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学1.

植物检疫学1.
植物检疫学1.

植物检疫学(总论与植物检疫性病害内容)复习大纲

1.举例阐述植物检疫的重要性,了解福建省发生的检疫性病害的主要种类

经济重要性:目前我国松材线虫的发生面积130多万亩,累计病死林木3500万株,据统计,全国因松材线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25亿元,间接损失250亿元。

生态重要性:大米草疯长,不但侵占沿海滩涂植物的生长空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而且导致贝类、蟹类、藻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并与海带、紫菜等争夺营养,水产品养殖受到毁灭性打击。大米草还影响了海水的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堵塞航道,影响各类船只出港。

社会重要性:在宁德沿海地区海滩近870公里长,原本拥有优良的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可是,目前有3/4的滩涂被大米草侵占,水产品和其它植物因此无法立足,人们的生活受到威胁。仅宁德地区,农民每年减收达数亿元之巨、爱尔兰大饥荒。

我省主要检疫性病害:水葫芦,大米草、松材线虫、五爪金龙、蟛蜞菊、空心莲子草、马缨丹、福寿螺、甘薯瘟病、甘薯茎线虫、桑黄化萎缩病、龙眼贵帚病、桑青枯病、桑蟥、甘蔗斐济病、香蕉花叶心腐病、谷象、香蕉枯萎病、巴西豆象、苜蓿花叶病、马铃薯块茎蛾

2.了解世界各国植物检疫的基本类型,国际植物检疫发展的趋势及经验

环境优越型: 这些国家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实力强,国内有害生物控制措施得力,对进境植物检疫要求极高。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

发达国家大陆型:地理位置毗邻的经济发达国家。较长的边界线,疫情比较清楚,因此这些国家间相互的检疫措施较松,对来自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及其他农产品的植物检疫要求十分严格,如美国、加拿大等。

经济共同体型: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成员国通过欧盟检疫法规本国化执行统一的检疫政策,形成完备的法规体系,但同时其植物检疫做法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和近5亿人口,总面积432.2万平方公里。

发展中国家大陆型: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不很发达,经济较差,对有害生物危害的控制受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些国家往往采取进出口检疫都很严的植物检疫措施。如中国、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及一些非洲国家。

工商城市型:这些国家其农牧业贫乏,工业基础好,或属于旅游城市,如新加坡,他们对进出境的植物产品检疫的要求比较松,但对动物、动物产品及种子、种苗实施较严格的检疫。

3.植物检疫基本术语:有害生物(Pest)、检疫性有害生物、植物检疫

有害生物:指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品)系或生物型。

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未发生或分布未广,且官方正在积极控制中的有潜在重大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植物检疫:是一项特殊形式的植物保护措施,涉及法律规范、国际贸易,行政管理、技术保障和信

息管理等诸多方面,为一综合管理体系。

4.我国大陆动植物检疫管理体系:出入境动植物检疫管理体系、国内植物检疫管理体系(全国农业植物检疫管理体系、全国森林植物检疫管理体系),各管理体系的主管部门

5.植物检疫法规的性质:(科学性、权威性、强制性,涉外法规还具有国际性)

6.各英文缩略词的中文全称:《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区域性的植物保护组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植物保护委员会(Asian and Pacific Plant Protection Commission, APPPC)、欧洲和地中海地区植物保护组织(EPPO)、北美洲植物保护组织(NAPPO)、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SPS协定》、《植物检疫措施的国际标准》(ISPM)。

7.目前中国植物检疫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我国第一部由最高国家权力机构颁布的以植物检疫为主题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007年5月28日发布)

8.中国国内植物检疫主要法规:《植物检疫条例》(是目前我国进行国内植物检疫的依据)、《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006年3月02日公布)

9.有害生物的传入主要途径,有害生物的入侵过程人为可分为几个时期

主要途径:1、有意引入:植物引种为我们国农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认为引种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

2、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很多外来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尤其是近年

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升温,外来入侵生物借助多种途径越来越多的传入我国。(1)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2)随国际农产品和货物中带入(3)动植物引种中带入(4)旅游者带

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加大了外来生物定植和扩散的可能性。

3、自然传入:外来入侵种还有可能通过风力、水流自然传入,鸟类等动物还可传播杂

草的种子

侵入过程:1、引入和逃逸期:外来物种被有意或无意引入到以前没有这个物种的分布区域,这些个体经人类释放或无意逃逸到自然环境中。2、种群建立期:外来有害生物开始适应引入地气候和环境,在当地野生环境条件下依靠有性或无性繁殖形成自然种群。其中遗传特性是影响定殖与建立种群的一个重要因素。3停滞期:外来物种经过一定时间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开始有一定种群数量,但是通常并不会马上大面积扩散,而是表现为“停滞”状态。4扩散期:当外来物种形成了适宜于本地气候和环境的繁殖机制,具备了与本地物种竞争的强大能力,当地又缺乏控制该物种种群数量的生态调节机制的时候,该物种就大肆传播蔓延,形成“生态”爆发,并导致生态和经济危害。10.限定性有害生物(Regulated Pest)、检疫性有害生物(Quarantine pest)、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Regulated non-Quarantine PEST)、疫区(Quarantine area)、非疫区(Pest free area,PFA)、非疫产地

限定性有害生物:指一种检疫性有害生物或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未发生或分布未广,且官方正在积极控制中的有潜在重大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限定的给检疫性有害生物:一种在供种植的植物中存在,危及这些植物的预期用途而产生无法接受的经济影响,因而在输入缔约方领土内受到限制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疫区:指由官方划定的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存在与危害,并正由官方采取措施控制中的地区。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部分地区或是几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非疫区:有科学证据证某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时保持此状态的地区。

非疫产地:指科学证据表明特定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当保持此状况到规定时间的地区。11.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有害生物风险评估(Pest Risk Assessment)、有害生物风险管理(Pest Risk Management)的定义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以生物或其他科学的和经济的证据,确定一种有害生物是否应该限制和加强防治措施力度的评价过程。包括三方面: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起点、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决定一种有害生物是否是限定的有害生物及评估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的可能性。

有害生物风险管理:降低一种限定性的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的决策过程。

12.检疫许可、检疫许可类型:一般审批、特许审批;禁止进境物主要哪几类

检疫许可:指在调运、输入单位须向当地的植物检疫机关预先提出申请,检疫机关经过审查作出是否批准引进的法定程序。

一般审批:针对是进境的植物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水果、粮食等,面大量大的植检业务。

引进单位或个人必须事先办理检疫审批手续。

特许审批:针对是禁止进境物(“特批物”)

禁止进境物:害虫、植物病原体(包括菌种、毒种等)及其他有害生物;病虫害疫情严重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植物、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土壤

13.批、样本量、样本数

批:指具有同一品名、同一商品标准、同一运输工具、来自或运往同一地点、并有同一收货人或发货人的称为同一批货物。

样本量:一份样品的重量或体积,苗木的样本量为株

样本数:从一批货物中抽取样品的份数

14.产地检疫(Produced-area Quarantine)、预检(Pre-clearance)、隔离检疫(Isolation Quarantine)

产地检疫:是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出境或调运前,输出方的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期间到其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过程。

预检:是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入境前输入方的检疫人员在植物生长期间或加工包装时到产地或加工包

装场所进行检验、检测过程。

隔离检疫:将从国外引进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放到隔离苗圃或隔离试种区种植,经过在生长期间的观察和检验,以确证是否嗲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一种检疫措施。

15.实验室检测(检疫性病害)的常用方法:比重检验、染色检验、洗涤检验、保湿萌芽检测、分离培养和接种检验法、噬菌体检验法(原理)、“鉴别寄主”接种检验法(原理)、血清学检验法(原理)、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主要常用检测方法及区别)比重检验:一般用于检验种子、粮谷、豆类中的钻蛀性害虫,也可检验其中的菌瘿、菌核和病秕籽粒及菟丝子等杂草种子。原理是有虫害的籽粒及菌瘿、菌核、病秕粒、草籽比健康籽粒轻,浸入一定浓度的食盐水(糖、泥土等)或其他溶液中,使线虫等浮于液面捞取浮物,再结合解剖镜检,即可鉴定种类。

染色检验:某些植物或植物器官,被害虫为害或病原物感染后,或某些病原物本身,常可用特殊的化学药品处理,使其染上特有颜色,帮助检出和区分病虫种类的方法。包括真菌染色(种子中菌丝体、卵孢子检测)、细菌染色(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鉴定种类)、病毒染色(落叶果树和内含体的检验)、线虫染色(组织中内寄生线虫检染色)。

洗涤检验:检查附着在种子表面的各种真菌孢子、细菌或颖壳上的病原线虫时,由于肉眼或放大镜不易检查,一般采用洗涤检验。方法是从平均样品中任取10~100g试样两份,分别放入三角瓶内,各注入无菌水10~100mL,振荡5~10min,是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孢子洗下来。

保湿萌芽检测:一般种子携带的病菌,无论是粘附在种子表面的,或是潜伏在种子表层或深层的,在种子萌发阶段即开始活动或侵染,其中很多是在萌芽期或幼苗的早期就表现症状,或者在种子未萌发时,在种子表面就长出菌丝。对这类病害,在种子发芽后,有的甚至在萌发前,即可检验带病情况。包括吸水纸法、冰冻吸水纸法、水琼脂检验法

