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中期作品的语料库解读——以《艰难时世》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更斯中期作品的语料库解读——以《艰难时世》为例

[摘要]《艰难时世》是Dickens的中期作品,与Dickens其他作品相比,具有明显独特性。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通过对比Dickens中期代表作《艰难时世》及其早期代表作《雾都孤儿》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句长以及完成时用法的差异,试图揭示出《艰难时世》独特的文体风格并分析其产生的言内和言外原因。

[关键词]《艰难时世》;《雾都孤儿》;狄更斯;语料库

《艰难时世》出版于1854年,是Dickens的第十部长篇小说。小说虚构工业化城镇“焦煤镇”,刻画了两个核心人物Gradgrind和Bounderby。Gradgrind是个五金批发商,后来凭借经济实力成为该区的一名国会议员。Dickens批判以他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哲学,仅以利益为驱动,全然不顾情感和人性,是不道德的。另一个人物Bounderby,既是银行家、商业家,又是工业家,掌握着焦煤镇的命运,对工人阶级进行最大限度的压榨,是唯利是图的典型代表。

与Dickens的其他作品相比,《艰难时世》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就其篇幅而言,这是Dickens长篇小说中最短的一部。第二,它在报刊《家常话》(Household Words)每周连载之时,没有前言和任何插图,而且Dickens之前的作品都是以每月连载的形式发表。第三,Dickens大部分小说都以伦敦为背景,唯独这部,没有涉及伦敦的场景,而是在一个虚构的工业化污染严重的焦煤镇展开。Dickens一生

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赵炎秋把它划分到了“第二时期,即从1842年至1858年”[1]11,它属于Dickens的中期作品。

《雾都孤儿》发表于1838年,是Dickens早期作品。它讲述了孤儿Oliver Twist的悲惨遭遇:从小生活在孤儿院里,后来去做童工,当过学徒,他只身前往伦敦,但却不慎误入贼窝,被迫参与偷盗行为,之后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可谓是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查出了他真实身份,过上了幸福生活。通过研究《艰难时世》与它的差异,可以看出Dickens创作过程的变化,另外,两本小说篇幅相当且均为叙述性文体,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本文拟使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试图甄别出Dickens中期作品的特殊文体风格。

一、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体学研究

文学文体学的本质就是用语言学的手段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文学意义及美学价值,是众多学科交叉性的研究,它包括文学、语言学、文章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等。传统的文学文体学研究通常通过不同视阈,不同理论对文学文本进行阐释,在一定程度缺乏了客观性和全面性。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p本研究利用语料库检索分析软件WordSmith 4.0对Dickens两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雾都孤儿》和《艰难时世》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揭示出Dickens中期作品《艰难时世》独特的文体学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笔者通过网站:/files/786/786.-0.txt和/files/730/730.txt分别下载了两个作品的电子

本文并建立了可比语料库。另外,根据研究需要,这两个语料库都使用了CLAWS词性附码器和分类详细的CLAWS7词性附码集①做了词性附码。

三、语料的分析与讨论

(一)类符形符比

类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 简称TTR)是指特定语料库中类符数(type)和形符数(token)的比值。它们的比值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本用词的变化性,即TTR值越大,说明该文本所使用的不同词汇量越多,反之词汇量则越小。超过1,000词的语料库一般使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Std. TTR)来衡量用词的丰富程度,即按一定的长度(通常是是1,000个形符)分段计算文本的类符形符比。表1对两个语料库的类符数、形符数及Std. TTR进行了统计:

由表1可知,《艰难时世》的形符数为105,692;《雾都孤儿》为159,017;这说明它的篇幅略短于《雾都孤儿》,此外,它的Std. TTR 为41.66,而《雾都孤儿》的Std. TT为44.1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χ2 =217.24,p<0.01)。这个结果意味着,《艰难时世》在用词丰富程度上低于《雾都孤儿》。

这是因为:首先,两部作品的读者群体不同。《艰难时世》有非

常明确的读者群体,即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在创作之初,Dickens还参加了一次工会会议,为小说寻找素材。Johnson(1952)回忆:“Dickens一生就参加了一次工会会议,是在1854年1月,当时正值普雷斯顿工人罢工。”[2]811由于工人阶级这一读者群体受教育水平有限,因此,为了方便他们理解这部作品,Dickens在词语的使用上,变化较小,简单易懂。而《雾都孤儿》,作为一部Dickens 早期的作品,读者受众广泛,它既要迎合上流社会的审美要求,又要照顾普通平民的阅读能力,所以Dickens在《雾都孤儿》中,用词的变化性更高。正如赵炎秋所讲:“Dickens使小说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1]14

第二,两者故事情节发展方面,有很大不同。《艰难时世》是一个悲剧,从开头介绍以Gradgrind为代表的“事实哲学”,到最后描写这一哲学带来的人生悲剧,包括Gradgrind自身的悲剧以及他儿子和女儿的悲剧。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平缓,没有大起大落。而《雾都孤儿》中,Oliver Twist经历几次大起大落,最后得到好心人帮助,以喜剧形式而终。因此,平缓的故事情节导致《艰难时世》中的用词丰富程度受到限制。

(二)平均句长

平均句长指的是文本中句子的平均长度(由单词数量表示);而句长标准差反映的是文本中句子的长度在平均句长左右浮动的程度,标准差越高说明文本中句子长短变化越大,句式越为灵活,可读性也

就越强。平均句长及句长标准差通常被认为是用来衡量作者文体风格的典型因素(高博,2012)。表2统计了两个语料库的句长信息:

从表2可以看出,《艰难时世》平均句长为14.97,句长标准差为14.83,《雾都孤儿》的平均句长为16.13,句长标准差为16.18。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存在显著差异(t=4.82, p<0.01)。这说明,《艰难时世》用句更为简单且句式变化程度低于《雾都孤儿》。

首先,《艰难时世》包含很多人物对话,口语较多,决定了文本句式较短。而且小说背景局限于焦煤镇,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未受过良好教育。小说主人公Gradgrind是五金销售商,而银行家Bounderby 家财万贯,但思维简单,说话谈吐非常粗野,除了对钱关心外,其他都毫无兴趣。小说其他人物包括工人和杂技团的人员,很多英语发音都不标准,Dickens在小说中特意安排,从而让这些人物看起来栩栩如生,符合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都造成整本小说句式简单化,以便反映焦煤镇小城的真实生活。而《雾都孤儿》主要是以大都市伦敦为背景,涉及生活诸多方面。小说人物来自各个不同阶层,在处理上流社会的语言关系时,句式相对较复杂。

第二,两部作品主题存在差异。《艰难时世》具有明显的针砭时弊主题,批判性强,导致语言直白,句式较短。赵炎秋指出“《艰难时世》批判功利主义。……Dickens批判时,只抓住了一面,则忽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