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发展变化个人观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发展变化个人观感
改革开放40年,农业一方面发生了重大而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业界却逐渐分化出悲观派与乐观派。本人在此梳理了一下,各位涉农的看官可以批评一下,也可以确认一下自己是悲观派还是乐观派。
让我们从40年前说起,那时,大部分现在的城区还种着庄稼,南方大部分乡村屋顶盖的还是草......
40年前很多年轻人在干活,不是喜欢农业,而是还能干啥呢。那时的年轻人受到许多有形无形的约束,并不比现在的中老年人更有想法。30年前,打工潮开始涌动,毛主席笔下的“广阔天地”开始萎缩,到了新千年伊始,人们开始谈论乡村的空洞化。如今,干农业的年轻人的确少了,貌似只有不到20%的从业者是小鲜肉。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到,只要是干农业的小鲜肉,无不正在努力追寻新的做法。我在日本看到,一众农业老腊肉在东京表参道的豪华餐厅聚餐时,个个都非常体面,当我们的小鲜肉变成老腊肉时,预计也会这样体面。
40年前我们没有大农场,西北东北的建设兵团、上海的农场都还是行政区划概念。后来,兵团日渐企业化,接着一些农场开始上市。前两年我问新疆建设兵团一师三团的领导:收获时节是啥模样。他说:千军万马啊,地里大型机械在跑,天上无人机在飞,背景是金色的胡杨林,远处是湛蓝的天。我脱口而出:那可以搞旅游啊。他反问:那咋搞呢?我说:串条线路啊。他又问:那咋串呢?我说:......。
我的意思是,大农场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那份陌生而新鲜的感觉可以让产品品牌、大田旅游、季节性养老今后逐步发展起来。
40年前我们也没有小农场,都还是集体劳动,后来很快就分了土地,劳作的积极性、村集体的组织动员力都由散漫到凝聚,走过了一段路。到后来,村集体、合作社有了一些经验。再到十年前国家提出家庭农场制度,体制机制不断进化。与此同时,各种定向定点采购逐步发展出来,形成所谓“公司+基地+农户”。近年来,有能力者还渐渐走上了自主营销,走上了休闲农业。但总的来说,小农场这块的组织化程度还是比较弱,还是比较散,与我们在先进国家看到的大不一样,我们听日本农协人士说他们的金融服务时就甚为感慨。组织化应当是今后农业制度设计的切入点之一。
40年前我们的蔬菜、水产、蛋品、肉禽都还谈不上是产业,生产零散,加工不足,蔬菜很多是自留种,水产很多是野捕。后来渐渐有了标准化的品种供应,有了规模化、订单化的生产,出现一批口碑很好的供应商,有了稳定的大商家和外国客商。绍兴人头戴毡帽,挑着担子,在杭州走街串巷卖螺蛳的情形还记忆犹新之时,我在旅顺看到,创业37年的韩伟集团产出很多优质水产品,其海洋牧场多年来占据日本裙带菜市场的1/3份额,国内销售却还不多。于是就想,今后的农产品品牌,既是小生产者个人品牌、产地品牌的时代,同时也是大企业旗舰品牌、快消品化品牌的时代。只是时代在变,营造品牌的方式方法已经不同于双汇、蒙牛们崛起时那样了,要有全新的套路。
40年前我们没有苗木、花卉产业,苗木是政府市政园林部门自产,花卉是一些爱好者在家捣腾。1984年,徐传化、徐冠巨父子种了些龙柏苗,夜晚睡在地里看管,后来发觉市场上产量大增,价格恐要跌,就毅然抛掉,收入14万,奠定了传化集团早期的经营能力。20多年前,从京沪到云南,一批人开始涉足花卉的规模生产,短短几年就迅速铺开了。如今,苗木业界已经在说去产能,一些人开始积攒品种,意图为庭园景观提供一条龙解决方案。而花卉产业从进口种子、设备,到育苗、种植,到半成品批发和配货,到资材产销,到二次加工成品,到实体店销售、网店销售,产业链体系已经形成,虹越、花点时间等企业用了不长时间就做出了标杆。接下来,必然是更多样的产品、更好的设计、更有序的供应链、更好的零售端体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更多由消费者参与的业态。
