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附答案(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经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无法义而其事能成者,无有。
‛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
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
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墨子〃法仪》)
【注】法仪:法度、准则之意。
23.简要概括墨子对“法仪”的观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联系文段内容,简要评述墨子的观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①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②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此处省略6个字)!”(《礼记·檀弓下》)
【注】①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取一。
②舅:丈夫的父亲,公公。
23.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24.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
23.孟子认为君王“得民心”的关键是:和。
(2分)
24.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孟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鲁欲使乐正子①为政。
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
‛‚有知虑乎?‛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②。
‛‚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③,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也也,予既已知之矣。
’訑訑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
与谗诌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孟子•告子下》)
【注释】①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
②好善:这里特指喜欢听取善言。
③优于天下:优于治天下的意思。
④訑訑(yí):听别人意见时的不耐烦声音。
23.在公孙丑看来,治国者当具备哪些素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治国中,孟子为何首推“好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
①由外铄:从外部给予。
23.这段话是孟子思想的具体阐述。
(1分)
24.概括这段话中的两层意思,并谈谈“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对你的启发。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①‚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薄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礼记〃祭义》
②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23.有不少熟语源自《礼记》,请写出一个出自第①则的熟语:。
(2分)
24.“为人子,止于孝”,《礼记·大学》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根本,请结合第②则谈谈行孝道要注重什么。
(3分)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材料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材料2: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
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庄子〃让王》)
23.从以上材料中,分别概括孟子和庄子的观点。
(2分)
24.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孟子和庄子的观点。
(3分)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②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
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23.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子释之,不榖知之矣。
‛处半年,乃自听政。
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韩非子〃喻老》)
23.除“大音希声”之外,请再从语段中找出两个四字成语:(2分)24.这个语段带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孟子〃告子下》)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荀子〃修身》)
23.两则材料都表现了▲的义利观。
(2分)
24.请谈谈你对“其行道理也勇”这句话的认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①。
天下神器②,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③,或强或羸,或载或隳④。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⑤。
《老子》
注:①不得已:达不到、得不到。
②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
③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
④载:安稳;隳:危险。
⑤泰:极端。
23.上述材料体现老子的政治思想。
(1分)
24.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老子这一思想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23. 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还有成语“”也源于此。
(2分)
24.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
(《论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
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23.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①厚:重,与‚薄‛相对。
23.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6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23.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6分)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②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
[注] ①或:同“惑”,奇怪。
②介然:经常。
23.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
(用原文回答)(3分)
24.以上两个选段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公孙丑上》)
[注] ①慊:快,痛快。
②正:预期。
23.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
(3分)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6分)
孟子曰:“易①其田畴②,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
[注] ①易:修治,耕种。
②田畴:已耕种的田地。
23.画线处的句子运用了方法,阐明了粮食充足,的道理。
(3分)
24.以上语段阐述了孟子对经济与道德关系的看法,这与他的“以义治国,何必言利”(《孟子·梁惠王上》)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3分)
