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海参养殖技术研究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海参养殖技术研究概况
陈静
大连水产学院 (116023)
摘要:由于海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被人们视为重要的海珍品,因而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
近年来,海参消费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海参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因此,海参的人工养殖也随之发展起来。
本文即对现阶段国内外海参养殖技术的研究的作一综述,以期为海参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海参,养殖技术
海参(Sea Cucumber,Holothurians),分类上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
全球1200多种海参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潮间带至万米水深的海域,绝大多数营底栖生活,附着在礁石、泥沙及海藻丛生的地带[1]。
海参在形体大小上有很大变化,体长在3cm---1.5m之间,多数种类在10----30cm之间,热带种类体型较大;体表颜色深暗,多呈黑色、褐色或灰色等,偶有淡绿色、桔色或紫色等[2]。
世界海参渔业迄今至少已有1000年历史。
虽为资源量所限,属小宗渔业[3],但海参参体蛋白质含量高,糖类丰富,脂类含量低,且不含胆固醇,具有滋补强身之功效,被人们视为重要的海珍品,因而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
近年来,海参消费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导致世界范围内海参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因此,海参的人工养殖随之兴起。
目前,国内海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也多种多样。
本文即对现阶段国内外海参养殖技术的研究的作一综述,以期为海参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1. 国内外海参人工育苗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参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靠自然采捕参苗养殖,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因此许多研究者开始了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日本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进行海参的育苗技术研究,并于80年代与中国几乎同时建立了刺参的人工育苗技术[4]。
我国进行人工育苗研究始于1954年,1957年张风瀛等在我国首次培育出参苗,到70年代初,河北、山东、辽宁等省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978年全国已有6省26个单位进行了海参的人工育苗和增殖工作,研究的对象不仅是单一的刺参,还有梅花参、绿刺参、糙海参[5]。
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由黄海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于80年代初,联合科技攻关,在80年代中期获得重大突破,确立了人工育苗技术生产工艺。
在此后的20余年,我国北方沿海地区诸多育苗生产单位,相继开展了刺参人工育苗生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现在每年生产的刺参商品苗已突破亿枚,甚至高达数十亿枚,居世界首位[4]。
现在,我国刺参人工育苗已进入工厂化或量产化阶段,育苗工艺日趋成熟。
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
图1 国内刺参苗种生产工艺流程
刺参的育苗一般始于四五月份,8月底结束。
四五月开始亲参的采捕,暂养密度控制在30头/m3以下,或经控温[6]或经阴干流水刺激催产,采用混合受精[7],水温20℃-25孵化,孵化密度控制在10个/ml以下,通常以3-5个/ml为宜[8,9]。
孵化后约30-40h,小耳状幼体多集中在水表层,届时要及时进行选育、分池,幼体培育密度控制在0.3-1.0个/ml,投喂金藻、盐藻等适宜饵料,根据幼体胃内摄饵状况、饱食状况及“胃流”状态调整投喂数量及品种。
当幼体部分变态为樽形幼体时及时投放附着器进行稚参的采集。
及时补充底栖硅藻及海泥混合液是稚参培育阶段重要一环[10,11]。
随着稚参个体的逐渐长大,应适时适量补充鼠尾藻或马尾藻磨碎液。
由于稚参阶段的培育时间较长又正处于高水温季节,应加强培育管理,及时换水、倒池、控温、控盐等[12]。
稚参长到2-3cm即达到商品规格。
2.国内外海参增养殖技术
世界海参养殖以刺参(温带种)和糙海参(热带种)为主要品种。
除中国、日本、韩国主要养殖刺参外,其他国家均以糙海参为主要养殖对象。
近年来,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海参的人工养殖在一些国家逐渐兴起。
其中,中国和日本是主要的养殖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韩国、埃及等也有小规模的增养殖。
此外,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制定了一个四年方案(1999-2003),以研究糙海参幼体及稚参养殖方法[13]。
新咯里多尼亚、墨西哥等
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方案,以系统研究糙海参人工放流增殖条件及参虾混养条件等[4]。
2.1国外海参增养殖技术
国外成参养殖的资料很少,大多数还处于试验阶段。
日本已具有成熟的刺参规模化育苗技术,每年可生产大量的刺参苗种,但主要用于海上放流增殖。
他们早在三十年代就开始实施投石、改造海区、移植亲参等增殖方法,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开始进行海上半人工采苗、种苗放流的增殖研究,取得一定效果[6]。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在90年代之前对糙海参进行过放流增殖试验,但目前仍未形成较大规模[4]。
在越南,有人尝试利用土池、海底网笼、网袋和网箱等方式进行糙海参的单一养殖和虾参混养[13]。
在韩国也有人进行了刺参与鲍混养的试验。
在池底铺一层海沙,每55L水体养5头刺参,同时50头鲍鱼饲养于网袋悬挂于水体上部。
鲍鱼投以新鲜饵料,而海参则食残饵及鲍粪便。
试验表明,混养水体中,海参吞食残饵及鲍粪便等,有利于净化水质,不仅能提高鲍幼体的存活率和生长率,而且能促进海参的生长[14]。
2.2国内海参增养殖技术
刺参是我国常见海参种类中营养价值最高、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名列海味八珍之首。
