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诗歌主观浪漫主义风格是他少年时期继承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精髓,经巴蜀文化侵润,在盛唐经济大发展的沃土中逐步成形,再经李白奇幻人生经历的磨砺而大放异彩。
李白是我国唐代诗歌巅峰上最耀眼的两颗明珠之一。
李白诗歌风格呈现多维度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是浪漫主义特色,体现在想象惊人、夸张大胆、比喻奇特,拟人手法千奇百怪,用典变幻莫常等方面。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是他少年时在盛唐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沃土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经巴蜀文化浸润形成的,在坎坷的生活经磨砺后大放异彩。
一、继承传统文化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在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社会经济沃土中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代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清明、乐观上进、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是唐代诗歌鼎盛的温床。
思想文化开放,主观精神昂扬是唐代诗歌百花齐放局面的充足养料。
儒家入世与道家隐世、抑郁和高傲是李白诗歌永恒的主题,他最钦佩经世济民的政治家(如谢安、诸葛亮)和寄情山水的诗人(如屈原、陶潜)两类人。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精髓,其中豪迈与豁达精神充分反映出了李白“兼善天下”与“遗世独存”的矛盾思想。
(一)儒家文化的传承
从李白一生的经历和诗文来看,他积极入世的思想深受先秦儒家思想价值观的影响,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
他不能走科举入仕之路(不具有户籍),只能寄希望于被大贤举荐而一鸣惊人,一展抱负,从而跃居高位,建立赫赫功业。
李白从小非常喜欢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
少年时他便明确了自己的一生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
出川之初,李白自喻大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远征”(《大鹏赋》),用“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大鹏与“拘挛守常”的小雀的对比,来表露出自己入世的雄心。
他各个时期的作品都不时的反映出“入世”的愿望。
成年时期,李白在诗歌中,李白屡以孔子自比,他强烈的愿望就是建功立业,
收周游列国之效。
经道友吴筠的推荐,李白终于在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待诏长安。
在贺知章的再次推荐下,李白终于被玄宗的亲自接见,达成了李白“入世”的愿望,成为了翰林供奉。
可唐玄宗器重李白写诗作词的才华,只是为粉饰盛世,他不再是早年励精图治的皇帝了。
在苦闷和失望中,李白于天宝三年(公元744 年)愤然离开长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此后,虽李白仍不忘“入世”的愿望而奔走,但他却致死都没有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
(二)道家文化的发扬
道教文化是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大成,讲求长生不老等主张。
道教倡导的自由精神,让李白思维活跃,仙境、神话传说等元素使他的诗歌绮丽浪漫。
道家美学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是深远的,李白诗歌的自然风光大都具有“有我之境”,具有想象、夸张、神化色彩。
李白从小对道家思想有着浓厚兴趣,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然的传世作品。
距李白的家乡四川绵阳江油西南40 里,就有著名的道家胜地紫云山。
李白“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倾心于侠士生活。
他去过很多道观,如:“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登峨眉山》;从“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寻雍尊师隐居》,“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元丹丘歌》。
我们可以推测李白当时渴望与道家大师交流的愿望。
李白熟知很多道教上古传说,如《华阳国志》记载的“蚕丛目纵”、“杜宇化鸟”、“五丁开山”、“巫山神女”等。
李白在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中,反映出了道家追求“个性解放”;但及时行乐、访道求仙中,反映出了道家消极厌世的思想。
二、巴蜀文化地浸润
李白从五岁迁到四川绵阳青莲乡到二十五岁“仗剑出川”一直生活在巴山蜀水之间,他独立自由的意识,飘逸浪漫的诗风侵润着浓郁的巴蜀文化特色,奠定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巴蜀历来是一个开明之地,与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相交融(李白的诗风就与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一脉相承)。
巴蜀优越休闲的文化环境,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使蜀地文人极富浪漫情调,先后孕育了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陈子昂等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
历代四川文人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想像、夸张的特性。
山水诗占了李白诗歌创作的很大篇幅,诗歌中匪
夷所思的想象、奇异的夸张,语出惊天地、行文迭宕回肠,让超凡的自然意象与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这些都暗合蜀地文化的特色。
李白在大匡山隐居读书的的后几年,他往来旁郡,上龙州,越剑门,登峨眉,游成渝,览尽了巴山蜀水。
险峻的高山,浩淼的流水,葱郁的山林,凄鸣的鸟兽……蜀中秀美的山水深深地镌刻在了李白的
记忆之中。
李白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展现运动之美、力之美,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
丘子》);在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凸显追求个性自由之意,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秀丽风光中描绘纯净的情怀,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李白巧妙地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仅描写眼中的山水,还描写心中的山水,把自然形象的理想化、个性化,充分吸收了道教文化追求个性解放,倡导“道法自然”的精华。
古巴蜀的神话传说在李白诗歌中屡屡展现,这也成为了李白诗歌主观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色。
如,在登峨眉山时想起了“骑羊子”的先人,“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登峨眉山》),在险峻的蜀道上感叹巴蜀开国前辈的艰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还有李白在诸多诗歌中对“巫山神女”的感叹等。
巴蜀人们独具的发散思维模式,浪漫表现方式,更加增添了巴蜀文化的奇幻与神秘,这些瑰丽的神话传说展现了巴蜀先民对世界的直觉理解与原始浪漫思维。
如果说,荆楚文化偏“巫”,中原文化重“礼”的话,那么巴蜀文化就偏“鬼”、重“仙”。
巴蜀文化历来神秘奇幻,很多上古神话传说都来源于巴蜀。
我们不说《山海经》中巴蜀鬼神的描写,单《华阳国志》就记载的“蚕丛目纵”、“杜宇化鸟”、“五丁开山”、“巫山神女”等无数的神话传说。
巴蜀神秘的原始宗教、古老的神话传说是李白诗歌主观浪漫主义特色的创作源泉。
三、独特经历地磨砺
唐天宝三年,本来受到唐明皇宠信的李白离开了朝廷,李白落寞的离开长安的背影后,是一位放浪形骸诗人在诗坛的崛起。
在这之前的李白狂放不羁,提笔之间透着一股霸气,伴随唐明皇三载有余,但这也免不得为人所嫉恨。
于是,天宝三年,在翰林学士张坦为首的一群人的诽谤声中,唐明皇将李白赐金放还。
李
白就此离开了长安,此后,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踏入政坛。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云: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的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
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
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综上所述,李白作为伟大的天才诗人,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他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加之他个人的非凡才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做出了令后人不可企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