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想象力缺失的探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儿童想象力缺失的探究与实践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孩子们的想象力正在逐渐缺失,长期的应试教育杀死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样使他们缺乏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他们成了流水线上的原料,被塑造成成人眼中的合格产品。本文拟从儿童想象力逐渐缺失的成因入手寻找对策。

一、影响儿童想象力发展的成因

1、过度关注。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仅仅来自于他所获取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来源在于其在儿童时期所产生的想象力。而在这个时期,家庭无疑是儿童想象力的滥觞之地。独特的社会背景和自然资源条件,使得我国执行的是独生子女政策,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使得许多家长过度关注儿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关注违背了儿童健康成长的自然规律,使得孩子们产生了许多心理缺失,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导致儿童产生了各种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甚至可能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一直都处于缺失的状态,成人往往习惯用固有的思维去限制孩子们无边无际的想象。

2、过度功利。爱因斯坦小时候就是玩奥数玩大的,但是在当代的中国,是什么东西将滋润了一代物理学宗师的奥数变成了狰狞的怪兽呢?是功利主义,普遍的功利主义。那么功利主义的责任在谁?家长说,责任在中学;中学说,责任在高考制度,在大学;大学说,责任在教育部,在社会成千上万唯文凭是举的用人企业;企业说,我冤枉,责任

在政府,国家的宏观环境让我们没有长远的发展空间,只能急功近利。如此功利主义无法避免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二、发展儿童想象力的六种基本做法

1、要丰富孩子的感性世界。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基础是使其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因为婴幼儿时期想象的特点是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特别是幼儿初期,想象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想象出某种事物的形象。

所以,孩子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要有计划地经常带幼儿进行参观、旅游等活动,启发他们认识自然事物和各种动植物。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这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2、要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充满想象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幼儿的遐想,所以,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幼儿想象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高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孩子常把一根小棒当作调羹喂娃娃,常在树上画满雪糕……他们的想象充满了幻想,丰富而大胆。所以,无论孩子的想象有多离奇,成人一定要保护孩子想象的欲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如,你看这圆形像什么?还能变成什么?

3、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发展想象的起点。当孩子发问时,成人一定要耐心完整地给与解释,然后还要反问:你为什么要这么问?你是怎么想的?进而培养幼

儿想象的主动性,特别是提出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去进行想象。评论孩子的想象力要谨慎。孩子最初的想象力,有时候十分幼稚甚至是可笑的,但这正是孩子大胆的一面。虽然孩子的想象有时不合逻辑,却是以他自己的思维在思考问题。因此,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主意、什么是坏主意,作为父母,应懂得好事多磨的道理,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相信他的想象力会渐渐地成熟起来。

4、提出问题促进想象。启发和引导孩子想象力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好的前提是先提出问题,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再引导孩子对此进行想象。如,高楼大厦是怎么盖起来的?我们吃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汽车为什么会在马路上跑?电视里为什么会有人?是谁发明的电视?……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当然,刚开始给孩子的问题最好简单些,不要太抽象,这样可慢慢启发和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训练。

5、推敲孩子的作品。当孩子花了很多精力最终完成一件作品时,相信他一定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和自豪。这个时候,父母给予孩子一定的赞赏和鼓励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但仅仅有夸奖还是不够的,当孩子冷静下来后,父母不妨对孩子的作品提出疑问,以激发其想象力和面对新挑战的勇气。如,问孩子为什么把树叶画成黑色的、为什么树枝比树干还粗等等,这便可以提醒孩子以后认真观察树木,画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6、对玩具的玩法进行创新。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对一件玩具玩厌了不想再玩时,多数的想法是给孩子再买一个新的玩具。结果常常是大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