分离培养和接种检验法:主要应用于检验潜伏在种子、苗木或其他植物产品内部不易发现的病原菌,或当种子、苗木或其他植物产品上虽有病斑,但不特殊性的病原菌可供鉴定时,或检测种子表面粘附的病菌时可采用此法。分离方法有:改良贝尔曼漏斗法、过筛检验法、漂浮分离法。

接种检验:从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上获得的病菌,有时还需接种到植株上,使其表现典型症状后,再检查鉴别。不同的病原种类与传播方式,其接种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拌种接种(用病菌孢子拌种,是接种黑粉病最常用的方法)、浸种接种(将病原真菌孢子或病原细菌的悬浮液浸种,浸种时先把病原真菌孢子也可用搅碎的菌丝或病原细菌配制成悬浮液,把种子放在三角瓶中,再加入适量的该悬浮液,不断振荡,然后除去悬浮液,然后把种子倒入垫有吸湿纸的培养皿中,在20℃下24h取出放在纸袋里,任其干燥后再播种。)、花器接种(主要用于从花期侵入的病菌。)、喷雾接种、针刺接种(植物细菌性常用)、剪叶接种(用于从伤口侵入的细菌性病害)、摩擦接种(许多病毒由汁液传染)

噬菌体检验法:用已知寄主细菌(指示菌)测定噬菌体的存在,根据噬菌体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菌中增值和繁殖原理,以噬菌体中的数量是否增加测知寄主细菌的有无。

细菌转化性噬菌体

细菌

已有指示菌测定噬菌体存在反映病原寄主细菌存在

“鉴别寄主”接种检验法:对特定病原物有特殊反应或表现特定症状的植物称为鉴别寄主,主要用于可汁液传染的某些病毒,而且在某种寄主上可产生稳定的特异性的症状反应。

血清学检验法:抗原能与相对应的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来进行病原诊断和鉴定。抗原是凡注射到动物体内能刺激动物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由蛋白质或含蛋白质的物质,或多糖组织的大分子物质,病毒、细菌、真菌等植物病原物及他们的毒素、可溶性蛋白、多糖等都是良好的天然抗原。

抗体是免疫动物机体内在抗原物质刺激下形成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抗血清是含有抗体的血清。

抗原(已知病专化抗体检测未知病原特异结合反应目标病原菌

毒或病原菌)(抗血清)(抗原)

显微镜技术: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扫描电镜、电子透射扫描电镜(病毒的快速鉴定及其结构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1PCR技术、2核酸分析技术

16.木质包装材料的处理措施:热处理(HT)、溴甲烷熏蒸处理(MB)、窑内烘干法(kiln- drying,KD)、化学加压浸透法(CPI)

热处理:木材中心温度达56℃至少30分钟

化学加压浸透法:通过使用蒸汽、热水、干热来达到热处理的标准。

溴甲烷熏蒸处理:中国处理标准

温度在21℃或以上,剂量为48/m3,密闭熏蒸24h

温度在16℃或以上,剂量为56/m3,密闭熏蒸24h

温度在11℃或以上,剂量为64/m3,密闭熏蒸24h

温度在5℃/或以上,剂量为80/m3,密闭熏蒸24h

17.《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006年新制定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福建省补充植物检疫对象>>; 主要了解目前国内,特别是福建省发生的主要检疫性病原物,重点考察实验课看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所属类型

18.大豆疫病病原、症状特点、病害循环(侵染循环)

病原: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大豆疫霉菌

症状特点:可以在大豆生育期的各个阶段为害,萌发期:根及下胚轴与子叶的连接处呈水渍状,缢缩、腐烂,引起种子出土前烂种。幼苗期:烂根、猝倒、烂苗。生长期:在植株复叶出现以后,

病菌继续侵染下胚轴和根部,呈水渍状褐色,根部逐渐腐烂。成株期:根部出现水渍状,逐渐

变为褐色至黑褐色,皮层腐烂。在成株期发病,为害茎秆时,病情较轻,病斑颜色较浅红褐色,

病部不会扩展,凹陷不明显,对植株生长发育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严重植株矮化,叶片从下而

上萎蔫,叶柄缓慢下垂,与茎秆呈八字形,顶端生长点低垂下弯,叶柄不会从茎秆上脱落,茎

基部出现水渍状褐斑,向上扩展,病部缢缩,最后变黑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开花结荚期:植

株长势弱小,结荚数少,叶片萎蔫,病菌侵染植株中上部茎秆,出现水渍状褐斑凹陷病斑,病

健交界处明显,叶柄下垂,与茎秆呈八字形,不脱落。在高温、高湿的天气叶片病斑呈开水烫

伤状,后转银灰色,并且很快枯萎。

病害循环:典型的土壤真菌,能以抗逆性很强的卵孢子在土壤中和土壤中的病残体越冬并长期生存。

连续4年耕作非寄主作物也不能消除病土中的病原菌。当春季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土壤深红的

卵孢子即打破休眠萌发,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孢子囊很快释放大量的游动孢子,并随水流或雨

滴传播,侵染植株,成为初侵染源,再侵染次数多,其实只要条件适宜,土壤中的菌丝会不断

形成卵孢子,卵孢子即可萌发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染植株。

19.小麦矮腥黑穗病典型症状、病原、发生条件及适生性、目前国家采用的检验与检测的标准症状:矮化多分蘖(多达30多个),小花多,仅为健株的1/4-2/3,小花增至5-7年,可达11个。

病穗穗部扭曲,颖壳炸开,外观呈暗褐色。

菌瘿:籽粒变成充满黑粉的菌瘿,粗短而坚硬,破碎后露出黑粉。每个菌瘿内可有冬孢子30-60

万个,多的可达300万个,鱼腥味重(“三甲胺”)。

病原: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简称TCK),属担子菌门冬孢菌纲,冬孢子近球形,黄褐色至暗褐色。

发生条件:1、温度条件:?侵染幼苗时环境条件十分重要?国外研究一般认为,持续30—60 d的积雪是小麦矮腥黑穗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凡冬麦区出苗期的土温或气温在10 °C 以下,0 °C

以上时间有45天以上,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稳定积雪60天及积雪厚度10cm以上,最适于

发生。

2、最低接种体数量,Goats等通过试验发现种传的最低接种量为每粒种子5 000个TCK冬孢

子,而土传接种仅为8.8个TCK孢子/cm2。

检验与检测标准:1、扦取复合样品和现场检查(每份样品至少1kg?筛检:1.7mm X 20mm长孔筛或2.5mm 圆孔规格筛,检查菌瘿或碎片)2、洗涤检验及病原菌鉴定:油镜(1000倍)下观察,每个样品

检查25-30个孢子,测量网目、网脊高度、胶鞘厚度、孢子大小:平均网脊高度≥1.25μm为TCK、平均网脊高度≤0.7μm为TCT、> 0.7μm ,<1.25μm 时参照自发荧光实验。3、冬孢子自发萌发试验(落射荧光显微镜485nm, 其网脊大都会立即出现黄绿色荧光,自发荧光率大于或等于80%、自发荧光率大于30%,小于80%,有萌发结果作最终判定)。4、冬孢子萌发试验:区分网腥黑粉菌TCK 只能在5 °C有光照条件下萌发,时间长(3周以上),TCT 5°C有光照及17 °C无光照条件

下均能萌发,5天可观察到。5、PCR技术检验(利用一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获得特异性扩增带)

20.香蕉枯萎病症状特点、病原、侵染途径、防治方法

症状特点:各个生长期都会发生:幼龄蕉树发病后,多表现生长不良,植株矮小,心叶抽不出,甚至生长停滞,病叶“一黄二枯三倒挂”,假茎“外皮纵裂内部褐变腐烂”。成株期下部叶片先发

生,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变黄,叶缘黄化后向主脉扩展,整个叶片黄化,病叶叶柄在靠近叶鞘处折曲、下垂,其它叶子相继下垂,由黄变褐而干枯,倒挂假茎四周,根部木质导管,常产生红棕色病变,一直延伸至根茎内,后期大部分根变黑褐色而呈枯干,有的假茎外会形成裂缝。

病原:古巴尖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f. cubense(E.F.Smith) Snyder et Hasen,4个生理小种?侵染途径:(1)种苗带菌:由病蕉根茎通过吸芽的导管扩伸至繁殖的吸芽内传播开来。病区的组培苗假植杯苗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媒介。(2)土壤、水流等传播,可通过泥土、流水、工具、鞋、蕉桩等传播,带病菌的泥土、水、病株组织使病区不断扩大。可从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根部,通过维管束向茎上发展。

防治方法:(1)严格执行检疫措施

(2)采用无病种苗?感病品种栽培上要选用不带病的组培苗,于排水良好的无病新区小面积种植。多施蔗渣、石灰等改善土壤环境。起畦种植,注意排水,防止烂根。施肥要

适当远离蕉头,防止断根伤根,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3)选用抗病品种?为土壤性病害,目前还未有理想的特效药。台湾利用组培苗变异选出耐该病生理小种4号的台蕉1号及多个耐病优系。Formosana即宝岛蕉品种于2002年正式

