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国际贸易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名义保护系数(NPC:Nominal Protection Coefficient)
• NPC=国内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该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 • 这是最有代表性的度量标准。 • 如果NPC﹥1,意味着,政府通过价格干预或市场分隔对本
国农民直接或变相地征税,没有给予相应的贸易保护; • 如果NPC﹤1,意味着政府通过以价格为中心的贸易保护使
.
• 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为了增加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执行以严格限制进口、对生产和出口农产品予以补贴、 以及对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价格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共 同农业政策,来维持成员国内部共同的、人为的高价格水 平,结果却造成农产品的大量剩余。
• 尽管欧盟和美国都用目标价格保障农民收入,但在欧洲由 于并不实行生产控制,农产品高价格造成大量的产品过剩, 并只得借助出口补贴而出口。
.
二、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
在农业政策领域,为什么政府对农业部门进行政策 干预与用于其他部门的政策干预特别不同呢?为什么在 贫穷的农业经济中,扭曲的价格和贸易政策是歧视农业 的;随着经济增长,这种政策逐渐转向对农业有利,他 们从对农业征税转向保护,与此同时,对工业部门则是 朝相反的方向变化呢?农产品的贸易保护历史悠久,在 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中享有特殊待遇,更有其独特的原因。 主要有:
.
(1)对某种可出口产品的价格支持
• 以美国对小麦的价格支持为例,为了实现从非农民向农民的收入再分 配,政府以高于世界市场的某个价格购买全部小麦,以按照世界价格 的价格在国外销售这些剩余小麦。政府还必须实行小麦进口壁垒。
小麦价格(每蒲式耳,美元)
E
D
6
5 ab
c
d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0 小麦数量(蒲式耳/年)
图3—1:1美元价格支持的效应
.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 农业保护政策的流行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而且 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保护政策都发生在发达国家。
.
一、农业保护政策的流行
• 相对于制造业部门,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农业部门一直充斥 着贸易保护主义。
• 美国土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良好,生产技术先进,是国际农产品的头 号出口国。如何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稳定农产品的出口价格,维护本 国农民的出口收入,是美国农业贸易政策的重心。
.
2.实际保护率(ERP: 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国内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该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政府政策造成的投入品 成本增加
• ERP=

按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单位附加值
• 相对于名义保护系数而言,实际保护率的优点在于,它考虑 了政府政策对农业投入品价格的影响。但局限在于没有考虑 到不影响价格的那些政府补贴或税收,没有考虑政府对农业 家庭生活费用的影响。
.
• 说明:假定世界价格不变,美国国内消费者必须为获得1蒲 式耳小麦为支付6美元,购买量将减少;国内生产者多得到 1美元,生产量将增加;政府为剩余粮食ED支付高支持价格, 并且通过以世界价格出口剩余粮食而减少它的损失。这样, 所产生的福利效应为:美国消费者损失了面积a﹢b;美国 生产者获利面积为a﹢b﹢c;美国政府支付了6美元×ED, 将这批剩余小麦出售给外国购买者得到收入5美元×ED,它 的损失 是1美元×ED,即损失了面积b﹢c﹢d。作为国民 经济的整体福利来说,净损失为c﹢d。随着时间的流逝, 供给曲线将变得更富于弹性,农民对这种较好的价格条件 的反应是越来越多地增加供应,进而增加了预算成本,社 会损失d将会增加。
.
• 3.工业化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与贸易的影响。
农产品贸易保护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进程中 农业地位的变化,决定一国农业保护程度的因素主要是农业的比较优势、 农业占整个经济的份额、以及农产品与制成品之间的国际贸易条件。一般 而言,工业生产多为资本密集性,而农业生产尤其在经济起飞前则多为劳 动密集型。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增长和技术发展使工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下 降,而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会相对上升,其比较优势也就随着工业劳动生 产率提高而逐步丧失。 因此,一国农业比较优势程度与其农业保护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一个 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丧失比较优势的行业很多,而农业之所以得到政府 的极力保护,这是因土地的不可转移性所导致。与资本和劳动力不同,绝 大多数土地除了生产农产品别无他用,而当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时, 对农产品的保护因直接关系农民的生存而成为不可避免。 而且,对本国农 产品进行保护还需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即实现工业化以后,农业在一国经 济中的比重和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降到较低的水平。
4月19日
.
