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读书笔记

道德读书笔记
道德读书笔记

《道德教育》读书笔记

爱弥尔·涂尔干是法国的教育社会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教学、研究和著述工作中,他将“至少三分之一,而且通常是三分之二”的心血都倾注在教育学工作上。涂尔干的教育学教学不单单是以教育学为核心的学科活动,更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理性实践的尝试。

《道德教育》这本书是一本教育社会学的书,也是涂尔干探讨普通教育学的一个尝试。这本书大致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和导言,第二部分讲了道德的三要素,第四部分讲了教育与社会学,第五部分则是一些讨论与讲稿,下面我就涂尔干在文中的某些观点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1、教育理论是现有能够服务于教学的最有条理的,内容最翔实的,文献资料最充分的思想,如果教育理论超出了它的适当界限,如果它声称要替代经验,颁布各种现成的,此后被机械地使用的公式,那么它就会退化成死的东西,另一方面,如果经验不尊重教育学的思想,那么它反过来就会退化成盲目的惯例,或者被空泛的或散乱的思想所控制。教学是一项实践活动,它的进行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如此才能取得成效,而这个理论最好的就是教育理论。凡是要有依据,教学的依据就是教育理论,它指导教育如何进行,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适当中可能还会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它同样是以教育理论为前提依据的。但是,在我们进行教学或教育教学改革时,一定要灵活运用教育理论,选择适合自己的,以教育理论为基础。但我们也不必完全信奉教育理论,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教育理论可能并不适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这时我们就要有所选择,有所改变,千万不可固守成规。我们现在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学生敢于质疑,而在以前的教育中是没有这一理念的。当今,我们的教育也不断地在进行改革,以使教育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在这过程中,我们以已有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但同时也在不断完善教育理论。

2、道德的要素主要有三个: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知性精神。涂尔干在文中论述这三个要素过程中呈现了他的道德理论——义务的理论、善的理论和自主理论。在道德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童年期的第二阶段小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此前,儿童的年龄非常小,他的智力发展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情感生活也过于简单,没有发育。他依然缺乏为能够强化我们道德的各种相对复杂的观念与情感所必需的智力基础。另一方面,如果度过童年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进入

学龄期,还没有打好道德的基础,那么这种基础就永远打不好了。在这个阶段,唯一可能的训练是一种很一般的训练,即初步引入一些简单的观念和情感。首先,我不知道涂尔干所指的这个阶段是否就是我们这的学前期,也就是幼儿园。其次,诚然这个阶段很重要,但我不认为过了这一阶段道德基础就永远打不好了。我相信环境的作用是巨大的,即使在这一阶段一个人的道德基础没有打好,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他接受越来越多的知识,他会明白一些道理,改变原先错误的观念,只要社会不抛弃他,他不放弃自己。在这当中,家庭和老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小时候经常偷东西的人,如果在他以后的生活中,老师和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给他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社会宽容得对待他,我想他会改掉偷东西的坏毛病,但如果家长和老师处理不当,反而会弄巧成拙。最后,在这一阶段的训练除了初步引入一些简单的观念和情感外,我想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也是有效的。高深的观念他们听不懂,但是当我们在做一些事的时候或小孩在做一些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更多的时候需要老师和家长以身作则,或许他们现在不懂,但以后他们一定会懂的。小孩的模仿性很强,所以家长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很重要,如果自己都没做好,那么要求他们去做,似乎有困难。

道德的基本要素是纪律精神。纪律就是使行为符合规范。通过纪律这种手段,我们可以学会对欲望进行控制,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必须加以控制,纪律和规范则为这种控制提供了可能,当我们想得到哪些我们不该得到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或做那些我们不该做的

事的时候,纪律和规范这时就会告诉我们不可以,而当我们听从了以后,我们的个人意志也得到了提高。可见,纪律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人格的发展。所以,纪律精神必然为道德的首要要素。道德也因此具有限制和抑制的功能,所以过多的财富很容易会变成不道德的根源。的确,很多不道德的事都因过多的财富而起,过多的金钱膨胀了我们的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种种不道德之事源源而来,贿赂、买凶杀人、嫖娼??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也有人在拥有很多的金钱以后做善事,为人民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所以,我觉得这还是一个道德教育不深入、不到位的问题,而非道德功能的问题,如果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又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不道德之事呢?

