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新学案地理必修三第一二单元答案(明天).doc

高中课程新学案地理必修三第一二单元答案(明天).doc
高中课程新学案地理必修三第一二单元答案(明天).doc

高屮课程新学案地理必修3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预习自测

1. A

2. C

3. C

4. D

5. C

6. A

7. C

8. B 9 . (1)台湾亚热热(2)①山地、丘陵西②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地形隆起小③水能(水力)④太平洋亚欧地震台风(3)①三二91 6高②南③D ④AB 互动探究

1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空间特点越宏观;反之,越具体,越详实。2.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屮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 0 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3 .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越小。4.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5.整体性:海南岛地势中高周低,形成了放射状的水系,同吋主要交通线环岛分布。差异性:莺歌海盐场分布在岛屿西侧,因为西侧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太阳辐射强。开放性:粤海铁路及其他对外交通线体现了海南和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

举一反三(1 )C(2 ) A

当堂达标

1 . A

2 . B

3 . B

4 . C

5 . D

6 . B 7. ( 1 )印度印度所跨的经纬度大(2)B ( 3 ) A(4 )煤铁资源丰富德干高原东北部钢铁③④优越的海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第1课时)

预习自测

1 . A

2 . C

3 . C

4 . C

5 . A

6 . D

7 . A

8 . ( 1 ) A 德干高原

海拔较低,起伏和缓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崎岖。(2) A、B高原都受西南季风的

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B高原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高原的彫响比B高原强。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因;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3)资源差异:A高原有煤、铁、镒,资源丰富,煤铁资源组合优势明显;

B高原有有色金属、磷和水能、煤资源,能源与有色金属组合明显。工业部门差异:A高原以钢铁、机械制造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9. (1 )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氏,无结冰期。(2)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粮食作物小麦水稻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耕地类型旱地水出(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建设可最大限度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互动探究

1?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2.农业比重都很小,说明农业都不占重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笫二产业次之,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髙。3.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利用沿海

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临海型”的布局特点;而英国资源丰富,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4 . ( 1 )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多种方法,不同区域比较方法

是不同的。(2)比较区域环境主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3)区域比较一般从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4)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主要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5)经济发展的比较主要从经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及其布局、人口与城市等方面进行。

举一反三

(1)印度巴西发展中(2)铁、猛(黑色金属)钢铁(3)均有广大冲积平原和古老高原甲(4)热热带季风热带雨林热带草原(5 )平原面积广大(或地形平缓),水热资源丰富西南季风进退和年际变化大,降水不稳定,常发生水旱灾害北部广大热带雨林地区不宜大规模开发

当堂达标

1 . C

2 . C

3 . A

4 . D

5 . D 6. A 7 . B 8 . ( 1 )东部江苏省

浙江省(2 )改革开放(3 ) B (4)①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缺;②农业基础明显削弱; ③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④能源紧张等。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第2 课时)预习自测1. D 2 . D 3. D 4. D 5 . B 6. B 7. ( 1 )

A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 .青藏高寒区(2 )阿尔金山祁连山(3 )高原、盆地(4 ) A (5 )A (6 )水资源缺乏(7 )4 0 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分界线、草原带与森林带分界线、农耕区与牧区分界线。(8 )C地区气候温暧湿润,地势低平,土壤

肥沃,水源充足,适宜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口的密度大,工农业发达,发展历史悠久,对自然的影响深刻。而A区是干早半干旱地区,C区为高寒区,自然条件恶为,居住条件差,人口密度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弱。

互动探究

1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 0 0亳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横断山脉;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2.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嗨、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1 2个省区市和湖北省的湘西、湖南省的恩施两个自治州。而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新、青、藏、云、贵、川、渝,共1 0个省区。3.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1月平均气温0 °C以下0 °C以上全年降水量8 0 0毫米以下8 0 0毫米以上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生产耕地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主要经济作物花生甜菜甘蔗油菜4.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于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社会和经济原因:东部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东部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 生产力水平较高;东部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举一反三

D

当堂达标1?B 2. D 3 . B 4. A 5 . B 6 . B7. (1)东部季风区东

部经济地带第三级阶梯靠近沿海地形平坦气候湿润(2 ) A 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主导产业衰落、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上升(3)左列四个方框为ABFH,右列四个方框为DEG I ,中上方框为C,中下方框为J。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第1课时)

