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坊之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殊坊之困
笔者是08年来蓉工作的,大致位置在太升桥附近。时常工作之余到文殊坊游玩;那时文殊坊才竣工不久,其性质相当于武侯区的锦里;民俗特色街道让游客如痴如迷,融汇各地特色小吃,让食客流连忘返。特别到了节假日,文殊坊筹办各式各样民俗活动、美食节以及宗教祭祀等,那时感觉文殊坊就是北部的文化中心,人气中心、旅游中心。可是2012年以来,四年过去,锦里依旧、巷子喧嚣、文殊坊确陷入一片沉寂,仅剩文殊院那一缕香火,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一、文殊坊之较
表一成都四大民俗聚集地
从上表可以得出,成都著名的民居集会地分布比较合理,锦里在西门、文殊坊位于成都北门,宽窄巷子在市中心位置,民俗公园较远,三环以外。按理说从地理位置;上述四者旅游覆盖半径不重叠;交叉影响应该较小。
【图示】成都四大民俗聚集地旅游辐射图
建设时间而言,锦里属于创新式项目形式,开创了现代成都民俗文化聚集地先河;紧接着是06年民俗公园,是充分一片立交桥下绿地公
园,引领了公园式民俗集会地的潮流;2008年附近文殊坊的建设,是在扩建文殊院宗教旅游区,完成的民俗与宗教融汇一体“禅城”设计概念;宽窄巷子的设立更加具有“噱头”,时任台湾文化部长的龙应台,2007年受邀到成都参加文化活动,偶然间见到这块“城中废弃拆建地”;遂向市委市政府提交非正式报告——建议保留宽窄巷子“保存成都最后一块文化印记”。成都市于2010年左右原址重建宽窄巷子,成为市中心著名的民俗文化中心。
二、文殊坊之缘
文殊坊其正源就是文殊院,北门原本就是老成都寺院聚集之地;城隍庙、金沙庵、爱道堂、文殊院、昭觉寺等一大批著名的宗教祭祀类建筑群落散布其中。
【成都北门传统宗教祭祀场所分布图】
文殊坊的设计师在文殊院基础上一次“大胆”的尝试,是将宗教
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一种“温柔的融合”——业内人士称(禅城)。最大程度保留文殊院宗教建筑群落的同时,最大程度开发周边地产业、商业的一种全新的尝试。紧邻文殊坊的建设,周边大小楼盘十几例,其楼盘价格在当时比同期高至少10%。因文殊坊催生出的周边商业氛围,更加是有目共睹,文殊坊俨然成为北门一颗“文化、民俗、商旅综合性“发展经典街区代表。
三、文殊坊之始
从2006年启动文殊坊项目,到2008年春节期间完工,文殊坊工程备受瞩目。从设计图纸中可以看到,文殊坊主要分为2大区域,
【文殊坊设计平面图】
其一保留原有的文殊院既有宗教祭祀场所;其二新建的商业街区;
除了传承锦里式川西风格古建外形的楼阁,更加增加了成都会馆、白云寺一号等大型会馆类建筑单体;从附属设施配备而言,文殊坊也不象锦里“单街道往复式“格局的局促,拥有地下停车场、公厕、戏台广场等公共设施。
近年来文殊坊承办了不少大型民俗活动,从表2可以看出,五年来文殊坊承办活动分析:呈现有逐步萎缩的趋势、活动类型单一、活动档次逐步下降——总体而言,文殊坊的影响力逐步式微。
表2 文殊坊近年承办活动一览表
·第三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文殊坊分会场[2011-6-1]
·文殊坊泰国风情节[2011-6-1]
·文殊坊荣获“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终极大奖[2011-5-3]
·2011新春大庙会活动精彩回眸[2011-2-14]
·2011文殊坊新春大庙会活动[2011-2-14]
·2011文殊坊特色街区管委会新春茶话会[2011-2-14]
·2011’文殊坊迎春奇石根雕展[2011-2-14]
·台湾美食节[2010-10-22]
·2010文殊坊国庆活动[2010-10-12]
·少数民族非遗手工技艺博览分会场[2010-9-25]
·“月满中秋文殊祈福”露天晚会[2010-9-25]
·“友好之夏- 2010成都泰国风情节”[2010-6-29]
·第十六届蓉城集邮日集邮展览[2010-6-4]
·四川依然美丽公益活动[2010-5-10]
·文殊坊“地球一小时”烛光之夜公益活动[2010-4-6]
·2010“蒙顶山茶”品赏推介周[2010-4-6]
·“魅力四川”摄影作品展暨颁奖典礼[2010-4-4]
·2010大庙会[2010-2-9]
·2010首届四川文化消费节隆重开幕![2010-1-1]
游客接待统计表
商铺经营统计表
四、文殊坊之困
为何08版文殊坊仅仅四年时间就由盛转衰?而与之同期的几个民俗街区依旧魅力无限?
笔者在2013年四次实地考察了文殊坊,最直观感受就是人流量剧减、人文类商铺的衰败、大型餐馆的易手频率;
究竟4年间,文殊坊什么改变了,导致目前局面?街道如斯、寺院依旧,按理说随着周边楼盘陆续进驻,游客应该不在少数?通过笔者近今年回忆:唯一改变的只有交通。原设计文殊坊属于纯步行街区,随着近年来成都交通压力的倍增,原文殊坊主干道逐步变成了,北大街连接人民中路三段的主要通道;由于连接该两处通道的枢纽压力,不少车辆习惯性改由文殊坊贯穿,速度也是逐步加快到40余码,夜间更加达到60码;看着身边疾驰而过的机车,站在步行道的我,不由的心头战抖。如此频繁的交通,谁敢来此一游啊?!
【文殊坊交通示意图】
不仅如此,沿街店铺转手率非常高;既有的精美地雕、道路导视系统小品,在机车巨大磨损下,严重影响视觉与其艺术性功能。设计之初,该街区必定按照非机动车行驶路段进行的设计,道路宽度、建筑物间距、路面装饰等,无不是步行街的规范。典雅的街装与周边素
雅的仿古建筑琴瑟和谐,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文殊坊主干道【五岳宫街】如此,其北侧的巷道更加是波及甚巨。笔者目测,2012年文殊坊巷道商铺,在节假日接待游客量,还不足初期平日接待量。不少商铺勉强经营;更换户主月月都有,原先的黄金铺位简直惨不忍睹!活动商贩,目前仅剩数家,靠售卖纪念品为生;原本生机勃勃的文物交易点商——08年顶峰时期近30个点商,遍布整个文殊坊周边;晚间甚至形成古玩夜市,堪称:“成都夜间送仙桥”。13年1月,笔者寻遍整个文殊坊,仅有5家古玩点商,几乎都无人问津,往昔岁月不堪回首。
五、文殊坊之析
难道简单的一个道路系统变化,就给文殊坊带来了灭顶之灾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道路系统的改变,首先带来的是街区性质的改变;原本以步行街定位的街区,目前有了大量疾驰而过的机车;那文殊坊旧有的商铺属性就得发生较大的变化;众所周知,文化类步行街商铺一般以特色手工、古玩、漆器、玉石、蜀锦、蜀绣等高附加值、高文化性的物件商店为主;吸引的游客群体以高素质、高学历、高收入人群;该类人群闲暇时间充分,知识涵养高、经济收入稳定;大都追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层面的享受。简单说:他们希望在喧嚣的城市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而以文殊院为主题的文殊坊步行街区恰恰满足了这类人群的需求,而这类游客一般具有领袖气质——带动力较强;笔者估计,该类游客带动率为1:10。他们是文殊坊主力游客群体。道路系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