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指标说明

宏观经济指标说明
宏观经济指标说明

宏观经济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1、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一年、季度)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把各种产品的产值扣除原材料(也称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就是产品的增加值。所有产品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2、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核算。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合计为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按生产投入的资源、固定资产、劳动等要素贡献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税收+营业盈余+资源租金。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按收入以后的支出去向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净出口。消费按消费主体区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3、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运用当期市场价格计算的总产出。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运用某一基期市场价格计算的总产出。

(我国一般选择1978年,或1952年作为基期计算)

二者的关系为:名义GDP= 实际GDP × 通货膨胀率

实际GDP= 名义GDP / 通货膨胀率

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4、人均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常作为 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将一个国

家/地区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地区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人均GDP = GDP 总额(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额) / 总常住人口

5、GDP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1)、直接利用以前一年为基期的GDP指数,

增长率=(GDP指数-100)/100

(2)、利用以1978为基期下GDP指数,

增长率=(本年GDP指数-前一年GDP指数 / 前一年GDP指数

(3)、算出实际GDP

增长率=(本年实际GDP-前一年实际GDP)/ 前一年实际GDP

二、三次产业产业

1、三次产业的范围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三产业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2、与GDP相互间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期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一产业增速+基期第二产业的比重×第二产业增速+基期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增速。

3、贡献率的测算:

投资贡献率=投资增量/GDP增量;消费贡献率=消费增量/GDP增量;

三次产业贡献率:第三产业当年增量/ GDP当年增量×100%。

4、经济拉动力计算:

拉动力= 产业贡献率× GDP增长率

三、工业增加值

1、工业增加值概念: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2、计算方法:

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分配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工资+福利费+折旧费+劳动、待业保险费+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企业工业增加值的结果有一定差异。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法)× 增加值调整系数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中间投入+规模以上工业本年应交增值税

增加值调整系数=经济普查调整后的增加值÷经济普查调整前的生产法增加值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定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2、内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国有单位其他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城镇集体固定资产投资、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及其他经济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农村集体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和国防、人防基本建设投资。

3、分类:

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按照管理渠道,可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五、进出口

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

净出口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

(当净出口额为正时,即为“贸易顺差”,反之为“贸易逆差”)

六、对外合作

1、"合同利用外资额",是外商投资合同中约定外方出资部分。

2、实际利用外资是指国外商业公司在国内的投资项目中,已经到帐并投入到商业运作应用的资金.

3、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指的是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照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省进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省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姿经营企业,使用经济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外商直接投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外国人取得国内法人或企业的股份或份额;

一种是外国人向国内法人或企业提供长期贷款。

两者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是表现形式,实际利用外资是结果。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商品销售总额是指对本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出售(包括对国(境)外直接出口)的商品(包括售给本单位消费用的商品)。

本指标由对生产经营单位销售额、对批发零售贸易业批发额、出口额、对居民和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项目组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居民的商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商品零售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行业售给城乡居民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售给市内外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乡、村镇政府用公款购买的非生产、经营用的公用消费品。

按照国家统计局方法制度的要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以下几部分:

1、各单位和居民个人购买的商品房。

2、居民家庭使用的管道煤气(居民购买的液化石油气罐记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

3、售给国民经济各单位直接用于生产和业务经营上的商品,如:售给各单位用于生产和经营的汽车;售给服务业生产经营用的设备、工具、用品。

4、售给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等单位用于转卖的商品。

这个指标反映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生活消费品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情况,是研究人民 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在日常工作中,通常是将某月或某个时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上年或某个时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比,通过增减幅度的变化来观察市场的发展动态。

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定义:

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2、计算公式:

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

家庭总收入指调查户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收入的统计标准以实际发生的数额为准,无论收入是补发还是预发,只要是调查期得到的都应如实计算,不作分摊。

社会保障支出指调查户家庭成员参加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保障项目中由个人交纳的保障支出。不包括职工所在单位交纳的那部分社会保障金。具体包括个人交纳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交纳的医疗基金、个人交纳的失业基金、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和其他社会保障支出。