• 根据农业保护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农产品生产者及利益集 团是贸易保护的最大收益者,但是其收入的增加是以大量 的社会利益损失为成本的。这些贸易保护成本包括:国内 补贴、出口补贴和购买剩余产品等措施带来的巨额预算支 出,消费者购买更为昂贵食品的成本,以及资源投向比较 优势并不存在的农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此外,保 护成本还包括诸如欧盟鼓励增加生产引起过分耕作而带来 的环境上的损失,以及为保护进行院外活动这种直接非生 产性寻租行为所引起的资源净损失。
.
3、生产者补贴等值(PES: Producer Subsidy Equivalent)指数 • PES指数=生产者所得到每单位农产品补贴等值﹢该产品国际价格 该产品国际价格
• 其中,生产者得到的每单位农产品补贴等值不仅包括直接和间接 的价格补贴,还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收入补贴,以及政府通过其他 方面政策给农民的支持。由于政府同时也对农民征收税收和各种 费用,因而一国究竟对其农产品有没有采取保护政策,则取决于 补贴的净值。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农民通过各种渠道所得到的净 补贴总额除以总销售量就是每单位农产品的净补贴。
• 最早的系统的农业保护政策正是产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为了 处理大量剩余农产品和提高农民收入而出台的。美国政府主要通过产量 控制、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等,积极干预农产品市场。至二战结束时, 由于以价格支持为核心的政府干预成为美国农产品供给管理体制的一个 主要特征,因而以美国为首的关贸总协定各缔约方没有为农产品贸易自 由化构建专门制度的设想。
.
• 2.稳定并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易受气候等不可预期因素影响,农产品的供给缺乏 弹性,价格波动经常要大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异常不稳 定导致农民的收入极不稳定,但同时他们的土地、设备 和服务等成本是相对固定的。为了防止大量农民的破产 和失业,保护生产者利益,国家必须通过进口限制或其 他手段来稳定价格。
.
• 1、自给自足与国家安全。 在战略意义上,一国的生存依赖于食品的获取通道。由于 灾害、战争和瘟疫等,饥荒在历史上总是周期性地不断 发生。在这短缺时期,由于其他国家会采取出口限制以 首先保证国内的食品供应,且这种出口限制事实上也得 到关贸总协定的认可,因而一国从国外进口食品的通道 常被封闭。这样,自给自足成为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理由, 成为依据比较利益原则原本大多数甚至全部农产品应由 进口来满足的国家却维持低效率的国内农业生产的理论 依据。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这种论据的另一解释是,战 争期间在食品的供应上,一国不必依赖于敌国或潜在的 敌国。
.
政府价格支持的极端情形是出现了所谓的大转变商品,即那些通过向国 内生产者提供非常慷慨的补贴,国家把一些可进口的商品转变成了可出口的 商品。典型的例子是欧共体的黄油。
价格
PE
E F
D
支持价格
PW G A
C
B
H
世界价格
图3—2:大转变商品:欧共体的黄油
数量
.
• 与美国小麦支持计划的福利效应相比,欧共体从过度国内需 求转变为过度供给,其黄油支持计划显得更为复杂一些。欧 共体官方的黄油价格支持慷慨得足以把整个地区推进到不仅 自给自足,而且进入了黄油净出口国的行列。官方按照PEC 高价购入剩余黄油,并且以低的世界价格在欧共体以外的国 家销售,产生的经济效应为:欧共体的黄油消费者损失了面 积BEFG;欧共体的黄油生产者获益面积为ADFG;欧共体的 财政支出即纳税人的损失为面积CDEH;整个欧共体的福利 损失为三角形ACD和三角形BEH的面积之和。此外,如果出 口剩余黄油降低了世界市场价格,那末欧共体的损失会更多, 外国商人购买者将获得更大的利益。
• 总的来说,在工业化完成以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不 同程度地走上了农业保护的道路,并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 到了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农业保护的程度达到了最高峰。
.
