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的生产原工艺的最新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甘膦的生产原工艺的最新进展
摘要:主要介绍了草甘膦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活性以及近年来世界上草甘膦在合成、应用、生产工艺等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草甘膦;特性;合成;生产能力
引言
草甘膦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芽后灭生性除草剂,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1]。

1971年首先由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成功,并于1974年在美国注册,成为广泛应用的除草剂。

27年来,一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农药。

抗草甘膦作物的迅速推广,又给这个已经普及的除草剂带来了新生。

由于草甘膦在许多农业和非农业场合的通用性,使它成为真正的全球性除草剂。

自从70年代初推广以来,它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农药,而且仍然是增长最快的农药。

在我国,草甘瞵由于耐抗性优良而得以广泛应用,是我国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

除草剂在我国农药行业所占比例偏低,这已成为严峻的事实,但除草剂在化学农药中所占地位的变化已受到普遍关住[2]。

1 草甘膦的物理化学性质
1. 1 物理性质
纯净草甘膦是挥发性白色晶体,密度为0.5g/L,熔点为230℃(伴随分解)。

230℃时在水中溶解度是1.2g,100℃时是13.6g。

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不可燃、不爆炸, 常温下稳定,便于贮存、运输。

1. 2化学性质
草甘膦,化学名N-(膦酸甲撑)甘氨酸,分子式(HO)2P(O)CH2NHCH2COOH。

其分子上由于有活泼氢,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分子间缩合反应、亚硝化反应、膦酰、甲基化反应、酰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络合反应等。

2 草甘膦的生物活性
2. 1 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喷于植物茎叶上的草甘膦,即被植物体吸收,并能迅速输导至根部,因此它
不仅能杀死绿色植物的地上部分,而且能斩草除根,它能防除那些较难防除的靠根系繁殖的多年生杂草及一些小灌木。

一般而言, 植物受作用后24~28h内传导到根部、叶部,一年生杂草在2~4天,多年生杂草在7~10天即显示明显的受害症状:失绿,发黄,枯萎和死亡。

2. 2 遇土失活
草甘膦遇到土壤即失去活性,也不能被植物的根吸收,不易被雨水淋溶而进入地表水。

2. 3在环境中较易降解
草甘膦在土壤中主要依靠土壤微生物降解。

半衰期约为60天左右,6个月后约有90%已降解为水、二氧化碳等,降解产物实质上是细菌的营养料。

2. 4 毒性
J.E.Franz首先报道草甘膦对植物具有强烈毒害,而对人、畜的毒性极小,大白鼠LD50值为4320mg/kg,兔Mld值为大于7940mg/kg,鱼EC50值为每千克大于千分之一毫克。

另外,草甘膦代谢物对动、植物无毒害。

由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草甘膦是一个高效、广谱、低毒,对人、动物、水生物、对环境都较安全的除草剂,是比较理想的除草剂。

3 草甘膦的合成路线
草甘膦的合成方法,有很多专利报导,其合成方法之多,在农药中是少见的。

我国草甘膦生产工艺概况我国草甘膦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甘氨酸法和二乙醇胺-亚氨基二乙酸(IDA)法。

目前甘氨酸法草甘膦占到国内总产量的70%以上,每吨草甘膦需消耗甘氨酸0.96t,国产甘氨酸80%用于草甘膦生产,市场容量20万t/a左右。

草甘膦生产工艺路线见图1.
国际的主流路线则是氢氰酸-IDA(路线2)。

该方法生产简单、环境友好、操
作方便,成本低廉。

世界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孟山都在全球的6套生产装置全
部采用IDA 路线,年产量20万t 以上。