推广,成为能替代优质高产但易感枯萎病的‘北蕉’以及较抗病的‘台蕉1号的品种。

洪都拉斯利用杂交育种育成FHIA一01即金手指香蕉(AAAB)可抗黄叶病。

(4)隔离病区,毁灭病菌株,病土处理:株铲除前可先用10%草甘膦10毫升加2~3克多菌灵注射生长点,待病株死后烧灭枯干枯叶,挖除球茎,植穴(2米范围内)用32.7%威

百亩300倍液10~20千克淋土,穴外用石灰进行土壤消毒。10~20天后扒开病穴土,撒

上石灰晒干后再补种发病率20%以上的蕉园应改种抗病品种。

(5)轮作对病区来说,与水稻轮作是控制病害的最有效途径,可在1~2年的短期内就能有效减少枯萎病的发生程度。

(6)药剂防治在2003年国际香蕉枯萎病研讨会上,Nel等作了关于香蕉枯萎病化学防治的综述,认为除苯并噻二唑对香蕉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外,其它化学药剂几乎无效。21.梨火疫病病原、寄主范围、症状特点、侵染循环、主要检验方法

病原: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amylovora,杆状,有荚膜,周生鞭毛,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落乳白色,直径3-7mm,半圆形隆起,有一稠密绒毛状的中心环,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稍具粘寄主范围:寄主范围广,大部分为蔷薇科仁果类植物,主要有梨、苹果、山楂、李、木瓜、草莓、石楠等40多个属220多种植物。

症状特点:最典型症状是花、果实和叶片受侵染后,很快变黑褐色枯萎,但不落叶,犹如火烧一般(火疫)。根据病害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花腐、枝枯、溃疡及果腐。

(一)花腐:直接侵染开放的花引起花腐,一般发生于早春,花器侵入,初为水渍状,花基部或花柄暗色,不久萎蔫。随病情扩展,花梗、花等变褐至黑褐色

(二)枝枯:嫩枝是除花外最感病的部位。最初枝尖萎蔫,呈“牧羊鞭”状,发展快,造成整枝、叶变黑死亡,潮湿时出现菌脓侵染主干,形成溃疡斑

(三)果腐:引起幼果和成熟果实的腐烂,表面通常有菌脓,在贮藏期可引起烂果。

侵染循环:1、越冬:病部越冬。主要在枯萎的嫩枝和茎杆处的溃疡处、挂在树上的病果越冬。

2、传播:远距离是带菌的接穗和种苗,被病菌污染的果箱和迁飞的侯鸟重要途径。近距

离传播主要是风雨,许多昆虫也是传播介体。

3、侵染:可从伤口、自然孔口、花侵入寄主组织。

主要检验方法:

1、产地检验主要通过症状检验确认。在发病盛期到田间检查与观察。

2、分离培养试验可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进行。如MS培养基、CG培养基、TTC培养基等。

3、血清学检验:(1)常规的血清学方法:如ELISA、凝集试验、免疫荧光等。

(2)免疫分离法检测技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利用抗血清特异性吸附

目标菌,并使之在适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4、致病性检验可用幼梨或梨嫩枝测定。以菌苔或菌悬浮液接种幼梨切片,在梨片上形成乳白色高度

隆起的球状菌脓,而其它细菌不产生菌脓或菌脓平铺不隆起。针刺接种巴梨枝条

5、过敏性枯斑反应:在幼嫩石楠、烟草和蚕豆叶片可产生典型的过敏性坏死反应,可作为快速鉴定

的辅助手段。

6、核酸探针技术及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是利用带有适当标记物的核酸片断,体外通过碱基配对与

特定的靶序列结合形成双链复合物,通过放射自显影或化学显色成为可见信号利用pEA29质粒上

0.9kb的pst1 片断,经部分测序,合成引物,对DNA进行特异性扩散,检测灵敏度可达50个菌体细

胞,并在6小时内得到结果。

7、其它检测方法:如传统的生理生化反应测试、噬菌体技术、菌体脂肪酸分析及国内外或半自动的

专家鉴定系统,如Biolog细菌鉴定系统。

22.柑桔黄龙病病原、主要症状特点、传播途径、主要检测与检疫方法

病原: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Liberobacter)可分为两个生态型:亚洲耐热型: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994541.html,nticum,多发生热带亚热带地区,喜高温,30-35C发病严重。非洲热敏感型:L .africanum,多在冷凉气候下发生,在22-24C症状明显,30C以上症状受抑制

症状特点:所有品种均能感染。全年发病,以夏梢、秋梢发生最多,其次春梢。典型为叶片黄化或形成黄绿色相间的斑驳,初发病时,往往在病树的树冠上有少数新梢的叶片表现黄化,易脱落。病叶叶脉肿突,叶质硬化无光泽病树花早而多,畸形,大量落果,小而畸形,着色不正常,脐部不着色。

有的品种果蒂附近橙红色,“红鼻果”

传播途径: 新区的传播主要是病区调运的苗木、接穗。柑桔木虱是自然界的传病虫媒。

主要检测与检疫方法:

1、生物学诊断法:鉴别寄主柑、蕉柑和甜橙。南非专家建议用伏令夏橙或奥兰多桔柚作指示植物,中

国专家建议用柑作指示植物。方法是将病树或待测树上的冬芽枝段侧接在柑实生苗上,接种后截去实生苗顶部促其长出新梢,根据产生黄化或斑驳型黄化症状做出诊断

2、产地检疫:田间主要症状有4种,最好于每年10-12月①斑驳状黄化:是田间判断的主要症状。②均

匀黄化:主要是新梢不转绿,以柑、蕉柑的夏、秋梢较多,也是田间判断的主要症状。③缺素状黄化:以类似缺锌状或缺锰状黄化为主,不能作为田间判断的主要症状。④“红鼻子果”或“青果”:目前已成为果农识别黄龙病的主要症状诊断易误诊。

3、电镜检查:检查病树或待测叶片叶脉筛管细胞内的病原细菌。但电子显微镜容易造成漏检

4、荧光显微镜检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茎、叶柄韧皮部切片,可见有多个发黄色荧光的团块

5、化学诊断

6、血清学诊断:不同类型的病菌制备的单抗在检测上存在株系专化性

7、分子生物学方法:柑桔黄龙病病原亚洲种的特异引物, PCR方法或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

23.松材线虫病的症状发展特点、侵染循环、检验及检测

症状特点:无论是幼树还是大树都发病,先是松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减弱,部分针叶退绿,病情加重,针叶变成黄褐色,松脂停止分泌,并在短时间内整株萎蔫枯死。在感病早期大部分松树并不立即表现症状,而是有一个潜伏侵染期,但在两三个月后立即表现萎蔫症状,整株松树枯死。枯死后针叶呈红褐色,不脱落,被害松林从远处看一片火红。

病害发展过程分4个阶段:1、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下降,在嫩枝上往往可见天牛啃食树皮的痕迹;2、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3、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4、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树整株干枯死亡。大多病株从针叶开始变色至整株死亡约30天。

侵染循环:松材线虫是一种移居型内寄生线虫,环境因子如温度和土壤中水分含量与发病率有密切相关性。高温和干旱有利于该病发生。年评价你气温是衡量某地区松材线虫发病程度与分布最有用的指标之一。低于10℃不发生,10-12℃零星发生,14℃以上的地区是最适发生区。由卵发育为成虫,其间要经过4龄幼虫期。雌、雄虫交尾后产卵,雌虫可保持30天左右的产卵期,1条雌虫产卵约100粒。在生长最适温度25℃下约4天1代,发育的临界温度为9.5℃,高于33℃则不能繁殖。秋末冬初,病死树内的松材线虫已逐渐停止增殖,并有自然死亡,同时开始出现另一种类型的3龄幼虫,称为分散型3龄幼虫,浸入休眠阶段。翌年春季,松材线虫分散型3龄幼虫明显地分布在松墨天牛蛀道周围,并逐渐向蛹室集中,这主要是由于蛹室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对线虫产生趋化活性。当松墨天牛即将羽化时,分散型3龄幼虫蜕皮形成分撒型4龄休眠幼虫,通过松墨天牛的气门进入气管,随天牛羽化离开寄主植物。

检验及检测:1、产地检疫:观察该地区有无线虫为害的病株,在为发现典型症状的地区,先查找有天牛为害虫孔、碎木屑等痕迹的植株,在树干任何部位做一个伤口,几天后观察,如伤口充满大量的树脂为健树,否则为可疑病株,半个月后再观察,如发现针叶失绿、变色等症状,并在45天内死亡,表明该病发生。取样,分离线虫。

2、抽样和取样:抽取有上述症状的部分检疫物,数量为每批次总件数的0.5%-5.0%,但最低不得少于5件。若无明显症状时可随机抽样,在所抽取的样木(或样品)上取部分样品,或钻取少量木屑(不得少于20g),每样3个重复,标号后带回实验室检验。取样时注意选取靠近蛀道、蛹室的部位。

3、分离线虫:贝尔曼漏斗法或浅盘法。对媒介昆虫进行线虫分离时,可将其用剪刀或尖头镊子、解剖针等剪碎或撕碎后同样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调至20-35℃后浸泡分离材料,3-4小时线虫游离出一定数量后即可镜检,一般需经24小时后镜检。

