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

重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
重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

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

建设评价技术细则

(修订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

重庆市建筑节能中心

2018年7月

目录

前言 (1)

1 总则 (2)

2 术语 (3)

3 基本规定 (4)

3.1 基本要求 (4)

3.2 申报与评价 (7)

4 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 (11)

4.1 一般规定 (11)

4.2 控制项 (11)

4.3 评分项 (21)

5 室外环境质量 (41)

5.1 一般规定 (41)

5.2 控制项 (41)

5.3评分项 (49)

6 节能与能源利用 (74)

6.1一般规定 (74)

6.2 控制项 (74)

6.3 评分项 (83)

7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21)

7.1 一般规定 (121)

7.2 控制项 (121)

7.3 评分项 (128)

8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56)

8.1 一般规定 (156)

8.2 控制项 (156)

8.3 评分项 (159)

9 室内环境质量 (178)

9.1 一般规定 (178)

9.2控制项 (178)

9.3 评分项 (192)

10 智能化服务与管理 (213)

10.1 一般规定 (213)

10.2 控制项 (213)

10.3 评分项 (218)

11 施工管理 (233)

11.1一般规定 (233)

11.2 控制项 (233)

11.3 评分项 (237)

12 运营管理 (258)

12.1 一般规定 (258)

12.2 控制项 (258)

12.3 评分项 (264)

13 提高与创新 (282)

13.1 基本要求 (282)

13.2 加分项 (282)

前言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18于2018年9月1日起施行。为了更好地实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引导居住小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城乡建委委托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组织编写了《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本《技术细则》作为重庆市地方标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18的补充,是在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成果,结合重庆市住宅小区的特点,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编制而成,目的是为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项目建设和评价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依据,提高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水平。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后定稿。

本《技术细则》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主编单位:

参编单位:

主要起草人:

审查专家:

1 总则

1.0.1 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以下简称生态小区)评价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更好地实施《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18,制定本细则。

1.0.2 本《技术细则》依照《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18的内容和要求编制,对每条技术要求如何评判进行了详细规定,适用于指导本市行政区域内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评价等。

1.0.3 按照控制项、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价内容判定生态小区控制项满足情况与评分项和加分项得分情况。在满足所有控制项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得分情况评定生态小区达标情况及对应的绿色建筑等级。

1.0.4 生态小区评价除应符合本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其他法律法规与标准规定,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0.5 生态小区评价支撑材料可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要求适时调整。

2 术语

注:详见《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18

3 基本规定

3.1 基本要求

3.1.1 生态小区建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绿色建筑的发展规划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条文说明】

本条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思想出发,结合国家及重庆市对绿色建筑发展整体工作的规划部署,生态小区建设应遵循国家和重庆市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方针、政策。

3.1.2 生态小区应达到绿色建筑相关要求。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生态小区项目,其居住建筑部分应达到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及重庆市金级绿色建筑要求;执行《居住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的生态小区项目,其居住建筑部分应达到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及重庆市银级绿色建筑要求。居住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见附录D。生态小区配套公共建筑应达到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及重庆市银级绿色建筑要求。

【条文说明】

本标准已基本覆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66-2014中对居住建筑的要求,参评生态小区的项目,应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66-2014的评价方法评估项目是否达到重庆市绿色建筑相关要求,根据附录D提供绿色建筑评价自评估报告。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生态小区项目,其居住建筑部分应达到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及重庆市金级绿色建筑要求(即附录D总得分≥60分);执行《居住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的生态小区项目,其居住建筑部分应达到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及重庆市银级绿色建筑要求(即附录D总得分≥50分)。参评生态小区的项目,不管其是否属于强制执行《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6第8章建筑环境设计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地区,均需执行该标准第8章的内容。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6、《关于执行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6)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建〔2016〕293号),我市主城区和其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规

划区内(即Ⅰ类地区)的单体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100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底部总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100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部分执行《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6)1-7章的规定,可暂不执行第8章“建筑环境设计与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定;我市其它行政区域范围内(即Ⅱ类地区)的公共建筑执行《标准》1-7章的规定,可暂不执行第8章“建筑环境设计与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定。

3.1.3 采用装配式建筑的住宅小区项目在满足附录F要求后可评定为生态小区。按照我市相关规定须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住宅小区项目应满足相关规定及管理要求方可申报生态小区。

【条文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7〕185号)文件精神,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住宅小区内所有单体建筑符合《重庆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试行)》中装配式建筑要求,且满足附录F要求的,该小区可评定为生态小区。

《重庆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专业规划》中明确要求采用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应满足《重庆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试行)》中装配式建筑要求及管理要求后,方可申报生态小区。

3.1.4 生态小区建设应在方案前期进行设计策划。建设各阶段应衔接顺畅,各专业应紧密配合。

【条文说明】

在方案设计前期进行生态小区设计策划,可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性的统筹对比分析,实现合理控制成本、满足各项指标的目的。如果在设计后期才开始生态小区设计,很容易陷入简单的产品和技术的堆砌,并不得不以高成本、低效益作为代价。因此,在方案设计前期进行生态小区设计策划是很有必要的。

在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中,应对采用的各项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注明二次深化设计、项目施工与运营管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施工单位应对项目运营管理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引导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以及运营管理人员在项目施工、运营管理阶段有效落实设计成果。项目发包单位与承包、分包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应明确生态小区建设相关工作要求,保障各单位、

各专业紧密配合。

3.1.5 生态小区建设的各阶段应按国家和我市相关规定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条文说明】

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快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通知》(渝建发〔2018〕19号)相关要求,自2018年5月1日起,拟申请金级、铂金级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的项目,在设计阶段应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3.2 申报与评价

3.2.1 生态小区的申报应符合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关于申报条件的规定。申报方应结合本标准要求,进行小区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提交申报书和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及相关文档。

【条文说明】

生态小区申报条件及申报程序应按照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制度文件执行。生态小区应从前期策划、设计、施工、运行等全生命周期综合考量绿色、安全、健康、智慧等绿色低碳理念和适宜技术,综合评估规模、技术与投资之间的总体平衡,优化绿色技术、材料和设备产品等选用,并按本标准要求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档,这些材料是体现绿色建筑特征、评价项目是否满足生态小区要求的重要支撑。

3.2.2 生态小区的评审分为设计评价、竣工评价、运行评价三个环节。其中设计评价在施工图备案完成后进行;竣工评价在住宅小区竣工验收备案且小区环境景观完成后进行;运行评价在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进行。

【条文说明】

本次修订延续了原有工作模式,生态小区评价分为设计评价、竣工评价、运行评价三个环节,其中设计评价在施工图备案完成后进行;竣工评价在住宅小区竣工验收备案且小区环境景观完成后进行;运行评价在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进行。