为了满足人们对海参逐年增加的需求,研究者对海参的增养殖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多品种、多元化”养殖格局的逐步确立,国内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方式也多种多样,形成了以池塘养殖和潮间带垒石养殖为主,围堰养殖、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海上沉笼养殖、浅海网箱养殖及混养(参鲍混养、参虾混养、参贝混养等)、放流增殖为辅的养殖格局。
这里简要介绍几种增养殖方法的研究状况。
2.2.1池塘养殖技术
目前,池塘养参发展速度快,规模大,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养殖技术有一定的提高。
潮间带池塘海参养殖便于管理,回捕率高,养殖成本低,每吨海参成本一般在1万元左右,在海参价格低时仍能保持很高的经济效益[15]。
据不完全统计,利用改造的对虾养殖池和新建的潮间带池塘从事海参养殖的面积已达30万亩[16]。
池塘要求规格20-40亩,水深2-4米,进排水系统完善,水质清新无污染[16]。
放苗前,对池塘进行清理、消毒、清除敌害,因地制宜投入附着基(空心砖、瓦片、石块、人工鱼礁,废旧轮胎等)。
适当肥水,以利于底栖硅藻和其他饵料生物的繁殖,池塘水生保持在1.5-2.0m,日换水量为20%-30%(常忠岳,2003),入池的苗种最好在2-5cm,密度一般为5-10头/m2。
池塘养殖业也表露出一些问题[18,19],主要有:池水不活;投放栖息物数量少;放苗量、存养密度不适宜;投饵盲目;清理敌害缺乏力度;大部分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知识,对海参的生态习性了解不透,对海参的生长、活动、密度、摄食、病害防治等的技术管理基本忽略或不规范。
因此,应适量加大日换水量,通过增加适用的设施,消除池内死角,保证水质清新;投放栖息物所占池塘的面积应达到50%左右,且均匀分布,投放体积应达到水体的10%以上;存养密度过小或过大,都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从粗养到细养,密度掌握在4000-10000头/亩为宜;应适时及时投饵,避免饵料堆积、腐败,影响水质;应权衡利弊,采取春季肥水或避光的措施,抑制大中型藻类的繁生,保证流水畅通;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2.2.2海参混养技术
为了解决养殖品种单一、物资器材利用率低、有效水体大部分荒废等问题,进行的海参混养技术的研究,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李胜宽等(2001)研究了潮间带围塘网箱鲍鱼海参混养技术,通过两年的的试验,发现在同一网箱内养殖两个品种,既可以充分利用有效水体和养殖器材,又能促进它们的互相生长,周期内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养殖,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潮间带围塘网箱鲍鱼、海参混养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效益高、操作简便、适宜推广等特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放苗密度不能过大,苗种不能太小,种类不要过多。
鲍鱼苗一般每平方米放苗为100-150粒,不小于3cm左右为宜;海参苗每平方米放50-80头,体重不小于30-40g为宜[21]。
徐广远等(2002)进行的对虾与海参混养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混养总面积150亩,纯利润444226.5元,而单养对虾150亩却亏损15760元。
吕鹏(1998)及曲晓等(2002)报道的对虾和海参混养技术研究也都表明,此法的可行性,而且比单一养殖效益更高,值得推广。
孙显武等(2001)于1999年利用贻贝套网兼养刺参,经两年的精心试养,
获得良好的效益,亩产值达4.79万元。
具体做法是:以贻贝的养殖筏架为依托,套网直接套在附满贻贝的胶皮上,刺参按不同规格不同密度套网吊养在不同筏架上,适时投饵,监测水质,做好日常管理。
2.2.3海参增殖技术
我国刺参的增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投石、投树枝、移植亲参及幼参开始,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80年代起对人工种苗放流增殖技术转入系统研究[26,27]。
通过放流增殖,海参资源量和生产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和提高,现已成为主要增殖手段。
刘永宏(1988)等报道放流海区应选择流缓、通畅,乱石岩礁底质,有大量藻类或海带草丛生,水深2-4m的海区。
由于环境条件完全符合海参要求的海区是有限的,选择放流增殖海区时,可通过投石造礁、海底爆破、抑制藻类等方法对海区进行改造,以满足海参的生长需要,达到增殖的目的。
1986年刘永宏等对放流参苗的规格进行了研究,在一般在然海区放流体长25mm左右的人工参苗适宜,存活率可达30%[27]。
现在,有些地区,在春季放流经人工越冬后体长在8-10cm的参苗,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
大规模的参苗可直接投放,小规模的参苗可装入网箱,沉于海底,打开箱底,让参自由爬出[28]。
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山东海水研究研究所在“八五”期间曾在蓬莱和长岛建立较大规模的增养殖示范区进行名贵品种的地播增殖,其中刺参的回捕率达37-40%,鲜品参亩产250公斤左右。
到2000年,传统的地播增殖年放养量已在2000-3000万头[29]。
海参养殖是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巨大的利润使人们投资海参养殖的积极性高涨。
近年来,山东、辽宁海参养殖规模迅猛扩展,千亩万亩连片的养殖区随处可见。
2003年仅山东省养殖面积就达到1.5万hm2,年产量3万t[4];辽宁省以大连为例,2003年全市累计投入4.7亿元用于新建和改造海参人工养殖池。
养殖面积已达到12万亩,共投入海参育苗室180个,预计年产量60000吨,年产值超过5亿元[30]。
3.3结语和展望
目前,世界海参养殖已具有一定规模。
相信随着海参医疗药用和保健价值逐步的到全球化的认识和应用,海参养殖及开发应用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
海参养殖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为我国渔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新途径。
现在,海参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开发前景也十分广阔。
然而,海参养殖还处于
发展阶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①养殖和技术人员操作不规范,管理经验不足②海参人工饲料营养成分的不均衡③种参的近亲繁育导致后代体质下降④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水质严重污染⑤病害问题日渐突出。
以期科研工作者和养殖技术人员能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使海参的养殖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资料
[1]廖玉麟.中国动物志棘皮动物门海参纲.1997,北京:科学出版社.