4、病原线虫鉴定:(1)线虫培养:鉴定需要相当数量的雌、雄成虫,但在检验时分离到的线虫多是出于休眠阶段的分散型3龄幼虫(L);有时虽可见雌雄成虫,但数量较少;而从媒介昆虫分离到的线虫为分散型4龄幼虫。用会葡萄孢霉、盘多毛孢等真菌培养,以获得大量雌雄成虫供鉴定。(2)虫体测量:分别测量虫体上各个特征器官的长短和位置,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一般雌雄虫各测20-60头,取平均值。(3)形态鉴定:注意与一近似种拟松材线虫(B.mucronontus)区别,拟松材线虫雌虫尾部末端有明显的指状尾尖突,长达3.5-5.0μm,雄虫尾端抱片为方状铁铲形,致病性微弱,为害轻。

5、分子鉴定及快速检测:等位酶分析: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存在明显差异、酶联免疫吸附法、

DNA探针杂交、RADP技术、ITS-RFLP技术

24.香蕉穿孔线虫的雌雄虫形态特点,主要寄主

形态特点:雌虫:虫体细长,头不缢缩、骨质化明显,口针粗短、口针基部球发达,中食道球发育良好、食道腺覆盖于肠背面。双卵巢对生、平伸,阴门位于虫体中后部,尾长圆锥形。雄虫:唇部高、圆、缢缩,口针细,口针基部球和食道发育差,交合伞包至尾的近末端

主要寄主:寄主范围广,多达200多种,主要侵染单子叶植物的芭蕉科、天南星科和竹芋科,也可为害双子叶植物。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包括香蕉、胡椒、芭蕉、椰子树、槟榔树、咖啡、茶树、大豆以及一些观赏植物等,但不侵染柑橘。

25.烟草环斑病毒的传播途径、检验与检测方法

传播途径:介体传播:主要由美洲剑线虫、叶蝉、叶甲、蓟马、蚜虫、螨等种传:有16种植物可通过种子传播。适应性广、寄主多,传毒方式多样,很易漏检而扩散。

检验与检测方法:

1、鉴别寄主:苋色藜、昆诺藜上产生局部斑普通烟、豇豆、克氏烟2、电镜观察:3、血清学检测:4、分子生物学手段:如RT-PCR

植物检疫学教学大纲

《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等总学时28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植物检疫学是植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植物检疫事业对保护我国农林业生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得到广泛的共识和重视,各港口、机场及各区县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国门蓝盾队伍,以严防生物入侵给农林业生产造成的极大危害。为此,本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植检工作人员,以及普及植检知识。依据植物检疫学课程内容比较枯燥的特点,运用授课、实习、实验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并辅以电视片、录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生动、系统地了解植物检疫的基本理论,我国现行植检法规和检疫措施,检疫检验和处理方法,以及主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鉴别,分布情况和检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植检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植物检疫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植物检疫的生物学基础和实际重要性。了解植物检疫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2、掌握植物检疫的基本原理。了解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和检疫性有害生物。了解相关检疫法规。掌握植物检疫的原则和方法。 3、理解植物内检工作的“把关”和“服务”的关系。掌握检疫对象、疫区保护区调查检疫,产地调查检疫以及国外引种检疫概念。了解疫区范围以及国内植物检疫基本措施。 4、了解进出境植物检疫的法律依据。了解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携带物检疫的基本程序。了解外检对象,建议范围以及检疫措施和制度。 5、掌握植物检疫检验的基本要求。掌握样品及取样方法。了解昆虫杂草种子的检验方法。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的检验方法。了解植物寄生线虫的检验方法。 6、掌握检疫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了解熏蒸处理的具体方法。了解药剂和物理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局限性的应用范围。 7、了解主要检疫性对象的分布、寄主、危害和防治措施、形态和特征、发生规律和习性,传播途径、检疫和防治措施。 三、理论教学内容

植物检疫学复习资料.doc

植物检疫学复习资料 植物检疫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植物检疫学:是一门为保护植物的健康,阻止某些对植物有严重为害的有害生物随植物或其他应检物调运而传播,对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提出检疫决策,制定与执行检疫法律、法规的科学。 2、植物检疫:任何为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或扩散或使它们处于官方控制之下的一切活动。3、有害生物: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品)系、或生物型。 4、检疫性有害生物: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或环境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且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 5、定殖:当一种有害生物进入一个地区后在可预见的将来能长期生存。 6、受威胁地区:生态因素适合一种有害生物的定殖,该有害生物的发生将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地区。 7、疫区:存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并由官方控制的地区。 8、非疫区:某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时保持此状况的地区。 9、保护区: 国家植物保护组织确定的对一个危险地区进行有效

保护的最小区域。 10、铲除:实施植物检疫措施以从一个地区消除某种有害生物。 11、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对于进口国而言,那些存在于种植材料上并将对其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12、风险: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3、风险分析:通过对不确定事件的识别、衡量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将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的科学管理方法。 14、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评价生物学或其它科学、经济学证据,确定某种有害生物是否应预与管制及管制所采取的植物卫生措施力度的过程。 15、定性 PRA:采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来对风险进行评价,结果采用风险高、中、低等级指标来描述风险大小。 16、定量 PRA:采用数学模型来模拟、定量描述风险,结果采用概率值衡量风险大小。 17、非疫产地:科学证据表明特定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当保持此状况达到规定时间的地区。 18、非疫生产点:指特定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保持此状况达到规定时间的产地内作为一个单独单位以非疫产地相同方式加以管理的限定部分。 19、有害生物风险评估:评估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后果(包括环境、经济影响)。

植物检疫学复习提纲

植物检疫学 一、名词解释 1、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运用生物的或其他科学的和经济的依据,确定一种有害生物是否应该限制和加强防治措施力度的评价过程。 2、毒麦碱:来自于一种有毒杂草毒麦的种子,能麻痹中枢神经、致人昏迷的有毒物质,威胁人、畜安全。 3、SPS:《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在长达8年之久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一个重要的国际多边协议。 4、检疫性有害生物:一个受威胁国家目前尚未分布,或虽有分布但分布未广,且正在被官方控制的、具有潜在的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5、疫区与非疫区:疫区是指由官方划定的发现按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存在与危害,并且由官方采取措施控制中的地区。非疫区是指有科学证据证明未发现某种有害生物并由官方维持这种状态的地区。 6、ISPM: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 7、产地检疫:植物或植物产品处境或调运前,输出方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期间到原产地进行检疫检测的过程。 8、外来有害生物:是指部分具有入侵性的外来物种,它们对生态系统或物种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可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甚至是物种的灭绝。 9、植物检疫处理:应实施植物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和其它检疫物,经检疫发现有害生物等不符合检疫要求时,依法采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杀灭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中的有害生物实施的处理措施。 10、随航熏蒸:出口货物随航熏蒸的,熏蒸队应向船方提供必要的防毒面具和航行期间安全监测的毒气检测设备(如检测管和采气手泵等),并向船方提供安全注意事项,要求船方在抵港前开舱散气。 11、比重检测:用于检查种子、谷物和豆类的钻蛀性害虫,也可检查菌瘿、菌核、病谷粒和菟丝子种子。 原理:被害种子等比重较轻,用食盐水(糖、泥土水等)浸泡后,比重小的会浮出液面。 12、检疫许可:也称检疫审批,是指在调运、输入某些检疫物或引进禁止进境物时,输入单位须向当地检疫机关预先提出申请,检疫机关经过审查作出是否引进的法学定程序。 二、简答题 1、简要分析国家主权与检疫的关系是怎样的? 植物检疫作为国家的一项主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作为口岸动植物检疫机构在保护我国农林牧业安全生产,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面责任重大。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没有主权,虽然设有植物检疫机构,但由外国人控制着海关,因此检疫机构形同虚设,致许多危险性有害生物乘虚而入。植物检疫的特殊功绩在于它每年给国家挡住了大量有害生物的入侵。 2、国内检疫性农林植物病原物与杂草有哪些?传播途径? 病原真菌——经种子传染 病原细菌——种苗传播 病原病毒——种苗、种薯或其他无性繁殖材料传播 病原线虫——种苗、种薯或其他无性繁殖材料传播,也有部分通过种子传染 杂草——种子为主要传播途径 玉米霜霉病<带菌种子传播> 马铃薯癌肿病菌<带菌种薯远距离传播> 苜蓿黄萎病菌<病残体、农具传播>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 柑桔黄龙病菌<田间自然传播媒介为柑桔木虱、类细菌病原通过嫁接传播> 假高粱<种子传播>、薇甘菊<人畜携带种子传播>、毒麦、菟丝子、豚草、列当

