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医医疗技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试行第一部分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3)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2)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8)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5)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1)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7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5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3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21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27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34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40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45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空气通风与消毒3.1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空气消毒器。
3.2.2紫外线灯照射。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总则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套针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内的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技师等。
二、组织与管理1. 建立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由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部门共同参与。
2. 制定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
3. 定期对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培训与教育1. 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定期组织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防控效果。
3. 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岗前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防控技能。
四、一般预防措施1. 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和整洁,定期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清新。
2. 严格控制诊疗场所的人员流动,避免患者过多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预防感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手卫生规范1.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诊疗操作前、解除患者衣物及实施手术等无菌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2. 正确的洗手方法:使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双手,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消毒液揉搓双手至少1分钟。
3. 禁止戴手套进行手部清洁,以避免交叉污染。
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进行正确的洗手或手消毒。
5. 配备合格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等,确保手卫生设施的清洁和正常使用。
6. 对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手卫生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六、防护用品1. 根据医疗操作风险评估,为医务人员提供适宜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等。
2. 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3. 教育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损伤。
浙江省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护理课件
04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 防与控制培训
培训对象与内容
培训对象
中医医疗技术人员、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
培训内容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感染预防、消毒隔离、手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培训方式与时间
培训方式
线上培训、线下培训、集中培训、分 散培训等。
培训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般不少于2个 小时。
详细描述
根据诊疗操作的风险等级,选择合适 的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 并正确穿戴和脱卸。
医疗废物的处理
总结词
医疗废物的处理必须遵循相关规定,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 染。
详细描述
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运送、暂存和处置等环节,应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确保安全无害。隔离与消毒Fra bibliotek总结词
隔离与消毒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 离措施,并对接触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和控制感染可以降低患者交叉感 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 体健康。
提高医疗质量
遵守法律法规
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需符 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否则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处罚。
预防和控制感染可以减少医疗纠纷和 投诉,提高医疗质量和医院声誉。
02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 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培训效果评估
01
02
03
评估方式
考试、问卷调查、实际操 作考核等。
评估内容
评估学员对中医医疗技术 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 操作规程的掌握程度和应 用能力。
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效 果进行总结和改进,不断 提高培训质量。
浙江省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第二版)--副本-压缩
• 4.1.4 治疗室和诊疗室可以安置多张治疗床,床间距适宜(至少1.0m) ,有保护患者隐私设施, 如床帘,屏风等。
• 4.1.5 手卫生设施要求: 应配置非手触式水龙头、 干手设施、洗手液/皂液、速干手消毒剂、 洗手流程图等;速干手消毒剂应放置在方便、可及的地方。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浙江省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 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第二版)
目
第
第
第
第
四
三
二
一
部
部
部
部
分
分
分
分
录 页
壹
针刺Βιβλιοθήκη 穴位注射灸法推拿
中药熏蒸
中药敷熨
中药灌肠
“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
“床单一人一用一换或专人专用”