3.2.3 评审机构应按照本标准和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相关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评审专家,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申报书、图纸、报告、文档等资料进行审查与现场考察,并依据本标准技术条文评分。

【条文说明】

生态小区的评价依据及要求,具体以市城乡建委《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评价管理办法》为参考,本条说明了总的评价思路与方法。

3.2.4 生态小区评价指标由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室外环境质量、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智能化服务与管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九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一般规定、控制项、

评分项。一般规定为生态小区的原则性要求,控制项是生态小区必须达到的技术要求,任何一条不合格即认定该项目不具备生态小区的基本条件。为鼓励生态小区技术、管理的提升和创新,将实现更高要求的技术指标以及创新性的技术应用列入加分项。

【条文说明】

本次修订保持了原有章节架构,共计13章和8个附录,主要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室外环境质量、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智能化服务与管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附录及条文说明。基本规定是生态小区的总体基本要求,是生态小区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每类指标包括一般规定、控制项、评分项,一般规定是每类指标的原则性要求,不纳入具体评价工作中;控制项,是技术要求中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小区的必备条件,必须满足;评分项,依据评价条文的规定确定得分或不得分,得分时根据需要对具体评分子项确定得分值,或根据具体达标程度确定得分值。加分项是为鼓励生态小区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管理上的创新和提高,在原有加分内容的基础上,对已成为常规技术要求内容进行了修正增加而来,对鼓励发展的技术方向进行引导,其得分值最终直接加入总分。

3.2.5 控制项评价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加分项评价结果为某得分值。【条文说明】

本条说明控制项及评分项评价结果表述方法,控制项是必须达标的条文,评分项、加分项作为评价指标,由专家结合评审,根据赋值给出实际分值。

3.2.6 在生态小区评价表中,“√”为参评项,“〇”为不参评项,带“()”分值为可叠加分值。

【条文说明】

为便于评分,将评分表中符号含义进行了解释。

3.2.7 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类指标的评分项总分为100分。各类指标评分项得分值Q1、Q2、Q3、Q4、Q5、Q6、Q7、Q8、Q9为参评建筑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乘以折算系数,折算系数为100分除以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值。各类指标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值等于所有参评的评分项的最大分值之和。加分项得分Q10不进行折

算,当加分项总得分大于10分时,取10分。

【条文说明】

生态小区评价按总得分确定参评项目是否达标。对于具体项目而言,它们在功能、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客观上存在差异,适用于不同阶段各个项目的评分项条文数量可能不一样。亦或有评分项明确提出“采用某种技术”,“采用某种系统”时,如果该项目未采用相关技术或系统,相应的评价内容不适用的评分项条文可以不参评。这样,各参评项目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也可能不一样。为克服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给项目评价带来的困难,计算各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时采用了“折算”的办法。“折算”的实质就是将参评项目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值当作100分。折算后的实际得分大致反映了参评项目实际采用的“绿色”措施占理论上可以采用的全部“绿色”措施的比例。针对任一类指标,一个参评项目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值等于所有参评的评分项条文的分数之和,某类指标评分项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值总是小于等于100分。

3.2.8 生态小区的总得分按式3.2.8计算,其中各类指标的权重w1~w9按表3.2.8取值。

ΣQ=w1Q1+w2Q2+w3Q3+w4Q4+w5Q5+w6Q6+w7Q7 +w8Q8+ w9Q9+Q10(3.2.8)

表3.2.8 生态小区各类指标权重

注:表中“—”表示该类指标不参与评价。

【条文说明】

本条对各类指标在项目评价中的权重作出规定。表3.2.8中给出了设计评价、竣工评价、运行评价时居住小区的每类指标权重。施工管理及运营管理不参与设计评价。运营管理不参与竣工评价。

3.2.9 申报项目必须满足本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各类指标的控制项规定,各类指标评分项得分值应不低于45分。生态小区最后以总得分评定是否达标,其结果按照表3.2.9确定。

表3.2.9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评价分值与绿色建筑评价等级对应关系

【条文说明】

本标准依据总得分来确定参评项目是否达标。考虑到各类指标重要性方面的相对差异,计算总得分时引入了权重。同时,标准对各类指标的最低达标程度进行限制,规定了每类指标的最低得分要求,避免参评的项目存在某一方面性能过低的情况。

4 节地与土地资源利用

4.1 一般规定

4.1.1 生态小区建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家和地方居住区规划和住宅建设相关技术法规、标准的规定。4.1.2 生态小区建设应协调周边关系,提升环境友好性;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气候环境,保护自然山体、水系和植被,有效防止地质和气象灾害影响。

4.1.3 生态小区应充分考虑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4.1.4 生态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完善,充分保障居民生活品质和老、幼、残障人士生活需求。

4.1.5 生态小区交通系统应顺畅便捷,分级明确,人流、车流组织合理,内外联系方便。

【条文说明】

4.1.1~4.1.5 明确生态小区建设应合法、合规。采用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考虑完善配套及人文关怀方面的总体设计要求。

4.2 控制项

4.2.1 合理进行项目选址,确保场地安全,建设符合法定规划。

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控制要求。

2 保护自然山体、水系和植被,保护古树、名树、大树及具有地域性代表性的乡土植物,实施生态环境修复。

3 场地安全,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等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氡等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4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条文说明】

1 《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

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因此,生态小区建设项目应符合法定规划要求,选择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内进行建设,并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

各类保护区是指受到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划定有明确的保护范围、制定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各类政策区,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分别对应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重庆市公园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文物古迹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主要指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对应国家《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

2 基地内的地表形态、土壤状况以及水系、生物群落、都是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具有生态平衡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应对基地原有绿色植被的价值进行评价,充分保护、合理利用原有古树、大树及具有地域性代表性的乡土植被,这不仅能极大的减少开挖能耗与运输能耗;而且还保留了和谐的自然秩序和不可复制、绝不雷同的个性特征。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如此不仅可减少绿化投资,而且可以固定施工过程排放的CO2。

3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等控制要求,对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对场地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有效的治理与防护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符合各项安全标准。场地无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是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选择城市建设用地的基本要求。因此符合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选址,一般可以避免上述大型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基地内若有局部地方存在小规模地质灾害的隐患,建设项目在进行设计时应及时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如改变场地设计高程、设置护坡设施等,保障场地安全。应符合的主要相关标准包括:《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

4 场地内不应存在未达标排放或者超标排放的气态、液态或固态的污染源,

小区污染源主要指:易产生噪声的营业场所,排放油烟的厨房,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产生噪声和振动等污染的设备用房、排风口、排烟口等。小区内无法清除的污染源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并达到无超标污染物排放的要求。如商业部分餐饮厨房应设置排油烟净化装置,设计、施工安装应符合《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3-2001、《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554-2010和重庆市地方标准的规定。

