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通讯社的作用与发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在新闻大厦接受了俄通社-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安德烈·基里洛夫的采访
编者按 8月23日下午,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在新闻大厦接受了俄通社-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安德烈·基里洛夫的采访,就新华社在现代社会信息空间中的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华社与其他通讯社之间的合作及如何保障记者权利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本刊特刊发田聪明社长的答记者问。
我很乐意回答你提的问题,其中有些也是我们正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新华社与俄塔社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借此机会,谨向贵社成立一百周年表示热烈祝贺!
问:如何看待现代社会的信息空间?新华通讯社在此空间中处于何种地位?
答:毫无疑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现代社会的信息空间。每天都有千百万种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确实对传统媒体形成挑战。但是,以提供新闻信息为主的通讯社在这个空间中仍然游刃有余,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比如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很快,这不仅没有动摇新华社的地位,反而利用互联网推动新华社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认为有两个因素造就了通讯社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第一,网络信息固然具有容量大、形态多样、迅速及时、可在全球传播和自由互动等特点,但也很容易泥沙俱下,往往呈现泛滥、无序和不稳定的状态;第二,在各种信息需求中,新闻是人们最基本的一种需求,这并未因为“信息爆炸”和多元化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通讯社所拥有的优势便显现出来,这就是它的新闻原创性、公信力和专业水准。这些优势源自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采集网络、社会责任感、规范的运作方式和管理体制。
请让我援引中国的例子。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近几年突飞猛进,虽然目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到今年6月底上网用户已达8700万人,年底可能超过1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几次调查都发现,浏览新闻是中国网民上网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中国人正在热情地拥抱互联网,但中国社会同时又对在网上泛滥的色情淫秽和其他有害信息忧心忡忡。由于这种社会心态,也由于新闻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在中国的商业网站发布新闻是要政府审批的。中国现有60多万个网站,新华社一直是网上新闻信息最大的供应者。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通讯社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相反,通讯社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这就是网络化新闻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各类新闻媒体和最终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实时性、个性化要求日益强烈。新闻信息市场
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闻用户的数量、种类、要求在日益增多,传统的单一性产品已难以满足各种新闻信息用户的需要。通讯社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地实现新闻信息产品的多样化、多版本化、多媒体化。新华社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开展了新闻业务改革。
问:在科技进步、媒体和信息市场(如网络利用)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讯社应采用何种现代化的工作方式?
答: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中国媒体和信息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相信在俄罗斯也是如此。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对通讯社传统的新闻信息采编、处理和播发方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工作方式创新而言,新华社首推多媒体数据库和新华网两大建设。
大型通讯社过去形成的多分支、多层次组织结构,造成信息系统分割、隔绝和重复建设,甚至形成内部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为了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新闻信息市场竞争,我们在几年前就开始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设多媒体数据库。
新华社未来的发展思路,是建立以多媒体数据库为依托的全社统一的采编工作平台和营销工作平台。我们将逐步形成这样一种格局:记者每天把从世界各地采写、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图表和音视频等各类数据资料,连同历年报道稿件和资料,源源不断地输入采编平台;经过编辑的加工,使各类新闻信息资源被整合和激活起来,转变为多种形式的新闻信息产品,然后源源不断地进入营销工作平台;经过营销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将数据库最终产品源源不断地提供给用户,为海内外广大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品种和个性化的服务;再经过用户的传播和使用,使我社的新闻信息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提供给最广大的受众。同时,营销人员及时广泛地征求和收集用户、受众的意见,将意见和建议源源不断地反馈到编辑部门,采编人员再根据用户、受众的意见不断改进、提高多媒体数据库产品质量,增强新华社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在建设数据库的同时,新华社决定把加强网站建设和网络新闻报道作为全社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举全社之力发展新华网。我们把全社所有新闻信息采编力量有效地调动起来,以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热点新闻的互动报道和跨地区联动报道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数据库的采编工作平台,加强网络报道的组织、策划、指挥、协调。新华网按照网络报道的要求,对各方面汇集的新闻信息进行统一分类加工包装,通过多媒体、多语种、立体互动报
道的方式上网发布。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建设,新华网实现了由单媒体向多媒体、单语种向多语种、单一新闻发布向多功能、综合性网站进军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专门发布世界网站排名的Alexa对全球1200多万个互联网站的监测,新华网的全球长期排名已进入50强。目前,新华网无论是单日排名还是长期排名,都在世界主要通讯社的网站中位居前列。
说到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虽然科技进步正在改变通讯社的工作方式,但记者只有深入到新闻事件现场,动用自己的腿、手、眼、耳,才能捕捉新闻细节的工作方式不可能改变。这是规律,是记者的基本功,是不能被现代技术代替的。
问:通讯社应采取何种措施以继续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重要作用?