预习自测

1 . B 2. A 3 . C 4. A 5 . A 6 . ( 1 ) B ( 2) D ( 3)优越的自然

条件;悠久的历史;便利的水陆交通;先进的文化与科技;雄厚的经济基础;浦东开发与上海的辐射。(4)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市化进程;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区域经济实力。(5 )

B 互动探究

1 .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的煤炭资源,匹兹堡位于煤出的中心地带;五大湖和运河的廉价水运条件;苏必利尔湖西南部地区的铁矿石;笫二次技术革命;运河的开凿、铁路的修建。

2 .不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问题是在成长阶段后期,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种口然资源被大量开采,生产过程屮大量排放废弃物而逐渐出现的。

3 .该城市带主要沿五大湖和铁路线分布,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资源邙可巴拉契亚山脉西部的煤炭资源、苏必利尔湖南部地区的铁矿)和交通(五大湖和运河的廉价水运条件、铁路的修建)。4.在成长阶段,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和城镇数目的增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煤矿和铁矿被大量开采,以满足生产增长的需要,资源面临枯竭;同时生产过程产生的大量废弃物被排放出來,区域内的坏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地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举一反三

1 ? A

2 . B

3 . B

当堂达标

1 . D

2 . D

3 . C

4 . C

5 . D 6. A 7. B 8 . B 9 . C 1 0 . C 11?D 12. C 1 3 D 1 4 D 1 5. (1 )A以前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不断改善B以后(2)A?C (3)C

(4

B ( 5 )

C ( 6 ) D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第2课时)

预习自测

1. C 2 . B 3 . A 4 . C 5 . D 6 . C 7 D 8 D 9 . (1)丰富的煤炭资源五大湖的水运苏必利尔湖的2铁矿初期(2)石油煤钢铁转型互动探究1 ?四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阶段。初期阶段:大庆第一口井喷油,到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石油生产基地,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大庆原油产量稳定,石油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城”,这时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转型阶段: 大庆面临石油资源枯竭问题,长期以石油生产为屮心的产业结构,给大庆的持续发展带来困难。再生阶段:大庆开始“二次创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

2.用新技术改造老设备,提高采油效率,为国家多产石油;发展石油深加工产业,提高石油产品的附加值;利用有利自然环境,发展畜牧业,生产高质乳畜产品;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减轻坏境污染,同时提高对污染物回收利用能力,变废为宝。

3.科学技术是提髙资源开采利用率与深加工程度,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主要因素;区域发展应该多种经营;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应该同步发展,努力冋避“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主义国家区域发展的老路。

4.这一吋期,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增长率在减少),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特別是五大湖地区的人口主要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作为美国最早的工业区,面临着资源枯竭、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等问题;(推力)南部和西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加Z旅游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多,因此产生了人口迁移。(拉力)

举一反三

(1)B (2 )煤铁资源丰富;有五大湖和大西洋便利的水运条件;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作用;欧洲殖民者的最早落脚点,开发较早。(3)①为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水源;②提供廉价便利的交通;③提供大量水产品。(4)从东北部迁向西部和南部美国东北部资源枯竭,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人们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生活质量下降。而西部、南部地区阳光充足,

环境优美;随着资源的开发和新兴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迅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5 )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科技, 促进产业升级;改善交通,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当堂达标

1 . D

2 . A

3 . C

4 . B

5 . C

6 . D 7. ( 1 )合理。理由:接近煤炭产地;位于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可以减轻对城区的大气污染。(2 )县城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工矿城市;经济结构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如植被减少,水源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3 )砖瓦(或建筑材料)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4 )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延长生长链;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和发展新型工业;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预习自测

1?A 2 . B 3. B 4 . C 5 . D 6 . ( 1 )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或草场资源)(任答2点)水资源、海洋资源(2)有开发开放的政策优势;都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便利;农产品丰富;市场广阔。(3)甲可从乙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任答3点)。乙可从甲引进:能源、矿产资源、农畜产品。互动探究

1 .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形态等方面。2.定性的方法:对区域内的地理事彖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象展示和列表归纳等;定量的方法: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综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3 .见下表地区A B地形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气候异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同雨热同期土壤黄土紫色土耕地类型旱地水田耕作制度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到三熟主要能源煤水能、天然气

