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缓和与稳定是中国周边安全的主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缓和与稳定是中国周边安全的主流
作者:石宇
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和安全形势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新时代主题,中国周边一个相对缓和稳定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国与所有邻国的关系得到全面改变,没有一个国家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

经过共同努力,中国与一些曾今对立的国家逐渐建立起相互谅解和信任的正常关系,修复和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方向,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缓和稳定的新局面。

关键词:
进人9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霸权主义进一步抬头;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尽管世界形势动荡不安,有些地区的局势还相当紧张,但在我国周边却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处在建国以来比较好的时期。

主要表现是:
(一)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消除或减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太地区一直是美苏争霸的重要地区之一。

从50年代开始,我国周边形势之所以长期紧张不安,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美苏争霸所致,有的则是直接针对我国的。

从我国建国初期,直到70年代中期,美国一直构成对我直接军事威胁。

70年代末,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主席、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并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使我国完全摆脱了美国全面的现实军事威胁。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其实力地位已相对下降。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已由战后初期的46%下降到了1995年的24%。

1970年,美、欧、日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3:1,到了1995年,美、欧、日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1.6:1,美国已不如欧盟。

美国在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过程中,和西欧、日本、德国的经济关系日趋紧张,经济霸主地位已经动摇。

虽然近六七年美国经济稳步发展,低通涨、低失业,但其国内预算连年出现赤字,贸易逆差加剧,内外债激增,从原来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国内政治矛盾日趋激化,美报称种族问题将成为美国最黑暗的深渊。

美国出于经济上力不从心,政治上矛盾重重和国际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在调整其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的部署时,对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也做了较大调整。

目前驻亚太地区美军为15万多人,主要是支持其盟国在这一地区保持稳定,不构成对我国的严重军事威胁。

近期中美关系已出现明显转折。

尽管中美在人权、贸易、技术交易、台湾问题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但美政府已认识到合作与对话比对抗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随着中美首脑实现互访,中美将取得较大进展,这将对我国周边安全向好的方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前苏联从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破裂后,直到80年代后期。

长期对我大兵压境,甚至进行核讹诈,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十分严峻;再加上当时印尼排华,中印边界军事对峙,台湾国民党集团叫嚣反攻大陆等等,世界上的反动势力掀起一场反华大合唱,迫使我们提出建设大三线,把一些重要工业迁往内地山区。

毛主席甚至提出重上井冈山。

当时我国的军费支出达到国家财政总支出的42.7%。

苏解体前,由于其经济失去活力,政治危机,民族矛盾加剧,被迫于1988年宣布单方面裁军50万人,其中驻亚洲部队裁减10余万人。

1989年又从阿富汗无条件撤军,撤出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1992年又全部撤走驻蒙苏军。

至此,不仅前苏联在我边界陈兵百万,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不存在了,而且核战争的乌云也大大减少了。

1996年,中、俄、哈、吉、塔五国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7年于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我国与上述四国7300多公里的边界地区实现非军事化,我国北部、西部边界可望得到较长时期的和平与
稳定。

1996年4月叶利钦访华期间,中俄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近年来,随着中俄、中哈、中吉、中塔领导人频繁互访及裁减边界驻军等协定的签定,特别是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我国与上述四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合作开始进人一个新的时期。

我国北、西部边界安全环境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曾经与我发生过战装冲突的国家,都与我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外,还与印度、苏联、越南发生过武装冲突。

与印度的冲突从5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70年代末与越南的冲突不仅前后延续了近十年,且最为激烈。

这些冲突及与这三国的长期不和,一直构成对我国周边安全的直接威胁。

到80年代后期,我国与上述三国的关系开始改善,先后与前苏联、越南、印度国家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友好往来增多,国家领导人互访,我与俄、越、印的友好关系明显发展。

尽管我国与印度等国家尚有领土、领海纠纷,但近期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极小。

首先,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

美、日、中、俄、东盟和印度是决定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六大力量。

它们在亚太安全事务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合型战略关系,构成了“一超多强”、合作制衡的亚太安全总体格局。

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间保持着程度不同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关系。

美日及美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俄印、美印之间正在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中美、俄美、中日之间也保持和发展着相互合作与协调的关系。

另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间又存在复杂的竞争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的态势。

美俄、美中之间存在着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中日、中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不信任和相互竞争,俄日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等等。

由于在谋求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亚太大国关系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一般不会出现全面性对抗。

未来十几年,尽管亚太地区大国之间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保持和发展一种协调性的关系框架还是可能的,这种协调性的关系框架是构成地区总体格局基本稳定的基础(张蕴岭:《如何认识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载《当代亚太》2003年第6期。

) 。

地区安全格局的相对稳定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和条件。

其次,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

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确立了在新世纪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刘华秋:《谱写对外工作的绚丽篇章》,载《求是》2002年第21期。

)。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进一步巩固了周边睦邻关系。

中俄于2001年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推进。

中朝传统友好关系得到恢复和加强,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中国与朝、韩之间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保持着磋商和协调。

中国同东盟的友好合作全面发展,双方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已升级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和中国与中亚国家、蒙古、阿富汗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印度核试验后一度倒退的中印关系已全面改善和发展,特别是2003年6月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中印睦邻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日政治关系近年来受历史等问题影响而处于低潮,但双方努力保持和加强高层接触与往来(包括2003年两国首脑在俄罗斯和东南亚的会晤及吴委员长对日本的访问),同时双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处于建国以来周边关系和周边环境最好的时期(苗华寿:《中国外交走向成熟》,载《世界知识》2003年第3期。

关于中国的周边环境,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的周边环境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较好时期,见刘华秋:《谱写对外工作的绚丽篇章》,载《求是》2002年第21期。

)。

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为中国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提供了良好基础。

再次,促进地区稳定的多边安全机制不断发展。

东盟地区论坛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23个,囊括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

论坛确立了建立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发展解决冲突机制的三阶段发展目标,对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进程、促进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6月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对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维护中亚地区和中国西北方向的安全与稳定意义重大。

随着该组织章程的签署和地区反恐怖中心、秘书处等组织机构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正由初创阶段进入全面、稳定发展时期。

在东北亚,虽未建立正式的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但围绕朝鲜半岛局势的相关对话机制在逐步发展,其中包括90年代后期形成的旨在建立半岛永久和平机制的“四方会谈”和2003年启动的处理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它们为缓和半岛紧张局势、和平解决有关争端提供了重要平台。

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周边的和平与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