表2 不同草甘膦生产路线的比较
4 甘氨酸主要生产工艺
二乙醇胺
IDA 法 国内在脱氢、
氧化等
关键环

技术突破二乙醇胺依赖进口,价格高,设备投资高 国内IDA 工艺,占产量20%以上
如果原料问题得不到解决,将逐步被天然气HCN 路线替代,华星化工该替代项目2008年投产 华星化工 羟基乙腈
IDA 法 三废低、副产物少、成本低 长期受制于国内
HCN 原料
来源和技
术壁垒
国际主流的草甘膦生产方法 随着国内天然气法制 HCN 、亚甲基二乙腈 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成本优势明显 孟山都,重庆紫光化工 羟基乙腈 甘氨酸 流程短、收率高、 污染少、质量好
HCN 来源
缺乏,技术不成熟,产业经验少 关键的甘氨酸生产
技术突破,
产业化刚
起步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验增加,对传统氯乙酸法有较强替代作用 三峡英力 氯乙酸甘
氨酸法 技术成熟,投
资低 产品杂质多, 三废高,环保压
力大
国内主流工艺,占总产量70%以上 小企业成本高、环保压力大.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空间小,有被新工艺替代的趋势 新安股份
我国草甘膦生产工艺,氯乙酸-甘氨酸法(路线4)和二乙醇胺-IDA法(路线1),这两种路线之所以成为国内主流,主要由国内特殊的行业环境以及技术壁垒造成。

例如,国内缺乏稳定低廉的HCN来源,限制了下游IDA的发展,HCN制甘氨酸技术困难尚没有克服。

二乙醇胺-IDA路线也受制于国内二乙醇胺短缺、进口二乙醇胺价格昂贵。

在这种特殊国情之下,已在国外完全淘汰的落后的氯乙法才占据了国内主流地位。

氯乙酸-甘氨酸路线经过国内企业的多年摸索, 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条件、采用先进的大型设备和DCS自控,产品收率、原材料消耗等方面不断提升, 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如新安股份的氯循环)也有明显进步。

但该路线的弱点也非常明显,如工艺路线长(收率不高)、产品含杂质高(提纯步骤多)、副产物和三废多(环保压力大)等。

目前,制约国内HCN路线草甘膦的两个主要瓶颈(高质量的HCN原料和甘氨酸技术壁垒)均已经明显改善,拓展草甘膦市场优势得天独厚。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天然气制HCN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重庆紫光化工的亚氨基二乙腈纯度达到95%以上,销售价格13500~14000元/t。

相比二乙醇胺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发展IDA路线草甘膦具备明显的经济价值。

正在重庆筹建5万t/a亚氨基二乙腈,类似路线在其他企业实施也有传闻。

由HCN合成IDA 收率较高(文献收率85%~90%),工艺过程适合连续化、大规模生产,三废低、副产物少,也是国际主流的草甘膦生产工艺。

而三峡英力则是甘氨酸路线进步的代表。

该路线的技术先进性非常明显:流程短,如无需氧化步骤;副产物少;产品质量好。

一旦困扰该路线的甘氨酸生产技术得到突破,竞争力也非常突出。

这两种天然气HCN路线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从行业的角度,这种路线之争对于提高我国草甘膦行业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环保压力大有好处。