【适用范围】

本条适用于设计、竣工和运行评价。

【达标判断】

支撑材料:

场地区位图、现状地形图以及当地城乡规划、国土、环保、文化、园林、旅游或相关保护区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法定规划文件或出具的证明文件、项目施工图、应对措施、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污染源检测报告(可能涉及的污染源、电磁辐射、土壤含氡危害等)、氡浓度报告(设计阶段、竣工阶段、运行阶段)。

评价方法:

设计评价查阅项目场地区位图、场地现状地形图及带地形的总平面图、国土、环保、文化、园林、旅游或相关保护区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法定规划文件或出具的证明文件、环评报告、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相关设计文件(如商业厨房排油烟净化装置施工图);不涉及保护区或文物古迹的,只要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即为达标。针对场地安全和污染源排放,审核排放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及相关检测报告或论证报告;竣工评价和运行评价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还应现场核实排放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其有效性。

判定要点:

1 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要求。

2 针对场地内的原有山体、古树、大树及具有地域性代表性的乡土植被,应由所在地规划或者园林等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有关文件,明确相应的保护要求。或核查该项目施工图是否满足有关法定规划或相关主管部门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建设控制要求。

3 根据支撑材料识别危险源与污染源,审查项目的防护与治理措施是否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核查项目防洪工程设计是否满足所在地防洪标准要求。核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抗震防灾的有关要求。对场地存在潜在污染问题的(如原用地为二、三类工业等用地转为民用),查看原有污染情况、有无残留物危害及主要环境问题,重点查看场地土壤污染物检测报告。查看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根据2004年国家核工业航测遥感公司测氡公司绘制的全国1955~2001年全国航测铀含量数据,重庆地区属于土壤氡低、中背景区(低背景区≤5000Bq/m3,中背景区≤5000~9000Bq/m3),其土壤氡浓度最高为≤9000Bq/m3。根据《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CSUS/GBC05-2014第4.2.1及条文说明,当地土壤氡浓度测定结果平均值不大于10000Bq/m3时及绿色建筑所在城市区域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结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50325的要求时,可不进行场地土壤氡浓度现场测试)。建设项目应保障场地内及周围土壤氡浓度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建设项目未进行区域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的,应进行建筑场地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查看相关设计图及文件,了解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是否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护距离控制要求;对于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是否已采取必要的避让、防止、防护或控制、治理等措施;查看采取措施后的检测报告。

4 针对污染物达标排放,查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了解场地范围内存在的污染源以及环评报告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影响预测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建议、推荐的隔离方法;查看图纸,建设项目是否落实了环评报告建议的相关防治措施。核实设计图中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有效性。现场核实污染物治理设施是否设置并正常运转,查验运行过程中的检测报告,核实废水、废气的排放是否超标,垃圾是否分类收集并及时清运等,是否及时清理中水处理站污泥并外运处理,废活性炭是否回收等设计图。

(S)4.2.2 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的规定。

2 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

3 地下车库应配置充电桩,并符合附录H的规定。

【条文说明】

1 居住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残疾人、学生、职工等各类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配建,主要反映在配建的项目和面积指标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确定依据,主要是考虑居民在物质与文化生活方面的多层次需要,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对自身经营管理的要求,即配建项目和面积与其服务的人口规模相对应时,才能方便居民使用和发挥项目最大的经济效益。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或少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晚建了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困难,如不及时配建小学,小学生要回原居住地上学,长途往返十分不便。晚建了派出所就没有地方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或至本区外兼管的派出所去办理,造成管理和使用的不便。因此,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应按配建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投入使用,才能达到居民使用方便和经营管理合理的要求。有时因分期建设的需要,初期建设规模不大时,可把有关设施的内容合并,暂设在某一个规划项目内过渡解决,待建成后再恢复正常使用。

2 幼儿园承载着3~6岁幼儿成长和学习的重要使命,对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生命安全和成长教育都有着重要影响。除了教育品质和生命安全以外,幼儿园建筑的室内外健康环境也是体现幼儿园建筑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提升小区品质感,增强居民获得感,有必要将幼儿园建筑纳入评价范围,并对幼儿园建筑的建设提出较高要求。

幼儿园室内外空间的安全性能、室内采光、噪声和空气质量控制、室内照明、空调与通风系统、厨房设计,均应满足《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和《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18附录E的规定。食品安全控制,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和《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的相关规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儿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中规定,配套幼儿园与城镇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交付使用。《重庆市

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规划用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为解决住宅项目业主子女入学需要而建设的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要与对应的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住宅房屋竣工交付使用时,配套建设的幼儿园需同步通过竣工验收。分期开发的住宅项目,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应与第一期住宅项目同步建成交付使用。因此,在设计评价、竣工评价和运行评价时,幼儿园也须与住宅同步完成。

3 《重庆市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渝府办发[2015]212号)中规定,凡新建住宅配建的停车库必须100%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包括预埋电力管线和预留电力容量),凡新建的交通枢纽、超市卖场、商务楼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以及独立用地的公共停车场、停车换乘(P+R)停车场等,在主城区按照不低于总停车位数量10%的比例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各用地范围内,一次配建实施到充电桩的车位比例不应低于10%。

【适用范围】

本条适用于设计、竣工和运行评价。

【达标判断】

支撑材料: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建筑总平面图、公共服务设施各专业施工图、车库标识图、景观设计施工图等相关设计文件(设计阶段);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确认书、建筑总平面图、公共服务设施各专业竣工图、车库标识图、景观设计竣工图等相关设计文件(竣工阶段、运行阶段)。幼儿园竣工图应包括室内装修竣工图。

评价方法:

设计评价审核相关设计文件及相关的证明文件;竣工评价和运行评价在审核竣工图等竣工文件外还应现场核实。

判定要点:

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否按照用地规划条件函进行设计实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的有关规定。对于整体申报、分期建设、分期评审的项目,在评价分期指标时,可根据规划部门审批通过的整体

指标,判断项目是否达标。

2 配套幼儿园核实是否满足附录E的规定。

3 复核车库是否100%预留中充电车位的充电基础设施或建设安装条件,并满足10%的一次配建实施充电车位比例要求。

(S)4.2.3 合理组织小区交通系统。

1 小区内道路系统分级明确,人车分流。

2 地面停车位与住宅保持≥6m的距离,并通过种植植物等措施控制视觉干扰和消减噪声危害。

3 地面停车位不多于其停车总量的10%,地面停车位不挤占行人活动空间。

【条文说明】

影响小区道路设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根据本地区的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向,选择经济、适用、便捷、安全,且对环境无污染的道路系统、断面形式及停车场设施。

