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化题

中国古文化题
中国古文化题

1、“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那么使药()

A. 辅助君药治疗主症,或主要治疗兼症

B. 配合君臣药治疗兼症,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

C. 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D. 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2、以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文化名词中未涉及帝王年号的是()

A 建安文学

B 开元通宝

C 康乾盛世

D 绍兴和议

3、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

A.隋朝、北宋、南宋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

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

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5、日本古都奈良仿照唐都长安城修建而成,不仅其皇宫、寺庙类似于长安城内的建筑,而且其城内也有一条朱雀大街。那么奈良城的朱雀大街处于奈良城的()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6、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向新闻媒体公布一项重大考古成果,曹操高龄在河南得到考古确认。以下证据中,哪一条是最直接的史学证据( )

A墓葬规模巨大,未发现封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

B墓葬出土的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碑和石枕,与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封号“魏公”“魏王”和死后谥号“武王”相符

C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D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年龄相符

7、“豆蔻年华”和“弱冠之年”分别指女子和男子的岁数是()A.13、18

B.15、20

C.15、18

D.13、20

8、古人把一夜分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称五更或五鼓,每更等于现今的两个小时。《祝福》结尾段写到: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五更相当于现在的()

A 1点到3点

B 3点到5点

C 5点到7点

D 7点到9点

9、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位卑处下位。而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因此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

A 坐东面西

B坐西面东

C坐南面北

D坐北面南

10、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1、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1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 )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13、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14、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15、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 )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16、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 )

A《汉宫秋月》

B《白石道人歌曲》

C《白鸟朝凤》

D《葬花吟》

17、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 )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18、“宰相”的“宰”最早指:()

A高级官吏

B官吏统称

C低级官吏

D中级官吏

19、“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A《红楼梦》

B《陈涉世家》

C《烈女传》

D《三国志》

20、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A恒景

B后羿

C王维

D张衡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学生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 B.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 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A.车笠交 B.莫逆之交 C.金兰之交 D.竹马之交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史书。 D.《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防独自编辑,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 A.欧阳永叔 B.少陵野老 C.醉翁 D.欧阳文忠公 5.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 A.《文山先生全集》 B.《稼轩长短句》 C.《王子安集》 D.《范文正公集》 6.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 A.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 B.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 A.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A.建子月 B.建酉月 C.建亥月 D.建丑月 9.下列节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国史前文明

中国史前文明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发现,目前发现的遗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旧石器时代指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指距今一万年左右到四千年左右的时期。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距今2万~10万年间浙江宁绍平原是越族人发展的一个基地。 距今1.5万年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越族人几次大规模迁徙。 以下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主要文化遗存简单记略: 距今1万年左右,有一支越过钱塘江进入今浙西和苏南丘陵地带生息繁衍创造了马家浜文化。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萌芽于公元前8000~6000年前后,发展于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辉煌于公元前4000~2500年前后,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这一时期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玉石器通称为红山文化。 贾湖遗址贾湖遗址的地层比较单纯,主要为裴李岗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BC7000—BC5800年,距今9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一、人物称谓 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 19.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八岁的少女。( ) 20.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有许多方式,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它们分别是以官职、爵名号来称呼的。( ) 21. 臣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 22.卿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 23.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子十五岁。()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和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 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 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B.麾下,这是一个书面语词汇,原意为将帅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D.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称自己的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皇帝在位活着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古都名胜与文化(自己整理)

此为本人自己整理查找的,考到了很多,需要的同学自己参考。 什么是古都? 1、时间上,应当是较为长久的。 2、空间上,其古代遗址应当能够确指,并与当代相关城市相近。 3、性质:是一个不受外来控制的、独立王朝或政权的政治中心所在。 八大古都 西安、洛阳、安阳、郑州、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依据:在中国的历史上,八大古都都是主干王朝的都城,在时间,空间上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故其有代表性,具有影响力。 古都北京 主要时期: 1、先秦燕国都邑:蓟 2、辽陪都南京:燕京析津府 3、金中都:燕京,1149年后为都。 4、元大都:忽必烈1260抵中都,1267建大都。 5、明北京城:永乐19年即1421年以后为都。 6、清北京城:顺治元年即1644年~1911。 古都西安 西安曾经是12朝古都,其为都的时间千年以上,主要有以下统一王朝: 1、西周:丰镐 2、秦:咸阳 3、西汉:长安 4、隋:大兴 5、唐:长安 古都洛阳 主要时期: 夏中晚期:二里头遗址 商:西亳(偃师) 周:洛邑 东汉:雒阳 曹魏西晋:洛阳 北魏:洛阳 隋唐东都:洛阳 北宋西京:洛阳 古都郑州 主要时期: 1、文明肇始 轩辕故里(新郑西山古城) 禹都阳城(登封王城岗遗址)

