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针灸处方配穴原则探析

古代针灸处方配穴原则探析
古代针灸处方配穴原则探析

古代针灸处方配穴原则探析

杨静雯1,刘存志1,石广霞1,李芳2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14(000)009

【总页数】2

【关键词】古代针灸处方;穴位;配伍

针灸处方是医者在分析疾病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针刺方法组合而成的,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关键步骤。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针灸配穴原则亦得到相应的发展。为更好地将古代针灸配穴原则运用于当代,笔者就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针灸著作及歌赋作一分析,以求归纳出古代针灸处方的配穴原则和规律。

1 针灸处方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一些典籍中就出现了腧穴的配伍方法,并尤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现存最早记载针灸腧穴配伍的古籍是《黄帝内经》,其中记载的针灸处方多达400余个,并设有专篇介绍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如《素问》中“刺热篇”、“刺疟篇”等。此外,《难经》、《伤寒论》等著作亦记载了与针灸处方有关的内容,为针灸处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晋至隋唐时期,针灸处方理论不断充实和积累,处方虽仍以单穴为主,但多穴处方已大量出现。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取两穴或两穴以上的条文共152条,占治疗内容总条文(1045条)的14.5%[1-2];书中配穴条文虽少,但也可看出所蕴含的配穴思路和方法,如其中所载治疗小儿脱肛取百会及尾翠骨(即长强)两穴便是采用上下配穴法,现今仍为临床所用。而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则从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