人车分流是在道路上将人流与车流完全分隔开,使其互不干扰。人车分流包括人行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以及步行街、步行区等措施,是保证人行安全和人车兼顾的重要措施。居住区内应严格实施人车分流,公共建筑应根据建筑功能需求合理实施人车分流。设置有地面停车位时,应合理考虑人车流线,设置专用的行人通道(不能与机动车道混用),人流与车流完全分隔开,使其互不干扰。

机动车发动机声音、汽车尾气等都对住宅有影响,本条规定了住宅与室外停车场的最小距离,目的是控制机动车对住宅的干扰。同时,应采用种植植物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噪声遮挡。

【适用范围】

本条适用于设计、竣工和运行评价。

【达标判断】

支撑材料:

建筑总平面图、交通分析图、竖向布置图及景观总平面图等相关设计文件(设计阶段);建筑竣工总平面图、景观竣工总平面图等(竣工阶段、运行阶段)。

评价方法:

设计评价审核相关设计文件;竣工评价和运行评价在审核竣工图等竣工文件

城市绿色生态小区申报材料

城市绿色生态小区申报材料 一、云南省城市生态小区评审申报表; 二、申报材料目录及页码标示; 三、申报请示 标题样式:“×××房地产开发公司关于申请将×××项目纳入云南省城市生态小区建设项目的请示”。 该请示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1、项目名称; 2、项目位置; 3、项目用地规模; 4、项目总建筑面积; 5、项目物业类型(高层、小高层、多层、低层等)及其所占比例,以及9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占住宅总量的建筑面积比例和套数比例。 所涉及的数据均应与项目报建时的法定文书中载明的内容相一致。 四、主体汇报材料 围绕云南省城市生态小区建设评价体系的五大项指标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材料: <1> 项目的概况; <2> 小区环境规划设计; <3> 小区水环境;

<4> 能源与环境; <5> 室内环境质量; <6> 材料与环卫。 叙述中应重点突出项目规划设计及建设当中的生态理念和亮点。充分反映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生态小区的指标体系所做的工作;落实生态小区指标体系所采取的实际措施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目前项目中还存在的不足,与生态小区指标体系要求的差距,及相关原因的说明。(文字材料按汇报20-30分钟准备为宜。) 2、图片材料: <1>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图; <2> 主要户型平面设计图; <3> 小区环境和园林绿化设计图和效果图; <4> 太阳能热水(发电)设备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效果图; <5> 现实中水回用、雨污分流的规划设计图; <6> 拟采用主要建筑材料的图片与性能简要说明。 3、其它材料: 开发企业可以辅以必要的影音材料对项目的建设情况作介绍,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 五、自评分表和自评分值: 项目建设情况对照云南省城市生态小区指标体系的自评分表。 六、项目建设的法定批准文书及图纸复印件 1、发展改革部门同意立项的批复或备案文书;

绿色生态住宅

价值工程课程论文 绿色生态住宅 2015年6月11日 一、选题依据 在当今社会,许多和生态相关的名词正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什么是绿色,什么是生态,其实绿色与生态源于自然,目的是创造一种有机和谐的状态,以便与自然界达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生态学是19世纪中后期才出现的一门科学,它与人居,环境二者结合经历

了很漫长的一个阶段,生态科学发展为何持续发展的提出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 而绿色生态住宅无疑是生态学知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解决生态问题,住房问题等的良方,是21世纪住房发展的新趋势。 二、研究内容 基于现代建筑绿色生态极其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国内外绿色住宅发展趋势,考虑目前的技术因素,探讨我国绿色住宅的现状和基本要求。再以韩国绿色生态住宅为例,把建筑领域的生态住宅发展和生活中的生态现象分别加以阐述,最后再展望生态住宅的发展前詈。 国际绿色住宅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高新技术在绿色生态住宅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与此同时,因地制宜采用当地地方性材料和技术来降低成本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就目前来说,绿色生态住宅的发展已经从单项技术和绿化产品的使用走向系统技术的集成,进而形成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全方面提高住宅质量的高新领域。 当前我国住宅建筑的重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居住区的综合质量,包括住宅的功能,结构和环境质量。全面制造一个舒适,安全,方便的充满现代化生活气息的室内外居住环境。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理念的小区被建造,但这些小区大部分只停留在建筑绿化的简单层面上,并未真正涉及到绿色生态住宅的内涵。 绿色生态住宅是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宏远目标,为了更好的发展绿色生态住宅建设,实现住宅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从技术,社会,环境的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系统和技术指导。 在这一方面,韩国国家文明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需求已迫在眉睫。文明的发展足迹对大自然来说却是毁灭性的,建筑活动也不例外。所谓的“文明开化”正在以未来需求的名义创造着呆板的建筑空间。在社会开化的进程中,自然环境也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全球变暖、自然资源枯竭、能源消耗等课题日渐突出,成为以消费为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完整版)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 前言 为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在住宅建设中应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八字方针",并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编写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能源系统;3、水环境系统; 4、气环境系统; 5、声环境系统; 6、光环境系统; 7、热环境系统; 8、绿化系统; 9、废弃物管理与处臵系统;10、绿色建材系统。本《导则》适用于实施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新建工程,目的在于引导小区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适用、先进和集成技术、使能源、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并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达到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目的。为了便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各系统的建设,在本《导则》的附录中给出了各系统建议设计指标。 在执行本《导则》时,应同时执行相关专业的现行国家强制性规范、规程和标准。 1、总则 1.0.1为了在住宅建设中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八字方针",加强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五"计划纲要的指导精神,参照世界各国在住宅生态环境建设上所采用的技术及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特制定《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以下简称为:《导则》)。本《导则》实施的总体目标是:以科技为先导,以推进住宅环境建设及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为总体目标,以住宅小区为载体,全国提高住宅小区节能、节水、节地、治污总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1.0.2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以下简称为:生态小区)建设应符合国家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并符合地方总体规划与建设要求。

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方案

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方案 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方案 摘要:健康环保的绿色生态住宅建筑已成为现代居住建筑发展的潮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设计实践,详细分析阐述了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要点,并对具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型住宅的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思考。实践证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是未来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住区规划;居住建筑设计;节能环保 Abstract: Th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 health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points of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nd analyses the thinking of building design of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c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 has proved, the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the future of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residential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desig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 我国住宅市场发展迅速, 住宅设计从生存型逐步向功 能型、舒适型转变,开始出现体现人文关怀、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理念的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建成人与自然双赢的住宅。笔者通过对某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的分析, 从生态住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设计实践|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好处

