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感恩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感恩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4-05-28T14:31:26.8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7期供稿作者:杜梅娟[导读] 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地实施感恩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实践,使感恩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杜梅娟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雷家中学251800

摘要: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已经取得了高速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却出现了滞后,尤其是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滞后,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恩,日渐为世人所遗忘。而感恩教育对社会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它又是必要的。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语文学科,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对实施感恩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面以及多种途径,使感恩的种子在学生心灵中发芽、开花、结果。关键词: 感恩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诠释

1.感恩教育的内涵。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还有的学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受教育者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对他人、社会、自然和祖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2.感恩教育的内容。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自然。

二、感恩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我们就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面分析感恩教育的实施:

1.培养学生知恩、识恩的意识。感恩来自心灵,也就是感恩意识。我国传统经典著作中,有关感恩准则的记载比比皆是,“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性的关系和情感”。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2.从实践层面,以活动为载体渗透感恩教育。“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1)在朗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再如《春》,要反复朗读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语段,直至成诵,体会春天的美丽,愉悦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再者,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美文。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地挖掘课文中的感恩教育内容外,我们也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感恩内容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作文教学来体现,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并在周记和日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事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3)在口语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通过口语教学,可以在同一时空结构的整体氛围和环境条件中,听说双方进行直面的交流,传递彼此的情感和想法。

①故事会形式。教师组织学生收集“感恩”的故事,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在班级中宣扬“感恩”,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知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陌生人的关爱,由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舍弃以自我为中心,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艰辛,体味人生冷暖,感受浓浓的亲情。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把内心的感恩之情投入实际行动之中。

②演讲形式。比如举行《感谢您,老师》、《我爱你中国》演讲比赛,通过这种形式,使听者和说者同样感受到对老师、祖国的热爱感恩之情。

三、结语

感恩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如雷锋同志所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感恩教育不仅要外律,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内化到学生的心目中,使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语文教学要落实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体验,实现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地实施感恩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实践,使感恩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1),1。

[2]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孔子研究,2005,(6)。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1。

[4]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