九、农民人均纯收入

1、定义: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得到的总收入(包括实物收入)扣除家庭经营费用、缴纳税款、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后的余额。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

工资性收入 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和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

家庭经营性收入 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经营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

财产性收入 指农村住户以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 指农村住户及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包括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收入、城市亲友赠送收入、离退休金、赡养费、救济金、抚恤金、救灾扶贫或扶持款等收入。

2、计算方法:

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联成一体)

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

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计算方法:

CPI的计算公式是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乘以100%。

也可以通过计算公式:现价生产总值=基期生产总值×(1+增长速度)×物价指数,进行计算。反过来,可测算增长速度。

其他价格指数:

(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零售物价的调整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影响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因此,计算零售价格指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上述经济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3)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是反映城市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职工货币工资的影响,作为研究职工生活和确定工资政策的依据。

(4)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是反映农村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农村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直接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变化情况,为分析和研究

农村居民生活问题提供依据。

(5)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是反映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外贸部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和有关部门收购农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研究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农民货币收入的影响,作为制订和检查农产品价格政策的依据。

(6)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 是反映农村市场工业品零售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通过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工业品零售价格变动对农民货币支出的影响(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通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能观察出厂价格变动对工业总产值的影响。

(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额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由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和其他费用投资完成额三部分组成的。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应首先分别编制上述三部分投资的价格指数,然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

编制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以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的各类商品和取费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消除按现价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中的价格变动因素,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为国家科学地制定、检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为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科学的、可靠的依据。 十一、人口、就业

1、常住人口指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是在普查区内经常居住的人数。它包括常住该地而临时外出的人口,不包括临时寄住的人口。

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

口。按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规定,主要包括:除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的全部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本地居住的人口;调查时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即所谓“口袋户口”的人。

2、流动人口 :

暂时离开常住地的短期迁移人口。国外一般称为人口流动。流动与迁移是两种相似但又有区别的现象,流动人口与迁移人口虽然都进行空间的位移,但迁移是在永久变更居住地意向指导下的一种活动,而流动是短期的、往复的,不导致当事人常住地的改变。

3、城镇化率(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人口城镇化率的统计方法,是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城镇化率为基础,以每年的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推算。

4、就业人员是指在一定年龄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统计方法:一是通过住户调查渠道的劳动力调查数据进行推算,二是根据统计局负责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据,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的个体私营就业人员数据和调查队负责的乡村就业人员数据进行汇总。目前,全国及分城乡的就业人员总数是以第一种方法推算的,分地区、分行业等就业人员数据由第二种方法的专项统计数据汇总取得。劳动力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专项统计采用全面报表或行政记录方法。

5、城镇登记失业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计算的失业率。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

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有: 1.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2.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es)英文缩写为PPI,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3.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的总额。该指标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4.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与养殖业。也就是通常讲的“大农业”。第二产业是指采掘业.制造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 5.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ocial Retail Goods)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其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 7. 货币存量或者说流通量。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

宏观经济数据有哪些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明确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了解三种物价指数; ?掌握GDP勺多重含义; ?了解失业率的计算方法。 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一、GDP GDP即国民生产总值。 1. G DP的分类 用于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GDP分为四类: T潜在GDP与实际GDP 所谓潜在GDP就是社会资源在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应该能够产生的GDP直,即经济的潜力;实际GDP就是社会现实的GDP情况。 潜在GDP与实际GDF两者对比,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宏观经济状况: 潜在GDP=实际GDP说明社会经济潜力充分发挥了出来,是最理想的经济运行状态。 潜在GDP>实际GDP代表经济潜能大,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少,就会出现经济萧条、市场紧缩的情况,称为经济紧缩或经济过冷。 潜在GD代实际GDP代表经济潜能小,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多,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称为经济过热。 F 名义GDP与真实GDP 所谓名义GDP就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GDP直;所谓真实GDP则是以基年价格计算的GDP直。基年就是将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以后每年的GDP都基于此价格计算。 真实GDP与名义GDP对比,可以了解物价是否稳定,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 真实GDP=名义GDP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说明社会物价稳定。 真实GDP>名义GDP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通货紧缩。 真实GD代名义GDP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通货膨胀。

