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李海玉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05期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虽然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着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农民素质不高、农户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等问题。要促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企业与农民之间要建立起真正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人才队伍;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这为农业产业化指明了发展方向,确定了发展目标。当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产业化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已经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
河南省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尝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适应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逐渐发展起来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一)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在2008年就已经达到11674个,其中属龙头企业带动型的572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421家;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43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200多家。2007年底,全省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450万吨,居全国第1位;肉类、奶制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78万吨、255万吨,分别增长18%和47.5%。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以上,位居全国第二;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3%,占中部的32.1%。目前,河南省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食用菌、味精、方便面和调味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二)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迅速
各个地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强化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以豫北、豫中南为主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豫东平原奶业养殖基地、中原肉牛肉羊、京广铁路沿线瘦肉型猪、豫北肉鸡、豫南水禽等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例如,新乡的优质麦、灵宝的果汁加工、永城的面粉产业、汤阴和临颍的食品、孟州的玉米加工、淇县的肉鸡、潢川的水禽等。
(三)涌现出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
经过大力发展,河南省已创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农产品,例如,“华英”鸭、“大用”鸡、“金苑”面粉、“三全凌”汤圆、“思念”水饺、“莲花”味精、“双汇”火腿肠等等。国家商务部评出的2006年“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家入选,占河南省全部入选品牌的一半。目前,河南省有16家企业的19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占全省“中国名牌”总数的60%。
(四)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近些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网络建设,通过依托基地建市场、多元投入办市场、组织农民闯市场,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基础、农民贩销大户为依托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此外,还大力开拓省外和国外市场,积极发展期货市场、农产品信息市场等。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较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除双汇、莲花、三全、思念等企业外,全省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还不够大,品质好、科技含量高、深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精、尖、新”产品不多,无法做大做强整个产业链。全省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仅占20%,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为1︰5左右,而河南省还不足1︰1。河南省小麦加工能力虽然占小麦生产总量的2/3,但主要还是以面粉加工为主,而且产品品种少、档次低,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也影响着辐射带动能力。
(二)农民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效果。河南省农民就整体而言,存在着文化层次低、技术素养不高等缺憾。河南省调查总队对4200户农村住
户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2008年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最大达77.6%,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15.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1.4%,仍有5.8%的文盲。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能够看懂农业科技书刊的人数不多,因而导致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受文化、科技方面低素质的局限,农民大多只满足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而对大规模的农业土地经营和农产品加工销售既缺知识又缺资金,导致了目前农副产品生产处于低水平饱和状态,难以形成各有特色可占领市场的优质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差。
(三)农户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造成在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利益受损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企业在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产业化组织形式中,应该是实现企业、农户二者互利双赢。但现实中大多数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健全,利益纠纷时有发生,而往往受损的多是组织松散、谈判能力较低的农户。例如,对于比较多见的合同农业,当市场出现波动、某种农产品难以销售时,企业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导致农民利益受损。信阳市所属的一个县的棉麻厂为解决企业的原料问题,曾与本地近万户农民签定苎麻协议,但后因市场疲软等种种原因拒收,使农民蒙受不少经济损失。这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让利于民的主旨相违背,同时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农户的生产、农业科技创新乃至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可以说,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投入的资本。而目前,政府财政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过低。河南省财政支农占全省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12.1%下降到2004年的7.6%,此后常年在7%-8%之间徘徊。如此比例,在全国排名也是靠后的,其中2006年河南省财政支农资金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全国排名仅在第26位。与此同时,由于农业贷款风险大、政策性银行对农业支持范围狭窄、农村金融体系萎缩、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金融中介组织支持力度有限、农村储蓄资金外流等原因,导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直比较低。这种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将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
三、促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要制定倾斜性政策,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龙头企业,争取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