二、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影响
• 关于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的影响,可以用局部均衡的方法对其 各种具体形式加以分析。
• 1.农业价格支持 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都通过向本国农民提供高于外部世界市 场水平的价格而构筑价格壁垒。支持生产者的价格的方法是多 种形式的。
农产品的贸易与政策概述
.
本章简介
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货物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以来各 国之间农产品贸易关系的不平衡及由此引起的争端与冲突不断 发生,农产品贸易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发展与政策协调中最为 突出和棘手的问题。本章将在考察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特殊性 的基础上,分析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和主要方 式,阐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特点和方式,并对国际 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作一分析。
.
• 4.保持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这方面流行的保护论 点有:
(1)面对农村日益受到的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压力, 保护从事农业的土地和劳动力是对社会有益的;
(2)农村是自然和文化财富的象征; (3)农民艰苦劳动的崇高美德和传统价值观,也是获得
社会同情与保护的重要原因。尽管农村生活已不是大多 数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但他们愿意有人从事农业甚至 为此付出一些牺牲。
• 如果单位农产品的净补贴大于零,生产者补贴等值指数就会大于 1,这说明该农产品得到保护;如果单位农产品的净补贴小于零, 则指数就会小于1,表明农产品没有受到保护。
.
• 研究表明,用生产者补贴等值指数来衡量,到90年代 初,除了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比较接近国际平均 水平即等于1以外,大部分工业发达国家的指数都超过 1,尤其以瑞士、挪威、芬兰和日本为最高。此外,一 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以前对农 产品采取征税挤压的政策,但一旦实现了工业化以后, 其农产品贸易政策也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本国农民能够在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水平出售自己的产品。 名义保护系数的计算,往往要考虑失衡的汇率对以国内货币 表示的世界价格的影响。 • 局限性在于,不可能考虑到那些影响农民的收入但不影响国 内农业价格的政府政策。此外,名义保护系数也不能反映出 政府对工业的保护,这种保护提高了农民家庭所购买的农业 生产投入品和消费品的价格。但名义保护系数是一种最简便 的计算方法。
.
(2)农业进口壁垒
发达国家的另一种主要的农业政策干预,是通过关税 和配额实行的进口限制。这些的经济效应分析是一般 的贸易政策工具分析的。而发达国家设置的进口壁垒 中,最严重的是用于对付他们大量从第三世界发展中 国家进口的农产品的。日本又是一个较多依赖进口壁 垒而较少依赖直接农业支持性支付的发达国家,为保 护其农民免受进口竞争,对牛肉、水果、大米和小麦 等进口保持种种严格的限制。
.
• 日本政府吸取战时短缺教训而对保障食品供应深为关注, 为了增加农产品供给和缩小农民与非农产业者的收入差 距,迅速地实行了高度保护的农业政策,实行国家或准 国家垄断组织控制的管理价格,辅之进口配额和高关税 等限制措施,将国内大米、牛肉以及其他食品的价格维 持高出国际市场价格好几倍,使农民的收入水平保持与 非农民相一致,同时导致大米实现自给以后出现了严重 的剩余,而其它农产品的自给率却几乎在全面地下降。
.
第一节 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的特殊性
一、世界的农业政策格局
• 无论在历史还是在现实的世界中,世界农业政策的格局 一般体现为:
• 一是发展的格局。低收入国家普遍让农业生产者负担税 收和不利的贸易条件,而高收入国家则普遍给予本国农 业以补贴等保护。
• 二是反贸易偏向的格局。几乎在所有国家,政策趋向于 向可出口的农产品的生产者征税,而对可进口农产品的 生产者则实行保护,使之免于受到进口产品的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