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社会变迁阶段及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文 论 坛
150
INTELLIGENCE
·······
·················打的 (打+taxi)、小巴 (小+bus)、中巴 (中+bus)、酒吧 (酒+bar)等。

其中音译语素有的代表一个英语单词,有的代表部分语素。

汉语语素有的是词根语素,有的是词缀语素。

4、音意兼顾:即选用接近外来词词义的汉字进行转写。

汉语同音字多,为译名用字的筛选提供了方便。

或者是部分或者是全部音意兼顾。

如:施乐 (Xerox)、香波 (shampoo)、味美思 (vercuth)、销品茂 (shopping mall)等。

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具有很强的审美意味,所选用汉字往往可以诱发人的联想。

美国有一种叫Revlon 的化妆品被巧妙地译为"露华浓"。

"露华浓"一词取自唐朝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清平调三章》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可称为归化的音意兼顾的译法,堪称两全其美,体现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特有的汉化处理功能。

5、借译:按照外来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

例如:超人 (superman)、超级明星 (superstar)、超市 (supermarket)、毫微技术 (nano-technology)、千年虫 (millennium bug)、热线 (hot line)、冷战 (cold war)、绿卡 (green card)、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等。

6、英文字母附加汉字:CT 检查、BP 机、T 恤衫、IC 卡、PHS 电话机、SOS 儿童村、三S 研究会、ABC 原则、OA 病、BB 仔、5A 办公室、ABC 革命、ZTZF 学习等。

7、英文字母缩写形式或单词:CD、VCD、DVD、DOS、TV、MTV、PC、BOT、CD-ROM、DNA、GRE、Windows98、cute 等。

从以上列举的实例不难看出,新时期外来词的输入的数量不断加大,而且外来词的借入形式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表现为上面提到的6、7两种形式,即用英文字母加上汉字或英文单词的"中西合壁"甚至"全洋"的词汇直接搬入汉语,一步到位,投入流通。

这两种借入形式的出现,一方面显示出当今汉语与英语的接触已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的状态,说明了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了,汉语对外来词的承受能力正在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有些外来词的确难以译成简洁的汉语。

新的借词形式具有简洁、活泼、异域风味十足的特点,可以大大缩短外来语言信息进入汉语的过程。

因此,新的借入形式的出现和存在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此,我们应有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

美国华人社会变迁阶段及其分析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郑凯文
华人移民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移民群体之一。

华人移民
抵达美国的时间远远早于许多南欧和东欧移民,也早于其他亚洲各大族群到达美国的时间。

目前在美华裔人数,由于美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从今年3月开始的人口普查尚未结束,我这里拿到的一个数据是2006年美国社区调查的华裔总数为349万7484人,占全美人口总数的1..2%,占美国亚裔人口的24.3%,从2000年至2006年,美国华裔人口增长了28.5%。

而据专家分析,2010年美国华侨华人人口总数可能将超过400万。

而21世纪初的美国华人社会主要还是由第一代和第二代组成——外国出生的第一代移民占70%左右。

美国出生而父母是外国出生的第二代仅占五分之一,美国出生而父母也是美国出生的第三代占不到十分之一。

由此可见,美国华人社会至今仍然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少数族裔社会,华人人口的急剧增长不是来自美国土生华人,而是源于国际移民。

而移民数的增长又显然与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相关,那么首先让我们回归历史,根据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以及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划分标准,将华人社会的变迁分为四个阶段:1785-1881的自由移民时期、1882-1943排华时期、1944-1967限制移民阶段、1968至今的平等移民(新移民法)时期。

一、自由移民时期
美国建国以后的1790年,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当时全国人口只有530.8万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由于国内劳动力的极度缺乏,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对外来移民总体上是持欢迎的态度。