2、夏启、少康之都(新密新砦遗址--夏邑);还有巩义、荥阳等地都有遗址(公元前2070~)。 3、商汤亳都(郑州商城,3600年前) 4、郑韩故都(新郑) 古都安阳 (一)地理特点: 地处洹漳流域,由安阳和邺组成。 (二)主要时期: 1、殷商:公元前1300年第20王盘庚迁至北蒙,叫做“殷”(今安阳小屯),以后8代12王为都254年。 2、曹魏邺都 3、十六国时期的邺都 4、南北朝时代的邺都 古都开封 主要时期: 1、夏都:老丘(陈留镇国都里村) 2、战国魏:大梁,公元前365年。 3、五代时期:后梁的东京、后晋后汉后周的东都。 4、北宋东京:开封 5、金朝南京:汴京 6、明初北京:大梁 古都南京 主要时期: 1、东吴:229年建都建业。 2、东晋:317年都建康。 3、南朝(宋齐梁陈)420年都建康。 4、十国时期的南唐,937年都金陵,称江宁府。 5、明初都城:南京应天府,又称京师。 古都杭州 主要时期: 1、五代十国时期吴越:923年都杭州。 2、南宋:1138年正式都临安府。 古都迁徙特点 宋代以前,由西向东,南宋以后,南北交替的大十字迁徙,最后定都北京,是经济发展及民族融合的结果。 古都布局与规划 (1)平面布局:方正型;自然型 (2)城市规划: 1、以宫殿建筑为中心 2、中轴对称

高考语文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特色训练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一)政区名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 ..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序八州 ..而朝同列。(《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之心。(《过秦论》) 2.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然后以六合 ..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中州古地区名。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中州 ..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落日熔金》) 5.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36郡。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6.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7.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 8.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10.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 (二)城市名 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与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

文化遗址案例探究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管理学案例探究 文产一班 20110401111 李代营

指导老师:任丹 20111208

案例探究(A case study) --家乡的文化遗址(Cultural relics) ◆探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作为一名刚接触管理学以及文化资源学的大一新生,自然对探究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而且我最热爱的家乡有值得我们深刻探究的内容,因此我并没有把这次探究当成是老师布置的一次作业,而是我心里本来就非常期盼、非常愿意的家乡描述。 ◆探究目的(Research purposes):通过此次探究,将自己学习到的管理学知识应用到最基本的生活中去,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其次,认真描述家乡的文化产业管理实况,完成自己一直的想法。 ◆探究对象(Research objects):大敦子遗址、白马寺遗址。 ◆探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 No1.我的家乡(My hometown):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位于江苏省的最北部,与山东省临沂市接壤。较于苏南,经济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很落后,而且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于该产业的管理不到位,人们的文化欣赏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No2.遗址基本概况(The relics’ basic information ):

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一里的高地上,方圆80余亩,高4.5米。1963年进行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出墓葬四十四座,还有窑穴、窑等遗迹。1966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又清理出三百座墓葬及居住遗迹等。根据底层堆积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为青莲岗文化早期的遗存。上文化层还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分别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下层的陶器少数的泥质陶外施红色陶衣,发现很少的彩陶片,为钵和碗,是在砖黄色地上绘红色花纹,有直线、曲线、复道弧线等花纹,图案疏朗。大墩子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445±200年。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墩子遗址古文化堆积层厚达5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青莲冈期。出土文物以夹沙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单色彩陶,全是手工制品,器型简单,钵为平底。还有石斧、石匕首、骨针、鱼形标、鹿角镰、石镐、骨镞等;出土大量牛、羊、猪、狗、鹿、雉的遗骸,狗的遗骸最多,并用整狗作殉葬品。这说明早期母系氏族时期,农业、渔猎生产已见端倪。另有两种艺术品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出土一只伏窝生蛋的陶鸡模型,鸡的形状与现代鸡形相差不远;二是出土三件陶房模型,陶房有圆有方,正面有门,两侧有窗,戗脊出檐,与山西赵村出土的半穴式凸字形房屋相比有明显进步,又别于东夷高脚楼不砌墙的风格。更奇特的是屋顶四面坡壁用浅线刻出狗的形体,这是黄帝族文化罕见的。中层为刘林期。这一层葬墓中出土的陶器仍以夹沙红陶为主,其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一、古代历法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 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解析:起源于隋朝。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教师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 A. 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字号) B.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编年体) C. 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 D. “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 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 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D) A车笠交(不分贵贱贫富)B ?莫逆之交(非常要好、情投意合) C.金兰之交(同心合意、生死与共)D ?竹马之交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纪传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 《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编年体)史书。 D.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昉独自编辑(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 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D) A. 欧阳永叔B ?少陵野老C ?醉翁D ?欧阳文忠公 5. 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D) A. 《文山(文天祥的道号)先生全集》 B .《稼轩长短句》 C .《王子安(王勃的字)集》 D. 《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集》 6. 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B) A. 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 B .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 .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 “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A) A. 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 .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 .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C) A. 建子月B .建酉月C .建亥月D .建丑月【农历十一月为建子月】 9. 下列节气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①芒种②惊蛰③小满④谷雨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C .②④③① D .④③②①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 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10. 下列作品属于《礼记》中的是(A)

