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10.20
XUEBAO
*[收稿日期]2007-05-14[作者简介]周春艳(1976-),女,汉,江苏海安县人,讲师。
硕士研究生在读,现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说法,即我们英语里常说的ChinaEnglish与
chinglish。
这两种看上去很接近的说法,其实本质上有着
天壤之别。
中国英语即ChinaEnglish是一种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英语变体,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积极意义;而中国式英语即chinglish则是中国语言和文化对英语的干扰影响的产物,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消极意义。
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大力发扬中国英语,从而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出现呢?
一、中国式英语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和学习了西方发达的文化和文明,也有很多人在积极地学习英语,甚至涌现出了“外语热”。
但在英语的使用方面,我们学到的只是一些非常表面、非常皮毛的东西。
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等不同,很多人在说英语或翻译时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地道的英语,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因英语文化知识缺失而产生的一种导致文化交际能力不足或交际失败的不规范英语语言形式.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
中国式英语的出现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说话者英语语法基础很好,但由于不熟悉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会产生一些看上去并没有语法错误,但其实并不符合英语国家人们语言习惯的说法,如我们乘公交车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句子,“welcometoourbus(again).”
乍一听,好像没什么不妥,其实,地道的英语说法应该是,“thankyouforridingwithus.”或者是“we
wouldbepleasedtohaveyoubackinthefuture.”第二种,
说话者的英语基础尚可,但由于失误或对某些不常见的用法的不熟悉而产生一些中国式英语。
如“welcometodosomething”就常被博客圈用作,
“welcometovisitmyblog.”其正确的说法应为“welcometomyblog.”这句话是“Iwel-comeyoutomyblog.”的缩略形式,
“to”在这里是介词,而不是动词不定式“todosomething”里的“to”。
这种错误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中文的语言习惯影响的。
因为中文里常说,“欢迎参观……”所以就出现了英文中“welcometo
visit…”这样的错误句型。
第三种,由于某些学习者英语
基础较差,在翻译某些句子时,只能生搬硬套,用中文的思维去翻译句子。
其实,中文和英文是两套语言系统,字对字词对词地翻译过去,经常都是错的,而且经常充满喜剧感,如,他学习很好,就被很多学生译成,“hestudiesverygood.”
显而易见,这种错误句型就是从中文字对字翻译过来的。
第四种,为了搞笑,某些句子故意被译成一些幽默的说法,并且流传开来,如,我们常见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被故意译成“goodgoodstudy,daydayup.”“给你一点颜色看看”被译为“giveyousomecolorssee
see”,“你问我,我问谁?”被译为“youaskme,meask
who?”
等等。
很多人为了搞笑,故意翻译出这样的错误句子。
可见,中国式英语,即“chinglish”的存在有时会导致某些译文生硬晦涩,这不能不引起英语学习者的注意。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不少新词汇、新提法,它们都是中国特有的,在英文里没有或一时找不到相应的译法,即使译出来也需要一定的磨合的过程。
译文往往是解释性的,解释不了,就字对字译出,因而容易出现chinglish。
例
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之比较
周春艳1、
2
(1.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10046;2.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中国英语”(ChinaEnglish)与“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在起因、发展、影响等各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英语是一种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英语变体,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式英语则是中国语言和文化对英语的干扰影响的产物,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消极意义。
我们应充分发展中国英语,避免一些不正确的中国式英语。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区别[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No.52007
GeneralNo.32Vol.6
2007年第5期第6卷(总第32期)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ANHUIVOCATIONALCOLLEGEOFELECTRONICS&INFORMATIONTECHNOLOGY[文章编号]1671-802X(2007)05-0039-04
39
如“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一开始被译为:empha-sizetheneedtostudy,tohavepoliticalawarenessandtobehonestandupright.后来被译为:toemphasizeonthreethings:study,politics,andintegrity。
从上面两种翻译的对比中很容易就能看出,尽管一开始的翻译具有解释性,但显然没有原来的中文简洁,显得太过啰嗦、累赘。
后来的第二种翻译虽然简单明了,但仍然还没能完全摆脱中式英文的味道。
并且,politics一词有时含有一些贬意,用在这里也显得不太合适。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英语学习者发现在交际过程中有时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解别人的情感,有些中国式英语让人感到一头雾水,有些甚至出现在旅游局为景点所贴的英文标志上,比如许多旅馆印上Scattering(散播),代表紧急出口。
或许最无礼的要数deformedmantoilet(丑陋人洗手间)的标志,它被张贴在中国一些城市供残疾人使用的洗手间门口。
在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翻译显然是有困难的,因为每个中文字都有几种可能的翻译。
由于英语的实用性和汉语的微妙性,得出的翻译可能让双方都无法理解。
结果产生了许多令人费解的误译,同时也改变了国际英语的味道。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第一、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强调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不同表达方式,才能使交际有效。
如:Jackisagreenhandatdoingthiswork.(杰克做这种工作没有经验)这里“greenhand”意思是“生手”、“没有经验”,而不是“绿色的手”之意。
这里有一个典故,英格兰是个岛国,船是重要交通工具,为保养船只,常用与海水一样的绿色油漆来漆船。
一个不熟练的油漆工,工作时常会双手粘满油漆。
了解了这一背景,“greenhand”之意就不言自明。
只有了解西方文化,才会理解这种修辞的意义。
第二、要学会在适当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的语言。
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用词。
要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合上下文的词,使思想连贯、内容完整。
