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武术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与时代不相适应、学校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内涵缺失等问题,加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对策:一是建立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体系,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三是强化武术的教育功能。

标签: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对策
素质教育是当前国家教育的主导思想,它是针对“应试教育”的问题提出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武术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健身、育心、教育等重要价值,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但是,现在中小学武术教育却不尽如人意,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小学武术教育是传承武术文化、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等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亟待各位专家的参与和支持。

一、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与时代不相适应
现行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套路为主,套路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五步拳、少年拳、三路长拳、太极拳以及棍术、刀术、剑术为主,学习起来既繁冗复杂、枯燥沉闷,又缺乏实用性与娱乐性,学生们对武术的学习十分冷淡。

虽然武术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学武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技术内容体系,未有突破性进展,没有突出武术的特色。

因此不难理解,当前武术教学内容的陈旧、难度偏高、结构单一、缺乏吸引力,致使如今的学生更为喜爱竞争性、对抗性激烈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具有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如篮球、健美操、跆拳道等。

由此可见,现行的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激发不起学生进行武术锻炼的兴趣,改革迫在眉睫。

2、学校重视不够
尽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全面提倡素质教育,但时至今日,很多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仅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对体育课尤其是对武术课重视不够。

对于武术教学只有17.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导致8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过武术课,79.7%的教师反映课外体育活动中没有武术内容,77.3%的学生反映本校除正常的体育课之外,没有其他学习武术
的途径。

[1]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对武术课重视程度不够,课外教学内容
过于单一,阻止了学生对武术项目的了解,是不利于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的另一因素。

由于武术在我国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中不占主要位置,教学内容、教
学时数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偏少,而且也非体育达标项目,比起其他体育项目,如:球类、健美操、田径等要陌生得多。

因此,武术的教学活动在资金、场地、器材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得不到解决,课堂教学自然开展困难,教师更是难以提高工作的热情。

这种情况不仅对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极为不利,更对武术在中学的开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此外,武术不是奥运项目,升学没有加分,提高学校知名度分量不足等问题,致使中小学校对武术的推广不够重视,其目的仅仅是应付教学层面的需要。

更有甚者,个别学校不开设武术课,长此以往,武术对于学生就成为空中楼阁了。

3、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是武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队伍专项人才的匮乏,严重束缚着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研究表明,各地区中小学武术课主要是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

由此可见,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难以满足武术教学的实际需要,不能担当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现有的武术师资,大多是兼职的体育教师,缺乏对武术系统完整的学习。

目前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以长拳套路为主,而武术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拳种繁多。

这种相对的薄弱也使得武术的普及受到束缚,以致许多学生,认为武术只不过是长拳的几种套路变化而已。

此外,师资的不足还表现在教学水平上,不否认确有经验技术都非常优秀的武术教师,但比起对武术有浓厚兴趣的广大爱好者来说,确实是凤毛麟角。

4、武术教育内涵的缺失
在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练、老师只注重对武术的表演性、技击性和健身性教学和指导,很少对学生讲授传统武术的教育意义,学生不知道中华武术包含着深奥的教育理念。

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华武术理论都来源于生活实践。

武以德显,刚柔相济,动静相生,快慢相间,虚实相辅,后发先至。

武术动作路线和节奏,多表现为欲伸先屈,欲左先右,欲急先缓,欲重先轻,欲紧先松等。

可以说,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没有理解武术的内涵。

二、加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体系
针对我国不同学校使用教材相对陈旧且随意性较强,我们应深入地调查研究,对我国地方流传的、传统武术中保存的优秀的武术技术进行挖掘、继承和发扬,明确武术的魅力之所在,集中武术方面知名的专家学者,破除武术门户派别之见,统一编写有代表性、特色的且操作性较强的武术教材。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外国的一些技击体育项目的做法,有严格的教材修改程序,统一的教学内容。

我们的武术教材修订完成以后,地方统一试用,考试及评价标准统一规定,这样有利于繁荣特色武术项目,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中要求转变教育观念。

体育教师转变认识是很重要的,武术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也要立足现实,提高教学、管理、训练、科研、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师资培训已远远滞后于武术发展的需求,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抓好师资的培训工作,是武术能否在学校顺利开展的主要环节。

因此,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武术文化培训班,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练、裁判和科研培训班,并建立考核制度,使其成为武术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

同时,还要提高高等体育学院、师范院校体育系对武术专业的重视程度,使他们能够培养出大批武德高尚、技能过硬、适应武术教学一线需要的大学生、研究生,使他们成为推动学校武术文化开展的生力军。

3、强化武术的教育功能
武术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独特和突出的教育功能。

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强壮身体,还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充足脑力精神,武术教育还具有培养、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功能。

这对于适应现代社会、增强生存能力与意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武术训练,就是修炼学生思想道德作风、处世哲学的过程,更是人生观、道德观的改造过程,这种技道双修,而以修心为先导的思想观念,更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价值。

因此,在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中,武德文化是武术教育中的一个特色。

武德文化是武术的精神支柱,应该把武德文化当作个性来发展。

武德教育可以培养习武之人的仁、智、礼、义、信。

武德教育的内容涵盖很广,包括爱国之德、处世之德、仁义之德、敬业之德以及尊师之德,为师、择徒之德,等等。

这些道德内容,是武术作为一种传播载体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培养更多的人们遵守社会公德过程的一部分。

在学校武术教育中要重视武德的教育,以此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而现代武德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树立远大理想、为国争光、见义勇为、尊师爱生、相互团结、修身养性、遵纪守法等。

对习武者进行武德教育,可以使习武者了解现代武德的真正含义,培养习武者正确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