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中“快”从何来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者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

一首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不仅是因为语言的无隙可乘,更因为诗中蕴含的深沉感情,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读后依然为之动容。这也就是的诗者,真情流露。庄子更是注重诗的真,一种原始的感情流露,强调诗的真谛在于以情感人,而不是凭文字的优美,或者因为创作技巧的运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后人喻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并不是没有缘由的,是一种至真至诚的感情流露,能够给人一种感情的认同感,因而千古后依然脍炙人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范满衣裳”这是全诗中唯一记事的一句,让我们隐约知道了当时发生的事。这首诗写于广德元年春,当时杜甫正寓居梓州。这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自杀,叛军纷纷投降,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杜甫饱尝战乱之苦,又忧国忧民,一听到这个消息,真是欣喜若狂,脱口而出这首诗。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喜,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悲。杜甫一生坎坷,空有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流落民间,历经安史之乱,看透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最真实的写照,他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贫苦人民,写了很多记载百姓苦难的诗,如《三吏》、《兵车行》、《哀江头》、等,寄托了深沉的忧思。

可以说,他无时不在渴望战争早日结束,希望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战乱漂泊的年代,他虽然渴望为国为民出力,然而却无从下手,心中积压了无数的感情,宛如一座沉寂的火山。在此前,他的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缓慢深沉,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变其沉郁顿挫,诗写得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自然明快,所以被后人评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如〈杜诗言志〉:“看他八句一气浑成中,细按之却有无限妙

意,直是情至文生。”诗人曾经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得偿,这如沉寂的火山终于涌出地表,势不可挡,诗人多年积压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终于喷出,这不能不快吧。

细细品味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听到喜讯后禁不住老泪纵横,是喜悦的泪水,是为自己终于能够重回故乡,不再异乡漂泊而落泪;是为人民不再遭受战乱之苦,再次过上稳定的生活而流泪;是为终于看到国家统一,不再分裂而流下高兴的泪水。如此深的感情在瞬间化作泪水涌出,这不能不是一快吧。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看妻子,愁闷扫尽,收拾诗书,欣喜若狂。在这句诗中,着重点明“喜欲狂”,与“却看妻子”与“漫卷诗书”作携眷整装之势,暗逗下文的“还乡”诗的节奏感强,环环相扣,宛如高山流水,一气呵成,后四句写诗人急欲还乡,诗人一面顾盼妻子,一面收拾诗书,一面又纵酒高歌——诗人为国家,为人民结束战乱而兴奋若狂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末二句,幻想沿江东下直达故乡的境界,仿佛千里归途只一瞬,可见诗人心中是多么的喜悦了!想到还乡,眼前立即浮现归途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地点: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仿佛那旅途中的千山万水都只是地图上的几个图标罢了。一切都不用放在心上,只要能回家。这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诗句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感情流畅,连贯性、整体性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在炼字造句方面的努力。怪不得苏轼曾说:“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在文末二句中,所用的动词是有考究的,“峡险而狭,故说穿,出峡水顺而易,故说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馀俱写情,生平第一快诗也!(1)在诗句中,诗人将地名一一列举出来,给人一种归家的无比迫切之情。

因此,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的中的快从何而来,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简略说明。当然,这只是我浅薄的见解,不过是见笑于大方之家罢了。首先,是感情的真挚流露,突然而来的狂喜,宛如火山爆发般汹涌而至,此一快也。其次是诗句紧密连接,环环相扣,每每后一句都为前一句服务,前面为后面埋下伏笔,后面为前面的疑问解答。宛如高山流水,任何一处地方都不能断开,节奏强劲,如行云流水。再次,运用生动传神的动词,“即从”、“穿”、“便下”、“向”连接四个归途中有代表的地方,把想象中归[家似箭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诗人在诗中的情绪变化也是一“快”,从“涕泪满衣裳”到“喜欲狂”、“白日放歌”,寥寥无几的语言便把诗人内心激动,喜悦,百感交集的心情恰如其分地表露了。然而,由于自身浅陋的原因,对这首诗只能窥毛发,不知道诗歌蕴含在深处的丰蕴,只能从以上几点说一些对此诗的浅薄的见解,希望各位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律诗、绝句赏析--杜甫诗歌鉴赏资料三 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题解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蒙友人资助,居于城外风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错。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句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评解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自然流畅,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雕琢之感。因为一以贯之的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 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其空间感和时间感运用巧妙,使人觉得既在眼前,又及万里;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

小学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小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 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须:理应。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 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 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持续七年 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 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 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 “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 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 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不过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不过,这个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能 够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 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 以概括这个切。

最新《杜甫诗三首》练习

《杜甫诗三首》练习 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萧()森暮砧()万壑()环珮()青冢() 朔()漠省()识渚()清潦()倒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江间波浪jiān()天涌⑵白帝城高急暮zhēn() ⑶一去紫台连shuò()漠⑷万里悲秋常zuò()客 ⑸艰难苦恨fán()霜鬓 3.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他亦被称为“”作品集有 5.请举例分析《秋兴八首(其一)》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 6.“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万壑(hè)渚(zhǔ)清萧(xiāo)条环珮(pèi) B.潦(liáo)倒千载(zài)凋(diāo)零露(lù)水 C.霜鬓(bìng)青冢(zhǒng)单(chán)于荆(jīng)门 D.朔(sù)漠省(xǐng)识嗟(jiē)尔暮砧(zhēn) 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9.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杜甫诗三首提高题及练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提高题及练习题答案杜甫诗三首提高题及练习题答案 《诗三首》训练提高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释义: 塞上风云()急暮砧()群山万壑()朔漠() 青冢()省识()渚清()霜鬓() 2。赏析下面,说说划线在诗中表达的深意。 (1)丛菊两开他日泪(2)群山万壑赴荆门 (3)一去紫台连朔漠(4)独留青冢向黄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律诗讲求对仗。试运用你掌握的知识,分析《登高》在对仗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体诗讲究押韵,找出《咏怀古迹(其三)》诗中押韵的字,说说律诗在押韵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例《阁夜》:前一层写秋夜江景;后一层咏卧龙跃马。试照此形式归纳这三首诗前后两层的大意,体会杜甫律诗章法的严密。

