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及解困之思_尤红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04-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8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JUSRP1075);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GZZ15_050)
作者简介:尤红姣(1990-),女,江苏盐城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侯勇(1983-),男,湖南湘潭人,博士,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及解困之思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8.040
尤红姣,侯勇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无锡 江苏 214122)
摘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学院化”、“断层化”、“内卷化”、“失语化”等多重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正遭遇现代性挑战。控制性话语偏好、工具性话语泛滥和公共性话语滞后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受冲击,我们应建构交往式、温情化、现代性话语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话语困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8-0199-0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传播、转译、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交流和沟通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其他语境下的教育话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它传播和灌输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教育话语,以社会期望为准则,促使受教育者能够形成教育者所预设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念体系。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逐渐由价值取向一元化进入到多元化的语境,身处时代境遇变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遭遇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解构,面临诸多话语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现实困境透析(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学院化”趋势生活世界是针对科学世界而言的,是人存在的境域和交往的依托。不同于单向度的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是丰富的、精彩纷呈的世界,充满了意义、目的和价值,个体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方可不断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积极践履自主的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然而,现代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正日益为单调、机械的“科学世界”所占领,疏离生活世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正日益远离现实生活世界,沈壮海就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经世致用之学,
正日益异化为远离生活和现实的玄学”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大多拘泥或局限于自我构筑的世界,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现实世界,呈现“学院化”趋势和“工具化”倾向,遮蔽了社会生活的本真,忽视了受教育者本身个体性和自主性。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真正走进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碰触受教育者的心灵,话语效力被悬置于大众生活世界之外,话语效果逐渐下降,无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话语的精神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断层化”困境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正处于向现代话语转型期间,在这种全新的话语环境体系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我国当前文化生态进行了新的诠释和解读。在转型期间异质化的社会体系中,社会矛盾比较尖锐、
社会问题逐渐增
2015年第8期(总第242期)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No.8.2015(Cumulatively,No.242)
多,极易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理念等诸多层面的断层,具体表现为在文本话语与网络流行话语、控制性话语与自我话语、青年话语与父辈话语、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等诸多层面陷入“断层化”困境。加之现代社会迅速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视觉消费已经融入当代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对于视图影像的盲目崇拜和视觉狂欢俨然成为当代社会主流成员追求的流行价值文化范式[2]。然而在这种价值多元化语境下,社会成员盲目追求“异质”话语,挑战传统社会主导话语,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受到奚落和调侃,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话语权威受到了冲击和解构,显现出难以弥合的话语隔阂和断层,致使话语在阐述、聆听、接受等一系列生成环节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和融合,降低了话语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内卷化”倾向
“内卷化”意指一种社会组织或文化形式发展到某个阶段后,即固步自封,无渐进式、突破式增长,长期停留在一种自我重复、无进步的循环状态,意指在达到某种形态后,系统既无法稳定下来,也无法发生质的改变,使得系统内部不断发生内缠,继而更加复杂化,陷入“纠结的退缩”的窘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也普遍存在着“内卷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卷化,即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内卷化和职业道德的内卷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师资需求随之增多,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市场原则渗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受功利主义思想侵蚀,弱化了自身作为文化传播的社会角色的价值魅力,道德观念淡薄,学术功利化,教育主导者处于自我迷失状态,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内卷化。在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教师处于支配主体的地位,教育者往往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性,简单地向教育者灌输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受教育者单纯的聆听教诲,无法实现与教育者主导话语的平等沟通与交流,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方式无法满足受教育者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的需求。由于主体和客体均呈现出一种内卷化现象,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内卷化”困境,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解构与建构的困惑与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表现出意识形态应具备的前瞻性和突破性特质,充满了困惑与矛盾。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失语化”状态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缺乏共识价值领域,无法实现目标共享和意义共享,双方共同话语缺失,逐步呈现“失语化”状态,主要表现为教育者话语权虚化和受教育者话语权弱化。一方面,教育者话语权虚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性和个体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是社会性功能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教育者似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一味追求社会目标,将教育对象塑造成社会规范和接纳的“政治人”和“社会人”。因此,在社会成员看来,教育者往往代表着行政权势,是政府的代言人和发言人,俨然成为了行政话语的工具,教育者的声音被纳入了行政体系,他们将教育话语自觉地隐藏或限制在政治制度允许的范围之中,无法真正了解受教育者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追求,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传授知识,是话语体系的权威者。教育者通常传递政府的声音,他们无意识地发出与生活世界的相疏离的话语,被别有用心的社会成员渲染成行政话语的宣传工具,教育者逐渐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演变成为缺席者。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话语权正逐渐弱化。教育者的权威和主导地位使得受教育者已经欲说无能,对于教育内容和诉诸权利的话语缺乏兴趣和关注,受教育者无法与他们产生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平等交流。社会大众逐渐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了“视听疲劳”,他们无力且已无意言说,受教育者话语权逐渐被“边缘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逐渐陷入集体失语困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原因厘析
(一)控制性话语偏好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霸权”泛化
话语实际上代表着某种权力关系,这种权力意味着在话语体系中的发言权,在话语体系建构中有着无形的权威和威慑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霸权”实质是对教育者主导话语权的异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凭借着对于知识的裁判权而对教育内容和材料进行加工和选择,对于文本过于解读,用绝对权威的结论,向受教育者灌输特定性政治理论和预设性价值观念,控制话语体系主导权。教育者在不同时空下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