《植物检疫学》试题

《植物检疫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33分) 1、植物害虫检疫学: 2、疫区: 3、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 4、植物害虫检疫: 5、非疫区: 6、子坑道: 7、检疫性害虫 8、 IPM 9、 TPM 10、检疫熏蒸 11、熏蒸剂 二、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在答案纸相应的位置上,答案错选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 1、美国白蛾寄主植物。 A、达200多种,松柏科植物外, 几乎所有果树、林木 B、松柏科植物 C、主要是苹果,梨,沙果 D。主要是蔷薇科植物 2、马铃薯甲虫的越冬虫态是。 A、成虫 B、蛹 C、卵 D、幼虫 3、谷斑皮蠹分类上属于科。 A、象虫 B、皮蠹 C、小蠹 D、叶甲 4、菜豆象的寄主最主要是。 A、菜豆 B、大豆 C、绿豆 D、豇豆

5、红脂大小蠹分类上属于科。 A、长蠹 B、皮蠹 C、小蠹 D、叶甲 6、地中海实蝇寄主植物。 A、仅限于柑橘类 B、达250多种,几乎包括所有的水果、坚果和蔬菜 C、主要为害蔷薇科 D、坚果类 7、欧洲榆小蠹主要为害榆树主干和粗枝韧皮部, 还是的媒介昆虫。 A、榆枯萎病 B、榆黄萎病 C、榆病毒病 D、榆曲霉病 8、菜豆象是已在我国发现 A、湖北、吉林 B、上海、广西 C、山东、陕西 D、新疆、甘肃 9、苹果实蝇的寄主植物是。 A、蔷薇科 B、越桔科 C、杜娟花科 D、山茱萸科 10、小蠹虫类交配后蛀食形成的坑道称为 A、子坑道 B、母坑道 C、交配室 D、蛹室 11、松突园蚧主要为害。 A、阔叶树 B、禾本科植物 C、松属植物 D、草本植物 12、苹果绵蚜的英文名称是。 A、Citrus fruit-fly B、Woolly apple aphid C、apple maggot D、Grape Phylloxera 13、美国白蛾分类上属于科。 A、小卷蛾 B、灯蛾 C、螟蛾 D、麦蛾 14、入侵红火蚁已在我国发现 A、湖南、广东、广西 B、上海、安徽

植物检疫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植物害虫检疫学: 2、疫区: 3、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 4、植物害虫检疫: 5、非疫区: 6、子坑道: 7、检疫性害虫 8、IPM 9、TPM 10、检疫熏蒸 11、熏蒸剂 二、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在答案纸相应 的位置上,答案错选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 1、美国白蛾寄主植物。 A、达200多种,松柏科植物外, 几乎所有果树、林木 B、松柏科植物 C、主要是苹果,梨,沙果D。主要是蔷薇科植物 2、马铃薯甲虫的越冬虫态是。 A、成虫 B、蛹 C、卵 D、幼虫 3、谷斑皮蠹分类上属于科。 A、象虫 B、皮蠹 C、小蠹 D、叶甲 4、菜豆象的寄主最主要是。 A、菜豆 B、大豆 C、绿豆 D、豇豆 5、红脂大小蠹分类上属于科。 A、长蠹 B、皮蠹 C、小蠹 D、叶甲 6、地中海实蝇寄主植物。 A、仅限于柑橘类 B、达250多种,几乎包括所有的水果、坚果和蔬菜 C、主要为害蔷薇科 D、坚果类 7、欧洲榆小蠹主要为害榆树主干和粗枝韧皮部, 还是的媒介昆虫。 A、榆枯萎病 B、榆黄萎病 C、榆病毒病 D、榆曲霉病 8、菜豆象是已在我国发现 A、湖北、吉林 B、上海、广西 C、山东、陕西 D、新疆、甘肃 9、苹果实蝇的寄主植物是。

A、蔷薇科 B、越桔科 C、杜娟花科 D、山茱萸科 10、小蠹虫类交配后蛀食形成的坑道称为 A、子坑道 B、母坑道 C、交配室 D、蛹室 11、松突园蚧主要为害。 A、阔叶树 B、禾本科植物 C、松属植物 D、草本植物 12、苹果绵蚜的英文名称是。 A、Citrus fruit-fly B、Woolly apple aphid C、apple maggot D、Grape Phylloxera 13、美国白蛾分类上属于科。 A、小卷蛾 B、灯蛾 C、螟蛾 D、麦蛾 14、入侵红火蚁已在我国发现 A、湖南、广东、广西 B、上海、安徽 C、山东、北京、福建 D、新疆、陕西 15、苹果蠹蛾分类上属于科。 A、长蠹 B、灯蛾 C、小卷蛾 D、麦蛾 16、蜜柑大实蝇寄主植物。 A、仅限于柑橘类 B、达250多种 C、主要为害蔷薇科 D、几乎包括所有的水果、坚果和蔬菜 17、欧洲榆小蠹寄主主要为植物。 A、榆属 B、阔叶树 C、针叶树 D、松树 18、红火蚁原产于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19、马铃薯甲虫分类上属于科。 A、步甲 B、象甲 C、叶甲 D、虎甲 20、四纹豆象以在豆粒内越冬。 A、成虫 B、成虫或幼虫 C、幼虫 D、蛹 21、墨西哥棉铃象主要以在落叶下,树皮中篱笆内和仓库附近等隐蔽场所越冬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22、是稻水象甲防治的有利时期 A、卵期 B、初孵幼虫期 C、老熟幼虫期D蛹期 23、是榆树毁灭性病害榆枯萎病的媒介昆虫 A、双钩异翅长蠹 B、欧洲榆小蠹 C、红脂大小蠹 D、山松大小蠹 24.下列关于地中海实蝇的形态特征的描述,不对的一项是 A.体长4.5-5.5mm B.翅及中胸背板上有特殊花纹 C.翅上分中部横带和外侧横带 D.雌雄成虫均有附额器 25.有关地中海实蝇生物学特性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年发生4-6代 B. 不喜强光,但有趋化性

植物检疫学的复习题和答案

植物检疫学的复习题和答案 动植物检疫作业及答案 一、填空题(任选20空,1空1分,共20分) 1、历经几百年来,各国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带有各自特色的动植物检疫类型,一般划分为(环境优越型)、(发达国家大陆型)、(经济共同体型)、(发展中国家大陆型)、(工商业城市型)5种基本类型。 2、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检疫除害处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包括(熏蒸处理)、(辐照处理)、(高温处理)和(低温处理)等。 3、请例出4种检疫性杂草:(菟丝子)、(毒麦)、(假高粱)、(列当)。 4、动植物检疫具有的4个突出的基本属性为(法制性)、预防性)、国际性)和综合性)。 5、国际上常用的熏蒸剂有10余种,请例出3种:(溴甲烷)、(磷化铝)、(环氧乙烷)等。 6、隔离检疫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供试材料登记)、(初步检验与处理)、(饲养或栽培合格的材料)、(生长期检验与处理)和(出证放行)5个步骤。 7、检疫处理是检疫机关根据检验、检测的结果以及相关规定,采用一定的方式对检疫实施处理的法定程序,其主要方式包括(退加处理)、(销毁处理)和(除害处理)。 8、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包括(检疫性植物病原物)、(检疫性害虫)和(检疫性杂草)。 9、在检疫性植物病原物中,可划分为(检疫性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类群。 10、植物检疫三要件包括(植物检疫机构和人才)、(植物检疫法规)、(植物检疫科学技术);出发点和归宿为(“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着眼于长远和全局的利益);主要对象是(“危险性有害生物”);以(法规)为依据;执法是专门机构;是由一系列措施所构成的“综合管理体系”。

11、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预防性);(法制性);(全局性和长远性);(国际性);(管理的综合性)。 12、调运检疫程序:申报;报检;检疫检验;检疫结果处理;复检。 13、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离方法包括:直接解剖法、简易贝尔曼漏斗法、Fenwick 漂浮器分离法、浅盘法、卡勃(Cobb)过筛分离法14、昆虫采集网按结构和用途可分为四类:捕网、扫网、水网、刮网 15、诱虫灯常见的种类有箱式诱虫灯,悬挂式诱虫灯以及幕账流动式诱虫灯。 16、陆生昆虫的采集方法包括观察法、网捕法、搜索法、击落法、诱集法 17、根据杂草生活周期和习性分类包括: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杂草、寄生植物、肉质植物。 二、名词解释(任选15题,1题1分,共15分) 1、动植物检疫: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扩散;并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切活动。 2、检疫许可:是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3、产地检疫:是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在国内省间或省内进行调动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期间于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内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4、隔离检疫:将进出境或国内调动的有关动植物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内,于隔离条件下进行饲养或种植,并在其生长期间进行检验、检测和处理的一项措施。 5、外来物种入侵:指在一个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中,不是本地自然发生和进化的植物,而是后来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并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生长和繁殖的植物。

