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
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79-02
1.课题界定
学校课程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开发、实施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入地探索与研究、改革与实践,从而取得经验,形成特色。
“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统一的国家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对这些活动提出”课程化”要求,就在于”用程序和规范来提高活动实施的有效性”。随着一个个”活动课”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课”自然会逐步”课程化”。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理想,育人目标,校训精神,教师职业标准,这些都可以作为
一种隐性课程,因为学生生活在这个校园中,受这样的文化熏陶。
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2.1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1)通过理论研讨深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内涵;(2)寻找学校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3)找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最佳结合点;(4)探寻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5)在探索与实践的同时,形成经验、理论,并使之物化为论文、报告等研究成果;(6)将研究成果初步转化成操作方案,用于实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2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借助考察、专题报告会、座谈会以及理论研讨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各种研究平台,借助教师QQ群、信息平台等最新的教育技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注重”问题-方案-行动-反思”四个环节。针对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制定新方案,开展新行动,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2)个案研究法: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案例研究,仔细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特色与成效,追踪其适应和发展情况,分析总结相关经验。(3)实验法:通过对新课程开设实验,发现优势,寻找瓶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4)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文件及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
理和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可借鉴的经验。(5)要素分析法:对本课题所涉及的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和学生家长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研究机制。
2.3技术路线。(1)组建研究团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抽调各部门精干人员为组成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劲的研究力。(2)收集相关资料: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各项相关资料。(3)组织学习交流:进行校内校外、县内县外、省内省外交流,获取经验。(4)分类实施研究:利用专业特长分学科分模块进行研究梳理,找出关键,掌握规律。(5)编制管理文本:学术秘书定期收集汇总相关材料,予以分类编排,形成物化材料。(6)完成结题报告:在充分实验、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结题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3.组织实施
3.1实施步骤。本项研究周期为三年(2015年9月-2018年8月),其具体安排为:
3.1.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1)主持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课题;
(2)撰写实施方案,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课题;
(3)成立课题组,开题论证。
3.1.2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1)按计划进行课题实施;
(2)全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
(3)做好阶段总结。
3.1.3总结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1)对照实施方案,统计分析和思辨,提出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结论,并予以科学解释;
(2)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3)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题鉴定。
3.2实施过程
3.2.1课程实施策略。一是要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适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不断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辅助资料。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其适用性不断进行评析,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二是要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开发小组,组织教研力量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拓展型课程指南》、《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确立与各学科相应的拓展课程目标、内容,开发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是要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加快教师自我发展建设,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使学校成为师生共
同成长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培养一批名师,让学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四是要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研发的激励机制,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科教师都有符合课程需要的研究课题。五是要完善各学科学分认定方案,完善学分制管理系统,构建学分制管理信息平台,对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六是要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
3.2.2课程实施管理。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发展的先决条件,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文件。教师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和育人方式观,为课程改革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注意处理好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等关系,强化科学意识和规范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