道德的次要要素是对社会的依恋。道德的起点就是社会生活的起点。人总是生活在许多群体之中,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文明的全部财富的生产者和贮藏者,没有社会,人就会降至动物的水平,道德当然也无从谈起,“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如果人要成为一种有道德的存在,他就必须献身于某种不同于他自己的东西;他必须感到与社会一致,而不管这个社会有多么低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如果我们在为自己做事,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我们不会认为他有道德感,而当他在为别人做事,为别人而献身??我们会说他有道德感。我不否认一个乐于奉献自己的人,一个处处为他人考虑的人,他的生活会更丰富,更有活力,而他也更有道德价值。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奉献,一味追求与社会的一致,我们得看看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难道我们不奉献就可以说我们没有道德吗?一位研究生为了一个普通农民而献身,这件事是可以体现他的道德感,但是这样做值得吗?一个研究生可以为国家创造多少财富啊?当然我并不是贬低农民的价值,只是相比较而言。如果他知道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而不救那个农民,我们就该说他没有道德感吗?只要他不是视而不见,只要他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我相信那是一个双赢。

道德的第三要素就是道德的知性。要合乎道德的行动,光靠遵守纪律和效忠群体是不够的,不管是出于遵从规范还是忠于集体理想,我们还必须对我们行为的理由有所了解,尽可能清晰完整地明了这些理由。凡事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行之有效。知性的运用是儿童获得自主和自决精神的过程,具有启蒙的意涵,这种启蒙绝没有要求教师为儿童灌输一种总体知识和普遍规范,而是使儿童在待定的界限内自由地运用理性,逐步形成一种内化的社会态度。

3、绝对禁止体罚是学校惩罚中的基本守则。为了维护学校纪律,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很好的施行,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是必要的。惩罚不能为纪律赋予权威,但却可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惩罚或多或少消除了过失,或者尽可能补偿了过失,他的本质功能是维护良知,因为违规行为能够而且必然会搅乱信念中的良知,即使他们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惩罚并不是为了使他人的身体或灵魂吃苦头,而是在遇到过失时确证过失所否认的规范,他可以保护学校一些规范,一种课堂道德,形成对这种道德的尊重。在儿童违反了学校纪

律,做出不道德之事时,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惩罚,使他们知道他们所做之事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在他们犯错以后比加以惩罚,那么他们以后还会再犯,就不会尊重这种道德,就会认为这种道德其实也没有什么。当然,对他们进行惩罚并不是要让他们痛苦,虽然惩罚会带来痛苦。惩罚就是斥责,最好的惩罚就是尽可能采取最富有表现力的、代价又最低的方式进行责备,使儿童对他的行为所激发的感受产生尽可能产生鲜明的印象。虽然惩罚是必须的,但体罚却是不可以的,这样的惩罚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道德障碍。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儿童身上激发出一种人类的尊严感,而体罚却是对这种感情的亵渎。体罚或许可以让儿童记忆深刻,但是却也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而且多次体罚之后,他就会产生抗体,对体罚无动于衷,体罚也就行之无效了。儿童善于模仿,在老师对他进行体罚之后,他或许会将之用于其他人身上。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有以为老师脾气非常不好,动

不动就对学生拳打脚踢,我们班一个非常调皮的男生常常成为他体罚的对象,后来这位男生在那学校里经常打架,不上学以后也是不务正业,经常打架,最后初中没读完就不上了。我曾问过他,为何辍学,他说如果不是那位老师,或许他就不会辍学,说不定还是一位好学生呢。体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我看来,它甚至还会阻碍道德教育,它会使人陷入道德混乱的效应。人们没有必要为了传递各种观念和感情而采取如此粗野的体罚措施。随着一个民族的道德良知日渐高尚,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体罚在学校、社会中以无立足之地了,学校以明确规定不可以体罚学生。

我们必须避免体罚,而且必须禁止所有损害儿童健康的体罚。我们不能因为儿童学习任务没完成就剥夺他们的游戏时间,我们也不能因为儿童不遵守课堂纪律就对他们大声呵斥??儿童的天性是活泼的,我们不可以扼杀掉。当然,之摈弃那些有害的惩罚还不够,我们必须选出和采用那些对受罚儿童有好处的惩罚办法。对于一切具有教育影响的处罚来说,都必须值得受到处罚的人的尊重。对儿童的处罚应该渗透人道的感受,成为一种教育的再造,所有要求有过失的儿童必须完成的补充任务,都应该具有与日常义务相同的特征。我们必须使处罚产生一切又用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处罚的方式比惩罚更重要。我们绝对不可以在气头上打孩子,这足以使惩罚失去信用,失去全部的道德含义;我们也有必要防止采取无动于衷的惩罚,如果使惩罚不带有一丝感情,也就失去了一切道德内容。

4、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所有意识的生命的两个共存并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方面。在所有利他主义中,都有某种利己主义,同样,在利己主义本身之外,也有某种利他主义。这两种类型的情感所表达的,是我们整个心理构造的两个彼此不同却又不可分离的方面。我们会因为我们的亲人的死而痛苦,那是因为,我们有关这个亲戚身体与道德人格的意象,以及与他有关的所有联系的表现,读不再起作用了。我们再也不能重温他在我们心中激起的那种备受珍爱的感情。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信任的眼神,熟悉的对话,暖人的话语,所有的一切都永远不再发生了,我们突然感到,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有一种令人痛苦的空虚,我们在依恋他们的同时,也在依恋我们自己。

