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资源与文化创意的链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资源与文化创意的链接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具体实施的新阶段。
高校近些年形成的大量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新专业,急需人文课程作支撑。
当今不少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作品也正是以文学经典作品作为他们的
创意资源。
这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文学课程走出困境的机遇,也是专业建设和人文课程建设在互惠中共同发展的结合点。
由此,《大学语文》能够在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中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益。
关键词:文学资源;创意人才;创意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58-03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文化唱主角的时代,融政治、经济于一体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生存竞争的焦点。
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建设进入到具体实施的新阶段,作为我们高校人文课程教师的使命,就是充分利用人文素质课程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天然血脉,融入到高校的专业建设、创意人才培养和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事业中去。
近些年来,高校里的《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趋向边缘化。
究其
原因有几点:一是有些任课教师在观念上过于追求文学学科象牙塔式的自我独立性,缺少“应用性”而导致课程边缘化;二是授课思路太过陈旧,课文知识点也早已网络公开化,无论教与学都觉得乏味,最终掉到应试教育的窠臼中;三是课程缺少前瞻意识,与国际、国内以及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脱节,课程自身的巨大潜能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源被闲置,不利于课程自身的生存和高校未来的发展。
因此,《大学语文》必须改革。
一、《大学语文》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
西方现代教育理论更注重从学生学习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教育规
律和方法,多以西方现代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结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
这些理论主张知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单纯的简单知识——可以记录的、积累加工、储存、分配、分割的,知识不再仅仅是从教师满满的水桶倒进学生的空桶之中。
知识具有学习者的主观性,因此知识具有鲜活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教学理论,属于其中的一种。
乔纳森主张“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带着解决一个有实际意义价值的,即“具有某种社会的、文化的或智力的价值”的问题,进行“主动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和合作的学习活动”[1]或者称“任务”。
他认为,“镶嵌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或基于案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任务不仅更易于理解,同时也更加连贯地被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2]即“学习环境”的理论。
这种理论,不再把
知识看成是孤立、断裂、浮游于现实之外的事物,而是看成动态的,由需求者自己在工作的操作过程中,自己组织和建构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学习者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在团队合作设计制作一个作品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不论个体的学习还是共同体的学习,都属于根据一个活动目标去边干边学习,类似我们过去常说的“在干中学”。
由“学习环境”理论,我们提出“专业本位”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思路,给学生设置一个专业性的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专业特色的环境中,形成学习的需求。
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根据在制作专业性作品过程中产生的需求,主动去阅读文学经典,应用文学元素进行文化创意设计和制作,这种方法也称为任务驱动教学法。
这种思路与我们以前曾经尝试的友善用脑,从学生学习角度设计课程和教授课程有一定的相通性。
二、《创意型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创意人的文学资源
本文提及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是从广义角度界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着力点在于文化创意以及创意制作过程中的需求。
我们以《大学语文》为例设计新教学模式,文学类(非写作)的其他中文公共基础课也可以借鉴参考。
下面是我们借鉴“学习环境”的理论,从文化创意需求角度(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的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我们称为《创意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囊括了创意人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文学资源或者说文学元素:
1.基础部分。
文学史和文化史,以及最基本的学科概念。
介绍中
西方文学发展史,带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宏观的中西方文学以及文化发展脉络的视野。
文学的概念,创意的概念,文学的现实意义。
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到其他艺术学科的发展史去。
2.专业写作部分。
以任务驱动法为教学思路设计。
围绕着学生专业工作的实际需求,设计写作任务。
例如创意设计书的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书写作、市场调查报告、产品分析报告。
也可以是诸如艺术设计专业的画意写作、编导专业的脚本写作、影视剧本叙事元素等等专业文本的写作小练习。
要求结合经典文学作品的课文进行。
3.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部分。
演讲与ppt展示技巧,沟通中的语言技巧练习等等。
4.文学资源与创意元素部分。
这部分是教学的主体内容。
阅读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与文化创意元素。
分为下面几点:
叙事公式。
以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中涉及到的各种叙事模式,作为叙事文本的简单构架。
“原型”理论及叙事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分析。
价值观问题。
我们精选了包括红色经典在内的中西方经典文学名篇作为课文,宣传爱党、爱国的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能够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思想观念。
文化母题与文学的艺术技巧。
爱情、家园、战争、社会人生、民俗、自然等各种文化主题的人生故事。
也包括各种艺术技巧的应用。
5.理论部分。
中西方各种艺术理论原典阅读。
作为创意人,创意设计中的创作思维与创作技巧、美学思想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我们选择了比较常见的文学、戏剧、绘画、音乐和生活雅趣类的经典,引导学生阅读原典。
6.实践教学部分。
我们设计了市场调查以及产品分析;现场观摩、现场授课;学生演讲和展示环节。
通过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及各大博物馆举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内外大型艺术展进行创意观摩,通过现场讲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这部分即可以作为基本功用于各个专业的学生,也可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
这种设计运用了乔纳森的教学设计理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创意人在创意过程中的需求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内容。
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调整。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编写并且出版了《创意型大学语文》教材。
该教材融入了我们对《大学语文》所做的多年教学研究成果,融入了中国文化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
我们试图从文化角度阐述文学,并且联系绘画、音乐、影视、建筑等各类艺术手法,分析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应用文学资源成功的案例;进一步地,我们从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工作需求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文学、艺术和文化理论,并进行应用教学的探索。
