性生于气”的气本论思想立论,提出了性有善恶之杂的思想。他说:“但主于气质,则性必有恶,而孟子性善之说不通矣。……气有清浊粹驳,则性安得无善恶之杂。”认为气有清浊,所以由气生成的性便有善恶之杂,并以此批评了自孟子以至程颐、朱熹的性善论。需要指出,虽然王靠相肯定了程颐性有善恶的思想,两人的观点也有相同之处,但立论的依据却不同。程颢性有善恶的思想是以性气合一的性本论思想立论,而王靠相则以“性生于气”的气本论思想立论。尽管程颢、王廷相立论的依据有不同,但两个通过强调性气的结合而得出性有善恶的思想,这又是双方的相同处。
在心性善恶问题上,王守仁既提出心性皆至善的思想,这体现了心性一元论者的观点;又提出性无善无不善之说,
指出:“无善无不善,性原是如此。”所谓性无善无不善,也就是性无善无恶。王守仁把体用源流都纳入性的无善无不善所指的范围,这种包罗善恶,又超越善恶,在超越中体现了性的至善的思想体现了王守仁心学及其人性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