环境整理的要求增加“不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的物体表面, 每日常规清洁(或低水平消毒), 不患者完整皮肤直接接触的物体表面,一人一用一清洁(或低水平消毒)”
患者隐私保护→患者置于舒适合理体位→暴露患者操作部位
手卫生
个人防护
• 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旋转涂擦
• 消毒直径应≥5cm
• 手指避免接触针体
• 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 • 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 消毒棉签或棉球应一穴一换
或用无菌棉签做隔物
皮肤消毒
施术
毫针
环境整理
物品整理
患者安置
• 与患者完整皮肤直接接触的物体表 面一人一用一清洁或低水平消毒
5.3.1、 5.4.1 在微创治疗室进行的针刀和穴位埋线,“操作者准备:戴帽子、医用外科口 罩,用流动水洗手,行外科手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改为“操作者准备:用流动水洗手或 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考试题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考试题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85分)1、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不应继续使用。
A、2小时B、4小时(正确答案)C、12小时D、24小时2、针刀以皮肤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旋转涂擦,消毒直径应≥()。
A、15cm(正确答案)B、20cmC、30 cmD、45cm3、穴位埋线无菌缝线开封后()内使用。
A、12小时B、4小时(正确答案)C、24小时D、48小时4、拔罐留罐时间为()A、10~15分钟(正确答案)B、20~30分钟C、5~10分钟D、1小时5、火罐的消毒原则()A、一人一用一清洗—消毒B、首选机械清洗湿热或灭菌C、消毒后的罐具干燥清洁保存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6、消毒后的罐具清洁干燥保存有效期为()A、3天B、7天(正确答案)C、10天D、14天7、皮肤消毒可选用()。
A、浸有碘伏消毒液的无菌棉球擦拭2遍,作用1min~3min。
B、稍干后75%乙醇脱碘。
C、用75%乙醇溶液擦拭2遍,作用3min~5min。
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8、火针、三棱针、皮肤针治疗()内局部皮肤避免沾水。
A、4小时B、12小时C、24小时(正确答案)D、48小时9、重复使用的刮痧器具,应达到()消毒A、高水平(正确答案)B、中水平C、低水平10、清洁消毒后的刮痧器具,放于清洁容器内干燥保存,容器()清洁消毒一次。
A、1周(正确答案)B、2周C、3周D、4周11、拔罐常用的器具如罐内存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将清洗后的罐具浸有()浓度的含氯消毒液中加盖浸泡30min。
A、500mg/LB、1000mg/LC、1500mg/LD、2000mg/L(正确答案)12、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以下处理正确的是()。
A、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
B、防止破损,任其吸收,C、一般2~5天即可愈合。
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1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大水泡,以下处理正确的是()。
浙江省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培训班课件
设施。
国家要求
• 4.1.2 治疗室或诊疗室设施:应配备治疗床、储物柜、治疗车、手卫生设施、
利器盒、医疗垃圾桶、非医疗垃圾桶。
• 4.1.3 治疗室和诊疗室可以安置多张治疗床,床间距适宜(至少1.0m),有 保护患者隐私设计,如床帘,屏风等。
• 4.1.4 手卫生设施要求:应配置非手触式水龙头、干手设施、洗手液/皂液、 速干手消毒剂等;速干手消毒剂应放置在方便、可及的地方;在醒目位置应 配备洗手流程图。
戊二醛消毒液污染
制定背景
2015年针刀治疗基线调研:
• 普遍存在治疗环境简陋 • 无菌操作不规范 • 复用无菌器械清洗消毒不过关 • 无菌物品保存管理不当 • 利器处置存在职业暴露隐患等感染风险
制定背景
2016年前可以检索到的中医技术相关感染控制规范指南:
• 关于转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医诊疗器具消毒灭菌规范(试 行)》的通知, 京中医政字〔2015〕104号,2015年7月
级医院2家
人,中级2人 护理1人,院感6人
18
三级医院7家,二 正高9人,副高8 针灸7人,护理3人,
级医院2家
人,中级1人 骨伤1人,院感7人
3
副高2人,中级1人
副高2人,中级1 人
护理2人,院感1人
18
三级医院9家(西 医医院1家),二级
医院1家
正高9人,副高6 人,中级3人
针灸、推拿9人,护 理院感8人,中医外科
• 4.1.8清洁性治疗与污染性治疗同置一室时,可分时段进行,清洁性治疗优先。 污染性治疗操作后,应根据可能污染源的传播方式,经规范的空气、环境表面 等清洁消毒后,方可再行清洁性治疗操作。微创治疗室不应进行污染性治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哎呀,你们这些小伙伴们,今天老夫要给你们说说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这个指南可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哦,可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感染。
感染就是指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过程。
而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就是指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消毒不彻底等原因,导致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类感染呢?老夫给大家支几招: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切勿随意更改。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在操作前后,要对使用的器械、药品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病原微生物通过手部传播。
3. 加强培训和教育。
对于从事中医医疗技术的人员来说,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保障患者的安全。
4. 建立健全监测机制。
对于可能出现感染风险的环节,要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定期对操作人员、医疗器械等进行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当然啦,这些只是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基本措施。
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加强科研攻关,研发更先进的消毒技术和诊疗设备等。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
好了,老夫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让我们一起为了健康而努力吧!记住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财富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增强医患意识为了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增强医患意识是首要任务。
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病人教育以及制度管理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1. 宣传教育:医院应定期组织关于感染预防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感染预防的重要性。
2. 病人教育:医护人员应向病人普及感染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配合度。
3. 制度管理:医院应制定严格的感染预防制度,并确保所有人员严格遵守。
二、规范医疗操作在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1. 针灸:使用针灸治疗时,应确保针具的清洁和消毒。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针灸,以减少皮肤破损和感染的风险。
2. 推拿:在推拿治疗前,应彻底清洁手部,并避免直接接触开放性伤口。
如需使用润滑剂,应确保其无菌。
3. 点刺:在进行点刺治疗时,应使用一次性针具,并确保皮肤消毒剂的使用规范。
避免过度用力,以防皮肤破损和感染。
三、强化消毒措施为了降低感染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对医疗环境的消毒措施。