举i反三

(1)2 0 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2 )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使宁夏平原受冬季风影响较小;阻挡风沙,防御荒漠化扩张;地形抬升,增加降水量。(3)①R地海拔较低;②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③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4)①夏季高温,日照吋间长,昼夜温差大;②土壤有机质含量高;③劳动力丰富廉价;④冬天气温低,病虫害少。

当堂达标1.B 2 . B 3 . A 4 . D 5 . B 6 . C 7 . B 8 . B 9 . A 3 !“#$%&(!”#!” 3 1 0 . C 1 1 . ( 1 )相同点:有发达的铁路系统和海港条件,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不同点: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沪宁杭工业区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2)流水沉积(3)太湖平原纬度低,热量充足,可以一年两熟。(4)太湖平原:①城市化的推进占用部分耕地;②城郊农业的发展、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使得粮食作物占地血积缩小;③人II数量的增多,粮食需求量增长。(任意答出两点即可)东北平原: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粮食种植条件好;②人均耕地占有暈多,粮食商品率高;③工业能够为农业提供大量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机械化程度髙; ④科技投入,增产潜力大。

单元综合检测(一)

1 . B

2 . D

3 . A

4 . B

5 . B

6 . C

7 . A

8 . B

9 . C 1 0 . B

1 1 . B 1 2. D 1 3 .见下表长江屮游地区五大湖地区湖泊名称鄱阳湖苏必利尔湖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主要矿产资源铁、煤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纺织水陆交通枢纽武汉芝加哥钢铁工业中心武汉汽车工业中心十垠14 (1 )这四年处于转型

阶段。(2 )由紧张到和谐。(3 )自觉能动地审视自身行为,改造自然,发展经济。1

5 地点气候地形区植被农业生产类型、作物主要工业部门①温带季风气候大兴安岭森林林业木材加工

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内蒙古高原草原畜牧业乳制品生产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塔里木盆地荒漠绿洲农业棉花、葡萄纺织业、釆油业16 (1 )定量的方法研究单个地理要素的发生、发展规律(2)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秦岭一淮河冬季枯水, 夏季流量大水利(4)夏季高温,雨热同期寒潮、干旱、暴雨洪涝(春旱、伏旱、台风、干热风)等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Z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预习自测 1. C 2 . D 3. C 4. C 5 . D 6 . A 7 . A 8 . C 9 .

( 1 )

D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后期成为主导要素;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虽然在下降,但工业文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3 )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白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依赖自然,崇拜自然(狩猎文明);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农业文明);开发自然,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守护自然,互利共生(环境文明)。

互动探究1.采猎文明时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对地理坏境的依赖性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2.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3.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例如森林的滥砍滥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4.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天(自然)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该思想蕴含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观点和认识。现在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5 ?略(参考活动2 )

举一反三

(1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 )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

得脆弱。(3)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当堂达标1. B2. C3. B4. D5. C6.A7 .A8.C9 C

10?(1)④⑥⑤③①②(2)D11 ( 1 )青海湖鄱阳湖江汉平原洞

庭湖平原(2)湖泊面积大大萎缩变小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人类中心论湖泊面积萎缩;调蓄洪水功能下降,洪水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洞庭湖萎缩,调蓄洪水功能下降,建立蓄洪区是为了调蓄长江洪水。人地伙伴论。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预习自测

1. D

2. C

3. B

4. D

5. C

6. C

7. C

8. D 9 . (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 )①(3 )A

互动探究

1 . (1)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经济可持续

发展是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2 )清洁生产是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实行清洁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在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清洁的原料和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2. (1 )“代际

公平”即时间上的公平,指人类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代内公平”即空间上的公平,指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

家的环境造成损害。(2 )因为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人人一亨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解决了贫困问题,才会有条件改善和保护环境,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3.

