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1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1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1

中医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必须按照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

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

术相关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

医疗技术相关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患重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加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

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

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

措施。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感染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

各种医疗废物。

2019.5.2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

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

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

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创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部及足部

应区分使用。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5.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应注意选取排风条件好的区域或安

装排烟系统。

2019.5.2

1.本制度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洗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等。

2.应选取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的诊疗场所。采用自然通风

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

3.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应进行空气消毒,

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4.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

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消毒。

5.进行穴位敷贴时,敷贴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

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6.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

偶遇污染应即时先清洁,后用75%乙醇消毒。

7.穴位敷贴使用的毛巾、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

使用。盛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消毒。

8.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挣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与患者

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日诊疗结束后紫外线照射1小时。

2019.5.2

1.本制度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

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

2.针刺类相关技术针具是进入皮肤下无菌组织,属于侵入性操作

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3.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

使用前应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期限内使用。

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4.可重复使用的针具,遵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 要

求,严格一人一用一灭菌,并应放在防刺伤的容器内密闭运输,遵照“清洗—修针—整理—灭菌—无菌保存”程序处理。

5.针刺操作前应遵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再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

手。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或有感染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带戴手套。

6.穿刺部位皮肤消毒选用复合碘,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

主,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皮肤面积大于≥5cmX5cm,消毒棉棒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根棉棒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7.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皮肤避

免沾水。

8.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具按照损伤性废物处理。 2019.5.2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留罐技术、闪罐技术、走罐技术、药罐技术、针

罐技术及刺络拔罐技术等。

2.操作前应检查清洁、无菌物品,确保包装完整,无污迹,且再

有效期限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物品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检查罐口是否平整、光滑。走罐时所使用的润滑剂应保持清洁。

3.或刺络罐时,皮肤消毒选用复合碘,以穿刺部位为中心,以涂

擦为主,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皮肤面积大于≥5cmX5cm,消毒棉棒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根棉棒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4.操作中遵守拔罐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尽量减少皮肤损伤出血。

5.起罐后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如有皮肤破损应用无菌敷料

覆盖。

6.罐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应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

2019.5.2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流程与责任(全)1.doc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流程与责任(全)1 前言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感染(简称院感)问题日益成为严重的公共 卫生问题,院感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生命危险,同时也给医院和社会带来 巨大的医疗负担。为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职业行为,落实各项院感管理 制度和措施。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制定医院院感管理制度。医院对现行的医院院感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 职责以及院感管理应急预案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调整和补充,使 其日趋完善,更具有指导和激励作用。若有不足之处,请广大医务人员 指正。 Xxx医院 2017年1月 第一部分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和计划生 育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制定医院院感管理制度。 2.医院院感染管理工作在业务副院长领导下,由医院院感 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院医院院感控制规划、管理制度,医院 院感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各科室(部门)医院院感管理 小组负责落实。 3.医院职工应自觉遵守医院院感染管理制度,不断的提高 对医院院感的认识,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院感的发生,杜绝 医院院感染暴发事件流行。 4.各科室(部门)应认真执地《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的各项管理措施,按要求进行监测,资料保存完整。 5.医务人员在进行诊断、治疗、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 菌技术、隔离技术,不得违反操作规程,不得随意简化和变更

操作程序。 6.医院对各科室(部门)院感管理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测、监督、检查,综合分析,全面评估,进行奖惩。 7.医院医疗范围的建筑设施应符合卫生学标准,新建或改建工程应经医院院感管理委员公审定后方可施工。 8.对违反医院院感管理制度(规定)而造成不良后果者, 视情节轻重予以教育或严肃处理,情节恶劣并构成犯罪者按相 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应责任。 二、医院院感管理办公室工作制度 1.加强政治和业务、现代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负责拟定医院院感管理计划,提供主管院长和医院院感管理委员会审批后组织实施。 3.健全医院院感管理组织,医院各科室感染管理制度,各级人员感染管理职责。 4.深入科室、监督、检查全院有关医院院感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5.做好全院医院院感发病率、医院院感危险因素及高危人

中医医疗技术说明材料(第六篇)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 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药物选择 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 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