儿童一生出来,就能够具有某种利他主义了,尽管他的意识是不成熟的,但他始终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因为儿童的智力水平是有限的,所以他的利他主义既不彻底也不复杂,儿童身上有一种习性:与某种不同于自身的东西建立团结的关系,由于一些习惯的作用,他会越来越依恋于他所熟悉的环境中的物与人。一旦他要喝水,就会去喝他已经用惯了的杯子里的水;一旦他要睡觉,也不会睡在他不熟悉的房间里;一旦他的妈妈离开他,他会痛苦不堪。他不会接受陌生人的拥抱,抵制她的照料。在所有情况下,儿童都能清楚地体验到一种把他的存在加入到他人的存在之中的需要,而当这种联系被打破时,他就会感到很痛苦。

5、在儿童离开家庭时发现自己所处的道德状态与他必须追求的道德状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段路程是不可能在单一阶段走过去的,必须要有某些中介。学校环境就是最合乎需要的中介。学习环境是一些有相似的年龄和社会背景的人的结合,它是一种范围更广的集合,它与政治社会是很接近的。但是它又是非常有限的,仍然可以结成一些个人关系。由于大家一起生活。很容易形成对班级甚至学校的依恋,他们也就很容易接受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培养的那些更高尚的感情。学校是一种真实的群体,每一种处于萌芽阶段的智力活动形成都可以在学校中找到一席之地,通过学校,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在与家庭生活不同的集体生活中培训儿童的方法。它拥有在儿童身上唤起团结感和群体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然而,只有在既定团体的氛围中进行实践,才能获得这种感觉。我们只有在儿童离开家庭走进学校的时候,才能把对集体生活的倾向灌输给他。在儿童心中唤起团结感时教师的指导,一个班的集体感情,以及如何运用集体惩罚与奖赏都篇二:《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学习经济类的学生大多只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但是人们却都忽视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国富论》这本书以“利己”为中心阐释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而《道德情操论》则宣扬了“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思想情操,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的: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可见《道德情操论》不仅对学习道德思想有很深的作用,对于理解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学习经济学问题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道德情操论》围绕“同情”这个中心,对整本书展开了阐释。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和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中很多段落的确很发人深思:

1,、第二篇中一段如此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利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到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试想当今中国和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基础几乎已经成为衡量人的成就的标准,致使一些人为了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为自己谋私利,不顾社会利益和社会道德,造成道德的沦丧,社会关系的疏远。因此经济利益并不应该成为一切准则,重要的是对社会道

德的培养,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社会价值才应该成为衡量其价值的准则。

2、“人性之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就在于克制我们的自私心,同时放纵我们的仁慈心;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鸣,也才有情感的优雅合宜可言。”这句话中可以很深刻的体现出《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中心,只有克制自己的私心,多为他人着想,最后受益的不仅是他人,同时更是我们。也就是说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3、“喜欢值得赞美不仅绝非完全源自喜欢收到赞美,反倒是喜欢受到赞美,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内,源自喜欢值得赞美。”这句话在我们生活中是最常体现出来的,当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别人所期望的,或自己觉得自己的成绩值得赞赏,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或者会为别人的赞赏而喜悦。但是当我们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成就或者别人的赞美时,我们并不会发自内心的觉得欣喜。因此这也会使我们控制自己的贪慕虚荣的心。

4、“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个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贫富差距日益凸显。因此未来要尤其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协调发展,关注群众的利益。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要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在西方的影响不亚于《国富论》,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世界,道德缺失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对于道德的培养也变得至关重要。在《国富论》中调节经济有一个无形的手是市场,而《道德情操论》也作用于市场经济那就是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也就是说要用道德和法律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不能为获取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没有诚信,没有道德,市场就会混乱,社会也很难发展。因此,《道德情操论》是每个经济人不得不翻阅的经典著作,而其中的道德情操思想也应该要发扬到整个社会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篇三:职业道德读书笔记

职业道德读书笔记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五要求)

? 1、爱岗敬业:做到乐业、勤业、精业(最基本的是爱岗敬业)

? 2、诚实守信:做到诚信无欺、讲究质量、信守合同

? 3、办事公道:做到客观公正、照章办事

? 4、服务群众:做到热情周到、满足需要

? 5、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特点】

1.