( 1 )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坏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

发展的持续性。(2)(违反)竭泽而渔;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符合)斩伐养长;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伏季休渔等。4.不能。因为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屮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最大,并且至今还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污染者,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5.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少用一次性用品,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宣传环保等等。

举_反三

1 ?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 ?减排二氧化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发达国家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温室气体,获得二氧化碳排放额度,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合作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坏保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堂达标

1. A

2. B

3. D

4. C

5. A

6. B

7. A

8. C

9. B 10. D

1 1?B 1

2 . D 1 3?(1 )经济社会生态(2 )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3)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预习自测1. C 2. C 3. B 4. D 5. A 6. B 7. D 8. B9 ( 1 ) B ( 2 ) ABC (

3 ) BCD

互动探究

1 . ( 1)人口结构包括两方面: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性别结构。近几十年來,随着计划生育政

策的实施,我国出生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老龄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问题突出;我国有些地区出现了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现象,也会引起社会问题。(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2. (1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短缺。(2)人均占有量少;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单位产值能耗高;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安全等。(3)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依靠科技挖掘潜

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3. (1 )坏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屮产生的,也应在发展过程屮解决。(2)否。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解决这一问题,可持续发展

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4. (1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首先考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增长,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经济发展是可

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2 )不是,应是经济、生态、社会的全面稳定发展。举一反三(1 ) C ( 2 ) B ( 3 )

D

当堂达标

1 . B

2 . A

3 . B

4 . B

5 . C

6 . B

7 . C

8 . A

9 . A 1 0 . A

1 1 D 1

2 D 1

3 B 1

4 D 1

5 . (1 )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草地面积

减少。(2)扩大灌溉面积增施化肥水资源紧张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增加水中的营养元素,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酸化、毒化)(3)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业科技,改进生产方式,培育优良品种等;改良土壤,多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有选择地施用化肥。

单元综合检测(二)

1. B

2. A

3. C

4. B

5. A

6. B

7. B

8. B

9. B 1 0. A 11 ?D 12. D 13. A 14. C 15. D 16. C 17. B 18 ( 1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E、E、A、C、D (2 )人口增长和开星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3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发展立体农业、加强优势资源的综合

利用;发展多种经营,建设农田基础水利设施。19 (l)a毁林b燃烧矿物(化石)燃料c两极冰川融化d沿海低地城市被淹(2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环保能力;通过转让CO 2排放量,有利于增强节能和环保意识,减少CO 2排放量;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3)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期中自我诊断测试题

1C2 A 3 B4 D 5 D 6 A 7B8 A9 D 1

0D 1 1 D 1 2D 1 3 D 1 4 B 1 5A 1 6 B 1 7 C

1 8D19 C

2 0 B 2 1 D 2 2 C 2

3 B 2

4 B 2 5

C 2 6B 2 7 A 28(1 )雨热同期(或水热条件较好); 河湖众多, 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较丰富等。(2)主要呈南北方向上的差异。主要因热量条件

随纬度变化而形成。(3 )土地荒漠化。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等。(4 )此地为青藏高原区,它具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和民族文化,游览价值高。2 9

( 1 )

C ( 2 )丁乙(3 )水土流失河流上游坡度较大(答土壤质地疏松也可)降水集中于夏季(4 )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答具体措施,只要合理也可。)3 0

( 1 )

温度、湿度CO 2 0 2 燃料有机肥料(2 ) II ( 3 )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

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3 1 (1 )秸秆不能还田,土壤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土壤肥力下降,农

民为了增加产量,必然要加大化肥的施用量,增加了农业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土壤的质量。(2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生产上讲,由于实现了多种经营,有利于抵御市场风险;从生态上讲,由于各业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废弃物,可以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由此可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只要言之有理均可)3 2 (1 )近年來气候逐渐干旱,降水量有所减少中上游引黄灌溉用水量大,使下游地区缺水更加严重生态环境恶化B、C 南水北调

(2)洪涝灾害黄河中下游水土流失严重,引起黄河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流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 太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3 )营造“三北”防护林(4 )标图略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缩短干流断流的时间。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重点

地理第一次默写内容 1.河流的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2.河流以哪一种侵蚀方式为主,主要考虑什么因素? 地势落差 3.一条河流上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中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下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 侵蚀;搬运;堆积。 4.冲积扇的位置及成因?冲积扇从扇顶到扇沿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规律? 出山口。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 颗粒由大变小。 5.三角洲发育的条件? 丰富的泥沙来源; 河口水流缓慢。 6.每一个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名称?分异的基础?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热量;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水分;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7.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向阳坡、迎风坡水热充足。8.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 9.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迎风坡,背风坡;坡度陡缓。 10.在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哪些要素大致可以纬度的高低?哪些可以判断半球信息? 同海拔山地,自然带带谱简单复杂;基带;不同山体雪线的高低。

