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领略古诗词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领略古诗词的意境
袁伟
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古人向来崇尚清高雅洁,以诗言志。诗歌语言隽永凝练,意境深远,集中体现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使古诗具有音美、意、,形美的特点。学生学习古诗,能充分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语言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美,提升审美鉴赏品位,培养提高语文素养。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古诗内容高度概括,语言洗炼含蓄,既有极强的跳跃性,又有耐人寻味的言外之音。诗人的丰富感情,也往往借助声韵节律来抒发。但是,古诗毕竟是古代人用古代语言写的,跟现代人用现代汉语写的诗比起来较为难学,这是事实。根据古诗的特征,找出教学难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是教好古诗的前提。其次,从教学对象看。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古代诗人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更不同于今天的中学生。因此,有些诗篇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它,除了疏通文句之外,还要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因此,教师应通过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需要匠心独运,给予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造,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与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引起共鸣。诗歌教学中,学生体会意境尤为困难,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策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整体感悟意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
所谓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诗歌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境”就是境界,是经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诗人是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因此,古诗的语言特别精警、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的空白”。所谓使儿童领会古诗的意境,就是要使儿童感知诗人所描绘的鲜明的画面,然后通过想象,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也就是说:使之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离其声,从而扣动心弦,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教师应当从体会意境和朗读感悟加以指导。
体会意境的策略,我以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古诗的意境美。课本中入选的古诗,描写四季景色的很多。而这些诗都饱含了诗人的感情。这些课文的编排,大都与季节时令扣得较紧。因此,组织学生去实地观察相类似的景物,观察之后再上课,就比较容易引入诗境。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荀况提出教学要以“见闻”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也就是这个道理。例如韩愈的《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诗人经过仔细观察而提炼概括出来的对早春特有的景色的描绘。“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诗人爱惜早春的真挚感情的流露。如能引导儿童去实地观察一番,就会感到“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得非常真切;然后进一步去体会诗人爱惜早春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正好像初春萌芽的小草,当此生机勃勃最好的
学习时期,应该及时努力。
二、利用图像显示体会意境。课本中有不少插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便于导入诗境,应充分运用。如教《钱塘湖春行》一课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进行交流,边看边谈。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了观图能力,发展了思维,进行了词句教学和思想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地补出了诗中的关健语“暖树、春泥、乱花、浅草”,联想到万物复苏百花次第开放的美景,结句“行不足”是怎样的让乐而忘返人口齿留香,学生在直观和想象的空间里能得到的远不是一首诗的美。它可能是一段美妙的人生旅途可能是一首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的心灵之歌。
闻趣事等。有些诗歌如果不提供一定的史料,中学生是无法完全理解诗意的。如讲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不扼要介绍一下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角的史实,若不了解陆游的生平简况,亦不易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那炽烈的爱国之情。如为了使学生了解《白雪歌》中表达的友谊,不妨讲一讲岑参和武判官奉邀的交往轶闻。讲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得把有关的安史之乱的史实介绍一下,才能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四画图画体会意境。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请学生用语言描绘,用画笔表现,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的画面。诗画结合,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五讲故事体会意境。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讲故事,再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六综合运用多种策略体会意境。例如学习古诗《暮江吟》,学生对景物的感受及意境的体会是教学的重点,书中的插图对学生理解有一定作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由语言文字进行感悟,我采取以下策略:1读诗句添色彩,诗句中的江水,残阳,明月,露珠是怎样的颜色?2在此基础上,读说样子,残阳,江水,明月的样子学生用语言描述,用上了比喻,残阳像一个大火球,红红的,金色的光辉洒满江面。江水微波粼粼,反射着耀眼的光芒,没有夕阳照耀的江水是绿色的。月亮像镰刀,细细的,弯弯的。三个学生分别介绍以后,我请一位同学描述整个画面,再图文对照,全班学生互相讲给同学听。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最欣赏的景物,说出它美在哪里。4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你站在江边,会怎样赞美?这时指导朗读诗句,学生脑海中构建了画面,体会了意境,朗读极富感情。5从诗句中找出表达诗人感情的词语加以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由夕阳落山欣赏到明月高悬,低头望江水,远眺夕阳,举头望明月,多么具有诗晴画意啊!这时,请学生编故事,讲述诗人在江边的所见,所闻,所感,再度朗读,喜爱赞美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