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5.生姜汁: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6.蒜汁:性温味辛。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 7.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8.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9.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10.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生肌。 11.透皮剂: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剂之一。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案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隔离技术 隔离的技术和措施比较复杂,一般是针对病原体的播散而设置,称为屏障护理。在实施时应根据每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选择 1、隔离区域划分 为了保证消毒隔离能顺利进行,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域应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的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未经消毒处理者,不得混用。人们在此区域内活动应遵循一定规则。 2、隔离室 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和易感者从空间上分开,减少病原体经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常规。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 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缓冲区,有必需的隔离用物。 3、探视者的管理 探视者进入隔离的病人房间之前要报告护士站,医务人员要指导其正确使用口罩、手套及隔离衣,并督促执行其他预防隔离措施。 4、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的使用 各种类型的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戴口罩可以防护口、鼻吸入气溶胶。口罩、面罩和护目镜可阻止感染性血液和体液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 5、卫生洗手 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感染的技术之一。为保护病人、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洗手分为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 洗手目的去除手上污垢和暂居微生物 洗手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在接触有破损的排放、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5)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6)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洗手程序(1)双手掌心相互搓擦;(2)手指掌面与手掌搓擦;(3)一手手掌覆盖于另一手的手背,双手手指、手指两侧及指蹼交叉摩擦,同时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手背,然后交换;(4)双手互握,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指背,然后交换;(5)一手的拇指放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转动搓擦,然后交换;(6)一手的指尖放于另一手的手掌搓擦,然后交换;(7)一手手指掌面及手掌包绕另一手的腕部转动搓擦,然后交换。 6、手的消毒 目的去除暂居微生物及破坏或抑制部分常居微生物。 指征(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2)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3)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4)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5)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职责93576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职责 一、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 1、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2、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 3、健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4、各诊室应定时开窗通风,诊桌、诊椅等应每日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5、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 30min 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血压计外壳、听诊器保持清洁,有污染时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6、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洗手。 7、产生的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规定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 二、发热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 1、布局合理,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2、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每次 20—30 分钟。 3、上班时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穿高筒套鞋或鞋套。 4、各种物体表面、地面每日用含有效氯 500mg/L 消毒剂擦拭消毒。

5、使用后的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用含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 30min。 6、病人的粪便加 2 倍量 10%-20%漂白粉乳液;呕吐物加 1/5 量干漂白粉,搅匀后加盖作用 2h,再倒入厕所。 7、每次诊疗操作后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8、所产生的医疗废弃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三、治疗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1、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无菌物品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2、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应去除外包装,存放在防尘良好的容器内。 3、医、护人员工作时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 接触病人前后、每项操作前后应洗手。 4、抽出的药液、启开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必须注明时间,超过2h 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 24h 不得使用,提倡采用小包装。 5、碘伏、酒精应密闭存放,每星期更换2 次,容器每周高压 灭菌2 次。 6、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7、每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日用清洁抹布湿擦治疗室台面、柜子,地面湿式擦拭。 四、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1、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2、在医院感染兼职人员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医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7年7月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5、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应注意选取排风条件好的区域或安装排烟系统。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等。 2、应选取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的诊疗场所。采用自然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 3、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4、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6、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75%乙醇消毒。 7、穴位敷贴使用的毛巾、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8、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日诊疗结束后紫外线照射1小时。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及责任制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及责任制管理 医院感染组织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之一,健全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是加强医院管理的根本保障,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维护病员、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责任制管理如下。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1、医院院长是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院长为医院感染管理直接责任人,对医院院长负责。 2、医院感染管理一级组织是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医院感染科、医务科、护理部、相关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分管院长担任。 3、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专职部门,与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一起为医院感染管理二级管理组织。我院感染管理科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人,其中:公共卫生管理、医师、护士各1人。另配备兼职检验人员1人。

4、医务科、护理部、总务后勤科、药剂科、门诊部、检验科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的要求,明晰职责,落实任务,积极主动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5、临床科室、手术室、输血科、检验科等部门应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并指定感染监控医师和感染监控护士(或其他兼职管理人员)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三级组织,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 二、医院感染管理各级组织、部门及人员职责 1、医院院长及分管院长职责: 院长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等有关法规、,依法管理,按章办事,从感染管理的组织建设、制度建立、人员配备、有关设备引进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分管院长为医院感染主要责任人之一,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责成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有关部门全面做好医院感染的知识培训、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 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 (1)、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实施意见并监督执行;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18.靳三针疗技术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21.灵龟八法技术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7.淋洗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7.牵引技术

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一、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医疗机构的基本任务之一,涉及医疗机构的各临床医技科室和行政后勤管理部门,涉及各专业领域的医务人员,因此,应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责任,相互配合,使医院感染管理系统正常运转。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系统中,各级各部各有分工,各负其责。 1、院长及主管副院长是系统的领导者同时也在管理中承担领导责任。 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是医院感染管理的最高决策组织,其工作模式是在院长或主管医疗工作副院长的领导下多学科、多部门协调工作。应能及时梳理出医院感染管理中问题所在,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指导,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时采取措施,有效解决问题。 3、医院感染管理科及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具体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行使监督和指导职能并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 4、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兼职人员的职责。 5、全体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的实际执行者,也是制度标准的落实责任人。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方案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医院建立医院感染三级监控管