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 11.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哪些方面?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要素? 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 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增长方面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各自会产生哪些问题?各自的解决办法? 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受教育水平高,生育观念的转变,出生率下降。 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出生率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1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般各自属于哪个类型? 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

2013年同步教学测试试卷 地理测试试卷 考试范围:必一必二;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50分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二分二至时地球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一2题。 1.自B至C,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上海昼长于夜,且昼长渐短 B海口市的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 C 南极圈内的极夜区域逐渐扩大 D太阳直射于南半球 2.地球由D公转至A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 A.一直加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一直变慢 D先变慢后变快 读北京某日相关气象预报资料,回答3--5题 3.资料日期中的31日所反映的可能是() A. 1月31日 B. 5月31日 C. 8月31日 D. 10月31日 4.资料中反映的天气系统为()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5.关于资料中三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31日受暖气团控制,气压较高 B. 1日白天气温低是因为云层大量吸收了太阳辐射 C. 1日、2日夜间气温低,因为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 D. 2日受气旋控制,白天气温较高 6. 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下列四组气候类型中不再存在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7. 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 A.a"为海洋,b为陆地 B.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 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和陆地水蒸发 D.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下图为某区域大洋环流简图,箭头为相应的盛行风带。据此回 答8~9题。 8.若图示区域为大西洋,则a处洋流的名称为() A.加那利寒流B.日本暖流 C.墨西哥湾暖流D.秘鲁寒流 9.图示洋流流向与下列地理事物运动方向相同的是() A.北半球地球俯视图的自转方向B.南半球的气旋 C.北印度洋冬季洋流流向D.北太平洋台风 当地时间2012年4月24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熔岩滚滚。埃特纳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为欧洲最高活火山。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读图完成10--11题。 10. 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示意大利火山喷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1. 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 A.②B.③C.④D.⑤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2~13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1.1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 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 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 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 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 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 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 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部分(高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D.对人造卫星的工作没有影响 例题: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大约是(B) A.10年 B.11年 C.21年 D.111年例题: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向外是(D)A.光球-日冕-色球B.色球-光球-日冕 C.日冕-色球-光球 D.光球-色球-日冕【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内为:地壳、地幔、地核。分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参考教材P25页的图) 2、地震波:(1)纵波:既能在固体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 横波:只能在液体中传播,速度小于纵波。 (2)地震波在地壳中变化不大,在莫霍面附近突然增大,至古登堡面附近达到最大。横波在古登堡面附近消失,纵波在古登堡面附近速度由大变小 (3)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 A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既有硅铝层也有硅镁层,大陆地壳是不连续分布的 B大洋地壳:平均厚度6千米:只有硅镁层,大洋地壳是连续分布的 C组成地壳的基本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4)地幔:上层物质是固态,在距离地面80千米左右的地方是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5)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和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例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到里依次是(C)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例题:下列金属元素中,在地壳内含量最多的是(C) A.镁 B. 铁 C.铝 D.钙例题: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 例题: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B)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塔里木盆地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1、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观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半球上空观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1)一个恒星日(真正周期):23时56分4秒。(2)一个太阳日 (假周期):24小时。 3、速度:(1)角速度:除了南北两个极点为零外,其余都相等(15°/h)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

必修二1-2章练习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A.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B.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C.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D.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 2.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 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数量 3.人口的出生率与下列哪一因素密切相关() A.人口数量B.育龄妇女比重 C.人口年龄结构D.风俗习惯 4.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战争没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D.农业的发展 5.受产业革命影响产生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高——极低”模式 B.“高——高——较低”模式 C.“高——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据统计,我国西部有的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也十分严重,这一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6.一些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人口身体素质更好B.城市环境问题较严重 C.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更多改善D.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 7.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A.拉动农村消费 B.老龄劳动力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农村地区瞻养费用提高,农业投入受牵制 D.有利于促进城市郊区化 8.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是() A.控制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提高年轻人比例 B.增加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C.增加老年劳动力就业岗位,让他们发挥余热

