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华人的薄弱政治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1943年排华法案的废除起,美国华裔人口数量逐渐增长。1965年的美国移民法案又放宽了华人移民配额,这其后的几十年间,美国华裔移民数量更是逐年猛增。美国华人的变化,也表现在其日益提高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从而成为享誉世界的“模范少数族裔”。然而华人参政却尚未在美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多数华人仍然被政治边缘化了。主要原因是华裔族群还是个相对弱小却多样化的群体。内部的种种矛盾和外部主流社会的偏见和忽视都是华人参政道路的障碍。
一、一个相对弱小的少数族裔选民群体
根据2007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社区普查报告显示,华人人口达到350多万,成为美国最大的亚裔群体。其中,130万是在美国出生,其余220万是在美国境外出生。在这个以移民为主的群体中(其中44%为1990年前入境,26%为2000年后入境),入籍的华人超过132万。就其人口和年龄比例来看,拥有选举权的美国华裔大约为210万,是亚裔族群中最大的投票力量。然而,这个数字在全美2.2亿选民中只占到不到1%。
另外,美国华人人口分布过于集中在几个州,从而也大大削弱了华人选民对全美范围投票力的影响。根据200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显示,亚裔多集中在美国的西部(49%)和东北部(21%)区域。超过一半的亚裔只生活在加利福尼亚、纽约和夏威夷这三个州。而约占44.8%的美国华人居住在美国西海岸,27.3%的美国华人则居住在美国东北部。
相对于美国主流社会和其它族群,华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分布范围上都处于劣势。这样一个弱小的群体也往往容易被美国政坛忽视。
二、一个高度多样化的少数族裔选民群体
作为美国最大的亚裔群体,华裔族群同时也是一个高度多样化的群体,其移民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其它地区。由于出生地、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背景的差异,各类成员团体就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及看待问题的视角。这些成员有旅居的商人,有雇佣工人,有四海为家的企业家,也有后来在美工作定居的留学生。由此形成的各种老乡会,宗亲团体和社区组织大大小小,纷繁复杂,从而实际上削弱了美国华人参与政治的力量,也破坏了华裔群体的统一形象。
2008年1月22日,美国卫生和福利部(HHS )、美国国家卫
生健康状况统计中心(NCHS )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 )联合发表了一项题为“美国2004-2006年亚裔成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境外出生的华人移民已经达到了81.2%之多,这其中大部分为第一代移民。而母国地区政治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自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力。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移民及其党派支持者之间的分歧和竞争有史以来一直存在,也导致了美国华人群体内部的分化。(Lynn Pan,270)
六七十年代,美国华人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地区以留学生为主的移民数量急剧增加。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大陆人往往容易将美国文化所崇尚的“自我”和“个人”解释为“群体”或“团体”。在这种文化传统中长大的大陆留学生往往感觉很难融入截然不同的美国主流文化社会。相反,香港留学生则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环境。香港留学生已经习惯了资本主义世界中独立自主和自由竞争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其受教育模式深受英国体系影响,熟练的英语和相似的教育背景对其适应融入美国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同样,比起大陆留学生,台湾留学生也拥有更坚实的经济基础,更优良的教育背景和技术水平,其中很
收稿日期:2010-2-15作者简介:杨
艳(1984-),女,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政治。
浅析美国华人的薄弱政治影响力
杨
艳(华东师大外语学院
上海
200241)
摘
要:1964年人权法案和1965年移民法案及投票权法案的颁布,为美国各少数族裔融入美国社会和参与美国政治创造
了更加公平的环境。其中,华裔族群以其显著的人口增长、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的极大提高,成为享誉世界的“模范少数族裔”。然而,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华裔普遍处于美国政治生活的边缘,华裔很大程度上仍旧被视为“最沉默的少数族裔”或“最安静的美国人”。本文将分析造成美国华人薄弱政治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华裔薄弱政治影响力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2-0036-02
2010年第2期
(总第327期)
湘潮(下半月)
2010年2月
36
多人都曾经在美国接受过教育或培训。这三类特点鲜明各异的华人留学生都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社交圈子从而很少互相来往。
同时在华裔群体中,“种族认同”危机正上升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华人常常被“身份危机”困扰。一方面,在美国出生或是自幼在美国成长受教育的新一代华裔,由于深受美国文化的熏陶,对祖籍文化了解甚少,他们更认同自己是美国人。另一方面,在美国白人眼里,他们却仍然是黄皮肤的华裔或亚洲人,他们仍然是外国人。这种尴尬矛盾的“种族认同”危机也不利于华人参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政治活动。另外一个潜在于华人群体内部的分歧,就是老一代华人和新一代华人对“种族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不同看法。前者对祖籍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而后者则非常的美国化了。