2. GDP与人均GDP GDP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FP则代表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人 民的生活水平。我国GDP目前排名全球第二,说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已相当大;但我国的人均GDP只能排在世界的第100多位,说明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还不 富裕。 GDP是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不同GDP的比较,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 运行的总体情况。但GDP只能反映大致的经济状况,很难做到精准,原因在于GDP漏出。 所谓GDP1出,就是部分经济活动没有计算到GDP中去,造成实际GDP水平被低估,如贩毒、走私等非法经济活动。 【案例】 非法经济活动产生的GDP1出 意大利国家的黑社会活动猖獗,据统计显示,这一领域产生的GDP漏出占该国总体GDP的13%£右。也就是说,有超过十分之一的经济活动没有被统计进GDP 在美国,黑社会非法经济活动产生的GDP1出也达到了7% 二、物价指数 1. CPI消费物价指数 CPI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最受关注,是整体物价指数中最重要的一个。 r只针对消费品 CPI只计算消费品的物价变动,而不包括其他产品。在我国,CPI只反映八大类与百姓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的价格情况。 T只统计零售价格 CPI只以零售价格为统计标准。也就是说,百姓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商品价格才是CPI的统计依据。 2. PPI生产物价指数 r 只针对生产资料 生产物价指数也称批发物价指数,它只计算生产资料的价格,而不计算消费品价格。比如,钢铁、煤炭等计算价格。 F只统计批发价格 由于生产资料都是以批发形式出售,因此PPI的统计标准是批发价格,而非零售价格。 3.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包含所有的商品和劳务,平时并不常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深度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恶化、中国出口下滑严重、国内消费需求启动需要较长时间、政府出台投资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立即显现、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持续低迷等原因,目前看来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下行通道。但经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回暖迹象。 课题研究组经认真研究选取了GDP、CPI、PPI、PMI等20个指标,以期全面反映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为企业家正确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帮助。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008年我国GDP突破30万亿,同比增长9%;GDP季度累计增幅由10.6%下降至9%。2009年第一季度GDP为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同比增幅为1992年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最低。预计随着“保增长”措施逐渐见效,下半年GDP增幅将高于上半年。 从GDP季度数据来看,同比增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由2007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1%。

2009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投资、外需对GDP贡献的数据,GDP同比增长6.1%,其中最重消费贡献4.3%,投资贡献2.0%,外需贡献-0.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5万亿,同比增长21.6%。2009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同比增长17.0%。 由上图可以看出,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9月的23.2%连续降至2009年2月的11.6%;2009年3月同比增幅止住下滑趋势,升至14.7%。

主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

主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2001年3月主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 3 月份数据 日期数值增长率(%) 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千人) 114,499 –4,804(千人)劳动报酬(亿元) 城镇失业人数(万人) 2000年12月末59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00年12月末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 第一产业(亿元) 1, 第二产业(亿元) 10, 第三产业(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5,868 轻工业(亿元) 2,329 重工业(亿元) 3,539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484 工业产品销售率 固定资产投资额总额(亿元) 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进出口总值(亿美元) 1, 出口总值(亿美元) 进口总值(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国家外汇储备总额(亿美元) 汇率--人民币/100美元(元) 汇率--人民币/100港元(元) 汇率--人民币/100日元(元)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 24, 货物周转量总计(亿砘公里) 10, 邮电业务量(亿元) 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1,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3,

国家财政支出(亿元) 2, 债务收入(亿元) 债务支出(亿元) 流通中现金(亿元) 月末14, 狭义货币(亿元) 月末53, 174 广义货币(亿元) 月末138,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亿元) 月末128,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亿元) 月末102, 货币净回笼(亿元) 存款利率,一年期 贷款利率,一年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2,253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人) 1, 备注:“I”表示第1季度,“II”表示第2季度,“III”表示第3季度, “IV”表示第4季度; 2001年1月主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 日期数值增长率(%) 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千人) 118,525 –5586(千人)劳动报酬(亿元) 7, 城镇失业人数(万人) 2000年9月末58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00年9月末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62, 第一产业(亿元) 8, 第二产业(亿元) 32, 第三产业(亿元) 21, 工业增加值(亿元) 1695 轻工业(亿元) 683 重工业(亿元) 101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45 工业产品销售率 固定资产投资额总额(亿元) 2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4,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经济指标