Design of Green Ecological Housing Estate: Fangzhi Junyu 惠州方直·君御项目地处惠州新开发区,总用地面积约20 万m2,是一块南北长约680m、东西宽约300m 的近似长方形地块, 南北长轴与正南北呈约25°夹角。用地南面紧邻西枝江,北面是 华罗庚中学,东面是未开发用地,西面是其他居住小区。本项目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项目所处的地理、气候条件,并在诸多绿色 景观设计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打造出一个当地绿色生态居 住小区典范(图1)。 1 “一江、二弧、三轴、四广场”的总平面景观体系 总平面景观设计遵循了“一江、二弧、三轴、四广场”的设 计原则和手法(图2)。 “一江”是指南面的西枝江,是小区周边最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设计中充分考虑其对小区的正面影响,利用视线错位的布置手法,让所有高层住宅都获得了良好的望江景观,同时也把最好的高层住宅布置在了南面沿江的位置上。 “二弧”是指小区中部南北两条弧形的景观水体,这两条景 观水体用“软隔断”的手法把小区自然地分隔成中部椭圆形的低层区和外围的高层区,同时也丰富了小区的景观形态(图3)。“三轴”是指小区中央东西向的主轴及南北两区各一条南北向 的副轴。主轴连接东端的会所广场和西部的希望广场,也把小区分成了南北两块,这是从会所广场进入小区内部的首要通道,因此布置最多、最好的观赏树种和雕塑小品,绿树成荫,让人一下子就从摘要

关键词 通过惠州方直·君御项目的具体实践,论述如何在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单体设计和 构造设计中多方位地实现绿色生态设计。 绿色生态景观居住小区 城市的喧闹进入到花园的宁静,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轴”;南部的 副轴处于南部多层洋房区的中央,连接主轴和南部的海滨广场,在 轴线的几个景观点上布置了喷水、花坛等景观;北部的副 轴处于北部别墅区的中央,连接主轴和北部的运动广场,这是一条 水体轴,汇聚了小区最主要的景观水面,水岸树木花草环绕,树影 婆娑中隐约看到的是精美、温馨的幢幢别墅,让人心旷神怡。

绿色生态小区建设

绿色生态小区建设 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用水紧张,空气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同病痛一样时刻困扰着我们,为了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的思想。它是基于想建立一个高效、低耗、环保、舒适的绿色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色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绿色生态小区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在住宅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以绿色生态环境问题为中心,兼顾其他相关系统规划与管理,使住宅区的绿色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小区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本文着重对其外环境和总体规划的设计进行探讨。 1 外环境分析 1.1 居住区外环境 居住区外环境指的是住宅区周围的环境和住宅区内的公共空间。它与室内环境一样,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空间。居住区外环境包含了物理性、地理性、心理性、行为性等层面;同时它又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其领域之中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设计师而言,居住区外环境的重点落实于它的空间和实体,上述提到的其他环境,都是设计师应考虑的范畴。

1.2 居住区外环境构架 根据居住区外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环境构架:一类是自然构架,如地质、土壤、地形、植被、气候等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工构架,如建筑、道路、地下管线、人文景观等人工因素。合理地应用这两类构架,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居住区外环境。 研究环境构架是每一个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起点。但必须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项目的环境构架都为一个成功作品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这其中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借助有利的因素进行设计,就需要设计者对环境构架进行研究。 1.2.1 自然构架 首先要研究的是一些自然因素,如地质、土壤等,对较大的项目而言尤为重要。不同地质条件的场地,其地耐力不同,地耐力强的地方适合建造住宅,而松软、含水量大的地方适宜建室外环境。如果基地的地下水位较高,设计室外的下沉式广场就需要慎重,以免在防水方面花费太大。所以了解基地地质条件的差异对建筑及其外环境的布局是否合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绿色生态角度出发,土壤也是一种资源,在外环境的布局规划中,保护土壤表土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另外,气候、光照、声音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会影响到住宅的朝向及布局。还有一些自然因素如场地中地形、水体与植被等,可以作为有形的因素直接参与到环境设计中来。 1.2.2 人工构架 在人工构架的基础上,对居住区的外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加强

试论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若干问题思考

试论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若干问题思考 发表时间:2016-11-11T10:32:44.137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13期作者:陈荣俊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此之上,人们愈发关注我们生活空间的生态性。因为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关联。除了在交通出行方面有所改善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也应该融入绿色的理念,人们处在环保的生态环境中,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绿色了理念是如何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与参考。 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405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此之上,人们愈发关注我们生活空间的生态性。因为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关联。除了在交通出行方面有所改善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也应该融入绿色的理念,人们处在环保的生态环境中,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绿色了理念是如何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住宅建筑;建筑设计 1.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这一理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已由最初的概念变为了现实。绿色建筑是指一类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建筑物,绿色建筑可最大限度地实现“4 节约1 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这类建筑在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及高效的使用空间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近几年来,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逐渐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步入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时代。绿色建筑的设计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本着发展的理念,统筹建筑与自然相和谐,将生态理念融入到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去。以人为本,回归自然,把建筑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可发展的绿色生活环境。 2.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节约能源 绿色建筑应合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减少采暖和空凋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绿色建筑还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平面形式的合理设计及总体布局。 2.2 节约资源 在绿色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要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应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其中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是绿色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2.3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绿色建筑内部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3.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问题 尽管我国的绿色建筑事业在不断发展,相关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设计体系还有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备,这导致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发生,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没有重视居住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往往会采用一些新型材料,虽然这些新型材料达到了节能的要求,但可能会对室内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些材料会产生游离苯、甲醛等有害气体,使用后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损害;另外室内的防热辐射、防噪声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同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2)建筑节能效果差。导致建筑节能效果差的因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考虑不周,在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过于追求建筑的外观设计,只考虑建筑的外在形象,装饰过度,将时间、精力浪费在了这方面,而忽视了节能设计的重要性,对影响建筑节能效果的一些因素考虑不周,如建筑的方位布局、长宽比、体型系数等因素,使得建筑在节能方面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建筑门窗、墙体保温、遮阳等细节设计仍不够深入,没有进行综合考虑,导致了节能设计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另一方面是没有有效控制建筑生产能耗,建筑施工中的能耗与生产加工建筑材料的能耗是影响建筑节能指标的两个重要因素,而一些设计人员在对建筑施工技术及建筑材料进行规划时没有考虑这两个因素,使得方案制定的不科学,对建筑的节能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废弃物处理不当。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往往会忽略对建筑垃圾及旧建筑材料进行系统的分类管理,导致后期施工过程中废旧材的料随意丢弃,不仅增加了废弃物的数量,也对施工现场的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绿色建筑注重的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一些设计人员在设计绿色建筑时,没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对建筑废弃物、有害物质的处理方法制定的不合理,导致污染物的随意排放和废旧材料回收利用不及时,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违背了绿色建筑环保的设计目标。 4.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4.1 改善居住环境设计 本着“以人为本”出发,在保证小区居住环境无污染的同时,注重营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一方面确保室内环境适宜,包括适当的温度、湿度及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另一方面要保证室外环境无辐射、无污染。在小区里,进行绿化时,选择了吸收噪音效果良好的植物进行种植,不仅整体美观有序,还起到了防噪音、防风沙的作用,另外种植一些果树,为居民提供新鲜的果实,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处处从人的健康角度出发。 4.2 重视节能设计 节约能源是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之一,要做到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就要将节能设计的理念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从建筑及建筑材料的选型到建筑结构设计,都应考虑到节能。另外在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地势特征,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天然可再生能源,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尽量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3 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因地制宜 住宅小区绿色建筑的设计不能照搬一些成功案例,照搬只会增加成本,降低绿色建筑的整体质量。在设计住宅小区绿色建筑时,应充分分析现场的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科学、可靠性高的设计,要保证绿色建筑符合当地施工条件,因地