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职业道德具有广泛性、实践性、具体性的特点

3.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从业之要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办事公道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

【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1. 为人民服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不同层次的为人民服务:最高层次的无私奉献、毫不利己,到一般人的遵纪守法、诚实劳动都是为人民服务。)

2. 集体主义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古人所谓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要求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勤勉)。

3.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坚持道德观念去做事的行为被称之为慎独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及作用】

职业道德修养:指从业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提高,自我改造完善,自我修正养成,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思想道德境界。

作用:

1.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一)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

(二)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三)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不断激励自己

(四)不断地同旧思想、旧意识以及各种不良现象作斗争

方法:一是学习掌握职业道德知识

二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

三是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自律性

四是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慎独”篇四:《法律的道德性》读书笔记

《法律的道德性》读书笔记

富勒本书的一大任务,就是为法律的道德性品质提供必要的依据。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事业”,法律有其道德性。法律的道德性有两个方面,即“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富勒选择了从自然法角度来分析法律的道德性,并在批驳其他法律哲学流派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他在行文中毫不隐匿他的思想受自然法学派思想的影响,他写道:我所称的法律的内在道德乃是一种程序版的自然法;??不过,“程序”这个词从总体上说非常适当地显示出我们在这里所关注的不是法律规则的实体目标,而是一些构建和管理规范人类行为的规则系统的方式,这些方式使得这种规则系统不仅有效,而且保持着作为规则所应具备的品质。被富勒称为法律内在道德的“程序版的自然法”是有关法律的制定、解释和适用等程序

上的原则,是使以规则管理人类行为的事业成为可能的道德,也就是法律能够成为法所绝对必需的前提条件。

富勒特别强调法律的内在道德,并对此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律法的内在道德包括八个要素:1、一般性(普遍性);2、公布;3、非溯及既往;4、明确;5、不矛盾;6、可为人遵守;7、稳定性;8、官方行为与法律的一致性。

而在本书的第四部分中,富勒介绍了法律的外在道德,即“实体自然法”。它指的是法律的实质目的或理想,如人类交往和合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抽象的正义等等。富勒指出,程序自然法不涉及法律规则的实体目标,而是有关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方式,以便能够有效地达到它所要实现的目的。实体自然法则事关法律的实体目标,这就是法律的外在道德。富勒将“实体自然法”归结为最基本的两条:一是保持人类目的的形成过程的健康性;二是保持人类交流渠道的开放性。在他看来,正是交流使社会成为一个整体。法律的外在道德指通常意义上的道德,即由“正确”、“好坏”、“公平”、“正义”等原则和观念组成的道德。

从《法律的实体目标》这一章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内在道德的论述,而极少论述外在道德(即法律的实体目的)方面。在富勒看来,法律的内在道德相对于实体目标具有某种中立性,即法律的内在道德可以为法律的实体目标有效服务,但是,采用不同的实体目标有可能对内在道德造成损害,如禁止出售避孕药的法律因其违背法律与官方行为的一致性而影响了法律的内在道德,富勒认为,“这种现象就如无法隔离的传染病一样,会从这一法律扩散到其他法律”。因此,合法性原则便成为法律内在道德的必要品质,因为有合法性保障的内在道德是实现正义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富勒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所有论证最终都归结于“法律的内在道德”,而这就是他所主张的法律与道德不可分论的核心内容。

为了进一步证明合法性诸原则是道德富勒进一步分析了作为法律的内在道德的合法性诸原则与法律的实体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

富勒认为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互动方式(1)法律的内在道德构成法律有效存在的前提条件,即良法的前提条件首先便是法的存在。即对法律的道德性的最低限度的坚守是保障法律实践有效性的基本条件。(2)由于合法性与司法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使得强烈信奉合法性诸原则的统治者对自己负责,不仅对自的可见行为负责而且对自己不可见的行为负责。(3)哈特认为合法性诸原则由于具有相对于法律目标的中立性,因此,它可以兼容于非常严重的不义。富勒认为合法性诸原则不会兼容于严重的不义,因为“如果有人试图通过法律规则来发泄盲目的仇恨,这种道德本身便遭到了违背”富勒认为在合法性诸原则中“法律规则必须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述”这一原则从表面上看似乎最符合哈特的描述,最有可能兼容于严重的不义。他通过南非关于维持种族歧视立法的事例反驳了哈特的观点。富勒认为之所以产生上述观点,是因为人们习以为常地混淆着对对权利机构的服从和对法律的忠诚。

(4)由于法律的内在道德中蕴含着对于人的理解,因此对法律内在道德性之要求的遵循可以服务于更为广泛的人生目标。每一个偏离法律内在道德之原则的事件都是对作为负责的理性行动主体人之尊严的一次冒犯。