1. 紫外线消毒:对治疗室和治疗设备进行定期的紫外线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菌。
2. 化学消毒: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消毒剂,定期对治疗室和治疗设备进行擦拭消毒。
四、定期检查与培训医院应定期检查感染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1. 感染预防措施评估:定期对感染预防措施进行评估,查漏补缺,不断完善。
2. 整改方案: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及时进行整改。
3. 感染预防知识普及: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感染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4. 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感染预防措施。
五、及时隔离与治疗当发现感染病例时,及时隔离和治疗是关键。
1. 感染患者发现: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如发现感染迹象,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
2. 隔离:对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以防止病菌传播。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作为一名行业专家,我深知中医医疗技术在预防与控制感染方面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技术在预防与控制感染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进行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
所谓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是指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器械污染等原因导致的感染事件。
这些感染事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做好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做好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是非常重要的:一、加强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1.1 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操作人员是中医医疗技术使用的关键环节。
只有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确保中医医疗技术的正确使用和有效控制感染风险。
因此,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操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操作技巧。
1.2 加强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操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中医医疗技术的安全使用。
二、优化中医医疗技术器械的设计和使用2.1 改进器械的设计针对中医医疗技术的特点,要对其器械进行改进,提高其安全性和实用性。
例如,可以采用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可以设计一些便于清洗和消毒的器械,降低器械污染的可能性;还可以研发一些智能化的器械,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其工作负担。
2.2 加强器械的使用管理要建立健全器械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器械的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感染风险评估1.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中医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
2.评估内容应涵盖患者因素、医务人员操作、诊疗环境、器械使用等多方面。
3.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诊疗器械管理1.诊疗器械应使用前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2.一次性使用的诊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
3.定期对诊疗器械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患者隔离与防护1.对具有传染病症状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应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四、环境卫生与通风1.中医诊疗场所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保持诊疗场所良好的通风,确保空气流通。
3.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进行定期采样检测,确保符合卫生标准。
五、医疗废物处理1.严格按照国家医疗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对中医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和处置。
2.严禁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中,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六、防护用品使用1.医务人员应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2.在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操作时,必须穿戴合格的防护用品。
3.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确保其防护效果。
七、手卫生与消毒1.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诊疗操作前后,必须执行标准的手卫生程序。
2.接触患者前后、处理污染物后,以及在进行无菌操作前,都需使用合格的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3.对于不能洗手的场合,应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八、培训与监测1.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其感染防控意识。
2.定期对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
3.对发生的感染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调查处理,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个全面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框架,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诊疗操作时,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机构内所有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和相关活动,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煎煮、中药注射、穴位埋线等中医医疗技术。
三、组织管理1. 成立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由机构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负责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2. 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工作,包括制定和实施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监测感染情况、开展感染教育和培训等。
3. 设立感染管理小组,由医务人员、感染管理科人员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组成,负责本科室和本部门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四、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
2. 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要求在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处理污物前后必须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