浅谈中国古建筑文化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泰勒对文化所作的权威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1 ] ,审美作为一种“能力和习惯”,自然也应当与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等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化观念的具象化的表现之一。 对美的形态的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美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对美的形态的这种特殊的感受,可以体现在民族艺术的创作风格中,也可以作为日常的风俗习惯、生活时尚、审美情趣甚至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绚丽多彩,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感受,是对自然景象、社会生活现象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赞美之词,但在美学理论中却被排斥在美的基本形态之外。这是源于理论上的疏忽,还是出于观念上的偏见?本文拟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尝试加以分析。 阴阳之道与美的形态的分类 美的范畴是意义的范畴,美学理论对美的范畴的规定,既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普遍特征的归纳与总结,也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美的属性的价值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价值判断,既不是仅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评价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的价值关系,也不是仅仅立足于对审美对象超功利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2 ] 的感知,而是把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把美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自然的和社会普遍规律的“道”来加以规定,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关系。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根本原则;儒家则把“道”看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是治理社会的道德准则。道家之道是自然,儒家之道是名教,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玄学,又逐渐将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道解儒”或“以儒解道”的儒道互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学领域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以自然美来比附社会美、道德美,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泛审美特征的美的基本形态的划分原则。 把对多元性的美的外部形态的分析,纳入“道”的思想体系,使美的形态研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上,把美的形态纳入“道”的“二元对立”的感性形态之中,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形态的划分方法,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的万事万物——乾与坤、天与地、阴与阳、刚与柔等等——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周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说卦),“乾坤刚柔,比乐师忧”(杂卦),“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既从观念上,也从方法上确立了美的形态分类的哲学基础。 而直接运用“道”的形态来解释美的形态,则是从清代的姚鼐开始的。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美的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复鲁絜非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比喻来对文学风格的状态做生动的描述,表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上对美的形态研究所

中国古遗址

中国古遗址 古遗址是清代以前,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包括城堡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寺庙址,还包括当时一些经济性建筑遗存,如采石场(坑)、窑穴、窑址、贝丘等。我市古遗址分布极广,主要有贝丘遗址、窑址、村落遗址、采石场(坑)等贝丘遗址,俗称蚬壳岗。多位于河流湖泊岸的山岗、平地、土墩中,往往在贝丘堆中发现各种贝壳、兽骨、鱼骨及石器、陶器残(片)等,其中部分贝丘下层出现古人类居住的房基遗存,也有部分出现埋葬在贝丘层的墓葬(常见人骨架)。 古窑址是我市主要是分布在西江、北江两岸属于五代、唐、宋时代的窑址,近年普查已发现的有小塘镇、罗村镇交界的奇石窑址群、和顺镇逢冲文头岭窑址,罗村镇招大镇岗窑址。附近往往堆积不少变形或残破的陶瓷、瓦片、烧土、炭碎及各种窑具等遗物。 西侯度遗址 位于芮城县中瑶乡西侯度村,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经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等。石器出土数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为原料,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另外在文化层中还出土有若干烧骨,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石器和有切割痕迹的鹿角以及烧骨的发现,证明远在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匼河遗址 位于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的匼河遗址旧石器地点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1960一1980年,先后5次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肿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对丽蚌、德氏水牛、二门马、野猪、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三趾马等。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为石英岩。石器数量较少,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峪洞穴遗址 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店头村南海峪沟口东侧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1957年发现,1958年发掘。遗址由相邻的三个地点组成,洞穴产自震旦纪砂质石灰岩区,遗物和化石出自黄褐色的角砾岩中。第一地点含有动物化石,第二地点发现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第三地点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皆有。该遗址与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下冯遗址 位于夏县城北15公里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系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其绝对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年进行发掘。遗址西部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的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遗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迹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箭头、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西阴遗址 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东北土岭上,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民国15年(1926)发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学生用卷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00 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的作品集《李太白全集》是以作者的谥号命名的。 B. 北宋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取材广泛,文风严谨清晰。 C. 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D. “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2. 假如小明和小强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十分要好,可以说亲如兄弟。长大后小明发达了,小强十 分贫穷,但两人友谊并未因此改变,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可以称为() A. 车笠交B .莫逆之交 C .金兰之交D .竹马之交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编年体通史,被称为“正史”,康熙年间编定。 B.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C. 《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撰,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纪传体史书。 D.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南宋李防独自编辑,因成书时代天下太平,故名。 4. 下列哪个选项是欧阳修的谥号() A. 欧阳永叔B .少陵野老C .醉翁D .欧阳文忠公 5. 以下诗文集不是以作者字、号命名的是() A. 《文山先生全集》 B .《稼轩长短句》 C .《王子安集》D .《范文正公集》 6. 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指的是() A. 兄弟父母之间亲情深厚B .指两姓联姻 C.朋友之间关系交好 D .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 7. “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分别管的是() A. 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B .审议权、执行权、审议权 C.执行权、审议权、决策权 D .执行权、决策权、审议权 8.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那么农历十月被称为() A. 建子月B .建酉月C .建亥月D .建丑月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和练习(二)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和练习(二)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1)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2)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项目院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 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 省城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 (礼部) 皇宫 (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 特派官员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 (儒生) 生员及 监生 举人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 (秀才) 举人贡士进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