按照富勒的观点,法律内在道德的中立性是相对于法律实体目标而言的。法律的内在道德并不关心法律是实体目标,并且很愿意同等有效地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实体目标。正是针对富勒的这一观点,哈特认为这样法律可以兼容与非常严重的不公。而富勒的反驳则是基于三个方面:(一)法律的内在道德不是某种添附或强加到法律的力量之上的某种东西,而是那种力量本身的基本条件。(二)法律是良法的前提条件。(三)对法律之道德性的最低限度的坚守是保障法律之实践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富勒举了南非关于种族方面的立法作为例子来说明如果一方面严格坚持依法办事,另一方面又制定严苛和不人道的法律,是因为混淆了对权力机构的服从和对法律的忠诚。这些苛刻不人道的立法偏离了法律内在道德的要求,甚至可以

说这些规格根本不具备成为法律的资格,人们之所以服从是习惯性地服从权力机构的意志或是迫于暴力的威胁。

在本章的后半部分还讲到了法律的道德性中隐含着关于人的理解:法律的道德性之要求的遵循可以服务于更为广泛的人生目标。富勒认为人是或者能够变成一个负责的理性活动主体,能够理解和遵循规则,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过错负责。因此,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更好地完善人的能力,从而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我们可以正确地理解规则,并且当这些规则具有内在的道德性,这些规则就能帮助我们实现我们向追求的人生目标,所以我们会很好地遵守这些规则。篇五: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学习心得

道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想境界,它表明了对整个物质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并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准则,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可以想象,当这套思想为整个人类所理解和接收后,人类将有着怎样长且久的发展,社会将是怎样的一幅和谐局面。

道最令人深思的一个思想便是清静无为的思想,在这个思想的统筹下,无论是人的自身修养,还是统治者的御民之道,更包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都拥有自然无为、遵循天命即自然规律的色彩。现代社会,人类常常做一些逆规律而行的蠢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一再上演,当我们回头看看祖宗的思想时,该是怎样复杂的心情?钦佩?肯定的。还该有无地自容的羞愧吧。我们走了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前进;我们走得太匆忙,以至于很多的宝贝都落在身后。不妨试试这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顺从规律,看我们通向哪个方向。

现代人如果不是不重视自身的修养便是太急功近利。我们只听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呼声愈来愈响,却不见污染少一点,犯罪少一点,战争少一点,虚伪少一点。究其根源,人们心中欲望太多,多到人驾驭不了它反被它驾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欲望太多,人就容易混乱而失去冷静与智慧。“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忘却功名利禄,将欲望降到最低,遵从内心意愿行事,保持内心纯净和安宁,于是争端便少了,矛盾便少了,世界和谐,何愁自身修养实现不了。

国家统治者或者领导人也不妨借鉴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大肆兴建面子工程,不要用太多太繁复的法令干预经济与生活,不要刚颁布命令未及实施便急着启用新的命令,不折腾不闹腾才是顺应规律,才是自然的御民安民之道。

当自然已经被我们破坏的千疮百孔时,我们是该寻找新的与自然相处之道了。土地,与其拿给贪婪的地产商建造惹人纷争的高楼大厦,不妨用来栽种植物,更或者什么都不种,留给人们一片绿地。在上面踢两脚球,打几个滚,放放风筝,散散步,溜溜狗,无论哪种给人带去的都是愉悦。树木,不要动不动就砍伐移栽,长在哪儿都给人一片绿荫,都能防风挡沙,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砍伐是在自造棺材自掘坟墓,移栽是在浪费人力破坏美感。让它们待在它们原来的地方吧,自然把它们安排在那儿,就让它们站好自己的岗吧。万物各司其职,人类不与过多干预,自然便真的自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便也自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为法则,以自然

无为为法则,人类才能求得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

学习笔记

体道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认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常有,欲以观其徼”,说明“道”属于形而上的学问。“有”为原始之“有”,“无”在此基础上得以认识。万物之有是新的物质形式之有,要认识这个“有”,得以整体之道为依据。

养身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这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和存在。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这些对立关系正是自然法则的再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为了实现有为的理想,采取无为的方式来看待当前的事业,推行一些道的教育。万物生长不会逆向发展,生长过程总是不断变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总是不会停留在已有的功劳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劳,才会有新的成就。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对立的运动形式。这里的“无为”是觉得眼下无为,属于君子自强不息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新的成就。

安民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对国家的统治而言,要让国家安定,就得让民心纯朴,要使民心纯朴,就得让民众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会使民众不至于形成争强好胜之心。也不要让民众向往珍物稀宝,社会上才不会出现偷扒现象。更不要让民众产生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方针就是:让国民思想空虚而能填饱肚子,淡化民众的理想而又能使身体强壮。总之,经常让民众保持既无知识又无欲望的状态,而让那些真正的聪明人又不敢不替国家效力,这样的话,国家就一定会治理好。

——从国家的稳定认识,要一切听从我的意志,才好治理,于是后来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将这种认识扩大了,没有注意领域的区分。