3. 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管理,确保其安全使用。
4. 加强医疗环境的通风和消毒,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卫生。
5. 加强患者的管理,要求患者在治疗前进行个人卫生清洁,如洗头、沐浴等。
6. 加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管理,要求其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7. 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8. 开展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五、感染事件的报告和处理1. 医务人员发现感染事件应及时向感染管理科报告,并积极配合感染管理科进行调查和处理。
2. 感染管理科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感染原因和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对感染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报告,及时向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汇报。
4. 对感染事件进行总结和评估,完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1)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9)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5)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2)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8)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3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一、前言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院、中医诊所及其他中医医疗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2.1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指在中医医疗过程中,因医疗操作、设备使用或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2.2 中医医疗技术:指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针刺、火罐、药物煎煮等。
2.3 相关性感染:指与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相关的感染。
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3.1 感染控制责任3.1.1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感染预防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
3.1.2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措施。
3.2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措施3.2.1 执行严格的手卫生制度,包括手洗和手消毒,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前后和操作不同患者之间。
3.2.2 使用无菌的中医医疗器械,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器械。
3.2.3 根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特点,在操作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3.2.4 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特别是对于接触患者的表面进行定期消毒。
3.2.5 规范中草药的煎煮和制备,确保无菌操作。
3.3 患者管理措施3.3.1 严格执行患者分诊制度,将有传染性疾病或高风险患者单独处理。
3.3.2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感染预防的意识,如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内弯遮掩口鼻等。
3.3.3 在患者感染风险评估后,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隔离、限制访客等。
四、监督与评价4.1 中医医疗机构应设立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负责监督感染防控工作的实施。
4.2 建立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和改进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指导手册2:中医医疗器械清单3:感染风险评估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制定本法。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在中医医疗领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医疗技术在为患者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一、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一)操作环境中医诊疗场所的清洁、消毒和通风情况直接影响感染的发生。
如果环境不整洁、消毒不彻底或通风不良,空气中的病原体容易滋生和传播。
(二)医疗器械和器具针灸针、拔罐器、刮痧板等中医医疗器械和器具,如果未经严格消毒或重复使用,可能携带病原体,导致交叉感染。
(三)操作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中医医疗操作前,如果不规范洗手或消毒,容易将手上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传递给患者。
(四)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的免疫力低下、皮肤破损、患有传染性疾病等情况,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一)操作环境的管理1、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地面、桌面、窗台等的清洁和消毒。
2、加强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
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式,定期对通风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
3、合理布局诊疗区域,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避免交叉污染。
(二)医疗器械和器具的消毒与灭菌1、针灸针、三棱针等侵入性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
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方法。
2、拔罐器、刮痧板等接触皮肤的器具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可使用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进行消毒。
3、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器械和器具,确保其性能良好、无菌状态可靠。
(三)医务人员的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医疗操作前,应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必要时使用手消毒剂消毒。
2、操作过程中,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无菌物品和有菌物品,防止交叉污染。
3、操作结束后,再次洗手或消毒双手。
(四)患者管理1、接诊患者时,详细询问患者的健康状况、传染病史等,对有感染风险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对于皮肤破损、有感染病灶的患者,应暂缓相关中医医疗操作,待病情恢复后再进行。
中医诊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皮肤创伤、溃疡、感染及有出血倾向等情形时,不宜进行敷熨熏浴。
操作管理和诊疗器械管理
1.操作前严格执行手卫生。进行侵入性操作时,还应进行卫生后消毒。
2.进行微创操作、针刺、拔罐时,应对针刺、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消毒棉球/棉签应一穴一换,不等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棉签擦拭一个以上部位。