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细则

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 技术细则 (2020版)

前言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20于2020年7月1日起实施。为更好地施行《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DBJ50/T-039-2020,细化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评价的技术要求和判定依据,提高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的品质和质量,实现住宅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工作部署,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编写了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细则》(2020版)(以下简称《技术细则》),作为开展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评价的技术依据。 本《技术细则》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细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 主编单位: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市建筑节能中心) 参编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重庆建工第九建设有限公司 重庆市绿色建筑技术促进中心 中衡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金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万科(重庆)企业有限公司 重庆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重庆市建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重庆市斯励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重庆博建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筑巢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重庆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董勇、董孟能、龚毅、程丹、赵辉、杨修明、丁勇、王永超、张陆润、王智、董莉莉、韩幼玲、程吉建、郭长春、何丹、叶强、赵本坤、冷艳锋、杨丽莉、杨元华、李丰、田霞、陈进东、吴俊楠、姚清、皮璐、秦砚瑶、刘军、吴思睿、何开远、彭渤、王聪、贺磊、唐丹、左黎、胡萍、刘晔、陈杰、叶剑军、徐仁忠、边汤正、吴巍

(完整)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前言 为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在住宅建设中应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八字方针",并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编写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能源系统;3、水环境系统;4、气环境系统;5、声环境系统;6、光环境系统;7、热环境系统;8、绿化系统; 9、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10、绿色建材系统。本《导则》适用于实施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新建工程,目的在于引导小区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适用、先进和集成技术、使能源、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并有 2

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达到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目的。为了便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各系统的建设,在本《导则》的附录中给出了各系统建议设计指标。 在执行本《导则》时,应同时执行相关专业的现行国家强制性规范、规程和标准。 1总则 1.0.1 为了在住宅建设中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八字方针”,加强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五”计划纲要的指导精神,参照世界各国在住宅生态环境建设上所采用的技术及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特制定《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以下简称为《导则》)。本《导则》实施的总体目标是:以科技为先导,以推进住宅生态环境建设及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为总体目标,以住宅小区为载体,全面提高住宅小区节能、节水、节地、治污总体水平,带动相 3

关于重庆市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意见

关于重庆市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意见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建管局,北部新区建管局,有关单位: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是城乡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乡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宜居重庆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建设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发展,09年就结合我市实际,发布了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银级、金级和铂金级三个等级,分别对应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一星、二星和三星级;今年又积极争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同意我市开展国家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市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为全面推进我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大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建立政

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进城乡建设领域“四节一环保”工作,提高建设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建设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工作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完善我市绿色建筑建设及评价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实施能力等五大工作体系,组织建设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建筑,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大力实施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制度,培育绿色建筑相关地方产业发展,加强社会宣传和知识普及,使绿色建筑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三、主要措施 (一)市城乡建委负责全市绿色建筑发展工作,负责制订我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组织编制相关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建立完善我市绿色建筑工作体系,确保我市绿色建筑发展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在制定发布《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加快研究《重庆市绿色建材认定与标识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组织编制《重庆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重庆市绿色施工标准》、《重庆市绿色建材评价标准》等地方标准,形成从设计、施工、验收到使用、评价,涵盖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标准体系。组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

关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研究

关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研究 摘要:在环境、资源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只有坚持发展绿色生态住宅建筑, 才可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特点,研究了绿色生 态住宅建筑设计原则及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住宅建筑建设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然而面 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为实现经济、环境共同发展这一目标,需对设计、施工 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实现住宅建筑转型升级。因此,需在住宅建筑中积极应用新 型施工技术及施工材料,认真贯彻绿色设计观念,营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 1 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特点 绿色生态型住宅建筑指的是不会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且可为居民 提供优质空气、水源等资源的建筑物。此类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需增设绿化带,且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如此不仅可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还可为居民营造舒适、良好居住环境。此外,通过种植树木,可在建筑物周围营造良好景观,从而 实现建筑物周围的生态平衡。另外,在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建筑时,需加强对人文 景观设计的重视,且需积极修缮或保护附近的古代建筑物。近年来,由于我国能 源问题日益凸显,为设计、建设良好绿色生态建筑,需提升资源、能源利用率, 以减少对资源及能源的消耗。在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建筑时,也可将风能、太阳能 应用到设计当中,使用多种自然资源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同时使用清洁型能源也 可减少对能源的需求。 为充分利用清洁型能源,需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多方面内容,比如:为积极利 用太阳能这一清洁型能源,在设计过程中需注意建筑物朝向是否合适、太阳能发 电设备安装位置是否合理,只有保证其安装位置合理性,才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为保证建筑物布局合理性,还需缩小建筑物提醒系数;尽量选用保温性能好 的建筑材料,以节约制冷、制热能源。 2 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原则 2.1节能性 在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建筑时,需坚持节能性原则,其主要目的是节约资源及 能源,回收、循环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建立无害、无污染的设计方式。在选用建 筑材料时,需尽量选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施工材料或资源,确保材料不会对周围 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保证施工材料质量,才可确保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合理性 及科学性。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融合生态建筑设计观念,从而为居民建设舒适、 绿色居住环境。 2.2和谐性 在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建筑时,还需坚持生态和谐性原则,保证人与自然、动 物等和谐共处,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共同发展这一目标。另外,在设计绿色生态 住宅建筑时,还需重视植物的多样性,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减少各种污染物质 的排放,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2.3人性化 除上述两点外,在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建筑时,还需坚持人性化这一原则,其 主要原因为: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设计是为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需在保证建筑物实用性及功能性的同时,保证建筑物投入使用后并不会消耗大量

