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质形成细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黑素细胞 来源:外胚层的神 经嵴。约在胚胎期 50天移至表皮基底 层和毛囊,也可见 于粘膜、眼色素层 和软脑膜等处。在 暴露部位、乳晕、 腋窝、生殖器及会 阴等处较多
朗 罕 氏 细 胞
黑 素 细 胞
染色:HE染色,胞浆透明,胞核较 小;银染色或多巴染色显示有较多 的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细 胞和棘细胞。1个黑素细胞借助突起 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 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位。 功能:黑素能遮挡和反射光线,保 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
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1.胶原纤维: 乳头层内:细小、不成束、 排列不规则方向不定 网状层内:较粗、呈束、 主要呈水平方向排列 染色 :HE 染色呈浅红色,电镜下为 70 ~ 140nm的胶原原纤维粘合而成 功能 韧性大、抗拉力强、缺乏弹性
•来源:外胚层,在分化的过程中形 成具有保护作用的角蛋白 •分层:根据角质形成细胞分化阶段 (由深层至浅表)分为:
基底层 棘 层 颗粒层 透明层 角质层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 层
基底层
1.基底层: 为一层圆柱状或立方状细胞 长轴与真皮之间的交界线垂直 胞质嗜硷性,胞核呈卵圆型,偏下 核仁明显,核分裂相常见 电镜下:胞质内有许多走向规则的 张力微丝。正常情况下约有30%基 底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有次序地 向上移动产生以上各层细胞,故 称为生发层
世界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历程
18世纪中叶以前:由外科医生承担 18世纪末:许多知名的内科医生开始注 意观察和记录发生于皮肤的疾病 19世纪末:对梅毒螺旋体和结核杆菌的 研究成为内科中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 20世纪初:皮肤病学成为一门独立于内 科之外的临床学科
皮肤性病学的发展简史
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皮沟:由真皮中纤维束的排列和牵拉 形成。 皮嵴:顶端有汗腺开口。 皮野和指纹: 皮肤的类型:有毛的薄皮肤 无毛的厚皮肤 颜色:因人种、年龄、性别及部位而 不同。
第一节 表皮
属复层鳞状上皮。(见图) • 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朗格罕斯细胞、 麦克尔细胞组成。
一、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80%以上
三、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来源:骨髓的免疫活性细 胞。分布在基底层以上部 位,约占表皮细胞的3~ 5%。 染色:氯化金、ATP酶染 色可见树枝状突起。镜下 可见细胞核呈扭曲状,有 深切迹;胞浆内可见杆状 或网球拍状的Birbeck颗 粒(Langerhans颗粒)。
朗罕氏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 包括IgGt IgE的Fc受体、C3b受体、 MHCⅡ类抗原和CD4等抗原
五、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的连接 1.桥粒 2.半桥粒 3.基底膜
桥粒:细胞间桥的相应物称为桥粒 桥粒处相邻胞膜内侧各形成板状致密结构, 称为附着板 胞浆内的张力细丝附着于附着板上,再折 回胞浆而成发夹状
【基底膜带 】 PAS染色,在表皮与真皮之间有 0.5~1μm的红染带,示有中性粘多 糖,称为基底膜带。HE染色难以辨认
四、Merkel细胞:是一种具有短指状 突的细胞,位于基底细胞之间 电镜下Merkel细胞与角质形成细 胞有桥粒相连,常粘附于基底膜。胞 浆中含有许多神经内分泌颗粒 Merkel细胞多见于掌跖、指趾、 生殖器部位及毛囊上皮中 Merkel细胞的基底部与脱髓鞘的 神经末梢之间有非桥粒性连接,形成 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能感受触觉
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记载 “疥”“疕”“癣”“疣” 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 淋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 小儿皮肤病学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的先驱 《千金翼方》 历代皮肤病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明韩懋:《杨梅疮诊治方》最早记载梅毒
皮肤性病学的发展简史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
5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我国皮肤 性病学在皮肤组织病理学、皮肤免疫学、 职业性皮肤病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皮肤遗传学、皮肤免疫学、性传播
疾病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皮肤的结构
表皮 皮肤真皮 皮下组织
总重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6% 总面积:成人:1.5㎡ 新生儿:0.21㎡ 厚度:0.5~4㎜(不包括皮下组织) 眼睑最薄、足跖最厚 表皮的厚度约为0.1mm 真皮的厚度为0.4~2.4mm
表皮通过时间(28天):从基 底层移行至颗粒层上层(14天), 至角质层而脱落14天 2.棘层 :4~8层;呈多角形,核较 大呈圆形,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 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互相连接, 形成桥粒,细胞向上渐趋扁平
电镜下: 胞膜处桥粒 更明显 。 胞浆内可见 100~300nm 长形颗粒, 称为角质小 体或Odland 小体。
3.颗粒层:
角质层薄的部位由1~3层梭形或扁 平细胞构成,而掌跖等部位可厚达 10层,细胞长轴与皮面平行
最有特征的是胞浆中有较多体积 大的电子致密而形态不规则的透明 角质颗粒,沉积于张力细丝束之间
4.透明层 2~3层扁平的细胞构成, 仅见于掌跖,细胞境界不清,易被伊 红染色,光镜下胞质呈均质状,并有 强折光性 5.角质层 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 胞构成掌跖部位可厚达40 ~50层 , 胞质中充满张力细丝与均质状物质 结合形成的角蛋白,角质层上部细 胞间桥粒消失,故容易脱落
胞膜层─8nm厚,即基底细胞真皮侧的细 胞膜,可见半桥粒
透明板─35~40nm的电子透明带 基底板─又称致密板,是真正的基底膜, 35~45nm厚 网板─是结缔组织内成纤维细胞的产物, 与真皮无明显界限
第二节 真 皮
来源:中胚层。
全身厚薄不一,一般 1 ~ 3mm ,眼睑最薄,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为0.3mm。真皮内有各种皮肤附属器、及
皮肤性病学导论
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
之相关疾病的科学 内容:正常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和功能、 各种皮肤病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 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防治 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 内容: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防治
皮肤性病学的发展简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