植物检疫复习资料

植物检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检疫申报:是有关检疫物数天、输出以及过境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植物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律程序。 3、检疫监管:是检疫机构按照检疫法规对应该实施检疫的物品在检疫期间所实行的检疫监督与管理程序,以防止带有限定的有害生物的应检物扩散。 4、检疫许可:是指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或引进某些禁止进境物时,输入单位向植物检疫机关事先提出申请,检疫机关经过审查做出是否批准输入或引进的法定程序。 5、饱和式释放(又称淹灭式释放):为了迅速产生效果而释放大量生物防治物或有益生物。 6、保护区:国家植物保护机构为有效保护受威胁地区而必需确定的最小范围的限定区。 7、非疫区:科学证据表明,某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时保持此状况的地 区。 8、非疫生产地:科学证据表明特定有害生物没有发生并且官方能适时在一定时期保持此状 况的地区。 9、非疫生产点:植物产地内划定的田块,有科学依据证明在那里没发生特定有害生物、生 产者能在一定时期能保持此状况,并且被作为以非疫生产地相同方式管理的单独的田块。 10、缓冲区:为植物检疫目的由官方界定并需采取植物检疫或其他控制措施的一个地区, 以尽可能减少目标有害生物传入或传出该界定区、或毗邻的地区。 11、监控:为核查植物检疫状况而持续进行一项官方程序。 12、检验:对植物、植物产品或其他限定物进行官方的直观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有害生 物和/或是否符合植物检疫法规。 13、检疫:对限定物采取的官方限制,以便观察和研究,或进一步检查、检测和/或处 理。 14、检疫机关:对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检疫的官方机关。 15、检疫区:已经发生检疫性有害生物并由官方防治的地区。(原称“疫区”) 16、截获(有害生物的):在入境货物检查时对有害生物的查获。 17、扣留:对货物进行官方扣留或监管以作为一项植物检疫措施(见检疫)。 18、扩散:有害生物在一个地区内地理分布的扩展。 19、拦截(货物的):禁止或限制不符合植物检疫法规的进口货物进入。 20、临时措施:由于目前缺乏充分资料而尚未在技术上充分证明合理的情况下确定的一 项植物检疫措施或程序。临时措施需要定期审查和尽快在技术上证明合理。 21、灭活:使微生物不能生长。 22、受威胁地区:生态因素适合一种有害生物定殖,该有害生物的发生将会造成重大经 济损失的地区。 23、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一种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但它在供种植用植物中存在危及 这些植物的原定用途而产生无法接受的经济影响,因而在输入的缔约方领土内受到限制。 24、限定的有害生物:一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和/或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25、限定区:植物、植物产品和其他限定物进入、在其中和/或从其输出须采用植物检 疫法规或程序以防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或扩散或限制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经济影响的地区。 26、熏蒸:用一种以完全或主要呈气态的化学药剂对商品进行的处理。 27、有害生物(pest):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品) 系、或生物型。 28、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商定的解释):以生物学的或其他科学和经济学证据评价确定

植物检疫学

1、种子检疫的特点 (1)种子检疫以法规为依据,先进技术为后盾,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为手段,实施强制性的检疫措施。(2)、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铲除相结合。(3)、立足于国内,放眼于世界。 2、种子检疫的重要性 (1)种子可以传播病害,在农业生产中对种子进行检验和处理可以杜绝种传病毒的传播从而避免造成农业生产中的严重减产,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发生。(2)种子检疫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 在对外贸易和发展汇创农业方面,种子检疫作为植物检疫的一部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4)种子检疫作为国家的一项主权,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 3、种子检验的概念与内容 种子检验:利用感官和仪器测定等方法对花卉种子包括其他播种材料进行品质鉴定的过程。 其内容有:(1)重量测定(2)净度分析(3)生活力的生化测定(4)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5)水分测定(6)发芽试验(7)扦样(8)种子健康测定(9)包衣种子检验 4、种子检疫的概念与程序 (1 ) 检疫许可(2)检疫申报(3)现场检验(4)实验室检测(5)检疫监管与检疫监测(6)产地检疫、预检和隔离检疫(7)检疫处理 5、种子检验与种子检疫的关系

种子检疫确定种子是否可以被引种,在通过种子检疫后还要种子进行检验确定其品质是否合格,是否在特定的地区适用,种子检验是种子检疫的后续和补充,是对种子各方面性能的全面检查。种子经过检疫和检验之后才能被最终确定是否合格。 6、种传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检疫方法有哪些? 常用方法有:肉眼检验、过筛检验、洗涤检验、种子解剖检验、分离培养检验、发芽检验、试植检验、特殊检验。 7、种子害虫检验的方法有哪些? (1)种子整体透明染色法。系将供检种子在5%氢氧化钠溶液(加0.1%锥虫蓝)浸16 h,再在乳酸酚锥虫蓝溶液中煮沸12 min。取处理过的种子放在载玻片上加水作浮载液,压碎,镜检是否有病菌菌丝体,决定是否带有虫害。 (2)酶联法,在制得该菌抗血清后,用免疫酶联法检测。此法快速、准确。 (3)培养检验法.包括吸水纸检验法和琼胶基培养检验法. (4)直接检验法。利用肉眼和扩大镜直接检验,重点检查种子中混杂的麦角,统计单位重量的种子中的麦角和麦角碎片数量。直接检验能发现各种菌核、黑粉菌菌瘿及粒线虫虫瘿。 (5)洗涤检验法。电镜扫描观察和孢子萌发试验等。 8、常用的种子除害处理有哪些? (1)退回或者销毁处理 (2)禁止出口处理

动植物检验检疫 复习题

动植物检疫旨在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扩散,或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起活动。 检疫申报指检疫物输入或输出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律程序。 A类疫病指超越国界,具有非常快速的传播能力,能引起严重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后果,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 B类疫病指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影响,并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具有明显影响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指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及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相互关联的人和脊椎动物的疾病,又称人兽共患病。 动植物检疫法规主体与客体主体指从事与动植物检疫相关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并依据法规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者。客体是指动植物检疫法规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行为、物和非物质财富。 检疫许可是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风险管理研究风险发生和变化规律,评估风险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并选择有效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处理风险,以期用最小的成本代价,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现场检疫检疫人员在现场环境中对输入或输出的应检物进行检查和抽样,并初步确认是否符合相关检疫要求的法定程序。 隔离检疫是将进出境或国内调运的有关动植物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内,于隔离条件下进行饲养或种植,并在其生长期间进行检验、检测和处理的一项措施。 产地检疫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在国内省(地)间或省(地)内进行调运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期间于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内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FAO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建立时间1945 总部所在地意大利罗马 IPPC 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是存放于FAO总干事之处的多边条约,同时也被认为是全球协调植物卫生措施的机构。IPPC是通过与区域植物保护组织和国家植物保护组织进行合作来实施的,由设在FAO植物保护局的IPPC秘书处负责管理。 GATT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WTO的前身,是关于规范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最早签署于1947年WTO 世界贸易组织1995 瑞士日内瓦 检疫性植物有害生物包括:检疫性植物有害病原物、检疫性害虫和检疫性杂草。 1.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出口风险分析步骤:危害确认、风险评估(1)释放评估2)接触评估3)后果评估4)风险计 算)、风险管理、风险交流 2.动植物检疫步骤:1)检疫许可2)检疫申报3)现场检验与实验室检测4)检疫处理5)出证放行 3.动植物检疫的现场检查包括:运输及装载工具、货物及存放场所、携带物及邮寄物 4.动植物检疫法规中行政执法的类型:1)行政检查2)行政奖励3)行政许可4)行政处罚5)行政强制执行 5.《植物检疫条例》1983年1月3日发布,1992年5月13日修订发布施行,包括:1)调运检疫2)产地检疫3) 国外引种检疫4)紧急防治 6.我国规定的禁止进境物有1)动植物病原体、害虫及其他有害生物2)动植物疫情流行国家和地区有关动植物、 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3)动物尸体4)土壤 7.动植物检验检疫的主要目的和任务:1)防止危害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及扩散2)保护农、林、 牧、渔业生产安全、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3)促进国际及国内经济贸易的发展。 8.植物性样品的实验室检测的主要方法:比重检测、染色检测、洗涤检测、保湿萌芽检测、分离培养与接种检测、 鉴别寄主接种检测、噬菌体检测、血清学检测。

《植物检疫学》作业试题及答案

《植物检疫》作业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植物检疫: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入和调出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病、虫、杂草害生物人为传播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预防措施。 2应检病虫:是指对外签订的有关协定、协议、贸易合同中规定检疫的和出口单位申请检疫的病虫。 3检疫范围:应施检疫的植物及其植物产品,及来源于上述植物未经加工或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情的植物产品。 4疫区:用行政手段划定的,已发生检疫对象的局部地区。 5保护区:是在检疫对象已较普遍发生的地区用行政手段划定的未发生区。二.简答 1植物检疫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答:(1).产地检疫:根据检疫需要,检疫人员到输入、输出植物、植物产品的生产地实施检疫。 (2).调运检疫:输入、输出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在抵达口岸时,检疫人员登机、登轮、登车或到货物停放场地检疫,即在植物产品调运过程中的检疫。 (3).实验室检疫:根据双边协定、检疫条款、贸易合同、信用证、输入国检疫要求或我国的检疫要求,检疫人员对出入境应检物作动物疫病、植物病虫害的实验室检测。 (4).隔离检疫:动植物在入境后或出境前,必须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指定的隔离场作隔离检疫。 2植物检疫害虫的生物学特性? 1)适应性强;2)繁殖能力旺盛;3) 3植物检疫检验技术需具备的基本要求? (1)准确可靠,灵敏度高,能检出低量有害生物;(2)快速,简单,方便易行; (3)有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检验结果重复性好;(4)安全,不扩散有害生物。 4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检疫学的区别? 答:植物病理学(plant pathology,phytopathology)是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植物病害为研究对象,探讨发病的原因,或在解剖学、生理学或生物化学上,探讨感染和症状出现的过程。为了确立防病和治病的方法,还研究形成病原的环境条件、病原体传染途径以及病害的诊断法等,另外还研究防病的药剂对病原体或植物体的药理作用,以及包括所有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广阔领域。 植物检疫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是研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分布、危害、鉴定、诊断、发生发展规律、检验和处理方法及防止其传入新区的措施的科学。不同点:1)植物检疫制度具有强制性:根据国家制定的植物检疫条例、法令、实施细则等多方面制度,严格限制和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和蔓延,违