绿色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模式

绿色生态居住区规划思想 1、居住区总体规划 居住区总体规划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本环节,会直接影响最终建成环境的功能与景观质量的优劣。小区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建设一个总体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注重综合效益,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小康型小区。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2.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3.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1.1院落与组团的空间布局 居住组团是指被“小区道路分割,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集地”,是人类槊居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态,是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中组成小区或居住区的基本单位;院落则被认为是邻里交往的最适宜空间。 组团划分是居住区形成的核心,是空间形态之一。层次结构就是将个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过渡的过程中,让空间富于层次感,与组团划分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小区的空间规划。 组团规划一般包括六个方面:确定适度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划分居住组团的户外空间层次与绿地;选择良好的日照和朝向;以技术手段改善组团内部小气候;安静的居住环境;方便安全的道路交通系统。 在对小区进行组团与院落的规划设计中,应从住宅类型、社区构成和周边环境实际出发,研究组团的居民户数、人口规模与建筑单体动数,合理设置出入口,作好交通组织,形成内向的庭院步行系统。 1.2居住区建筑群的规划设计 居住建筑的多样化式实现居住组团多样化的关键之一。 ——行列式 行列是一种秩序,尤其在理性地决定社会大规模居住问题方面。行列式的另一种形式是山墙按前后、左右错开排列或者前后左右交错排列。这种错开排列的布置对于使组团内建筑向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自报告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自评估报告 申报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名称: 参与单位名称: 评审阶段:初评审□终评审□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填写说明 1.本报告适用于申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预评审(设计阶段)和终 评审(运行阶段),由申报单位填写。 2.“达标判定”项的填写方式:控制项满足要求的项在□中填写 “√”,不参评的项在□中填写“○”;评分项应在对应表格中填写项目实际得分,不参评的项在对应表格中填写“○”。 3.“实际提交证明材料”中填写对应条文实际提交材料的全称。

一、评价标准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评价不分星级,只有合格与不合格。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各章节控制项必须全部达标,任意一条不达标,则判定不能成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控制项以外均为评分项,当各章节评分项得分均大于等于50分,且项目总得分大于等于65分,则判定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合格。 当某章节个别条文要求不适应该住宅小区的条件时,该条文可不作为参评项,该章节得分需要根据折算系数进行折算。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评价指标体系四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Q1、Q2、Q3、Q4按参评小区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乘以折算系数,折算系数为100 分除以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值,折算后分值四舍五入。某类指标理论上可获得的总分值等于所有参评的评分项的最大分值之和。 生态小区评价的总得分按下式计算: ΣQ=W1Q1+W2Q2+W3Q3+W4Q4。 表1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分项指标权重 表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评价标准 (详见《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第四章)

二、自评总述 经自评估,本项目控制项全部达标,评分项总得分为分。各章节评分项得分情况见表2:

重庆市绿色建筑工程计价定额

渝建[2018]200号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颁发2018年《重庆市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等定额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局,有关单位: 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投资效益,规范建设市场计价行为,推动建设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我委编制了2018年《重庆市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仿古建筑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通用安装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市政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园林绿化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构筑物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爆破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房屋修缮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绿色建筑工程计价定额》和《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机械台班定额》、《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仪器仪表台班定额》、《重庆市建设工程混凝土及砂浆配合比表》(以上简称2018年计价定额),现予以颁发,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2018年计价定额于2018年8月1日起在新开工的建设工程中执行,在此之前已发出招标文件或已签订施工合同的工程仍按原招标文件或施工合同执行。 二、2018年计价定额与2018年《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配套执行。 三、2008年颁发的《重庆市建筑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装饰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安装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市政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计价定额》、《重庆市房屋修缮工程计价定额》,2011年颁发的《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计价定额》,2013年颁发的《重庆市建筑安装工程节能定额》,以及有关配套定额、解释和规定,自2018年8月1日起停止使用。 四、2018年计价定额由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负责管理和解释。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完整版)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试行) 前言 为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在住宅建设中应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八字方针",并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编写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能源系统;3、水环境系统;4、气环境系统;5、声环境系统;6、光环境系统;7、热环境系统;8、绿化系统;9、废弃物管理与处臵系统;10、绿色建材系统。本《导则》适用于实施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新建工程,目的在于引导小区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适用、先进和集成技术、使能源、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并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达到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目的。为了便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各系统的建设,在本《导则》的附录中给出了各系统建议设计指标。 在执行本《导则》时,应同时执行相关专业的现行国家强制性规范、规程和标准。1、总则 1.0.1 为了在住宅建设中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八字方针",加 强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五"计划纲要的指导精 神,参照世界各国在住宅生态环境建设上所采用的技术及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特 制定《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以下简称为:《导则》)。本《导 则》实施的总体目标是:以科技为先导,以推进住宅环境建设及提高住宅产业化水 平为总体目标,以住宅小区为载体,全国提高住宅小区节能、节水、节地、治污总 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1.0.2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以下简称为:生态小区)建设应符合国家关于生态环境建 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并符合地方总体规划与建设要求。 1.0.3 生态小区建设应充分体现节能原则。并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建 筑节能措施,使生态小区的建筑节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1.0.4 生态小区建设应充分考虑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废热资源等) 的使用,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应达到一定的水平。使用常规能源时,应进行能源系统 优化。 1.0.5 生态小区建设应充分考虑节地原则。应合理规划住宅、公建、道路、公共绿地 等项目的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倡采用先进的建筑体系,以提高住宅的有效 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限期淘汰粘土实心砖等建筑材料。 1.0.6 生态小区建设应充分体现节约资源原则,尤其要注重节水技术与水资源循环利 用技术。应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3R材料)。充 分节约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和国家短缺资源。 1.0.7 生态小区建设应自始至终贯彻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应充分考虑小区建设及其运 行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尤其应尽量保护好开发地点原有的植被、文化古迹 与人文景观,并应对生态小区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以促进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建 设。 1.0.8 在生态小区的建设中,应注重推广使用适度超前、优化集成的技术体系和部品 体系,尤其是采用有关节能、节水的绿色环保技术和产品。 1.0.9 生态小区建设必须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达到国家的工程验收标准,提高工 程的优良品率,创忧质工程。

绿色住宅建筑设计论文

浅谈绿色住宅建筑设计 身份证号码:440182************摘要:绿色生态住宅是当今 建筑业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筑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 键环节。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在此阐述了绿色高层住宅建筑的意义并分析高层住宅建筑的墙体节能设计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环境设计节能措施abstract: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ce is the construction is the hot issues, also is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key link. the author of the working practice, this paper in the green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all energy saving design of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keywords: gree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environment design energy saving measures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引言近年来,随着世界高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各行各业不断改革、创新的同时,其中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收入和社会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其能源消耗的增长和生存环境不断在恶化。随着人们对建筑要求的提高以及节能与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能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激烈,建筑节能设计越来越引起我国广大建筑工作者的重视。建筑物一旦建成就很难改造,其寿命大约在30到80年间,对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建筑节能不只是依靠墙体保温等补救措施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从

