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关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关键

作者:于立娜李德显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当今,讨论式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过程中,对展开讨论的问题选择和设计过于随意,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和全面的衡量。由此,鉴于讨论的问题在讨论式教学法中的重要性和随意讨论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讨论式教学法中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的基本特点进行思考。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讨论的问题;问题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10-03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适应了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而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广大师生的青睐,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了一种非常盛行的教学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中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讨论中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情感,加深彼此了解。而且讨论式教学法很少受到学科和教材的限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广泛的运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正是由于讨论式教学法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运用中进一步彰显了活力和价值。

值得思考的是,在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讨论式教学法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多是由于教师缺少关于讨论式教学法的知识和经验,出现了对讨论式教学法的不当和错误使用。不难发现,讨论式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创设出适宜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所需讨论的问题在整个讨论式教学法中占有核心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什么问题,解决哪些问题时更需要运用讨论法,这是每个教师在运用此种方法之前必须费心思考的问题。因此,讨论的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成为决定讨论式教学法运用好与坏、成与败的关键一环。然而教师在进行问题选择和设计时,往往过于随意,缺少充分的思考和全面的衡量,这正是导致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势在运用过程中没有充分得到发挥的主要原因。讨论式教学法运用前,教师必须对即将讨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选择和设计,仔细斟酌讨论问题的特点及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灵活有效地运用此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当前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课堂教学中师生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问题一般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和要求:

一、问题的难度要适度

教师要从全班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出发,设定难易适中的问题。如果问题太难,超出了绝大多数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在讨论过程中无话可说,出现冷场的现象;如果问题过于容易,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不屑于参与,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问题的难度一定要适度。那么,什么是适度,适度的标准是什么呢?这里所说的适度,即讨论的问题应该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推动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讨论式教学法运用过程中,讨论的问题要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这样的问题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具有思考价值,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独立思考、启发碰撞得出正确的结论时,都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又会反过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因此,讨论式教学法中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果子”的境界。要使讨论的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讨论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自然无讨论的意义;问题如能激起学生“想说”、“愿说”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什么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呢?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学生对问题的兴趣首先产生于两方面的联系,一是学生个人的切身经历和个人体验与所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联系;二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所要讨论的问题之间所产生的联系。“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2]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其次产生于所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迁移性,也就是说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问题的讨论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运用于学生的生活,这样的问题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求知欲,满足学生的需要。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3]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的兴趣,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