无源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以对立形式产生作用的,它混沌的充满天体万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会过剩。它深奥莫测,最难领会把握。然而,它好像是万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缓和锐气,解决纷争,调和明暗,容纳污垢。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清澈明静的。它有时好像又有客观的实在,我不知道她是从何而来,它的形成好像还在“帝”的前面。

——有天体的运动,就有“道”的的存在,现在称之为环境对局部事物的影响,老子将环境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认识,这也是一切科学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不过,

他对这种认识还比较朦胧。至于“挫其锐,解其纷”,属于“德”的范畴,属于运动中的自然调节。

虚用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不闻不问。天地之间就如同一个容器,里面越空虚,所盛东西就越不会出来(屈与出相呼应) ,若是经常去搬弄它,即便没有多少东西,也很容易让其中东西掉出来。百姓一旦见多识广,君主对付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少,不如让百姓安守现状,君主也安守现状,就能使国家太平。——自然界无所谓感情,你这能顺应自然,圣人所操劳的是天下大事,对百姓的个别事务没有精力去关注,圣人追求的是大仁大义。第二层意思与“烹小鲜”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一章实际是告诉人们君主的治国方略,不要顾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劳,用一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这个意思。

成象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深的神道,它与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问题,这即是所谓玄妙的阴道运行。这些道学理论是研究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绵绵不绝,似有似无。即便得此法之人,用起来还是不能娴熟。

——神与道事密切相连,都属于抽象的运动形式,所谓变化莫测之谓神,表明同属一种抽象的运动。可见图像对神的描述

韬光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永存于世,就在于它不顾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于大智慧的圣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对自身顾及得少,反而有利于自己,考虑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达到长久。正因为他们具备无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观上成就自己。

——天地不能同人类比,就像石头不能与昆虫比一样。其实,人的价值越大,自我圈就越大。正由于他们不注重“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易性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级的慈善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与众人积极向上、谋求发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所处地位就如同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良的环境居住,要善于去研究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善于讲求仁道,当政要善于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办大事要善于选择好的时机。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众人追求的是自我小利益,有能力者,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平时善于注重信誉,注重团结他人,不入俗气,生活中,“让”的概率是较大的。但他们善于把握最佳的时机来发展事业,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味地强调“不争”,也是错误的。“争”需要协调,没有协调的争,就会国将不国。

运夷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

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平时所说“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这其实是安全与名望的对立性。越有名望,越不自由,因为他的安全系数差。老子强调的是知足,这有一个对自身能力的理智认识问题,超越了能力范围,才是“盈”,这时,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

能为第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逝于1778年逝世于法国埃默农维尔,被葬在当地白杨岛。1794年他的灵柩被送往巴黎,与伏尔泰长眠于此。生前的卢梭受尽世人的责难与辱骂,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死后却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缅怀。作为启蒙时代的先驱,他的教育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史的长河中褶褶生辉,对后来的佩斯泰洛奇、福禄贝尔、蒙台梭利以及杜威等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首先倡导儿童要被当成儿童来看待,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等,向当时的封建思想发起挑战。《爱弥儿》遭到了议会的否认并予以烧毁,但是落后的体制抑制不住真理传播,他的思想启发了人们,新的儿童观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爱弥儿》被翻译成他国语言传诵,激起各地对儿童极其教育问题的兴趣。他开启了一个儿童教育的新时代。直到今天,儿童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二十一世纪被称为是儿童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以法律的形式捍卫和保障儿童的权利。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倡导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个性,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从儿童角度出发教育儿童等。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呼吁人们重视婴幼儿的教养,尊重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让儿童能够自由

自在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学前教育并不是完美的,其中有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甚至是不科学的,这主要是受作者个人认识的影响和整个时代的约束。其中,在挑选教育对象时,卢梭认为首要的条件便是要身强体壮,“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即使他能够活到八十岁,我也是不愿意照管他的。”只有身体强壮的孩子才能够进行精神活动,才能够接受成人的教育。同时他也认为,“穷人是不需要接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穷人不需要接受大自然以外的任何教育,“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穷人的教育直接被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个体反应和形成的习惯所代替。由于他的写作特点,卢梭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架构并不是特别清晰,与其他教育家相比缺乏规范性,这也给我们后来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不仅在宏观上给我们以思想启蒙,在实际与孩子交流和教育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启示。 1.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儿童,要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是“自然之子”,“历史之子”,“成人之父”,“成人之师”。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珍惜、爱护他们,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要多听一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不能恐吓他们,更不能体罚他们。 2.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发挥幼儿在自身发展的主体作用。对孩子的过渡约束是对他们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太约束孩子,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 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 《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 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 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 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老子道德经读书笔记