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

浅析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 【摘要】基于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简要分析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行现状,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增量成本及设计方法。通过某住区绿色建筑设计项目实践介绍,提出一些实际工程中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供设计人员在绿色建筑推进过程中启迪和思考。 1.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素 绿色建筑的核心就在于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绿色建筑首先就是要具备节能、环保以及可循环等三个特征,同时在满足各种资源利用的合理配置以及最小环境污染的要求下,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宜居化和健康化。 1.1可循环理念 绿色建筑的设计核心就是可循环,所以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首先要尽可能地避免破坏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要使建筑的使用者或居住者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促进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接触与交流。绿色建筑设计中所采用的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同样要遵循上述原则,要促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 1.2节约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以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严禁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侵占,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技术手段来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例如,为了节约耕地资源,绿色建筑使用环保砖来替代传统的粘土砖。

1.3节约水资源 对水资源的节约与可持续利用同样是绿色建筑设计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在进行绿色建筑整体规划时,就应该制定出建筑节约用水的详细方案,并通过采用先进的水处理设备来促进水的循环利用。例如,建立起雨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将生活污水处理变为中水,用作建筑绿化的灌溉、清洁用水等。 1.4节约能源 对节约能源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绿色建筑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绿色建筑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对各种能源节约与有效利用,例如对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利用。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来照明和取暖,来减少对电力的消耗;采用集中供暖系统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1.5加强对垃圾的回收利用 设计绿色建筑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有效处理各种垃圾和固体废弃物。例如,生活垃圾要进行合理分类,便于对其处理和回收利用,最终实现垃圾与废弃物处理的环保无公害目标。 2.绿色建筑实例分析 以某绿色住宅小区为例,该小区共占地约18.2万m2,总建筑面积为21.8万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18.3万m2,公共建筑面积为3.5万m2,容积率为1.2。该绿色住宅小区的设计理念力求创建一个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居住园区,通过向小区自然环境中适当注入一些山、水、园、林的人文元素,来使人与自然更加和

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思考

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07-10T15:14:59.6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作者:容智杰吴强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耗和污染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一大阻力。 联创新锐设计顾问(武汉)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耗和污染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一大阻力。传统的住宅设计在能源消耗上以及对于环境的保护上具有极大地弊端,因此,传统住宅设计已经越来越受诟病。相对而言,绿色生态住宅建筑不仅在能耗、环保上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其设计理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关注。因此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思考与探讨有其重要性。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措施 前言 对于绿色生态建筑目前并没有一个严格定义,经过总结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首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安排其与周围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使其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次,建筑物的室内设计也非常重要,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适宜的生活环境,人和自然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循环,争取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建筑物整体的设计上应该体现出当地的人文历史环境和风俗特征。 1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概念 绿色生态住宅建筑概念的提出是国际建筑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当前绿色文化的子系统。从近几年的市场环境变化状况来看,国内住宅建筑市场有着较为迅速的发展,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已经逐步开始了向功能型和环保型以及舒适型的转变,初步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和节能环保的理念。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在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的同时,实现了以生态、健康和节能为主要宗旨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了人与自然更好的融合,最终建成了人与自然获得双赢的绿色生态住宅[1]。 2现代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所谓的生态型住宅指的就是建筑物不会遭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可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以及水源等等,在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时应当适当的设计一些绿化带,并在其周围种植一些树木,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可以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改善居住地的景观,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除此之外,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设计,对于一些历史遗址或者古代的建筑物应当进行修缮和保护。能源问题日益紧张,要想实现绿色生态建筑,必须能够使建筑物节约能源,最大程度的利用能源,能源消耗率降至最低。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可以结合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等,利用这些自然能源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这些清洁能源的利用同时也缓解了我国能源紧张的状况。要想利用清洁能源比如说太阳能,在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时应当特别注意建筑物的朝向以及太阳能发电装置的位置,只有经过严密的计算,才能够更加合理科学的利用太阳能,为了布局合理,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应当尽量的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当选择那些比较保温的材料,以节省由于制冷和制热带来的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同时,建筑物的内部还要有良好的通风采光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不断的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宜居的室内环境 [2]。 3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措施 3.1发展高效保温节能的外保温墙体 外保温墙体的主墙体可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非粘土砖、多孔粘土砖墙体,以及现浇混凝土墙体等,外侧可采用轻质高效保温隔热层和耐候饰面层。在达到同样节能效果的条件下,采用外保温墙体,由于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保温材料用量可节省 50%左右;由于保温材料贴在外侧,墙体减薄,每户的使用面积可增加约 3 ㎡(主体墙为砖墙时),或分别增加约 5㎡(主体墙为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时),其经济价值是十分可观的。 3.2建筑周边光环境设计 阳光是地球万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气候因素之一。阳光照射室内,不仅具有杀菌、清洁空气、增高室温的作用,还可以使居民的精神爽快,体质增强,工作效率提高。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合理地布置住宅群体,道路宽度,以及绿化植物的配置规划,有效地利于自然光源,达到冬日阳光充裕,夏日避免阳光直射,从而有效减少建筑的能耗。1.住宅群体的布置。错落布置------利用太阳方位角,通过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点条结合------利用更多的山墙间隙采光:在保证采光日照的条件下,可大大缩小住宅间距。成角度布局------住宅方位偏东(或偏西)布置,相当于加大了间距,但阳光的入室照射面积比南向小。适当运用东西向住宅-----东西向住宅的优缺点:冬季可两面受阳,十分温暖,夏季西晒却非常严重。?适当增加东西向住宅不但可增加建房面积,还可扩大南北向住宅的间距,形成院落式的室外空间,利于抵挡寒风。东西向住宅布置时必须考虑其与南北向住宅的相互遮挡关系。 3.3增强可再生能源和原生态建筑材料利用 针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体现在对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利用效率的提高上。例如,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加强对太阳能的利用,目前,太阳能在供暖和供电上的研究及应用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如何将传统的被动式太阳房和主动式太阳房的设计理念融入到高层建筑设计之中;如何把太阳能发电的应用施展在高层建筑之中等等,这种对太阳能利用的思路可以应用到如何合理使用地热等资源,如何利用风能上,这一系列的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将会对于降低能源的损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相信未来这也是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中最为核心的问题[3]。生态建筑材料的生产使用,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将材料生产、使用、废弃整个过程与环境的协调性作为重点,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换取最大意义上的利润,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低。生态建筑材料是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借助科技手段,采用清洁能源和节省能源来代替原料,在源头上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生态材料例如矿渣砖、胶合木、复合材料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挪威馆,建筑表皮主要就是用力胶合木,配合木、竹、金属等材料,整个建筑在阻挡太阳直射的同时还可以透过漫射光为室内提供照明,进而节省能源的使用。 3.4将多方位技术手段进行合理应用 在进行生态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有一个全局的思想工作,只有在考虑到全局的过程中,然后在进行工作,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工作进程,这样就能在一开始的时候进行工作和应用。在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手段都运用到这样的一个工程中来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