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10题10’;名解5题20’;简答5题40’;论述1题30’
绪论
1美学学科在西方的发展:(1)+(2)
(1)鲍姆加通(美学之父)创建美学
美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2)康德发展了西方美学
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2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了解三次美学热的内容,前两次的须知道观点及代表人物)
1)第一次美学热开始于王国维,经过蔡元培的大力提倡到二三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A.王国维受到叔本华和康德等人的理论影响,特别是受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和美学理论的影响,创作了《<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等著作。
B.蔡元培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影响广泛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2)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来源于苏联的影响,以批判朱光潜美学为导火索引起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A.1956年《文艺报》发动了一次针对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批判和讨论。随批判深入,批判者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B.四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
1)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2)美是主观的(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3)第三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大特点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学思潮快速的涌入中国。
第一讲第一节
3审美形态内涵(名词解释)
审美形态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的感性形式与存在状态,及其在逻辑上的归类和总结。
4区分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简答如何区分或填空)
审美范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是指从“美”的本质概念,从这里开始逻辑推理,最终推断出审美的不同类型;相反,审美形态则是自下而上的推演,从具体的审美现象开始,上升的具体的理论总结
5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基础(简答)
1.审美作为一种人类活动
2.审美活动的现实和历史基础
中国人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圆融交合;西方人更强调人与自然相抗争,分裂对立,由此决定了中国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而西方的审美形态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
第一讲第二节
6康德关于对崇高的论述:(填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康德:虽然巨大不等于崇高,但崇高的事物却往往是巨大的,巨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积的大或数量的大,被康德称为“数学的崇高”,一是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抗御,被康德称为“力学的崇高”,它们是崇高的两种主要类型。]]“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这些观念,虽然不可能有和它们正恰适合的表现形式,而正由于这种能被感性表出的不适合性,那些理性里的观念能被引动起来而召唤到情感的面前。”崇高引起的“感动不是游戏,而好像是想象力活动中的严肃。所以同媚人的魅力不能和合,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同时又不断地反复地被拒绝着。对于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这就可称做消极的快乐。”
7崇高的特征:(简答)
(1)崇高的对象往往是充满了内在的冲突和张力,具有不断运动激荡的特性。
(2)崇高的对象常常体现出巨大、无限、晦暗、粗狂等,亦即体现出某种反形式特性。
(3)崇高的对象由于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由于其反形式,往往造成一种开始拒斥主体,而后升华主体的转变过程。因此,在崇高对象的欣赏中,有一个从痛感向快感的转化。
(4)崇高对象与主体的关系比较复杂,首先是对主体造成恐惧,因而产生拒斥和威胁,进而唤起了主体自身的理性观念和勇气后,主体便超越了对象达到新精神境界。这个过程使得主客关系由拒斥疏远到最终同一。
8悲剧的特征(简答)
(1)悲喜剧都是审美形态而不是戏剧体裁(超链接内容须知道)
作为戏剧体裁的悲剧或喜剧与我们所讲的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虽有联系,但并不相同。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喜剧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滑稽事件,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因为,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就比作为艺术类型之一的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又比生活中存在的不幸和滑稽有着更加确定的审美内涵。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种艺术形式之中,同时,更多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2)悲剧描写社会对立面之间的剧烈矛盾冲突,其主调是抗争
(3)悲剧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双方的失败与毁灭
(4)抗争、行动、毁灭是悲剧的三要素
第一讲第三节
9中和”的基本内涵(名词解释)
“中”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和”是“中”的发展和衍生。它是两个或(主要是)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
总的说来,中和就是在量上讲求折中、平衡,在质上讲求交汇、融合;也就是说,中和就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它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10中和的审美特征(简答)超链接内容须知道
(1)首先,强调一种合适的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
①情感的适中:中和的审美形态就要求,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都要对情感加以一定的节制。②人格精神的和谐:中和作为最基本的审美形态,是生命状态、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等各个层而的结合。
(2)其次,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中和的“多样性的统一”,是平和的、宁静的、渐进的,在各个方面的和谐统一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氛围。
(3)最后,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认为人在天地之间的生老病死、祸福凶吉与宇宙的运行、季节的轮换、万物的消长都是息息相通的;人与天地、万物有着感应关系,能够互相影响。人可以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把握“天”的种种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来进行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艺术活动,但是不能过度,有些情况下还应该特别谨慎.以免遭受“天”——通过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的惩罚。因此.天人合一乃是一种中和的生命观念,思想意识和审美理想。),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11气韵的内涵(名词解释)
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倘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