(2)不矛盾。
(1分)孟子认为治理天下,是要让百姓富裕,百姓富裕了,道德就会提高。
(1分)孟子强调以义治国,并不是不讲利,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经典阅读
参考答案
一、
23.不可无法仪,以天为法。
(2分)
24.(1)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以天为法,以天意为准则。
(1分)(2)墨子所说的天意,即墨家所主张的兼爱兼利原则。
(2)
二、
23.苛政猛于虎也(2分)
24.藏富于民。
孔子反对通过加重百姓税收负担来使国家富裕。
一味地加重百姓税收负担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年岁,国君更要平衡好国家用度和税收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保证社会稳定、人口增加,从而使国家富强、百姓富足。
(3分)
三、
23.仁声(有仁声)、善教(教化、教育)(2分)
24.①孟子强调,良好的教育比良好的政治更能赢得民心。
(1分)
②良好的政治,虽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而良好的教化,却能使百姓爱戴、拥护君王。
(1分)
③孟子的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他的“民为贵”(“仁政”)思想。
(1分)
四、
23. 执政者个人的能力(强)、智慧(知虑)和学识(闻识)。
24.“好善”,主要指喜欢听取善言,即广泛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
“好善”,就会吸引天下的有识之士治理国家;反之,就会拒有识之士于千里之外,而奸邪馅媚之徒就会乘虚而入,想治理好国家也就不可能的。
五、
23.(1分)性善
24.(4分)内容:善念是人的内心固有的,人要追求自己内心的善念。
(每点1分)
启发:人的善恶常在一念之间,我们只有坚持内心的善念,才能实践善行,如果忽略了内心的善念,就会进退失据,沉于下沦。
(能围绕材料,言之成理即可,2分)
六、
23.放诸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海而皆准”亦可,2分)。
24.孔子认为行孝道最难在于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说明孝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体现。
子女孝顺父母,不只是要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的恭敬和顺之情。
(3分)
七、
23.孟子:舍生取义(义重于生命)庄子:尊重生命(生命重于天下)
解析:孟子的话侧重说明的是义重于生命,为了义可以舍弃生命;庄子的话则不同,他阐述的道理在于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即使是天下也不足与生命相比。
24.(1)孟子的观点彰显仁义的价值,强调仁义是人生选择的重要标准。
(2)庄子的观点彰显生命的价值,反对世人因追逐利禄而羁绊自己的生命。
(3)两种观点都表达了对人生精神修养的重视和追求。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对二人的观点逐一进行评价,然后再把他们的共同点综合起来。
【思路点拨】观点类的综合分析主要考查要求考生在回答时能够做到对某观点理解正确,分析透彻,并有独到见解。
综合分析类题型的回答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结合,原因和对策之间的转化。
八、
23.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24.“中道而立”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②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
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
③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
(每点1分)
九、
23.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大器晚成(任写两个即可)
24.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学会韬光养晦,注重积淀,做好充分的准备(2分);凡是不要因小失大,让小事妨碍了自己的大善举(1分)。
十、
23.(2分)重义轻利。
24.(3分)君子应对于道义极其勇毅地去担当(1分)。
我们应该学习君子这种重义的品格,高举正义的大旗,勇敢担当,勇于践行,自觉地把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传承下去(2分)。
十一、
23.(1分) 无为(或无为而治)
24.(4分) “无为”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
(解
读“无为”的含义,2分)
老子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尊重民意,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政治智慧,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不谋而合。
(联系现实给2分)
十二、
23. (2分)闻过则喜
24. (3分)主旨:此段言圣贤乐善之诚,并无人我的区分,所以,别人的善可以用
来充实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以施予别人。
看法: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十三、
23. (2分)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意思对即可。
)
24. 《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
(意思对即可。
)
十四、
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①厚:重,与‚薄‛相对。
23.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意思对即可)
24.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
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意思对即可)
十五、
23.“忧”的内容不同:②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③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
(意思对即可)
24.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
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
(意思对即可。
)
十六、
23.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寒之者”。
(用原文回答)(3分)
24.以上两个选段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概括。
(3分)
为人处世贵在向善有恒,坚持不懈方有所成,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
十七、
23.孟子认为,要靠正直来培养浩然之气,(1分)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1分)孟子还认为,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
(1分)
24.第①句话,孟子认为向权贵进言时,要敢于藐视权贵,不要因对方位高权重而有所畏惧。
(1分)第②句话中的“舍我其谁”,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自信和勇于担当。
(1分)这两句话都说得理直气壮,正义凛然,体现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1分)(答“两句都不能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不给分;答“其中一句不能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最多给2分)
十八、
23.画线处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方法,阐明了粮食充足,百姓就会仁慈的道理。
(3分)
24. (2)不矛盾。
(1分)孟子认为治理天下,是要让百姓富裕,百姓富裕了,道德就会提高。
(1分)孟子强调以义治国,并不是不讲利,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