(1)《秋兴八首》(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怀古迹》(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诗,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而且要经常自觉地积累这方面的体会。下面是一位同学介绍自己朗读《登高》的心得,你对其有什么看法? (1)诗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猿”、“鸟”二字语气加重,读音适当拉长。 (2)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3)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上联“万里”、下联“百年”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愤恨的,宜急速读出。 (4)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7.请根据注释,认真研读《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然后回答问题: 摇落深知宋玉悲①,风流儒雅②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③。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_望岳_春望_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 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钟:) ⑶荡胸生曾云(荡胸:) ⑷会当凌绝顶(会当:) ⑸家书抵万金(抵:) ⑹浑欲不胜簪(浑:) ⑺老翁逾墙走(逾:) ⑻吏呼一何怒(一何:) ⑼有孙母未去(去:) ⑽犹得备晨炊(犹得:)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 ..苦。 ..怒,妇啼一何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 二男新战死(新:) 死者长已矣(已:) 室中更无人(更:)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1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1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

(完整word版)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之杜甫篇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之杜甫篇 一、(2014年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 ..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

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①(3分)C ②(4分)B E ③(4分)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二、【2013年福建卷】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唐诗赏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有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之称,除了第一句,剩下的诗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 ,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横线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 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杜甫鉴赏诗歌题高考真题

有关几首杜甫律诗的高考题型设计 一.《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句即写出了住处的秀丽景色,还透露出的特点,为下文诗人见到客人 的心情作了铺垫。 2.“但见”的弦外之音是。 3. 最能表达客至情景的一联 是, . 4.杜诗的风格历来被称为沉郁顿拙,而该诗的格调却 是。 5..全诗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邻居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6.全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7.把“舍南舍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扩写成有意境的现代汉语。 二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中写旅夜近景的诗句 是, 。 2.写旅夜远景的诗句 是, 。 3.直抒胸臆的诗句 是, 。

4.一、二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5.“天地一沙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客至》的“群鸥”和《旅夜书怀》的“沙鸥”同是写鸟,其含义有什么不同? 三.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 首句一“赴”字传神,极有艺术特色,试写出你的品味赏析 2. 历来对昭君出塞评价不一,该诗塑造了王昭君怎样的形象并作如何评价? 3. 阅读下面有关杜甫身世与感情的材料,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诗人如何借古抒 写以下三组身世或感情的。 1)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甫)且言:“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甫上书,帝怒……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新唐书·杜甫传》 2)大历元年,自云安至夔州,居之。(该诗创作这一时期) ——《杜甫年谱》 漂泊西南天地间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3)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 4. 明人胡震亨的杜诗通评论该诗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 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诗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联系前三题的分析,你是否同意,有何看法? 四.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诗人在这个岁暮的夜晚,听到了“”、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瞧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词释义】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就是叛军的老巢。 妻子:妻子与孩子。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纵酒:纵情饮酒。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放歌:放声高歌。【参考译文】 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瞧夫人与孩子都没有了愁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 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摘要题解】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 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

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文本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就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喜欲狂”,这就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瞧妻子”、“漫卷诗书”,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就是愁眉苦脸,而就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就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此时作者情感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 【佳句集锦】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露从今夜白,月就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6、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xx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1.《xx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画图省识春风xx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xx白鸟飞回) 3-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7.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8.xx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1 第课教师周雄杰时间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 不胜簪()决眦() 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二男新战死(最近)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 A .清新自然 B .壮阔雄奇 C .含蓄蕴藉 D .慷慨悲凉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注释]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漫卷:随便卷起。

高中语文必修三练习题: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练】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森(xiāo) 暮砧.(zhēn) 塞.上(sài) 秋兴.八首(xìnɡ) B . 妃.嫔(fēi) 朔.漠(sù) 青冢.(zhǒnɡ) 群山万壑.(hè) C . 单.于(chán) 潦.倒(liáo) 凋.伤(diāo) 省.识(xǐnɡ) D . 霜鬓.(bìn) 渚.清(zhū) 环珮.(pèi) 孤舟一系.(xì)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 独.留青冢向黄昏 B .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生长明妃尚.有村 C.????? 独留青冢向.黄昏 向.吾不为斯役 D.????? 不与.秦塞通人烟 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诗三首的习题和答案

杜甫诗三首的习题和答案 杜甫诗三首的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决眦()老妪()不胜簪() 泣幽咽()邺()城戍()青未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 (1)决眦入归鸟()(2)浑欲不胜簪()(3)老翁逾墙走()(4)犹得备晨炊()(5)吏呼一何怒()(6)死者长已矣() 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 (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 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诗意,用“/”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7.巍巍五岳,举世闻名。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1.《秋兴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

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最新杜甫诗歌鉴赏练习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 (一)《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 《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什么? “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 2. 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三)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四)春水生①杜甫 其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 其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②汝曹:你们,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16.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特点?(2分) 迅速溢涨,水量很大 17.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2分) “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诗人生活困顿,没有钱购买船只以避水患,为自身艰难处境而忧苦不堪。 (五)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六)蜀相杜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