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走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型图书馆参与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研究

黄筱瑾,朱江,李菁楠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 本文在总结当前国内外科学数据共享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型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可行性,指出研究型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工作目标、服务能力以及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

[关键词] 科学数据共享;研究型图书馆;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1 科学数据共享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2006年科技部发布的标准文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数据分类编码方案(SSD/T2122—2004》将科学数据定义为:(科学数据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原始性、基础性数据,以及按照不同需求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1]。

走进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性研究能力的建设和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科学数据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的科研活动将是科学数据驱动的科研。与此同时,新型技术的长足发展,导致科学数据急剧增加。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存储技术的发展又使得海量科学数据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可能。“需求和可能”相结合,使得科学数据共享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也使得科学数据共享成为新世纪全球科技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之一。

基于此,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都对科学数据共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际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简称ICSU)相继成立了世界数据中心(World Data Center,简称WDC)和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mmittee on Data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CODATA),专门从事数据收集、交换、服务和共享[2]。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主要体现以下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学数据的长期积累、高效流动和低成本使用;第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科学数据共享的政策法规,从法律、政策等多方面保障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共享服务;第三,科学数据共享的运行机制主要采用国家调控下的事业性运行模式和商业化运行模式[3]。

在国内,科学数据的共享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70年代到9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基础条件的限制,没有大规模的科学数据共享项目,主要是在中国科学院内部,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以科学数据保存和局部范围共享为目标的数据库与信息系统技术的开发研究;第二阶段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数据的共享研究步入了以“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为代表的大规模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时期。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科技部支持建设的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以及中国科学院支持建设的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4]。

2 研究型图书馆参与科学数据共享的可行性

研究型图书馆(Research Library)是相对于服务型图书馆而言的一种图书馆类型。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有丰富的研究级专业馆藏资源;研究型用户在本馆用户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一定数量的能胜任网络时代需求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专业馆员;有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的研究项目;具有科技查新资质;善于跟踪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动态;有良好的学术研究机制和环境;有些研究型图书馆还是某一学术刊物的编辑部或某一图书情报学会的所在地等[5]。我国的国家图书馆、CALIS高校图书馆和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均属于研究型图书馆。普通大学图书馆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研究型图书馆,或具有研究型图书馆

的部分特征。

2.1 研究型图书馆是国家科学数据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随着尖端科学观察研究装置和技术的使用,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大量的原始研究数据。科技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实现新的发现也越来越依赖于海量数据。因此,建立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建立科学数据共享保障体系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企业以及个体科研工作者。其中,图书馆一直都是国家文献保障体系的主体,是科研工作者获得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重要场所,并且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面对科学数据的共享,研究型图书馆更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拓展信息资源类型,深化科技信息服务,成为国家科学数据保障体系的一员。

2.2 研究型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方面的经验为科学数据共享提供了基础

一直以来,图书馆都是科研工作者获取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更使得信息资源发现和获取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研究型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特别是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包括资源调查和分级分类、资源的数字化、数据库整合改造、元数据标准研究、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的获取、更新、存储、检索处理、交换、提取分析和传播服务以及各种数字图书馆技术等。这些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将为科学数据共享提供坚实的基础。

2.3 研究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科学数据的来源之一

图书馆在长期的信息资源建设中聚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源,特别是大量的科技文献。科技文献是科学数据和信息的复合体,科技文献所发表的科学数据一般都是经过作者从大量的科研活动中选取的,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6]。从这些文献资源中提取科学数据可以提高文献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研究型图书馆自主开发科学数据的能力,并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全面精深的服务。

2.4 研究型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是科学数据共享的有力保障

在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拥有一批计算机、外语基础强,同时又熟悉图书情报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特别是近年来学科馆员的出现,使得面向特定学科领域用户的服务更加深入和个性化。现代图书馆员具备了在新的信息交流环境下的竞争力,包括对新环境下新的信息资源的洞察力;提供高效的集成检索和跨库检索;嵌入用户科研环境提供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追踪各科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促进科技信息交流,宣传报道国内外的最新理论和技术。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为科学数据的共享提供了支撑。现代图书馆员既具有科学数据共享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开展信息资源的搜集、整合、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的工作。因此,图书馆的人才资源是科学数据共享的有力保障。

3 研究型图书馆应该积极开展科学数据共享服务

从上文可见,研究型图书馆具有开展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在促进科学数据共享进程中应该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工作。笔者认为,研究型图书馆应该根据其工作目标、服务能力以及服务对象的需求状况开展不同程度的科学数据服务。

3.1 科学数据导航服务

科学数据导航服务是指研究型图书馆根据所服务的特定用户的需求,对Internet上相关的科学数据资源特别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收集、评价、分类、组织和序化整理,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内容揭示,建立动态链接、发布于网上,为用户提供科学数据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科学数据大量产生。面对庞大的科学数据,科研工作者要想高效的获得科学数据资源,就需要良好的导航系统作为支撑。研究型图书馆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