理网络。 成立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的主要负人组的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担任主任委员。 设立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在业务副院长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各临床科室成立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控兼职医生、感控兼职护士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技科室设立兼职感控员,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召开会议均目的,旨在增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发扬民主、互通信息,使纵向、横向工作不脱节,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例会,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如有必要,应组织扩大会议,避请各科室感染管理监控小组成员参加。· 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主要议定的事项: 1、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2、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医院的扩建、改建、新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第一篇针刺类技术 第一章毫针技术 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 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 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 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 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

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 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其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再将不同体表区域与腕踝部各个区域相对应,然后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各种痛症,神经系统疾病及内科疾病。 第八章三棱针技术 三棱针技术是用三棱针刺入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或瘀血、疼痛等。 第九章皮内针技术 皮内针技术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技术,临床上主要包括揿钉型皮内针(又称图钉型皮内针)和颗粒型皮内针(又称麦粒型皮内针)两种针具。具有作用时间长、操作方便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类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头痛、痛经、失眠、焦虑症等。 第十章火针技术 火针技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火针作为针灸技术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温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应用。常用于颈、肩、腰腿、关节痛,以及带状疱疹、湿疹、白癜风、银屑病等临床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第十一章皮肤针技术 皮肤针技术是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皮肤针是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按照工具的形式及针数的不同,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和丛针(针数不限)之分。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皮肤病、疼痛类疾病、失眠等。 第十二章芒针技术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护理学)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考纲: 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一、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预防 (一)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黏稠,肺部出现湿啰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①发热。 ②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二)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5CFU/ml;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原菌,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必须≥103CFU/ml。 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他特殊病原体。 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三)说明 1.痰液筛选的标准为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 2.5;免疫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见到柱状上皮细胞或锥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存在,白细胞数量可以不严格限定。 2.应排除非感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所致的下呼吸道的胸片的改变。 3.病变局限于气道者为医院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出现肺实质炎症(X线显示)者为医院感染肺炎(包括肺脓肿),报告时需分别标明。 (四)预防 1.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作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18%~60%,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达30%~60%)的预防与护理最重要。使用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方法可能是预防VAP有效的且简单的方法。 VAP危险因素较多,采取综合措施以减少VAP的发病率可能更重要。如呼吸机的湿化器使用无菌水,每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为加强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中医医疗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中医医疗技术指医院及医务人员应用中医类医疗技术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治疗措施。 二、我院开展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严格遵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的相关操作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等要求。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 三、各科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各科的功能任务相适应,应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遵守《中医医疗技术手册》技术规范。 四、实行中医医疗技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医疗技术分为十一类:包括针刺类技术、推拿类技术、刮痧类技术、拔罐类技术、灸法类技术、熨烫熏浴类技术、中医微创技术、骨伤类技术、肛肠类技术、气功类技术等技术及其他类别中医技术。具体目录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 五、各科室各专业所开展的各种中医医疗技术必须符合中医医疗技术规范,不得将不成熟的技术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从事医疗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必须是经过注册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允许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中医医疗技术纳入医院及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管理。 六、临床开展的医疗技术(包括手术、有创操作)在开展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严格控制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其他替代疗法实施的可行性。做好充分的操作准备,包括医患沟通、患者的知情同意、术前病情评估、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等。 七、凡发生医疗技术损害的,操作人要立即报告医疗组长、科主任,在积极迅速进行补救的同时须上报医务科,如需要,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力量进行全力补救,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华康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与措施。 2、医院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医院感染的诊断、预防、消毒、灭菌、 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程序。 3、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督方案、对策、措施、效果 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4、医院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治疗室、采血室临床检验部门和 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协同有关科室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指导原则》、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6、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 《医疗废物的分类》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7、医院建立全员医院感染控制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在职职工 和新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华康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医院在医 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正确给予指导,增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各部门反馈的信息,协调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召开两次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 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会议由(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至少2/3人员参加。 3.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主要议定的事项: (1)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全院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和管理制度; (2)参与医院消毒药、械的购入,并对其购入、使用、保管进行监督管理; (3)对照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对医院的扩建、改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5)遇到紧急问题和突发事件随时召开会议,讨论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 4.每次会议均有记录,保存3年。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附件1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试行)

目录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 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3)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2)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8)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5) 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1)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7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 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流程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流程-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标准预防原则 (一)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含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因子的原则。 (二)基本特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 的传播。 2、强调双向保护。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接 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三)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1、接触隔离: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 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空气隔离: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 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3、飞沫隔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 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1、医护人员工作期间应穿戴整洁的工作服,离开岗位时 应脱掉,每周更换清洗一次,污染严重或接触传染病后应及时更换。禁止穿工作服、鞋、帽上街、去食堂、卫生间、会议室等。 2、工作人员在技术操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 程。 3、医护人员应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4、卫生员使用的清洁工具与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5、各科室工作人员每天工作结束后,对室内环境及桌椅、门把手、诊查桌、工作台等用清洁抹布擦拭或消毒剂擦拭。地面每天拖擦1-2次,遇污染要随时消毒。 6、病房内要保持卫生整洁,空气新鲜,医院各科不得有蟑螂、苍蝇、蚊子、老鼠等有害动物。