如:在西方,医生看到病人常问“Howdoyoufeel?”或“What’swrong?”看到病人脸色不好,会说:“Youlookpale.”或问:“Doyousleepwell?”而不说:“Howareyou?”(你好吗?)那是西方人见面时相互寒暄的一种客套用法,并不是真的询问别人的身体状况。
另外,每当我们看到“好”字,就十分自然联想起英语里的“good”或“well”。
但我们更要研究其深层涵义,即在特定语境中“好”字的内涵和外延,如:Putonyourcoatbeforegoingout.(外出前,穿好外衣)。
Tomisayes-person.(汤姆是个好好先生)Ifthematterisn’tdealtwithproperly;You’llgetintotrouble.(如果这桩事没
有很好处理,你会陷入困境)Oh:someoneisinjured.(不好,有人受伤了)这些句子中都有一个“好”字,但是大家也能看出来,说法却各有不同,而不能僵化地一味地考虑使用good或well。
第三、要学会判断交际时哪些语言形式可接受,哪些不可接受。
我们常会给对方提建议,提建议的目的是让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
当然,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建议取决于与对方关系和建议的可行性,但是要避免使用带有命令口气的词语和方式。
如,“Youmust/should…”等,而用婉转语气,恰当的语言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方接受建议与否。
如:“Whydon’tyou…?”,“Whynot…?”,“You’dbetter….”“Doyouthink…?”等等。
第四、要养成用英语来思维的习惯。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用汉语思维的模式来取代英语思维模式,往往会逐字理解、对释,这种一一对应的错误模式违反了英语表达规律。
如,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句子:Todayissunny.(今天天气很好)。
这个句子听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并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句子,因为英语语法中表示天气时间和距离,常用it做主语。
所以,这个句子要改为:Itissunnytoday.又如:Sorry,Iforgetmydictionaryathome.(对不起,我把字典忘在家里了)。
这是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来表达,动词“forget”在表示“忘记带某物”时,不与地点状语连用。
表示“把什么遗忘在某处”时,应该用“leave”这个词。
因此,该句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Ileftmydictionaryathome.”
总之,要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出现,就要求学习者不仅精通汉语和英语,打好语言基础,而且要熟悉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用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去思维,用英语国家人们的语言习惯去说话,不能总被中文的语言习惯所牵制,摆脱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生搬硬套的语言。
另外,为了逐渐克服中国式英语,英语学习者还应时刻关注英语发展动态,多听英文广播,多看英语节目,多读英文原著和原文,使自己的表达听起来以及读起来都比较流利、地道。
二、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早在8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对于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现象的定义、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表现层面的研究也早已有之。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的“说法”译成外语,使外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丰富,从而产生了中国英语的说法。
“全球语言监督”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它现在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自
40
XUEBAO2007.10.20
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5%到20%,超过任何其它来源。
中国英语跟中国式英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国英语是指一些不讲英语的民族的人们对自己国家所惯用的词语的英文说法。
一些词语一般只会在中文里出现,具有中国特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把它们翻译成既符合英语民族人们的语言习惯,又能准确体现中文意思的合适的英语。
如“科举”我们把它译为imperialexaminations,“翰林院”我们把它译为Hanlinyuan或ImperialAcademy,“五四运动”我们把它译为MayFourthMovement,“赛先生”我们把它译为Mr.Science,“两个文明”我们把它译成Twocivilizations,“双百方针”我们把它译为Twohundredpolicies,“人民公社”我们把它译为people’scommune,“四个现代化”我们把它译为fourmod-ernizations,“菜篮子工程”我们把它译为vegetablebasketproject,“计划经济”被译成plannedcommodityeconomy,“小康水平”被译成fairlycomfortablestandardofliving等等。
这些词都只有在中文里才能听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991年,汪榕培先生曾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1993年,李文中曾说“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
1994年,谢之君也曾说过“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1997年,贾冠杰、向明友也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
1998年,罗运芝提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以上这些提法都肯定了中国英语的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
中国英语的产生是由很多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它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这对中国自身来说更具普遍意义,而对世界来说便具有“中国特色”。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促进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某种意义上更能代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因而应关注城市化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带来的影响。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越来越感到语言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商业沟通,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等无不需要借助语言的支持。
“全球化”意识更把语言的交流从民族内部扩大到民族间的交流,人们不仅认识到母语的重要性,
更认识到了外语的重要性。
语言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文化
之间的交往,加速了“全球化”趋势和“地球村”的进程。
具
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已进入世界英语的百花园中,成为人
类语言史上的一株奇葩。
从英语版的《三字经》、《道德经》、《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到当代的各种《红楼梦》的
英译本中,无一不发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夺目光辉!细读这
些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处处都可见到东方文明古国
语言文字的端倪。
实际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英语也
在不断地吐故纳新,不断地吸收中国语言的合理的精华!