我们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讨人文课程的教学如何融入到文化唱主角的时代中去,如何融入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
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事业中去,进行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的教学改革。
我们希望《大学语文》能够以此为契机获得新生,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类的专业建设趟出一条新路。
三、文学资源与文化创意的链接将是《大学语文》走出困境的转折点
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写作”课式的讲法消弱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结合专业需求的讲法(创意应用型的讲法)会不会彻底埋葬了《大学语文》?其实不然。
首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使文化建设步进入更加切合实际的阶段,为人文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大环境。
现实社会的发展也给我们提供了文学资源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量成功案例,使我们看到文学课程不仅仅有理论课的教学思路,也可以有应用性教学的思路,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带来美好前景。
1.文化创意产业中许多产品的创意资源来自文学和文学理论的
经典。
大量具有社会震撼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本身就是庞大的产、学、研连体的产业链。
更为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些作品具有突出的文化感染力,而这些文化感染力大多取自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元素(美国的好莱坞谙熟此道)。
文学的艺术手法、文学的思维模式与表述方式、文学的艺术意象等元素在这些文化产品中被不断地复制,不断地以“熟悉的陌生人”的面孔出现。
而且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被复制和应用的概率越高。
通过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作品
所再现出来的文学经典,因为有现代传媒的包装,可以充分发掘出“原型意象”的魔力,因此,其人文教化力量远远超越了课堂内的说教。
这为《大学语文》的改革而不失人文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高校中文化产业类的专业建设需要文学和文化类课程做支持,文学和文化课程也需要在满足文化产业类专业的需求中获得新生,两者形成互惠局面。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各个高校不断涌现出交叉学科复合成的新专业,其中大多数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联。
其专业建设需求为《大学语文》提供了新的生存点。
3.文化消费遍及我们的生活,人文教育成为社会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主体产业,文化以及文化的创意遍及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角落,文学元素也随之杂糅其中。
我们的吃、穿、住、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所触及的一切,每时每刻似乎都在与文化创意产业发生着关联。
因此,从文化创意需求的角度改革《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正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
其次,我们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在短期内获得较大成功的韩国经验,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借助文化教育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
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重创韩国。
韩国决定借助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转而重塑韩国形象,以无烟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为国家发展的重点,称“文化立国”[3],把建设完整的人文教育体系放在首位。
在从小学到大学的纵向教育体系上,尤其注重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意应用的意识。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组建成一支由大批知名学者构成的文化生力军,“形成产、官、学、研联
合协作的文化创意产业园”[4],打造了多个国家级重量品牌产品。
由此兴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韩流”横扫中国和东南亚,乃至西方世界,为其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效益。
其震撼性的文化影响力至今令我们难忘。
再次,文学课程本然就存在理论性与应用性融合的特点。
在古希腊,文学教育最初就是应用性和人文性教育并行并进的。
古希腊的悲剧成为国家重点扶植“项目”,承担了教化全社会的职能,而修辞学是当时最大的公共“必修课”。
古希腊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文学艺术的功绩不可忽略。
西方中世纪末所建立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中艺术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
还有,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为了培养太空科技创意人才,特地设定了“零点项目”。
所谓的零点项目,就是美国人发现,在美国的高校课程体系中,文学艺术以及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曾经是零,这居然会影响到太空科技创新人才的智力。
因为该项目结论是人的大脑左右分工不同,人文课程与创意所需的形象思维相关联,因此创意人才必须要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
美国人及时修正了自己的错误,从前苏联那里重新夺回了他们在世界上的太空科技霸权地位。
这个例子说明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
[5]
总之,我们不能满足于高校的中文教育仅限于补习中学母语写作课的地位,我们必须同步(与写作课的建设至少同步)开展当下急需的文学资源与文化创意关联性的教育和研究,给高校文学课程留
出空间。
因为西方列强给我们的时间就是站起来的同时马上要与他们赛跑,边跑还要边搞文化教育的建设,否则又会被踏在他们脚下。
因此,如果等我们把学生母语补好之后,再去思考关于开发文学课程创意资源的问题,以及高校文学课程与创意产业类专业课程结合的问题时,就太晚了。
从1983年开始的《大学语文》到2011年《创意型大学语文》的崭露头角,我们经历了数十年的教学摸索,更多的经验来自于对中国文化概论市级精品课程以及其他人文课程的教研成果。
在对《大学语文》这种理论性课程进行应用性教学改革的尝试中,形成了理论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模式,出版了相应的教材,引导学生制作了一些创意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已经出版,但我们的探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地方并不成熟。
与科研不同,教学研究周期较长,不仅需要多方合作,而且有些研究还需要几代教师的合作。
教学研究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不断磨合与修正的过程,是课堂内与课堂外无数成败尝试的过程,搞教研需要教师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
因此,我们非常希望有优惠的政策保障和宽松的研究环境,不仅可以保证现有的教师不流失,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同仁加入进来,使我们中文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成为提升高校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有生力量,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真正品德兼优的创意人才。
这是我们高校中文课程教师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势下的使
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戴维·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m].任友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戴维·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m].任友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林良旗,王众一,等.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4]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5]沈致隆.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示[j]北京:高等教育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