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考试试题

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考试试题 一、B型题(子母单选)(共8小题,共8.0分) 第1题 A.20%~30%硼酸溶液B.1%~3%过氧化氢液C.2%碳酸氢钠溶液D.0.02%呋喃西林E.0.1%醋酸 可预防绿脓杆菌感染的是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用于细菌感染的是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A.产道感染B.血液通路 C.外源性感染D.皮肤携带病原微生物E.呼吸治疗的器械污染 血液透析医院感染的途径是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烧伤科病人医院感染的途径是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A.20%~30%硼酸溶液B.1%~3%过氧化氢液C.2%碳酸氢钠溶液D.0.02%呋喃西林E.0.1%醋酸 用于霉菌感染的药物是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可抑制厌氧菌定植的是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7题 A.≤5个/m3 B.≤10个/m3 C.≤200个/m3 D.≤400个/m3 E.≤500个/m3 换药室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是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8题 层流洁净病房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是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二、X型题(本大题14小题.每题1.0分,共14.0分。) 第1题 预防小儿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有 A 加强基础护理,注意小儿的皮肤清洁及饮食卫生 B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及适宜的温湿度,注意环境卫生 C 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并做好环境卫生的监测 D 工作人员上班前做好个人卫生,接触新生儿前一定要洗手 E 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应休息或调离新生儿室,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正确答案】:A,B,C,D,E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手术切口感染常见的原因有 A 脂肪液化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87662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红色塑料袋,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与职责

科室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与职责 第一节感染管理组织体系 科室感染管理组织是科室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的有效保障。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科室特定医院感染管理有关职责与制度。 第一部分科室感染的组织管理与职责 (一)科室成立感染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本科院感护士组成,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分别任组长及副组长负责院感小组的工作开展。 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7.工作人员自身感染时应接受合适的治疗,采取措施防止将自身感染传播给其他人,特别是病人。 8.护士应监督无菌技术及卫生洗手等隔离预防技术的正确实施。 (二)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5.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6.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预防保健科。 7、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8、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9、监督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0、组织本科室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11、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并按要求做好职业暴露后的处置工作。 12、做好对保洁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宣教及管理工作。七、有针对性进行目标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医院感染发病率。 13、配合院感科对本科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器械消毒液等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做好登记。 14、按时参加医院组织召开的医院感染管理会议。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 报道基层医院在院内感染控制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针对问题制定并执行的护理管理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护理人员对自身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所起作用认识不足、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重视不够,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不强,对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相关知识仍显缺乏,部分护士长对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的力度不够,医院消毒、隔离所需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护士数量达不到卫生部规定的配备标准。近10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加强护理管理,预防院内感染,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 1.护理人员对自身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所起作用认识不足:护理器具的污染是造成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也是危害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护理器具时刻伴随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因此,预防由护理器具污染造成的院内感染,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工作的护理人员,更应重视这一问题。 2.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消毒隔离知识掌握不全面,操作中落实不到位,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等。 3.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欠缺,据美国2002年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也只能达到5%~8%,两成多医生护士洗手后在白大褂上擦干。 4.护理人员对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的相关知识仍显缺乏:院内感染监控管理是近十年来兴起并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因为我国现行的护理在校教育对院内感染监控相关知识的学习涉及较少,而毕业后继续教育又没有将其作为护理学科的重点科目,所以目前部分护理人员还缺乏与之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造成相关理论不扎实、基本概念不清晰、常用物品消毒技术不熟练以及常规物品监测方法不准确等现象发生。 5.部分护士长对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的力度不够:主要是对感染监控管理中“隐性”,和“内涵”质量的管理认识肤浅,对工作“缺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管理上还缺乏力度。所以,近年来院内感染监控的质量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质量控制达标率高低起伏不稳定,科室间发展不够平衡。 6.医院消毒隔离所需的设施不健全:如住院病人没有卫生处置设施、重点病房没有气体消毒设施、洗手池太少等,致使感染源传播。 7.护士配备不足:县级以下基层卫生院护士缺编更为严重,护士缺编使护士只注重完成打针、输液、发药等治疗性工作,而对消毒、隔离等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存在不到位现象。 (二)管理措施 1.建立完善的院内感染管理组织:适应院内感染管理发展的需求,有效地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要在转变管理行为上下功夫,首先将医院感染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