路透北京8月15日电---以下为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经济指标,以及海关公布外贸进出口 快讯的日程: 公布日期经济指标数据日期 8月 8/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7月 8/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7月 9月 9/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8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8月 固定资产投资8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月 工业增加值8月 9/10 进出口贸易数据8月 9/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8月 9/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8月 10月 10/13 企业景气状况季度报告9月 10/13 企业家信心指数季度报告9月 10/13 进出口贸易数据9月 10/1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9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9月 10/18 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9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月

工业增加值9月 10/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9月 10/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9月 11月 11/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10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0月 固定资产投资10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月 工业增加值10月 11/10 进出口贸易数据10月 11/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10月 11/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10月 12月 12/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11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1月 固定资产投资11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月 工业增加值11月 12/10 进出口贸易数据11月 12/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11月 12/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11月 注:1.本表中的公布日期为国家统计局初步计划,如有变化将及时更新. 详情请查看国家统计局网站 here 2.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每月11日、26日公布;大中城市主要食品价格每月

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

努力开创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的双好局面i 一、全面地估计我国的经济形势 经过3年来的加强宏观调控,我们遏制了由于经济“过热”引起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得到明显改善。从宏观指标看,经济增长率趋于合理,物价上涨率不断回落,财政、金融和外贸的运作大体上平稳发展,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现在的宏观 经济形势,是1993年以来最好的ii。 1993-199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物价水平上涨幅度连续3年都在10%以上,呈现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现象。1994年,中央领导提出要使“双高”软着落为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这一宏观调控目标在1996年就可基本实现。预计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接近10%,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降至7%以下。物价上涨幅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回落至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且已经不再是老百姓关心的“第一热点”,这远远超出了人们原先的预期。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并没有下降多少,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软着落”的实践,令外国经济学家惊叹,也使他们对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刮目相看。 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微观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这几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而经济效益还在下降。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比如苏南地区的乡镇集体企业已有一定的企业规模,这几年来经济效益也呈大面积滑坡。 企业界的不少同志认为,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是宏观调控造成的,这是很片面的。宏观环境的治理,以及一系列宏观方面的改革政策出台,会对企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主要原因。微观效益的不断恶化,究其根由,集中体现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我们经济运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企业,很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也反映了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太差,因而必须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与此相联系,为适应两个转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但是,这几年来,本该做得好一些的企业管理工作反而倒退了,成为企业运作困难、效益下滑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 中国微观经济运转不灵的状况,一定意义上说是在转轨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是前进中的困难。但是,长此下去,势必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动摇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就拿遏制物价上涨来说,我们动用了不少行政性措施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因企业效益差而期望产品涨价的转嫁动机所冲销。 既要宏观经济形势好,又要微观经济形势好,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形势大好。如果说,两年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走向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那么,1997年乃至整个“九五”期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宏观指标好、微观效益差的“一好一差”走向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的“双好”,当然,后者比前者更艰巨。我们已经 有了比较宽松的宏观环境条件iii,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踏 踏实实地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能够开创“双好”局面的。当前,第一步的工作是,在宏观指导下强化企业管理,因为这是走向“双好”的基础。 二、从工业经济指标看微观经济状况 中国企业的效益差,由来已久,而且不断恶化。现在,中国经济界经常议论令人费解的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宏观经济指标 解释