1785年,美国商船“巴拉斯女神号”载着3名中国海员从广州到达美国东海岸的巴尔的摩。

1820年,美国移民局首次将华人赴美情况记录在案。

根据正式记录,从1820年至1840年的20年间,共有10名中国人移居美国。

1847年,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容闳等3人到达美国马萨诸塞州上学。

在这一时段,尽管移民到美国的华人数量较少,但他们进、出美国基本是自由的,在美国受到的限制也较少。

大规模的华人移居的浪潮肇始于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世界各地人士纷纷奔赴美国掘金,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的贫苦农民闻讯后,也试探着到加州寻找财富。

据记录, 1851年至1860年间,大约41000名中国劳工到达美国西部,他们几乎全部集中在California 州,84%在金矿劳作。

二、排华阶段
早期华工来美国是为了淘金,但很快他们便发现“黄金梦”被现实打碎,自己成了种族歧视和排斥的对象。

由于华工被认为是最勤劳和最肯吃苦的群体而受到普遍称赞和欢迎,但在19世纪70年代期间,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使得本土的失业人员把华工当做了替罪羊。

他们被白人及其工会污蔑为在美国营建“肮脏、腐烂黑窝”的“黄祸”,并被指控为美国工人阶级的“共同敌人”。

在“中国佬滚回去”的口号下,加州劳工党敦促美国国会立法排华,1882年,国会正式通过排华法。

人 文 论 坛151
INTELLIGENCE
···
·····················实际上,1882年之前,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对华
移民政策上已经表现出限制、禁止的倾向,从华人劳工大批进入加州开始,加州议会就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华人劳工就业、侵犯华人劳工人权的法规。

例如, 1850年加州通过的《外国矿工执照税法》,强令中国矿工与其他外籍矿工交纳特别税款; 1858年通过的《禁止中国人或其他蒙古人种进一步移民加州法》,规定自1858年10月1日起禁止任何中国人或蒙古人进入加州; 1870年,加州议会通过了《防止有犯罪目的的绑架和输入蒙古利安、中国、日本妇女法》及《防止输入华人罪犯法》,前者阻止没有特别证件的中国妇女入境,后者禁止华人男子入境。

1870年以后加州和旧金山市又相继通过了《洗衣馆法令》、《旧金山反辫法》、《捕鱼法》、《防止发给外国人执照法》和《反慰条例》等法规,对华人领取商业执照、经营洗衣馆、购买土地加以诸多限制。

18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全国范围内管理移民的法律《佩奇法》,该法对来自东方的移民进行限制,阻止华人妇女进入美国,阻碍了华人家庭的团聚。

但反华浪潮的顶点,则当推1882年的《排华法令》。

1882年5月6日,美国亚瑟总统签署了《排华法令》。

该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0年之内禁止华人劳工进入美国;不允许华人入籍为美国公民;只允许中国的外交官、学者、学生、商人、旅行者在美国短期停留。

三、限制移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在美华人的命运。

出于战略结盟和打击法西斯的需要,废除《排华法令》成为美国在远东战胜日本大战略的重要一环,这个战略包括政治层面、外交层面和军事层面的考虑。

1943年10月,罗斯福总统在交给国会的咨文中阐述了废除《排华法令》的历史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和个人一样,也会犯错误。

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通过废除排华法,我们可以改正一项历史性错误,并消除日本人的歪曲宣传”;“把公民权授予在我国相对说来为数不多的中国居民,将是又一个有意义的友好表示,它将会进一步证明,我们不仅把中国当作共同作战的伙伴,还将把她当成和平时期的伙伴”。

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1943年12月17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废除排华法、规定移民配额及其他事项的法律》,该法尽管只有三条,但每一条都非常重要:一是废除1882年以来的所有排华法律和其他法律中的排华条款,二是每年给予中国的移民配额为105名,三是允许合法进入美国的华人加入美国国籍。

随着排华法的撤销和随后1945年退伍军人配偶团聚法案(5000名随军的中国籍妻子)的实施,美国的大门再次对华人敞开,这使华人得以更加深入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华人的心态也由“侨居异国”转变为“落地生根”(其中也因为经过这么多年老化工已对回国不抱希望 观念转变)。