《老子》读书笔记 摘要:《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对于当今浮躁的社会,老子的思想或许可以指导我们体会到不同的生活。 关键字:自然规律精神财富自省 《老子》,即《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自然而然,本来就是。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老子说: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不行、不见、不为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只是希望人们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判断。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 人为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便常常给事物加上各种各样的名目和限制,这样可以提高认识的速度,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被灌输

关于《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关于《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前些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得到了一本《道德情操论》,捧起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细细品读,源于温总理在五次讲话中提到此书,心中充满好奇,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读完《道德情操论》,感到这一部伦理著作,不是围绕“是非善恶”展开,更象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分析,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大学教师,一名公务员,在《道德情操论》学习过程中,更加坚信了我们到底信仰为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不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道德情操的座右铭,我们要把它镌刻在心里,落实在我们为工作实践的行动中。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更是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更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读大师的名著,犹如在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和只通过一次

谈话,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一样,只读大师的一部著作,对大师思想的理解往往也是片面的,有时甚至会误解大师的本意。对于亚当斯密,我们不仅要读他的《国富论》,更要拜读他的《道德情操论》。我认真地从头读起,自然觉得在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圣殿,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纯洁和污秽、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线。这与过去的教学理论研究只重视物质世界问题的研究,不重视人的问题的研究,在有关人的问题上大多偏重对学生问题的探究,却常常忽视对教师本身的研究不同。正如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不读《国富论》我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一名“人师”,不懂如何从心理的角度去与学生深入的沟通;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去工作,如何去生活,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 我们尊敬的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而我们人民教师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示范者的“人师”,高尚的师德是成为“人师”的最重要的素质。近年,教育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全五篇]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1《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道德经》读书笔记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后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

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向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能够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好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以前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即: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与缺点。他在第三卷中,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 在第四卷中,阐释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点论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是阐释有关

道德经读后感3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古代名著,阐述了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它的“博大精深”任然不断的吸引着人们去拜读,去品味。 由于经典文化导修这一门课程,我开始接触道德经,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求书中深刻的哲理。但是总觉得自己学到的只是皮毛,并没办法体会出其中的深意。现在所写的读后感也只能是泛泛而谈吧,希望可以通过日后的品读有更深的理解。 道德经让我领悟到了不少人生的哲理,教导给我做人的准则。《道德经》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能够知道知足的人才能得到正真的幸福。人们都说“知足者常乐”,如果无法做到寡欲:得到金钱想要地位,得到地位又想要长生,那欲望会无穷无尽的增长,即使自己得到再多也无法满足,无法快乐。因此有钱不一定快乐,快乐不一定要有钱。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今天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任然不懂,这岂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在行为上崇尚“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事上,老子也用到了无为思想,在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叫你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中的有为,这也是辩证思想的体现。对待功名上推崇“贵

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种思想在古代对于功高盖主的将军们是最实用的了。有多少立过汗马功劳的将军正是不知“功遂身退”而惹来杀身之祸。这一思想在古代适用,在现代也同样适用。很多名人和有成就的人士会在晚年选择隐居田园,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他们看清了功名的的体现,甚至有些名人在自己最出名的时候选择隐退。他们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老子的这些观点我都非常认同并欣赏,将来也会做为修身养性的要求。 曾经读过一些感悟,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感悟赏析】 这一章是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的宇宙观。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的宇宙观,我们发现是高明的,又很科学。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来的与道家有一些关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质上是不同的。 读书笔记及感悟赏析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2021年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1500字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1500字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 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 ___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佚名 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 ___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___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静心潜读,追随 ___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 ___的《国富论》会曲解 ___的本意、误读 ___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 ___、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此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xx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 ___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弃狭隘的 ___,自发 ___起来帮助灾区。正是因为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参考~ 篇一:《道德经》读后感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 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 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 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 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 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 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 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

————————————————————————————————作者: ————————————————————————————————日期: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十分名。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哀悼短信 ?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300字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300字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刻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超多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十分大的启发和指导好处。正因,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透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而透过社会善良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利己,构成道德行为准则,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因此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个性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能够理解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所认为

不正义的事情,如偷盗、杀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这种好处上的正义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游戏规则。斯密将正义和基于仁慈的道德进行了区分。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能够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持续对他人的尊重,但不好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法律越来越健全的这天,当正义和法律逐渐联系在一齐时,我们就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则基础就是一国的法治。但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冰的,为的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能够心安理得地坐在地铁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正因没有法律规定必须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但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己的位子。正义允许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同情则要求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能够获得个人利益,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正因怠工是不道