[2]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下册).1991,北京大学出版社.
[3] 王秉和,李文波,李玉珍等.世界海参渔业.齐鲁渔业.1998,15(4):45-46.
[4] 张春云、王印庚、荣小军等.国内外海参自然资源、养殖状况及存在问题.海洋水产研究.2004,25(3):89-97
[5] 战文斌,俞开康.海参和海胆的疾病.海洋湖沼通报.1993,1:95-101
[6] 孙永杰、宋志乐、姜广亮等.刺参控温促熟及人工育苗试验.齐鲁渔业.1997,14(3):13-15
[7] 张群乐,刘永宏.海参海胆增养殖技术.1998,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8] 侯洪建、周维武、苏海岩.刺参养殖技术之二——刺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中国水产.2004,2:56—57
[9]侯洪建、黄道毅.刺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齐鲁渔业.2004,21(5):34-35
[10]隋锡林.刺参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二).水产科学.2003,22(6):51-52
[11] 隋锡林.刺参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三).水产科学.2004,23(2):45-46
[12]刘锡胤,张玉恒,顾本学等。
刺参人工育苗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齐鲁渔业.2002(5)
[13] Pitt R.,Duy N.Q..2003. Sandfish breeding and rearing in Vietnam.Proceeding of Workshop on Advances in
Sea Cucumber Aquaculture and Management, FAO,October 14-18, 2003, Dalian,China.
[14]Kang K.H.,Kwon J.Y.,Kin Y.M..2003.A beneficial coculture:Charm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 and sea cucumber Stichopus japonicus.Aquaculture,(216):87-110
[15]李胜宽,连岩,李冉群等.潮间带池塘海参养殖.齐鲁渔业.2001,18(3):20-21
[16]孙显武、赵永益、王洪瑞等.池塘刺参健康养殖技术.齐鲁渔业.2003,20(5):13-14
[17] 常忠岳.海参的几种养殖模式及技术要点.齐鲁渔业.2003,20(1):23
[18] 于会霆、徐振行.池塘海参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齐鲁渔业.200,21(2):25
[19]刘锡胤、徐惠章、李悦春.刺参的池塘养殖技术.渔业现代化.2002,4:16-17
[20]李胜宽,王立超,高永刚等.潮间带围塘网箱鲍鱼海参混养技术.水产养殖.2001,3:15-17
[21]常忠岳,胡志伟.潮间带养鲍池垒石养参技术.水产科学.2000,19(1)
[22] 徐广远,朱淑琴.对虾与海参混养技术研究.中国水产.2002,6:54
[23]吕鹏.虾参混养技术简介.中国水产.1998,10
[24]曲晓、张芬.虾池混养刺参技术浅析.科学养鱼.2002,6:18
[25]孙显武、赵永益、吴明月.贻贝套网兼养刺参技术.科学养鱼.2001,7:28
[26] 刘永宏,李馥馨,宋本祥.刺参人工种苗放流增殖技术研究——Ⅰ.放流海区的选择.中国海洋药
物.1988,3:36-40
[27] 刘永宏,李馥馨,宋本祥.刺参人工种苗放流技术研究——Ⅱ放流人工种苗规格.中国海洋药物.1991,
1:38-42
[28]隋锡林.刺参的放流增殖.齐鲁渔业.2004,21(6):16-18
[29]廖玉麟.我国的海参.生物学通报.2001,35(9):1-4
Progress of studies on the culture techiniques of sea
cucumber worldwide
Chen Jing
Dalian fisheries university (116023)
Abstract
Sea cucumbers are looked upon sea titbit as they possess high nutritional and medical value.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consumption market led to over-ex-ploitation and reduction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ose commercial sea cucumber species worldwide. Thus, sea cucumber farming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studies on the culture techniques of sea cucumber worldwide.
Keywords:sea cucumber culture tech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