答:通讯社处于新闻信息供应的上游,赖以生存的条件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通讯社新闻信息采集和传播网络资源,就是通讯社遍布全世界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和传播网络;一个是通讯社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与传播方式。通讯社要想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就必须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新华社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新华社目前仅在境外就设有105个分支机构,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采集体系,覆盖了全世界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重大事件,基本都能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新华社已开始拥有一个发展较快、影响较大、遍及国内外的新闻信息用户网络。到2004年6月底,新闻信息产品直接用户达到21368家,分布在131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新闻信息市场的覆盖面大大拓展,影响力明显增强;此外,新华社在以卫星通信和计算机为主干的通信技术网络的基础上,又在国内建成了光缆宽带网,已与国内各派出机构、部分海外派出机构和用户相连接,基本形成有主有备、具有现代化技术手段、不间断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的能力。
从新闻信息加工能力与传播方式上看,开始跻身世界性通讯社行列的新华社,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多种传媒工具和传媒形态,扬长避短,重点突破,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保持并不断增强对市场的竞争力。
作为通讯社,新闻信息产品的有效覆盖领域与影响力成正比。有效用户的发展及对产品采用率的提高、采用总量的增加,构成了通讯社在国内外实实在在的影响力。从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双重身份出发,我们一直在认真研究和探索影响力的实现形式,其中主要有:做好国家授权新闻的发布;做好中国重要事件和热点新闻的报道;做好国际新闻
的对内对外报道;做好中国新闻及亚太地区新闻的对外报道。这就使新华社成为国内外用户必不可少的新闻信息来源。
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新华社已经成为一个员工逾万人的大型新闻信息集团,业务几乎涵盖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所有领域。出于求得更大发展的需要,新华社在发展通讯社原有核心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形式报道业务。在国内,巩固和发展各类媒体用户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开拓非媒体用户市场。在国外,积极发展媒体和非媒体有效用户,特别注重发展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主流媒体用户。目前,新华社正在通讯社的基础上向跨媒体的大型新闻信息集团的方向努力,以争取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问:不同国家的通讯社是否有共同的利益和合作潜力?
答:在国际新闻信息市场上,不同国家通讯社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从新华社多年来与世界各国通讯社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来看,不同国家的通讯社之间不仅有共同利益,而且合作潜力还很大。
各个地区性通讯社组织的成立,充分说明了不同国家的通讯社之间是有共同利益的。亚洲—太平洋通讯社组织(简称亚通组织)的宗旨之一,就是加强本地区各国通讯社以及它们与世界其他地区通讯社之间为共同利益而开展的合作。新华社作为亚通组织的成员通讯社,在亚通组织框架内与其他成员通讯社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华社曾承办过两期亚通组织经济记者培训班,为各国记者之间的交流做了一定贡献。新华社还于2003年8月为非洲12个国家的记者举办了新闻业务培训班,并安排他们实地考察了中国一些新闻媒体。
新华社与许多国家的通讯社签署了新闻交换协议,与俄塔社、蒙通社、泰通社、越通社、韩联社等通讯社建立了人员互访机制,通过互派代表团访问,增进了相互了解,同时也巩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我认为,通讯社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比如说互派记者组或代表团,就某一世界或地区热点问题进行专题采访,也可组织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互访。
新华社还根据中国的法规与一些通讯社开展了商业合作,比如分别与路透社和法新社签署了新闻图片代销协议,在中国境内代理销售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新闻图片。此项合作已持续多年,合作顺利。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新华社与各国通讯社开展商业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认为,经济信息方面的合作更是大有可为的,且潜力很大,新华社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通讯社开展这方面的合作。
问
:新华社是如何保障记者权利的?
答: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公民的法制观念也越来越强,他们学会了用法律方式维护自己的名誉权。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引发了新闻官司时有发生。中国记者的采访报道权利和义务的保障,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每个中国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进行的。这是记者采访报道权最基本的法律渊源。新华社记者享有对各种社会事件进行采访报道的权利。为了帮助编辑、记者正确履行职责,新华社制定了《关于避免公开报道引发法律纠纷的意见》,聘请了新闻报道法律顾问,依法维护新闻工作者的权益。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需要强化舆论的监督功能,同时又要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新华社强调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同时,也要把自己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新华社去年对社会公开发布了《新华社关于履行接受社会监督承诺的实施办法》,让全社会对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进行监督,就是为了让记者在享有采访报道权的同时,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恪守职业准则,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新华社高度重视对记者人身权的保障,并借鉴了各国通讯社一些有益的做法,如为从事高风险报道任务的记者购买高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以及为在战乱地区采访的记者发放“战地补贴”等。针对最近一两年国内发生的记者被殴打事件,新华社还积极与国内各级政府沟通,与驻在国政府联系,依法保障记者的采访权和人身权、名誉权。新华社还在采访条件上给记者尽可能的人身保护。
新华社每天播发大量的新闻稿件和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经济信息,这些新闻信息实际上存在着被盗取盗用的现象。为了维护新华社记者的署名权和新华社的知识产权,我们一方面通过强化合同契约的形式,要求我们的用户依法使用新华社的新闻信息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维权活动和广泛传播法规知识,来维护新华社和记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