道德经读书心得

《道德经》的读书心得 《道德经》是一部关于治国方略的书籍。它主张治理国家要实行“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治大国烹小鲜”“以正治国”“无为无不为”。这些主张可以说对于现在我们管理国家、企业都具有借鉴意义。 例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中很有影响力的句子。老子的辩证法的思想里的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被这几句话很好的体现出来了,即——事物量变的积累会引起事物的质变。这个道理在我身上就有很好的例子,所以我对这句话的感触颇为深刻。记得上次参加公司演讲比赛,我因为在厂里的比赛获得了名次,厂里就选拔我为代表到公司比赛。厂里专门请了演讲老师给我们指导。作为代表之一,我十分明白厂里的领导的良苦用心和同事们的信任和期盼。我暗下决心要拿到好名次,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于是我拿小录音机把老师的演讲录了下来,回家反复的听、琢磨语气、研究抑扬顿挫,一次,二次,三次的模仿,这样看是很笨拙的量的积累,却最终换来了我演讲水平质的变化。我发现通过多练,我的演讲有感情了,能打动人了。最终我获得公司演讲比赛第一名,为工厂增了光。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回想自己十年来在红辽公司工作、成长历程,不得不令我深深地陷入沉思……十年,弹指一挥间,自己从营销员到专卖管理员工作岗位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十年了,点点滴滴的足迹一下子涌上心头,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对于专卖管理员工作来讲,它本身就是严谨与细致的,更要做到谨小慎微。首先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扎实的工作作风是做好工作的保证。作风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生活小节、工作的细节、思想的枝节和行为的末节。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国外的故事吧。这是一场失败王国的战争故事,这个故事以诗歌的形式被一代代人传唱。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铁蹄; 坏了一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一个小小马钉的疏忽竟然导致了一个国家的覆灭。这个故事充分说明谨小慎微,不只是在枪林弹雨中的辉煌,不只是在紧急危难时的高扬,它更应该是一种默默的奋斗,一种高尚的理念,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有句广告说得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当青年人将拼搏进取当作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时,我们就会在工作上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奉献,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责任,少一些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五篇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五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读后感1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证明他。上学期,因为表现较好,当选了“三好学生”,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结果。然后我太高兴了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结果被老师把“三好学生”和体委都给撤了。自从老师训了我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并加劲写博文,结果竟在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活动中上得了一个“阅读之星”的称号。我现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骄傲,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呀。而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得了奖不要骄傲,有了能力不能伤人。 一篇篇“道德经”,讲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读它。

道德经读后感2 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00字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 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 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 经济理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00字 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 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 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 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 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 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 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

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 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 产生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 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 传统。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国家土地督察办公 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 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 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 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 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 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 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 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 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 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

《道德经》读后感三篇

《道德经》读后感三篇 《道德经》的五大核心立论——我读《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八十一章终于再一次逐章读完,用了八十一天。掩卷长思,感慨至深。今天尝试做一个读后总结。就《道德经》全文我感悟特别深的是,这篇经典经久不衰影响我们几千年的“五个立论”,也可以说是老子的五大哲学思想。 第一,阴阳论。老子用阴阳把这世间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论述得非常透彻: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刚柔、福祸等,并把事物两面性中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克、相依等等阴阳的相关性论述得淋漓透彻。这让我们认知世界形成了一个基本的逻辑: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2.无为论。各司其职,各司其责,不要乱折腾,这是老子特别强调的依据天道而行的无为思想。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只是强调对自然、对基本规则的尊重和守护。行无为之教、处无为之事、以无事取天下,都是其无为思想的深刻体现; 3.以弱胜强论。弱者道之用。老子列举了非常多的例子:比如人之生也柔弱,其实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来说明守柔的重要性,以及真正守柔用弱,是可以克制和战胜刚强的。因此有上善若水,有谷神不死,有知雄守雌,有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道主要就是用“弱”来发挥其“无不克”的作用的。弱者,柔也、处下也、包容

也、不争也、顺势也、无为也!! 4.无私论。老子虽然在经文中没有用很多文字去正面描述无私,但其通篇都在以天道、圣人的无私来警醒世人。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以百姓心为心等等,莫不是其无私论的体现。他倡导大家少私寡欲,去奢去甚,而应该以更高的追求来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5.正奇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不仅仅是指治国用兵的区别和选择。老子虽然强调无为、处下、用弱,但是当天下不道、群魔乱生,也要敢于用雷霆手段去镇压不道,清除病毒,以恢复天道自然。并辩证地论述对内对外,对民对敌应采取不同的手段。 这五大立论,或者说五大老子的哲学思想(《道德经》肯定还有更加深邃更加博大的思想,不仅仅是我现在所理解的这五个方面),对我们今天认知世界、处事为人、兴业修身、齐家治国都具备相当大的指导意义,我非常倡导更多的人来读《道德经》,我觉得这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道德经》读后感三篇2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

最新道德经读书笔记精选

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 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