植物检疫学

1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有何特点?在检验检疫中如何与麦类的其他黑穗病进行区分? 症状:系统侵染性,表现为:病株特矮(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分蘖特多(大于1倍),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鱼腥臭味。菌瘿暗褐色。 与其他黑穗病比较: 矮腥:系统侵染,分蘖增多,植物明显矮化,穗较长,肥大,颖壳外张,菌瘿暗褐,粗短近球形,较坚硬。 腥:分蘖增多,植株稍矮,穗短而直,肥大,颖壳向外张开,菌瘿外被一层薄膜,易破裂。 印度:局部侵染,植株外形正常,仅部分麦穗发病;穗较短,小穗减少,病籽粒沿腹沟形成胞斑状孢子堆。 2简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与小麦印度腥黑穗有何区别?发生规律:小麦矮腥黑穗的冬孢子在适合的条件下会立即萌发,而印度腥黑穗的冬孢子一般要经过6-8个月的休眠期才会萌发;矮腥有幼苗侵入,而印度腥黑穗在抽穗时侵入;矮腥病菌的传播方式为种传和土传,而印度腥黑穗还有气传的特性。 流行条件:小麦矮腥:冬孢子萌发温度最低不过2摄氏度,最高不过15摄氏度,在5摄氏度光照条件下萌发至少需要21天,盛期出现在56-72天。冬孢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不高。 印度: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2-35摄氏度,最适温度15-22摄氏度,短期光照促进萌发,萌发适宜PH值6.0-9.5,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病流行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反相关。因此,扬花期遇多云,寡光照、细雨多雾的高温天气适宜发病。灌溉过渡,施肥过多利于发病 3检疫性病原真菌的检验方法主要有哪些? 直接检测:直观检验和生长检验 间接检测:活菌检测,免疫吸附分离法,噬菌体检验,非活菌检测,血清学检测4.梨火疫病症状有何特点,如何进行检验和病害防治? 症状:侵害花、果实、枝条和叶片。a花:侵染后变深褐色,枯萎。 b叶片:从叶缘沿叶脉扩展,先呈水浸状,后黑褐色。 c嫩稍:先水浸状,后褐色至黑色,向下弯曲,呈鱼钩状。 d果实:病部褐色凹陷,扩展到全果,潮湿时病部生粘稠的细菌溢,初乳白色,后红褐色。 e病枝:叶片凋萎,幼果僵化,但病叶病果不脱落,远望似火烧状,故称火疫病。f伤口:初期水浸状,后下陷,呈溃疡斑,病健交界处产生龟裂纹,韧皮部红褐色,有黏液状菌脓。 严重时,病害从嫩稍很快扩展到枝条、主干,直至根部,全株死亡。 检疫和防治:a严格检疫,禁止从疫区引入蔷薇科仁果类果树树苗;b剪除病梢病枝;c药剂防治:120mg/kg链霉素喷雾,或花期用波尔多液喷雾防治,效果很好;d种植抗病品种:e避免在低洼易涝地定植。芽前刮除发病树皮,在生长季节每隔7天检查1次各种发病新梢和组织,发现后及时剪除。对因各种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都要进行涂药保护等2.什么是检疫性有害生物?什么是限定的非 检疫性有害生物?试比较二者的区别。 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对某一地区具有潜在 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虽存在 但其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是一种在进口国 虽有广泛分布,但存在于进境的种植材料上, 并将对其原有用途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的非 检疫性有害生物,因而进口方的法律、法规 可以规定对其采取限制措施。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与检疫性有害生物 的比较:a有害生物状况检疫性有害生 物:输入国不存在或分布有限。管制的非检 疫性有害生物:已存在并可能广泛分布。b 传播途径检疫性有害生物:植物卫生法规 和程序可应用于任何寄主或传播途径。管制 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植物卫生措施仅针对 某种预定用途的特定寄主的种植用植物。c 经济影响检疫性有害生物:影响是预计 (潜在)的。管制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影 响已知。d官方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如 在输入国存在则需采取根除或封锁的植物卫 生措施对其进行官方控制。管制的非 检疫性有害生物:也需官方控制,但采取的 是针对特定种植用植物,目的是对其进行一 直的植物卫生措施。 3.我国目前的植物检疫体系结构是什么? ⑴我国的植物检疫体系:口岸检疫、国内农 业检疫、林业检疫; ⑵植物检疫法规的立法和管理由农业部负 责; ⑶口岸的进出境植物检疫现由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国内的植物检疫由农业 部和国家林业总局分别负责。 5.什么是PRA?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国际 标准有哪些? PRA:即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评价生物学或 其他科学、经济学证据,确定某种有害生物 是否应予以管制以及管制所采取的植物卫生 措施力度的过程。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国际标准: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ISPMs2《检疫 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ISPMs11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 《转基因生物材料(GMO)风险分析》 《潜在的经济重要性和相关术语解释与应用 指南》《环境风险分析》 7.简述植物检疫的基本程序。 植物检疫程序包括:检疫许可(审批)、检疫 申报、现场检验、实验室检测、检疫处理与 出证、检疫监管。 8.什么是检疫许可?其意义何在? 检疫许可:指在调运、输入某些检疫物或引 进禁止进境物时,输入单位须向当地植物检 疫机关预先提出申请,检疫机关经过审批做 出是否批准引进的法定程序。 9.什么是检疫申报? 检疫申报:有关检疫物进出境或过境时由货 主或代理人向植物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 检疫的法律程序。 10.简要说明植物检疫现场检验和实验室检 测的主要方法。 现场检验主要包括:现场检查和现场抽样。 现场检查主要是针对运输及运输工具、货物 及存放场所、携带物及邮寄物等应检物进行 查验,主要方法有:X光机检查、检疫犬检 查、肉眼检查、过筛检查;实验室检测的主 要方法包括:肉眼检测、过筛检测、比重检 测、染色检测、X光检测、洗涤检测、保湿 萌芽检测、分离培养与接种试验、噬菌体检 测、显微镜检测、血清学检测、指示植物接 种检测、分子鉴定和计算机辅助鉴定。 12.什么是检疫监管?检疫监管的有效方法 有哪些? 检疫监管:是检疫机关对进出境或调运的植 物、植物产品的生产、加工、存放等过程实 行监督管理的检疫程序。 方法:产地检疫、预检、隔离检疫、疫情检 测。 11.植物检疫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主要 包括哪些基本类型? 基本原则:①检疫处理必须符合检疫法规的 规定,在保证危险性有害生物不传入传出国 境的前提下,尽量使处理所造成的损失降低 到最小;②检疫处理要彻底,;③检疫方法 应安全可靠,不造成中毒事故,无残毒,不 污染环境,不降低植物存活能力和植物繁殖 材料的繁殖能力,不降低植物产品的品质、 风味、营养价值,不污损其外貌;④对于不 能进行除害处理或除害无效的,坚决作停 运、退货或销毁处理;⑤凡涉及环境保护、 食品卫生、农药管理、商品检验以及其他行 政管理部门的处理措施,应征得有关部门的 认可并符合相关规定。 基本类型:除害、停运、退货、销毁和预防 控制等处理。 13.什么是产地检疫?什么是预检?其意义 何在? 产地检疫是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出境或调运 前,输出方的植物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期间到 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的过程。 预检是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入境前,输入方的 植物检疫人员在植物生长期间或加工包装 场所进行检验、检测的过程。 产地检疫和预检的意义:①提高检疫结果的 准确性、可靠性;②简化现场检验的手续, 加快商品流通;③避免货主的经济损失。 5细菌病害的传播特点是什么? 经种子或种苗传播的细菌病害的特点是种 子带菌率高,但传病率比较低;细菌在种子 上存活时间较短较短,一般超过半年;细菌繁 殖快易造成流行;检测精度低和防治的难度 大。 6简述细菌病害的检验与诊断要点。 ①症状识别:一般细菌病害的症状有坏死、 腐烂、萎蔫、畸形和变色,其中以前四类症 状常见,变色的症状较少,同时在温湿度适 宜的情况下多数细菌病害在发病部位有菌 脓出现; ②显微镜检查:可在显微镜下看到从病健部 流出的大量细菌(喷菌现象); ③分离培养实验与侵染性实验:在人工培养 基上分离培养,然后用其纯培养物接种以证 明其是否具有传染性,并完成柯赫氏法则的 诊断程序。 此外,有些病害还可借助电子显微镜法、血 清学方法、四环素法等进行诊断。 7.检疫性植物病毒的检验方法主要有哪 些? 生物学检测技术、血清学检测技术、电子显 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8.试述PMTV 、ToRSV的传播途径,以番 茄环斑病毒为例,说明危险性病原病毒的主 要传播途径及其与检疫的关系。 PMTV的传播途径:PMTV可通过汁液接 触传染。在田间pmtv主要通过经土壤中的 马铃薯粉痂菌进行传播。远距离通过带病毒 或带菌种薯调运进行传播. ToRSH的传播途径:番茄环斑病毒田间传 播介体是剑线虫属。成虫和三龄幼虫都能传 毒,在病根部饲毒1h可获得病毒,而后在 1h内又能将病毒传给接种植物。由繁缕、 千日红、悬钩子、大豆、弗吉尼亚草莓、烟 草、番茄和红三叶草等植物的种子传播。杂 草是重要的田间毒源。远距离传播依靠植物 的种子和苗木调运进行。 与检疫的关系:通过检疫可禁止从病区引进 大豆种子、烟草种子、唐菖蒲球茎及桃、杏、 樱桃、葡萄和草莓等植物的无性材料;病区 应采用无毒种子和苗木,施用药剂消灭介体 线虫,清除杂草减少毒源。 9.PMTV在马铃薯上引起的主要症状有哪 些? 田间病株症状:帚顶、奥古巴花叶和褪绿V 型纹 1帚顶症状:节间缩短,叶片簇生,植 株矮化,束生; 2奥古巴花叶:不规则黄色斑,环纹 和线状纹; 3褪绿V型纹:褪绿V型纹症状。 薯块症状:初生症状、次生症状 初生症状:薯表轻微隆起,产生坏死 或部分坏死以及同心环纹,这种环纹并不局 限于某一部分,常互聚在一起或分开,薯块 内部表现为坏死弧纹或条纹,向薯块内部延 伸; 次生症状:薯块畸形、大的龟裂和薯 块表皮出现斑纹,内部呈坏死环纹或坏死 斑。 10.ToRSV引起的主要病害有哪些?已经明 确的株系有哪些? 主要病害:番茄环斑病、葡萄黄脉病、桃树黄 芽花叶病、桃树茎痘病。 株系:烟草株系、桃黄芽花叶株系、葡萄黄脉 株系等。 11.简述马铃薯金线虫的分布,症状特点,病 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检疫方法和检疫处理的措 施。 分布:美洲、欧洲大部分国家和亚洲少数国家, 是我国外检对象。 症状: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植株生长不 良,矮小,茎细弱;叶上生斑点或黄化,后萎 蔫或死亡;扒开病根,可见金黄色的马铃薯胞 囊线虫雌线虫死后形成的胞囊。 发生发展规律:完成1代约需40天,一年生 1~2代。以胞囊在病薯块、病根及病土中越 冬。胞囊内卵的孵化,由马铃薯 根分泌物所促进,幼虫游出土壤中,为寄主根 的分泌物所引诱到达根部,以口器在细根表面 开孔,侵入根中。可寄生于块茎,发育至胞囊。 雌成虫将死去的卵藏于胞囊中,形成胞囊。孢 囊随粘附病土的种薯或其它植物带根繁殖材 料远距离传播。在田间孢囊随农具粘附的土 壤、风和灌溉水近距离传播。 检疫方法:①产地检疫(重筛过滤检验、漂浮 器法检验、挖根检验法);②口岸检验(隔离 种植检查、简易漂浮检验法、漂浮器法)。 检疫处理:根据检疫规定,有关货物进出口、 国内调运时都应检验,凡是从病区或进口来的 寄主植物的繁殖材料都要用水冲洗、刷净或用 水浸泡或用杀线虫剂处理后再进行隔离种植 2年。 12.试述松材萎蔫线虫病的症状特点,病害的 发生发展规律,检疫方法和检疫处理的措施。 症状:任何树龄均可发病。外部症状是针叶陆 续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萎蔫,最后整株枯 死。病害发展过程分4个阶段: (l)松树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 下降,在嫩枝上往往可见松褐天牛啃食树皮的 痕迹; (2)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除松褐 天牛补充营养的痕迹外,还可发现产卵刻槽; (3)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可见松 褐天牛的蛀屑; (4)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树整 株干枯死亡。 外部症状:1针叶陆续变黄绿、黄褐、红褐色; 2整株迅速萎蔫、枯死; 3针叶常倒挂在枝条上长时间不脱落 4树干部有天牛产卵刻槽、侵入孔; 5材质干枯,树脂分泌减少。 内部症状:木质部常有变蓝现象 发生规律:线虫随天牛取食自伤口侵入,通过 皮层和松脂道进入木质部,6~9d后,木质部 细胞死亡,停止分泌松脂,出现外部症状,线 虫数量急剧增加,30d达到最高峰。后期,环 境条件不适应,线虫以3龄幼虫越冬。高温干 旱利于发病。 松材线虫的传播途径:1由松褐天牛携带从病 树自然传播到健树,由于天牛飞翔能力有限, 所以自然传播不是病害扩散蔓延的主因 2通过人为活动远距离传播,外运感病原木、 木材及包装箱等制品,不受自然屏障限制,危 险性大,是病害扩散的主因。 检疫方法:①产地检疫:根据线虫为害后造成 的症状,看该地区有无线虫为害的病株;在未 发现有典型症状的地区,先查找有天牛为害的 虫孔、碎木屑等痕迹的植株,观察、分离线虫。 ②病原线虫的检验:镜检进行形态学检查。 检疫处理:①在木材调运中应严格检疫制度, 按森林病虫害检疫规程,在疫区边缘重要交通 要道建立哨卡,疫区内的松材及其制品一律严 禁外运,与疫区毗邻的非疫区要加强边界地段 的定期检测工作,防止病害传入。各口岸对调 进的木材和木制包装材料应加强检验,防止病 害从国外传入。 ②对疫区林间的病死木应及时砍伐清理。砍伐 的死树应及时用药剂熏蒸处理或用热力处理。 ③树干注射药剂。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期末试题.

