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音乐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中的音乐课堂
沈淑芳
我们知道,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等十个方面来阐述的。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我们始终应该以这几个基本理念为标准,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近两年,新课标的提出与实施,给我们的广大教师极大的鼓舞与启发。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与更新,究竟一堂好课的真正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曾经也让我们迷惘过,置疑过,越来越复杂的评价标准,看似互相矛盾,而实质上是互相交织着的整体,这一矛盾体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和探讨的。只有心中树立好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我们的课堂才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感化。这是我理想中的课堂,我想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心愿。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让课堂返朴归真
格鲁克曾说过:“我深信,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更是如此,不少教师为了追求音乐课堂形式上的多样化,想借助各种各样的外力来达成教学目标,认为这样才符合孩子们“好动”的个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殊不知。
在这种花样式学习的条件下,孩子们的表现可以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水打得是辛苦,却丝毫没有收获。表面上的热闹也容易让教师与学生产生一种假象,导致扭曲了音乐课堂的实质。如一些无谓的师生问好和起立坐下,逐渐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敷衍过程。
可以说是豪无意义可言。新课标的许多理念都相当人性化,极其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我们往往都忘了“本”,而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形式,举一个我上过的一节课《桔梗谣》,这是一首朝鲜民歌,具有很鲜明的三拍子特性,为了让学生掌握三拍子的特征,我先是让学生学做一些三拍子的各种动作,接着让他们跟着音乐来做,再是通过几次聆听,最后是学唱歌曲部分。这样的课堂线路,看起来似乎是让学生做到了“动、听、唱”等相结合起来了,可到最后这首歌曲,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掌握住,可以说,这是一堂失败的音乐课,现在想来,归根结底,是因为在教唱这一环节,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所以,难点没能很好地得到突破,重点也没能很好的解决掉,这歌只是让学生过了一遍罢了。实在是给“耍花样”给惹的。
二、让情感进入课堂
我们认为,音乐的真正意义是使人幸福,让人得到精神上的鼓舞与力量。而情感正是传
输这种力量的纽带。音乐的课程标准的价值也指出,它是通过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
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来体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遵循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听觉艺术特征和参与式活动特征,确立以审美体验为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在以整体的方式感受音乐的同时,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把握音乐要素,了解音乐历史和文化,理解音乐知识。尤其在参与音乐体验活动中,学生学习音乐技能和技巧,掌握和运用音乐知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这样学来的知识才能得以升华。我在教学一首浙江民歌《马灯调》时,首先让学生学生明白民歌的特征,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地方的民歌,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知道了一些基本的常识,因此在教学《马灯调》时,很自然地引入到主题上来。一听说是咱们浙江的民歌,学生可就来劲了,于是,我趁机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有关浙江民歌的音乐常识,之后让学生听听这首歌的曲调风格,速度节奏等,让他们了解这首歌所具有的特色是缓慢,流畅,曲调优美。并且配合走马灯的动作,来表现人们在欢庆的场面,边走边游,体会江南的悠闲舒适的生活习性,再经过几次的聆听与动作表演,水到渠成,一首短小优美的浙江民歌就学会了。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越来越主动的投入到音乐中来,从学生们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声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在与音乐共鸣。
高尔曾说过:在听音乐时,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我想,这正是让自己的情感注入音乐的有效途径。
三、让课堂生活化
聂耳说过一句话:“不同生活接触,就不能为生活创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教学就是生活,平平淡淡才是。许多音乐家的作品都是由生活中而来的,他们大多是热爱生活的人,大都具有优良的品格,大都视音乐为万德胚胎的源泉。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要弄散原本严谨的课堂结构,而去实施一种完全个性化的生活模式课堂,淡化了学生的课堂意识。我想说的是,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蹲”下来一点,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标准化空间”;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音乐课堂上“自由呼吸”,从他们的朴实的语言里,活泼生动的例子中找到与音乐共通的地方,让孩子们喜欢音乐,学会与音乐对话,知道音乐不仅仅存在于一堂35分钟的课堂中,它更是无处不在的。让音乐课堂生活化,在我的理解中,它其实可以做为突破一节课中重难点的有效方法,尤其是低年级,对乐理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学来难,掌握来就更是难上加
难了,我们不妨采用“游戏”形式,把学生的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解决掉。如在教学音阶时,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编故事的形式,或者采用拟人式的语言,生活活泼的再现音阶的另一种认知模式,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再如,在教学节奏的快慢时,我们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谁的走路速度是属于快速的,继而推出中速与慢速的人物角色。运动员、解放军和老爷爷的角色很快就从学生的口中得出,接着就是模仿这些生活中的人物行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觉节奏的快慢与强弱。每一堂音乐课的一点乐理知识,都应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下得以掌握,一点积累一点,将会是个大收获。音乐知识要“实”,教学形式就必须“活”,这是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的必然选择。让课堂在生活中得以延伸,得以拓展,若他们能在走路时还想起节奏,在散步时还会时不时的哼上几句,在听到音乐时,就不禁快乐起来,那么,课堂的生活化这一目标便是得到良好的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