汉语已与地道的英语表达法不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天
衣无缝地溶为一体。
目前的中国英语有四种并存的状态。
第一种,按汉语
习惯说出的英语与其本族语者的英语并没有区别。
如,
economiccontrolsystem宏观调控体系,acollectiveowner-
shipemployee集体所有制员工等。
这些词是按照汉语习惯
翻译的,但也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第二种,有些中国英
语虽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习惯,但符
合语法。
如,runningdogs走狗,workunits工作单位,one
countrytwosystem一国两制等。
这些词语英语本族语者一
般不会使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翻译出来也符合英
语的语法,也能被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习惯。
第三种,有
些中国英语虽然不符合语法,但是可能符合英语本族语
者的习惯,能被接受。
如,Hainanese海南人等等。
这类词都
是根据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习惯创造出来的词。
第四种,
有些中国英语目前确实还没有被所谓的“规范英语”接
受,但是对于英语本族语来讲意思十分清楚,理解不成
问题,或者一经解释就会明白,并且对于中国人来讲学
习起来不费功夫,用起来得心应手,能够发挥语言作为
工具的功能。
如,peoplemountainsandpeopleseas人山
人海,ironricebowl铁饭碗,runningdogs走狗等等,这
类词往往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中国标志。
实际上我们应
解决的问题是后两类,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难
以改变的语言思维习惯,最有中国的标记。
随着我国国际
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产生了很多的中国
英语。
据统计,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有一千
多条(1189个),说明英语在不断吸收着汉语,这是一个可
喜的现象。
中国英语是用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是具有中国特点的
英语。
它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不受母
语的干扰。
中国英语的运用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将随着
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
41
2007.10.20XUEBAO
(上接第25页)学生关注身边的法律问题,逐渐养成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法律是一门应用科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应当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现实社会中的法律问题,并运用所学来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如引导学生阅读《法制日报》、《法律与生活》、《民主与法制》等普法性、趣味性较强的报刊,因高职学生在学习的动力上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要差,可通过定期检查的方式,鼓励、要求他们遇到有启发的文章时,撰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使他们认识到,法律问题时刻都有可能在身边发生,以激发他们对法律基础课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还可以把法制频道中《令日说法》、《社会经纬》、《道德与法制》和《庭审现场》等栏目中与教学紧密相关的节目录制下来,组织学生观看并展开讨论,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好举措。
[参考文献]
[1]陈中立.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陈金钊,范春莹.日常生活的法律性[J].求是学刊.2006,(7):81-87.
[3][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3-11.
[5]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6][德]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M],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4.
[7]孙笑侠等.法律人之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8]黄文艺.论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之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43-48,
[9]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流派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0][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中译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
根据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的最新报告,英语正在经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究其原因是受到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式英语的强烈冲击,不断地吸收新词汇,已使英语成为世界混合语。
中国约有2.5亿民众学习英语,加上日益上升的全球影响力,意味着中国人每天都在制造英文新词。
根据报告,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很久不见”(Longtimenosee),还有从广东话吃点心的“饮茶”直译过来的drinktea等,现已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
更多中式英语还在继续产生,包括从前就已中英混合的如“苦力”(coolie),“台风”(typhoon)等。
当这些新命名的单词在网上流通,英文词汇库必然迅速增长。
三、结论
由此可见,“中国式英语”是对个体语言特征,“中国英语”是对群体语言特征;前者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后者在理论上是相对稳定的,其发展变化以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前提;“中国式英语”的汉语或汉语思维模式的介入是无意识的,负迁移和正迁移相互抵消,而“中国英语”的汉语特点反映是有意识的,负迁移始终被压到最低度,正迁移被发挥到最高度。
“中国英语”的使用有利于促进中国同世界的交流,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中国式英语”的使用恰恰相反,它的运用不仅不会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反而会阻碍中国同世界的交流,影响中国的形象,不利于中国走向世界。
因此,我们在应用时都应注意到这一点,充分使用“中国英语”,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
[参考文献]
[1]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尤金·奈达.关于社会语言学[A].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美]W·拉波夫.在社会环境里研究语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语言学译丛[C](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4][美]戴尔·海姆斯.论交际能力[A].祝畹瑾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Hall,RobertA.,Jr.1966.PidginandCreoleLanguages.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
[6]黄金祺.应当肯定‘西译汉化’现象的积极面[J].中国翻译,1998,(1).
[7]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
[8]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9]谢之君.中国英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英语,1995,3-4。
42
XUEBAO200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