植物检验检疫学复习 一、填空题 1、历经几百年来,各国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带有各自特色的动植物检疫类型,一般划分为环境优越型、发达国家大陆型、经济共同体型、发展中国家大陆型、工商业城市型共5种基本类型。 2、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检疫除害处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包括熏蒸处理、辐照处理、高温处理和低温处理等。 3、请列出4种检疫性杂草:菟丝子、毒麦、假高粱、列当。 4、动植物检疫具有的4个突出的基本属性为法制性、预防性、国际性和综合性。 5、国际上常用的熏蒸剂有10余种,请例出3种:溴甲烷、磷化铝、环氧乙烷等。 6、隔离检疫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供试材料登记、初步检验与处理、饲养或栽培合格的材料、生长期检验与处理和出证放行5个步骤。 7、检疫处理是检疫机关根据检验、检测的结果以及相关规定,采用一定的方式对检疫实施处理的法定程序,其主要方式包括退加处理、销毁处理和除害处理。 8、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包括检疫性植物病原物、检疫性害虫和检疫性杂草。 9、在检疫性植物病原物中,可划分为检疫性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类群。 10、植物检疫三要件包括植物检疫机构和人才、植物检疫法规、植物检疫科学技术;出发点和归宿为“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着眼于长远和全局的利益;主要对象是“危险性有害生物”;以法规为依据;执法是专门机构;是由一系列措施所构成的“综合管理体系”。 11、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预防性;法制性;全局性和长远性;国际性;管理的综合性。 12、调运检疫程序:申报;报检;检疫检验;检疫结果处理;复检。 13、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离方法包括:直接解剖法、简易贝尔曼漏斗法、Fenwick漂浮器分离法、浅盘法、卡勃(Cobb)过筛分离法。 14、昆虫采集网按结构和用途可分为四类:捕网、扫网、水网、刮网。 15、诱虫灯常见的种类有箱式诱虫灯、悬挂式诱虫灯以及幕账流动式诱虫灯。 16、陆生昆虫的采集方法包括观察法、网捕法、搜索法、击落法、诱集法。 17、根据杂草生活周期和习性分类包括: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杂草、寄生植物、肉质植物。 二、名词解释 1、动植物检疫: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传出和扩散;并确保其官方控制的一切活动。 2、检疫许可:是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定程序。 3、产地检疫:是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在国内省间或省内进行调动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期间于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内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4、隔离检疫:将进出境或国内调动的有关动植物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内,于隔离条件下进行饲养或种植,并在其生长期间进行检验、检测和处理的一项措施。 5、外来物种入侵:指在一个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中,不是本地自然发生和进化的植物,而是后来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并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生长和繁殖的植物。 6、动植物检疫法规:是为了防止检疫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或扩散而限制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及其他物品的生产、流通或储存,或人员的正常活动,并建立检疫出证体系的官方规定。 7、植物有害生物:泛指为害或可能为害植物及其产品的任何生物,即任何对植物或植物产品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品)系或生物型。 8、SPS协定:指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协定,是WTO针对动植物安全与检疫问题而专门制订和实施的一个国际准则。 9、检疫监管:检疫机关对进出境或过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加工、存放等过程以及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疫性实行监督管理的一种检疫措施。 10、杂草:危害农作物及其它栽培植物,而且影响人类生活的环境的一类野生草本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