不同草甘膦路线的比较见表2.
甘氨酸是结构最简单的氨基酸,广泛用于食品、医药、饲料、农药等领域。

甘氨酸化学合成工艺主要有氯乙酸氨解法、施特雷克法(Strecker)、海因法(Hydantion)及其改进工艺。

国外甘氨酸生产厂家基本上都采用先进的改进Strecker工艺或直接Hydantion工艺,并有采用生物技术由氨基腈生产甘氨酸的发展趋势。

国际大型厂商大多利用丙烯腈副产氢氰酸和羟基乙腈生产甘氨酸,成本低、质量好,一般纯度可以达到99%以上。

4.1 氯乙酸氨解工艺
甘氨酸是草甘膦的主要原料,我国目前主要采取以氯乙酸和氨为原料,使用乌洛托品催化剂和水溶剂,后处理采用甲醇醇析获得。

该工艺产生大量富含氯化铵和甲醛的废水,环保处理费用较高。

而且,该工艺生产的甘氨酸产品纯度低,仅为95%,杂质氯化物质量分数高达0.06%~0.5%,要生产草甘膦需进行2次重结晶,对产品的收率影响很大。

4.2 Hydantion工艺
国内甘氨酸生产普遍采用国外完全淘汰的氯乙酸法工艺,产品质量差、流程长、三废多。

三峡英力国内首家应用Hydantion法生产甘氨酸,技术先进性无容置疑,但产品收率和规模化生产等关键指标尚需考验,成熟度尚需完善,生产成本还难以准确估计。

国内现有草甘膦企业普遍落后的生产工艺为三峡英力等新生力量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峡英力甘氨酸项目2007年10月份开始试车,年底投入生产运行。

由天然气制HCN衍生物能发展出两种不同的草甘膦替代技术路线,将对现有路线形成强烈冲击。

4.3 Strecker工艺
将甲醛水溶液、氰化钠和氯化铵混合后在低温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加入醋酸使亚氨基乙腈析出,然后溶解在乙醇内加入硫酸后转化为氨基乙腈硫酸盐,最后加入化学计量的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和甘氨酸。

该工艺同样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缺点。

4.4 改进的Strecker工艺
为了提高甘氨酸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国外开发了以氢氰酸替代氰化钠或氰化钾改进的Strecker工艺,反应以氢氰酸、甲醛、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反应液在管式反应器中进行。

该工艺具有流程短、收率高和不产生污染等诸多优势,但由于氢氰酸的剧毒性和易挥发性,无法长距离运输,装置只能放在其原料装置附近。

4.5 直接Hydantion工艺
Hydantion工艺的发展源于寻找氢氰酸的替代品,以消除甘氨酸生产的地域局限性。

羟基乙腈是氢氰酸和甲醛的加成产物,其沸点为183℃,在高温下易分解为氢氰酸和甲醛,因此从生产和化学角度来说,以羟基乙腈为原料来生产甘氨酸,既解决了氢氰酸不易处理的缺陷,又保持了改进Strecker工艺的优点。

该工艺目
前正成为国外最受关注的技术路线之一。

5 结束语
由于市场需求强劲和巨大利益的刺激,国内可能会引发又一次草甘膦建设热潮。

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企业正在建设规模化草甘膦生产装置,同时也在加快二乙醇胺装置建设。

预计2008年我国草甘膦生产能力将达到34万t/a。

根据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规划来看,预计2010年我国草甘膦生产能力将达到50万t/a。

届时,我国草甘膦生产能力将占全球需求量的50%左右。

业内人士预计,全球草甘膦供应紧张的局面将在2008年下半年略有缓解,可是直到2008年底,华星化工、新安股份和江山股份等草甘膦企业的业绩将保持高速发展之势,股价可能随之扶摇直上,不断创出新高。

但如果国内装置建设过快,2009-2010年左右全球草甘膦可能又会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

六参考文献:
[1]郑助实,张伟.除草剂草甘膦合成新技术[J].上海化工,1989,14(5):5-6.
[2]陈云.除草剂草甘膦的性质和应用[J].湖北化工,1995,12(2):10-11.
[3] 任不凡,雷崧僧.草甘膦及其研究进展[J].农药,1998,(7):1-3.
[4]胡志鹏.草甘膦生产工艺路线比较[J].化学工业,2008,26(2):31-35.
[5]胡跃华.国内草甘膦生产工艺述评[J].农药,1996,35(8):33-35.
[6]郭玉安,马敬环,刘莹,等.草甘膦的性能及合成发展状况[J].吉林化工学院学
报,2001,2(18):77-79.
[7]陈明峰.甘氨酸的改良合成方法:中国专利,1080632A[P].1994-01-12.
[8] 刘建慧,张爱萍.国内甘氨酸的生产与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1999,20(1):24-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