(4)微创治疗室全天诊疗活动结束后,在清洁的基础上实施消毒。
日常清洁消毒推荐使用卫生湿巾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
3.其他设施:
(1)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及干手物品,配备洗手流程图。
(2)治疗车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3)微创治疗室无菌准备区应配置手卫生设施及用品、更衣柜、帽子、口罩、无菌手术衣、无菌手套、外科手消毒剂等。
3.一次性诊疗器械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不得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应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消毒或灭菌前应彻底清洁。
(1)针刺、微创诊疗中用到的器械、器具应达到灭菌水平。微创手术使用的无菌包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2)刮痧类诊疗器械、器具及刮痧油等应保持清洁,宜专人专用。重复使用的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干手物品推荐干手纸。
水龙头宜为非手触式。
人员管理
1.医务人员:
(1)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微创手术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戴帽
人员管理
子、外科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宜的无菌单。参观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人数不应超过5人。
2.患者管理:
(1)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针刺、微创、刮痧、拔罐、灸类和推拿治疗前洗头、沐浴或擦浴。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8年7月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
《中医类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管理》院感知识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中医类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管理》院感知识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1.第一部国家层面颁布的中医感染控制指南是()。
() [单选题]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709-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B.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正确答案)C.ISO/TR20520:2018中医药——针灸疗法感染控制D.清洁针技术手册:针灸针安全最佳实践和相关程序2.中医类微创手术参观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人数不应超过()人。
() [单选题] *A.2B.3C.4D.5(正确答案)3.中医针刺类、拔罐类、灌肠类操作诊疗室的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次;中医微创类操作诊疗室的桌、椅、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次。
() [单选题] *A.1,1B.1,≥1C.2,2D.2,≥2(正确答案)4、中医类侵入性操作所使用的无菌物品包装打开超过()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 [单选题] *A.4(正确答案)B.8C.12D.245.进行中医类侵入性操作前,皮肤消毒需用消毒液擦拭()遍。
() [单选题] *A.1B.2(正确答案)C.3D.46.《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依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和感染风险进行分类,共包括七个组成部分,今日重点学习的指南有()。
()*A.《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正确答案)B.《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正确答案)C.《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D.《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正确答案)E.《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F.《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正确答案)G.《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7.本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四版)》中,与中医类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的制度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试行)第一部分浙江省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2017年12月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毫针刺法、拔罐、穴位埋线、针刀、刮痧和中药洗浴等六项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环境要求以及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开展毫针刺法、拔罐、穴位埋线、针刀、刮痧和中药洗浴等六项中医医疗技术的浙江省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512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08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WS/T 511 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针刺法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6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2号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治疗室:门诊或住院区域内为患者进行治疗操作的房间。
3.2 诊疗室:门诊区域内医生接待患者,对患者进行问诊、物理检查、诊断与治疗功能的房间。
3.3 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3.4 毫针刺法: 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
3.5 Ⅳ类环境: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室、治疗室;消毒后空气中平均沉降菌应≤4CFU/(直径9cm平皿·5min)、物体表面的平均细菌菌落数应≤10CFU/cm2。
3.6 Ⅱ类环境:非洁净手术室(部)或其他保护性隔离病区,消毒后空气中平均沉降菌应≤4CFU/(直径9cm平皿·15min)、物体表面的平均细菌菌落数应≤5CFU/cm2。
3.7 环境表面:医疗机构建筑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门、窗、家具台面等,后者如治疗车、医疗仪器的表面等。
3.8 医用织物: 医疗机构内可重复使用的纺织品,包括患者使用的衣物、床单、被罩、枕套;工作人员使用的工作服;手术衣、手术铺巾;病床隔帘、窗帘以及环境清洁使用的布巾、地巾等。
3.9 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过程。
3.10 作用时间:人体、器械、器具和物品以及环境表面受到消毒或灭菌因子作用的时间。
3.11 污点清洁与消毒:对被患者少量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直接进行清洁与消毒。
3.12 拔罐:以罐为工具, 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 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 以产生良性刺激, 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
拔罐常用罐具包括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
3.13 针罐法:针刺与拔罐相配合的治疗方法。
包括留针拔罐、出针拔罐、刺络拔罐等。
3.14 灭菌: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3.15 血罐:指使用针罐法拔罐后的罐具,其通常被血液污染。