CPI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2012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9.2% ,基本符合预期。2012年3月,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5%。是中国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 GDP---Consumer Price Index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指在反应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消费商品 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通俗的讲,CPI就是市场上的货物价格增长百分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认为CPI增长率在2%~3%属于可接受范围内,当然还要看其他数据。CPI过高始终不是好事,高速经济增长率会拉高CPI,但物价指数增长速度快过人民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一定不是好事,而一般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很难超越3-4%。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具体来讲,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是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GNP是与所谓的国民原则联系在一起的。 M0,M1,M2 通货发行额减去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4)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3),M2+具有高流动性的证券和其它资产。狭义货币M1: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中以M1表示,其计算方法是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所有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广义货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在经济学中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可见,M0、M1、M2的划分是根据流动性(变现能力)来划分的,M0本身就是现金,所以流动性最大,M1中的活期存款也是能够随时变现的,所以流动性虽不及M0,但要大于M2,因为M2中的定期存款是受期限限制,不能随时变现的。从另一个角度讲,M2包含的货币范围是最大的,M0包含的范围是最小的。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的储蓄存款M3=M2+具有高流动性的证券和其它资产在《完美国际2012》中,M0=M零=魅灵,灵族新职业,本身有木属性技能攻击,也可以召唤召唤物攻击。 利率(interest rate),就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经济学家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套能够完全解释利率结构和变化的理论.利率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在美国由联邦储

宏观经济形势基本指标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基本指标分析报告 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挣脱发展束缚,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新生事物和机制的引入,使中国经济生机盎然。继1986年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之后,1991年突破了2万亿元。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之后,中国经济骤然升温。从1993年开始,GDP每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到1997年,中国GDP已达74462.6亿元。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GDP已初具规模的中国,凭借多年的经济积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仍然保持了7%至8%的经济增长。2002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3年,中国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GDP达到116694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他介绍,我国消费主要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大类。1978年至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年平均增长8.8%,相对同期 GDP9.8%的增速仍然滞后。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2008年,投资和净出口同比增速分别比消费快7.2和24个百分点。 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 1991 21781.5 307.6 9.2% 1893 1992 26923.5 351.4 14.2% 2311 1993 35333.9 400.4 14.0% 2998

1994 48197.9 452.8 13.1% 4044 1995 60793.7 502.3 10.9% 5046 1996 71176.6 552.6 10.0% 5846 1997 78973.0 603.9 9.3% 6420 1998 84402.3 651.2 7.8% 6796 1999 89677.1 700.9 7.6% 7159 2000 99214.6 759.9 8.4% 7858 2001 109655.2 823.0 8.3% 8622 2002 120332.7 897.8 9.1% 9398 2003 135822.8 987.8 10.0% 10542 2004 159878.3 1087.4 10.1% 12336 2005 183867.9 1200.8 10.4% 14103 2006 210871.0 1334.0 11.1% 16084 2007 257306 13.0% 2008 300670 9.0% 二、上证综合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又称上证综指或沪综指,全称是“上海证券综合指数”。该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综合指数,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总体走势。 上证综合指数是最早发布的指数,是以上证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这一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开始实时发布,基日定为1990年12月19日,基日指数定为100点。 新上证综指发布以2005年12月30日为基日,以当日所有样本股票的市价总值为基期,基点为1000点。新上证综指简称“新综指”,指数代码为000017。“新综指”当前由沪市所有G股组成。此后,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股票在方案实施后的第二个交易日纳入指数。指数以总股本加权计算。

宏观经济因素包含哪些内容

国家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总指标、投资指标、消费指标、金融指标、财政指标五大方面。具体宏观经济分析包括的内容如下。 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包括: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 ,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对经济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发展潜力大,其经济发展速度可能达到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这时就要警惕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如通货膨胀、泡沫经济等问题,以避免造成宏观经济的过热。因此,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政府追求目标之一。 2.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工业增加值等于工业总产值与中间消耗的差额。工业增加值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降低由间消耗的经济效益。测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来源于工业总产值,即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的工业产品总量,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总水平。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但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地上涨。它一般以两种方式影响到经济: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及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影响经济。具体地说,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对价格,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引发泡沫经济乃至损害一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权基础。正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有这样大的影响,投资者要进行投资就必须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个大约的预测。同时,还要正确把握通货膨胀可能的发展变化,还必须把它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比较结合起来考虑,并考虑各种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的重要冲击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转变、战

常用经济指标含义及缩写

常用经济指标含义及缩写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产品形态、价值形态和收入形态。人均GDP 就是GDP除以人口基数。绿色GDP,即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所剩下的部分,即: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另有,CPI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电脑中的CPI(Characters Per Inch)、衡量计算机