但从消极方面来看,尽管废除排华法律是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重大改变,但105这个象征性的配额(其中79个名额给大陆移民),表明美国只是出于战争的需要而做出的姿态,骨子里限制华人入境的态度仍然未变。

理论上,美籍华人和侨民的直系亲属,尤其是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赴美与亲人团聚,但这种限额移民政策仅仅使一小部分华人受惠。

四、平等移民阶段
一般说来,1943年《排华法》的废除并没有引发美国华人社会的质变。

直到1965年美国国会在国内平权运动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通过的《移民法修订案》(又称《哈特-塞勒法案》),才废除了根据移民来源国所设立的定量配额
制度,确立了家庭团聚和技术移民的两大优先方针,使华人
双重获利,结果使大量的亚裔移民,包括华裔移民涌入美国。

该法案摒弃了过去移民法中种族歧视和国籍歧视的传统立场,改为实施全球配额制。

首先,该法规定每年其他国家移民到美国的人口总额为29万人,其中东半球国家的数额为17万人,西半球国家的数额为12万人,但任何国家不得超过2万人。

依据该法,中国获得与其他国家同等的待遇。

新的移民政策给华人社会带来的改变主要是使华人族群内部来源多元化,表现在来源地的多元化,社会经济背景的多元化以及定居和分布模式多元化等方面。

首先,与早期赴美的华人移民相比,当代美国华人新移民不但来自两岸三地,而且来自大中华经济圈,如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拉丁美洲等地。

即使同样来自大陆,也不局限于广东和珠三角地区。

但由于1981年底,在台湾人士的积极游说下,美国国会给予中国台湾地区每年2万名移民配额;1986年通过的《1986年移民改革和控制法》给予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每年各5000名移民名额,到1990年又将香港作为一个独立地区对待,每年予其2万名移民配额。

所以港台地区的人数也占有相当比例。

在语言方面,普通话逐渐流行并有超过粤语的趋势。

还有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四川话和上海话等等。

许多方言即使在华人族群内部也不易相互沟通。

但所有华人都使用一种传统的书面语言汉语,尽管有繁体与简体之分。

餐馆的粤语化。

其次在社会经济背景方面,一方面有些人像老移民一样来自农村,赴美时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很低又身无分文。

这些不利因素迫使他们从事低薪的体力工作,定居在居住环境恶劣的城区贫民窟。

另一些人则带着雄厚的资金来到美国,而且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超过美国人的平均水平,因此他们可以直接入住以美国白人中产阶级为主的社区。

技术劳工移民比例的增加提高了整个族群的社会经济素质。

当然,1980年前技术劳工移民的比例仍然很低,仅占15%左右。

而这类移民大多是留美的港台学生完成学业后在美国就业而转为移民身份的。

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留学美国的台湾学生毕业后能比较容易地找到工作,通过技术劳工移民的优惠政策而取得绿卡。

这主要是由于二战结束后,港台地区相继开放了中等教育,但在高等教育方面入学比例却很低。

在台湾,1968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在十多年后高中的升学率已达到80%,但只有44%的高中生能够升上中专和高校,能够考上正规大学的只有8%。

相比之下日本和美国都有30%和50%以上的录取率。

而发达国家自由的教育制度和重组的机会也使美国的洋学位对于当时的两岸三地还有很高的认可度且比本国的学位有更高的价值。

因此,80年代在美国大学里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中,来自台湾的人数名列首位。

由是还造成了很多空降式的小留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就提前赴美,他们不仅寄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更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提早获得绿卡,为家庭留下后路。

这种心理和选择方式也同样适用于改革开放后的大陆地区。

由于亲属移民的不受限制华人移民从70年代末持续高速增长,从60年代的19万增至90年代的53万。

第三,在居住模式上,当代美国华人新移民和华裔的居住模式从族裔聚居转变为既集中又分散,城里和城郊都有聚居现象,地理分布较为广泛。

当代华人遍布全国50各州,但比较集中在加州,当地华人占全美华人总数的40%。

另外,原有的以单身汉为主的社区转变为以家庭为主的社区,男女比例持平,到2000年达到99: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