3.16 消毒湿巾:以非织造布、织物、无尘纸或其他原料为载体,纯化水为生产用水,适量添加消毒剂等原材料,制成的具有清洁与消毒作用的产品,用于人体、一般物体表面、医疗器械表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消毒。
3.17 针刀治疗:一种闭合性组织内松解术,介于手术与非手术之间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将中医的针灸和西医的手术刀有机结合,通过切割、剥离、松解病变组织而达到治疗目的。
3.18 穴位埋线: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具将医用可吸收外科缝线或其他可吸收线体植入腧穴内,利用其对腧穴的持续刺激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3.19 刮痧: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蘸取一定的介质,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或者穴位上的皮肤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使脏腑秽浊之气经腠理通达于外,从而促使气血流畅,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3.20刮痧器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介质容器。
刮痧板是刮痧的主要用具,要求边缘光滑,四角钝圆。
3.21刮痧介质:为了避免皮肤损伤,同时减少刮痧阻力,增强刮痧疗效使用的液体;常见的刮痧介质有水剂、植物油等。
3.22中药洗浴: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选取适当的中草药,经加工制成中药浴液,进行全身、半身沐浴或局部浸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等),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中药外治疗法。
4 环境要求4.1 治疗环境要求毫针针刺、拔罐、刮痧、局部中药洗浴宜在治疗室或诊疗室进行,住院患者可在床边进行。
针刀和埋线治疗操作应在独立的微创治疗室进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在门诊手术室进行。
全身、半身洗浴宜在独立治疗室进行。
治疗室或诊疗室内应配备经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无菌物品管理并落实感染控制相关措施。
4.1.1 治疗室或诊疗室面积应与诊疗活动相适宜,诊疗室问诊区和治疗区应分区明确,微创治疗室应划分无菌准备区和治疗区;能自然通风或有机械通风设施。
4.1.2 治疗室或诊疗室设施:应配备治疗床、储物柜、治疗车、手卫生设施、利器盒、医疗垃圾桶、非医疗垃圾桶。
4.1.3 治疗室和诊疗室可以安置多张治疗床,床间距适宜(至少1.0m),有保护患者隐私设计,如床帘,屏风等。
4.1.4 手卫生设施要求:应配置非手触式水龙头、干手设施、洗手液/皂液、速干手消毒剂等;速干手消毒剂应放置在方便、可及的地方;在醒目位置应配备洗手流程图。
4.1.5 治疗车要求:宜配置移动双层治疗车,上层放置消毒或清洁物品,下层放置医疗废物桶、利器盒等污染物品。
4.1.6 物品有序放置,位置相对固定,标识清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开启后的消毒产品(如速干手消剂等)、一次性无菌物品需注明有效时间。
4.1.7 非医疗废物和医疗废物分开放置,并标识清楚。
复用物品(如医用织物、医疗器械等)应洁污分开放置,并标识清楚。
4.2 洗消环境要求应设置独立的复用中医器具清洁消毒室,与诊疗区域分开。
所有中医器具宜集中处置,由专人负责。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
4.2.1 洗消室面积应与洗消工作量相适宜,选址时空气流向做到由洁到污,自然通风良好或有机械通风设施,机械通风次数应≥10次/小时。
4.2.2 洗消室设施:应配有污染器具回收容器、操作台、手工清洗槽、相应清洗消毒用具、干燥设施、消毒后器具存放容器及相应个人防护用品。
4.2.3 手工清洗槽要求:应配备冲洗槽、洗涤槽、漂洗槽、消毒槽、终末漂洗槽;冲洗槽和洗涤槽可共用,消毒槽可用其他加盖的浸泡容器代替。
5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5.1 操作前准备5.1.1 环境要求:治疗室或诊疗室在接诊第一位患者前,空气和物体表面应达到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Ⅳ类环境消毒卫生要求,微创治疗室应达到Ⅱ类环境要求卫生要求。
连续接诊患者时,应在清理上一位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和环境后,才能接诊下一位患者。
5.1.2 物品准备:操作者应先进行手卫生(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再准备治疗过程需要的用品;查看消毒产品、无菌物品的有效期。
5.1.3 病人评估:核对患者身份,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明确有无禁忌症,查看施术部位皮肤是否完整等。
5.1.4 患者准备:置患者于舒适合理体位,暴露操作部位,同时做好患者隐私保护。
5.2毫针刺法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5.2.1 操作者手卫生:用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
5.2.2 皮肤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腧穴部位中心点由内向外旋转涂擦,消毒直径应≥5cm,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
消毒棉签或棉球应一穴一换。
5.2.3 施术过程中,手指如需接触消毒后皮肤时,应达到卫生手消毒要求(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如某些刺法需触及针体时,应根据操作实际戴无菌手套或用无菌棉球做间隔物或至少做到卫生手消毒。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取合适的毫针。
将针刺入腧穴,一般留置20min~30min,可根据病情确定是否延长或缩短留针时间。
5.2.4 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刺部位,以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5.2.5 个人防护:操作者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风险时应戴乳胶手套。
5.2.6 观察: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变化,并询问患者感受,如有晕针等情况应即刻停止操作,给予相应的处置。
5.2.7 患者安置:协助患者着衣,嘱其避风寒,保持施术部位温暖。
5.2.8 物品整理:一次性毫针使用后放入利器盒;拆包未用完的毫针应在4h内使用,超过时间应丢入利器盒。
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放入医疗废物袋/桶。
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抛弃。
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
5.2.9 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织物。
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
5.3 拔罐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5.3.1 操作过程5.3.1.2 根据治疗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罐具和相应拔罐方式。
若实施针罐法,则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旋转涂擦,消毒直径应≥5cm,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
消毒棉签或棉球应一穴一换。
5.3.1.3 留罐时间:可根据年龄、病情、体质等情况而定。
一般留罐时间为5 min~20min,若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5.3.1.4 施术后处理:起罐后应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或血迹,若罐斑处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
起罐后如果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若水泡过大,可用灭菌针头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无菌敷料覆盖。
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
若用针罐法,起罐后用无菌棉签或棉球擦干血迹,再用消毒棉签或棉球对拔罐处皮肤进行消毒,必要时在挑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保护。
若用拔罐治疗疮痈,起罐后应拭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
5.3.1.6 患者安置:协助患者着衣,嘱其避风寒,保持施术部位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