高度多样化的美国华人社会,也造成了其内部多种分歧的存在。没有统一团结的基础,美国华人很难在美国政治舞台上为华人社会谋利益造成就。
三、美国华人的民主和选民意识
中国人骨子里受几千年传统的封闭大陆文化影响,民主意识相对薄弱。他们宁愿在经济、教育和文化发面发展,也不愿意涉足政界。例如,美国法律规定,凡是美国公民或持有绿卡的居民,都有权加入法庭陪审团。但是很少有华人愿意履行此项职责,觉得参加陪审团会占用了他们赚钱的时间和机遇。由于缺乏自己族群在法庭上的代表,华裔原告或被告经常遭遇不公正的判决已经不是新鲜事。正如前特拉华州副州长吴仙标所说,“在美华人难于结成一体的历史根源,在于从中国本土带来的小农意识。”
来自于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大学政治科学院的教授James Lai说“一直以来,华人都是依赖与于‘其他形式的参政’,也就是非传统的参与政治方式如直接竞选职位等,而是主要积极活跃于为他人竞选做贡献。”传统的中国文化有别于美国主流文化,这普遍体现在中国文化中的遵守条例规定、尊重权威、服从上级和政治冷漠。也许这种文化特点不仅影响了早期的中国移民,也影响着今天的美国华裔。加之由于出生成长在专权政体的社会,美国华裔移民已经形成了与民主政治相异的政治取向。(Peter H.Koehn,Xiao-huang Yin,63)还有一种对美国华裔政治意识的解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华人更倾向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经济上的成功,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华人的政治活动并没有增加。首先,自给自足的人可能没什么理由向政府或是政治寻求帮助。再就是华裔从事的职业多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这固然保证了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同时这样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华裔的政治民主意识发展。整日的投入与科技工作中,华人很难有机会去关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有关亚裔美国人的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是亚裔少数族裔群体和美国主流社会间的关系。
四、华裔选票的“零效力”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大选和中期选举一直一来都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两党政治竞争。在过去的历次选举中,华裔选票几乎都是一半对一半。也就是一半华裔选民支持共和党,一半华裔选民支持民主党。这样一来,华裔选票在本族内就相互抵消,华裔选票的实际政治效力为零。由于华裔选票不能在选举中形成一个“绝对多数”,支持票不能成为关键的优势,反对票也无法对任何一党构成威胁,所以长期以来两党对华裔选民的选票就置之不理了。由于在选举中没有任何影响力,选出来的各级政府部门也就没有代表华裔选民的声音,华人的利益和权益就不能像非裔和拉丁裔美国人的一样得到保护和伸张。
五、美国主流社会眼中的“华人不忠”
尽管剥夺了华人政治和公民权利的严格立法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被废除,事实上,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仍然是种族对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大程度上,对华人的偏见阻碍了华人参与美国社会的政治活动,也造成了华人淡薄的政治意识。华人对美国的忠诚一再遭到美国主流社会的质疑。1996年,一场被美国媒体称之为“华裔政治捐款丑闻”的风暴,使得华裔政坛明星遭受到诽谤和莫须有的牵连,整个华裔美国社区的忠诚到遭到了质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华裔就被视为一个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群体。华裔始终还是被视作外国人。尽管已经是第四代华裔,前加州主计长邝杰灵也常常遭到政敌质疑他对美国的忠诚。1998年邝杰灵在竞选加州共和党参议员时就被问道,如果中国侵略美国,他会支持哪一方。1999年底,美国洛杉矶前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华裔科学家李文和被指控非法向中国泄露该实验室机密核数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在恶劣的条件下将李文和单独关押278天而并没有审讯。美国政府在解雇和指控李文和的时候,没有遵守正当的法律程序,李文和只是种族歧视的一个牺牲品。
六、结语
华人政治影响力薄弱,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社会环境的阻挠。事实上内外因素也相互影响,就造成了华人政治道路上的多重艰辛和坎坷。华人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分化”,使得其难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发挥族群力量,也就容易被主流社会忽视;主流社会的偏见和冷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华人的“政治冷漠感”;而这种“政治冷漠感”也被主流社会理解成不关心国家或是对国家的不忠。
参考文献:
[1]邓蜀生:《美国与移民——
—历史、现实、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
[2]郝时远:《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李小兵,孙漪,李晓晓:《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赵小健:《重建美国华人社会:移民、家庭与社区,1940-1965》。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Lynn Pan,Th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Overseas.Chinese Heritage Center.1998.270.
[6]Peter H.Koehn,Xiao-huang Yin,Ed.The Expanding Role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U.S.-China Relations.M.E.Sharpe,2002.
责任编辑:邓巧
杨艳>>>浅析美国华人的薄弱政治影响力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