D.实行土地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障相结合 9.底座收缩明显的“人口金字塔”图表明() A.少年儿童比重上升,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B.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C.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规模趋向扩大 D.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扩大 10.下列国家组合中,人口连续呈现负增长的是() A.俄罗斯、美国B.巴西、古巴 C.意大利、匈牙利D.日本、中国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不相同的 B.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都相同 C.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决定了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D.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很多共同之处 12.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大致是() 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①③D.②③① 13.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14.下列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了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参观、旅游的美国人 15.关于三峡库区的移民,正确的叙述是() A.移民的原因是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承载量小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

————————————————————————————————作者:————————————————————————————————日期: 2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3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教学资料范本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 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 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运动方 式 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 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 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 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 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 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岀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0/10/31 );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100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素 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岀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岀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 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 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①夏季的白天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 ②晴朗的夜晚,朝霞或晚霞,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红色交通信号灯,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也是明亮的----散射 ③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大气逆辐射强 ④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 ⑤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 二、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注意:气压大小比较方法: (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①>②, ③>④); (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①>⑤=⑥>②,③>⑦>④)(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③, ①>④)。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 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两种主要风向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 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的右边,南半球在左边;摩擦力始终和风向相反。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2)地转偏向力:不改变风速,只改变方向。摩擦力可以减小风速。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与季风环流 (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移动(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由热力因素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由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北移; 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南移. 上图为北半球冬季情况,因为气压带、风带均偏南。 注意看课本P45全球大气环流和地面气压带的分布图(根据图会判断风带及风向,气压带及形成原因,以及各个气压带的干湿性质)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对气压带的影响

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作者:————————————————————————————————日期: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 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俄罗斯、德国、 日本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 ? ?→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或 地区 亚、非、拉等洲的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 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 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_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1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1、可见宇宙(总星系)的半径为140亿光年 2、天体:位于大气层以外的物体(只要是落到了地球上就不是天体)。 分为:(1)自然天体:恒星(如:太阳、)、行星(如:水星、金星等八大行星)、卫星(如:月球)、星云 (2)人造天体:飞行在天空中的人造地球卫星(如:在工作中的嫦娥二号、神州九号) 飞机不属于天体(无论是否在飞行,都在大气层以内),掉到地球上得陨石也不是天体。太阳系也不是天体(是天体系统) 例题: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半径为多少?(D) A.河外星系 140亿光年 B.总星系 140光年 C.银河系 140光年 D.总星系 140亿光年 例题:下列属于天体的是:(AE)A、月球 B、博物馆里的陨石 C、飞机 D、银河系 E、正在执行任务的嫦娥二号 3、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最高级别)——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它恒星系)——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是最低级别) 例题:我国古代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中涉及的天体分别属于(A)A恒星、卫星 B星云、行星 C恒星、行星 D星云、卫星 例题:将下列天体系统的名称填入天体系统组成示意图的空格中:①总星系②地月系③太阳系④河外星系⑤银河系 其它恒星系 其它行星系 例题: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D)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总星系 D.河外星系 例题:在天体系统各层次中,最高一级是(C)A.太阳系 B.河外星系 C.总星系D.地月系 4、八大行星:(1)由距离太阳由近到远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征: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的方向具有同向性;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具有近圆性。 (3)分类:A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B巨行星:木星和土星;C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4)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其它六颗行星都有卫星。其中,木星的卫星最多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的投入要素:场地、水源、劳动力、能源、资金、原料、零部件、科技。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2、工业的区位选择

3、工业发展类型是根据各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的类别来划分,一般分四类:资源、资金、动力、廉价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指向类型是考虑影响工业部门的主要因素不同来划分,一般分为五类: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比如:制糖工业属资源密集型工业、原料指向型工业。 4、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工业区位的选择 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3、科技进步的影响 4、以钢铁工业为例,说明不同时期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

原料指数:需要运输的原料重量和成品重量的比值叫做原料指数。从定量上看,它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指标。 5、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6、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工业联系有以下几种: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 ②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业地域的规模,可分为工业点(工厂)、工业区(上海金山)、工业枢纽(上海)、工业地区(沪宁杭工业区)。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