性能的CPI(cycles per instruction)、管理学中的CPI(Common Performance Indicator) 等。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 Producer Price Index):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一个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它是统计部门收集和整理的若干个物价指数中的一个。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高时,表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低时,则表明有通货紧缩的风险。 由于食品价格因季节变化加大,而能源价格也经常出现意外波动,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体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一般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剔除,从而形成“核心生产者物价指数”,进一步观察通货膨胀率变化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GDP和GNP的区别: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意思是在一国领土内创造的生产价值,无论是在领土内的本国人,还是外国人。GNP是国民生产总值,意思是一国人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生产总值,无论这个人是在本国领土内,还是在外国领土内。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 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 政府部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提供国防、修建道路、开办

常用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有

常用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有 1、失业率(Unemployment ):它作为反映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预示着该国经济当前与前景发展的好坏,势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制定,对汇率产生重大影响。 2、非农就业人口(Nonfarm payroll employment) 3、国民生产总值(GNP);它以货币形式表现了该国在一个时期内所有部门的全部生产与服务的总和,是不同经济数据的综合表现,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 4、国内生产总值(GDP):显示了该国在一定时期境内的全部经济活动,包括外国公司在其境内投资建立子公司所产生的营利。 5、生产价格(物价)指数(PPI):显示了商品生产的成本(生产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对未来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今后消费价格、消费心理的改变。 6、消费物价指数(CPI):反映了消费者目前花费在商品、劳务等的价格变化,显示了通货膨胀的变化状况,是人们观察该国通货膨胀的一项重要指标。 7、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包括一切从工资及社会福利所取得的收入,反映了该国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了未来消费者对于商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 8、个人消费支出(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包括个人购买商品和劳务两方面的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 9、消费信心指数反映该国国民对其经济发展的看好程度,预示了未来消费支出的变化。10、工业生产指数(Industrial Production):工业生产指数反映该国生产和制造业的总生产情况。 11、住房开工率(Housing Starts):衡量该国建筑业活跃程度的指标,由于建筑业为经济发展变化周期中的先导产业,预示未来经济的变化。 12、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反映制造业在生产、订单、价格、雇员、交货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通常以50%为分界线,高于50%被认为是制造业的扩张,低于50%则意味着经济的萎缩。 13、零售销售指数(Retail Sales Index):反映了不包括服务业在内的零售业以现金、信用卡形式的商品交易情况。 14、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反映了不包括劳务在内的大宗物资批发价格,如原料、中间商品、最终产品和进出口品等。 15、对外贸易(贸易收支)反映了该国在一个时期对外贸易总额的收入与指出的对比,即货币流入、流出的情况。 16、工厂订单(Factory Order):反映了消费者、厂商或政府对未来商品产出的需求。 17、耐久商品订单(Durable Good Orders):指不易损耗商品的订购,如车辆、电器等,反映了短期内制造商生产和投资支出情况。 18、设备使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工业生产中对设备使用的比率,通常80%的设备使用率被认为是工厂和设备的正常闲置。 19、经常帐Current Account 指该国与外国进行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等所产生的资金流入、流出情况。 20、商业库存Business Inventory 反映商业部门对短期信贷的需求。商业库存增加,可能带动短期利率的上升,经济发展减缓,表明经济可能进入停滞状态。

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主要指标

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主要指标 编号经济指标名称概念备注 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 的最终成果。 有三种变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 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 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 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 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 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 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 单位的初次分配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他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 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 在实际核算中,对应三种计算方法,即生 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GDP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贫富状况及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我国从1992年开始通过生产法实现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逐季累计值的核算。 2 三大产业根据社会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 构的划分。 第一产业指从自然界获取初级产品,以满 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活动,包括国民经济行 业中的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指从自然界获取矿产品,以及对 各类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活动,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 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为生产和其他活动提供各类 服务的部门,包括行业分类中除第一、第 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类行业。 3 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 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 投入加上应交增值税;二是收入法,即从 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 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增加值是生产法计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