40年前我们没有商品种苗,农家很多是自己育苗,一茬苗不好就是整个季节玩完。后来,美国维生等企业率先用现代化温室设施提供草花和蔬果种苗。16年前,我供职的企业也介入草花穴盘育苗、西瓜嫁接苗,一度产量双双全国领先。如今,育苗技术普及化了,生产用的种苗不再是问题。接下来可以考虑谁来给消费者提供种苗。
40年前我们的农机农具产业很狭窄,局限于一些拖拉机、水泵、脱粒机、镰刀、大铁锹之类的,而美国人阳早、寒春夫妇在中国努力地研究机械化。后来,农机、工具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专用化。如今,水肥一体化成了产能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已经低调介入了农机,厂商们都在勉力追求智能化、智慧化。而工具渐渐
地有点象工艺品了,注重手感设计,很快将有日用消费品那样的品牌概念,手握一把名牌剪刀,腰里拴一副真皮工具套将是新一代农人的形象。
40年前我们没有温室产业,北方的土墙加薄膜的日光温室算是非常先进了。后来设施农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20年前上海孙桥园区进口了一批荷兰温室,令人叹为观止。17年前,我供职的企业全套进口荷兰和法国温室,高峰时工地上有八九个老外同时在干活,天天跟他们吵架,令本人外语水平大涨,老外还带来成套技术,整个春节假期我们都是在培训技术。如今,温室作为一门产业,已经变得很普通,似乎飞快地就要过气了,于是设计和结构创新、材料和设备创新、成套化解决方案成为趋势。
40年前我们没有农产品市场营销概念,要么统购,要么自己拉去集镇和城里摆摊。后来“钱广赶大车”被正了名,各种加工厂、中间商来收了,再后来收购变得更有计划性了。如今,一头加工厂、批发商的收购仍是许多地方的主力渠道,另一头,参与实体店联营、配合实体店供应商也大为发展;如今,主流电商平台非常兴旺,农产品里涌现出象易果这样的巨头,但农产品的占比其实还非常小,仍有很大的空间,只是如何集货、如何买到流量还需要掌握技巧;社交电商逐渐兴起,让有故事但财力相对有限者有了一些希望,但如何讲故事,如何运营好采供、物流和客服还需要花力气去掌握。
40年前我们没有休闲农业,城里人痴迷于公园,不屑于乡村。20多年前,台湾蓬勃兴起的休闲农业浪潮传播了过来。后来我们也投身实践。14年前,杭州王
国平书记提出“品质生活”概念,我经手的农业园区被评为杭州市首届“品质生活点评”优胜单位之一,与酒肆林立、紧邻西湖的南山路等四五个区块平起平坐了。那时我们一边实践,一边还重金聘请了纯老外的团队配合进行了系统研究,后来我们也对世界的休闲农业做法进行了系统跟踪。前两年,我经手的另一个园区成为G20杭州峰会的参观采访点,外交部后来还陆续发过来一些外国领导人,最高贵的访客是汤加国王(我握着国王的手说,陛下您是我今生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见一位国王,国王笑说,来汤加,你会第二次见一位国王)。如今,即便是一些依然贫困的地区,也有了不错的休闲农业点,但怎样运营好休闲农业体系,仍是很多地方需要突破的。
40年前我们没有内容概念,宣传教育仍是一种政治任务。如今,一位浙江的农技骨干毅然辞职,他相信他的科技公众号靠广告和打赏可以养活他,而一位山东的农技骨干已经自费拍了1000多条科技辅导视频,还有华农兄弟等等网红。接下来,所谓“农业”将不仅仅是物产和农旅。
40年前,城里最大的声响是脚踏车铃,乡下最大的声响是狗叫。如今,城市、乡村最大的声响都应当是“撸起袖子”。未来会怎样,干着干着,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