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衣裳而天下治”与“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衣裳而天下治”与“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
“服妖”一词见之于《后汉书·五行志》:“献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长躬而下甚短,女子好长裙而上甚短。
时益州从事莫嗣以为服妖,是阳无下而阴无上,天下未欲平也。
后还,遂大乱。
”
穿衣打扮为何会上升到事关社会稳定的高度,以至于认为“服妖”,往往预示着某种巨大的灾变?
《易经》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对此,历史学家的解释是:黄帝受五颜六色的鸟羽和花草的启发,“乃染五彩为文章,以表贵贱,于是衮冕衣裳之制兴。
”也就是说黄帝发明了五彩衣裳,用不同颜色和图案的服饰来表示尊卑贵贱,“垂衣裳”即意味着建立一套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
在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无疑与治理天下有着必然的联系。
可见,古代服饰除了御寒、遮羞、求美之外,还有彰显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异的功能。
从西周开始,我国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服饰制度,并专门设置了“司服”一职,来掌管服饰制度的实施。
从此,中国人穿着的服饰从样式、花纹到色彩都要由帝王来亲自拟定,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官服,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服饰,所谓“君子小人,各有章服”,绝对不能任意穿戴或相互调换,否则就叫“僭越”,轻则招致牢狱之灾,重则满门抄斩乃至诛灭九族!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代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服饰制度,服饰的样式、质地、图案、颜色等方面都被赋予
了彰显等级差异的象征意义,在服饰上充分体现“昭名分,辨等威”的作用,使服饰成为等级地位的重要标识。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等级社会中,由于服饰制度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服饰的样式、色彩与社会各阶层的权益、地位也紧密相联,各个朝代对服饰制度都极为重视,这只要看看各朝史书里的《舆服志》便可知道了。
在长达数千年的等级社会中,由于服装被赋予彰显等级差异的象征意义,服饰的样式、质地、图案、颜色成为显示等级差异的重要标识,人们对于服饰美的创造便受到极大的限制。
即便如此,追求新奇和美丽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性,总是扼杀不了的。
《后汉书》中就载有这样的童谣:“城中好立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可见那时就有时尚与时装了。
在《南史》中记载的许多著名人物,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时装设计师了,如写谢灵运:“车服鲜丽,衣服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写范晔:“晔性精微,有思致,触类多善,衣裳器物,莫不增损制度,世人皆法之。
”可见他们在当时都是流行时尚的倡导者,并且有极大的影响力。
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时装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当时朝代更迭频繁,社会秩序不稳有很大关系。
谢灵运和范晔,既是贵族官僚,又是文人名士,对时装的倡导,既显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不安分”的心态和对传统秩序的挑战,最终谢灵运和范晔皆因谋反被杀,真是应了一句古训:“服之不衷,身之灾也。
”
在古代等级社会中,因为服饰制度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服饰
的样式、色彩与社会各阶层的权益、地位也紧密相联,任何服饰样式的改变都意味着对传统社会秩序的冲击。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战国时期,赵国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入侵,赵武灵王决定“胡服骑射”时,何以为“易胡服”一事会遭到朝中百官的广泛反对?如果大家都穿上那简单实用的胡服,服饰的等级标志便荡然无存,那么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之间还会有什么尊卑之分?
现在,除了军警制服之外,服饰已不再具有明显的等级标识,但是在现代时装中仍然负载着各式各样的象征意义,只不过其意义已不再像古代那样有明文规定,而是隐藏在服饰背后,要靠人们去仔细揣摩罢了。
现代名牌时装在其昂贵的价格后面,除了其自身价值之外,还有其显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符号价值。
在各大宾馆、商场前面,大多都树有“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的警示牌,这就明确提醒仍们,在现代社会,服饰仍然具有显示身份地位的作用。
你若不信,故意衣衫褴褛去试试,门口的保安肯定会给你点颜色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